动力工具的棘轮扳动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2037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动力工具的棘轮扳动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工具的棘轮扳动头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 在无动力驱动下仍可使用,且具双向复位转动的棘轮扳动头结构。
背景技术
按,近代工业发展迅速,其进展可说是一日千里,工业能如此发达, 固然重工业是不可或缺的,但手工具业才是不可或缺,即使重工业的器械也都是由这些手工具所制造、维修,再加上近年DIY风气盛行, 一般社会 大众对于手工具的利用已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尤其为了配合复杂的机具操 作,各种类型更加简便的改良手工具不断推陈出新,所谓"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欲使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优秀的手工具是不可或缺的,而台 湾一向素有"手工具王国"的美称,国内的手工具发展更是已达到相当洗 炼的地步,不论是产品种类或是结构质量,均获国内外一致肯定,即便如 此,手工具业界仍不断的投入研发,改良、实用新型更加便利的手工具, 使整体生产业界能够更向上提升。一般习用的动力工具扳动装置如中国台湾专利案号第094217557号"气 动扳手的结构改良",其是包括一主体、 一气缸、 一掣子、 一轴承、 一控气 封盖及一调控钮所组成,其特征在于该控气封盖是被螺合于主体的容室 后侧,借以将气缸、掣子及轴承予以定位并完成主体容室的封闭作用,且 于该控气封盖上分别设有一进风通路及二组成对应状态的导风通路,借以 配合一具有控风通路的调控钮作用,俾控制空气进入及排出气缸的路径及 风量,进而有效控制主体作用端的旋转方向及旋转扭力。习用的动力工具虽然以较少的组件即达成可扳动螺固件的功效,但若 该动力工具的驱动装置临时故障或其它因素无法使用,需要直接使用其扳 动头时,习用动力工具的扳动头一般皆是属自由活动状态,根本无法作为 一般的扳手工具使用;又,部分的动力工具扳动头于驱动停止时,将其扳 动头卡掣,此种习用类型的气动工具是可作为一般扳手工具使用,但其结 构并不利于锁、卸转动,因此导致锁、卸螺固件需转动至一半或三分的一 时,须先将扳动头退出、复位、再重新套入螺固件进行锁、卸动作;如此 费时又费力,对于成败仅在于分秒之间的工作来说,是刻不容緩的,职是, 如何令动力工具以动力驱动方式之外,又可于丧失驱动力状态仍可快速进 行锁、卸的作业,则是本创作人所苦心思索其改善方式的标的。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动力工具的棘轮扳动头结构存在的缺陷,本设计人 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 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动力工具的棘轮扳 动头结构,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动力工具的棘轮扳动头结构,使其更具有 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 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实用新型。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动力工具的棘轮扳动头结构 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动力工具的棘轮扳动头结构,所要解 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可改善习用的结构失去动力驱动时无法作为 一般扳手工具使用;或习用的结构虽可作为扳手工具使用,但使用时需锁、卸螺固 件转动至一半或三分之一时,须先将扳动头退出、复位、再重新套入螺固 件进行锁、卸作业,费时费力,不合现代工作环境需求等缺点,从而更加 适于实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动力工具的棘轮扳动头结构,其主要是包 括一内部容设驱动装置的动力驱动件及一扳动头,该动力驱动件一端是设有一握持部,另一端是接设有一驱动部,该驱动部是接设扳动头的套接件, 该套接件一端是形成套接部,而另一端则是形成棘齿部,且该棘齿部与可弹性复位的卡掣块啮合,借以构成一动力工具的棘轮:板动头。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可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 进一步实现。前述的动力工具的棘轮扳动头结构,其中所述的驱动部与套接件接合处是接设有一^N氏部,该卡抵部上是穿设一穿设孔。前述的动力工具的棘轮扳动头结构,其中所述的卡抵部内是设有一切 换开关,该切换开关是容设于穿设孔内。前述的动力工具的棘轮扳动头结构,其中所述的卡抵部内是设置有一 旋转部,该旋转部是与切换开关连动,且该旋转部是与卡掣块抵顶,利用 拨动该切换开关以连动旋转部,并使旋转部变更抵顶卡掣块方式,借此形 成一可双向转动的4反动头。前述的动力工具的棘轮扳动头结构,其中所述的旋转部是接设一轮部, 且该轮部是与卡抵都连动。前述的动力工具的棘轮扳动头结构,其中所述的卡抵部内是设有齿紋, 且该轮部是设有对应的齿紋,借此使卡抵部与轮部连动。前述的动力工具的棘轮扳动头结构,其中所述的轮部凹设一槽沟,借
以供卡掣块容置。
前述的动力工具的棘轮扳动头结构,其中所述的轮部是利用一枢轴贯 穿卡掣块,借此使该轮部枢接卡掣块。前述的动力工具的棘轮扳动头结构,其中所述的卡掣块与轮部间设置 一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包括一抵顶件及一弹性体,借以提供该卡掣块弹性复位。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经由以上可 知,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力工具的棘轮扳动头结 构,该动力工具本体主要包括有一内部容设有驱动装置的动力驱动件及扳动头,其中该动力驱动件一端是设有握持部及驱动开关,而该动力驱动 件另 一端是设置有驱动部,该驱动部与该套接件相接处是设有中空的卡抵 部,该卡抵部内是凹设有齿紋,该卡抵部外是套设一环片,而该环片上是 穿设一孔洞;该套接件的一端形成有套接部,该套接件另一端是设为棘齿 部,该棘齿部内缘是设有环状的棘齿;该旋转部是设有一切换开关,该切 换开关是容置于卡抵部的穿设孔内,并穿设于环片的孔洞内;该轮部的轴 心是由旋转部贯穿,该轮部邻近卡抵部一端是设有齿紋,该轮部侧缘是凹 设一槽沟,该槽沟可供卡掣块容置,并利用一枢轴枢接卡掣块,该卡掣块 两端是成形第一齿部及第二齿部,该卡掣块相对应于槽沟的二端面是交错 形成为钝角的二斜面,而该卡掣块与槽沟间是设置有一控制单元,该控制 单元是由一抵顶件及一弹性体组成,借由旋转该切换开关进而摆动控制单元,使该卡掣块受推抵而可产生左右偏转,借此卡抵棘齿部的棘齿,使该 本体具可双向4反动的功效;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动力工具的棘轮扳动头结构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是使习用的动力工具兼具广泛运用性,而于失去动力时, 仍可做为具复位功能的扳手工具使用;当动力工具失去驱动力,需以人力 对螺固件进行锁、卸的操作时,该切换开关上的环片是设置有紋路以标示 切换方向,使用者是可依指示拨转该切换开关变更锁、卸螺固件的扳转方 向,并以手持握持部,以握持部为轴半径,该套接件为轴心做旋动,且利 用拨动切换开关以调整转动方式,当螺固件锁、卸至手腕极限角度时可反 向进行扳转,此时套接件受阻碍使控制单元沿斜面滑动,而该第一齿部或 第二齿部与棘齿产生跳脱现象,使动力驱动件复位至原先预设位置,令使 用者可继续进行锁、卸螺固件作业,如此该本体可具双向复位转动的功效, 借以快速且便利4反转动力驱动件以进行锁、卸的作业者;使用上可免除一 般习用扳手转动至预设角度时需取出、复位再套卡螺固件继续扳转的复杂、 耗时缺失,令使用者于使用过程更简易、快速;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 用新型的扶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 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 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l是本实用新型动力工具的棘轮扳动头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动力工具的棘轮扳动头结构的外观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动力工具的棘轮扳动头结构的剖面透视图。图4、 5是图2中AB线段的切换开关作动示意图。图6、 7是本实用新型利用手动方式扳动本体以锁、卸螺固件的作动示意图。1:本体2:动力驱动件21:驱动部22:握持部23:驱动开关3:扳动头31:环片311:孑L洞32:卡抵部321:穿设孔322:齿紋33:旋转部331:切换开关331:凹槽34:轮部341:槽沟342:轴孔343:齿紋344: C形扣345:扣槽35:卡掣块351:第一齿部352:第二齿部353:斜面354:枢轴36:控制单元361:抵顶件362:弹性体37:套接件371:棘齿部372:套接部373:孔槽374:棘齿375:扣槽4:套筒5:螺固件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遞一步w遮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被术手 段及功效,以下結奮附國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动力工具 的棘轮^^反动头结构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动力工具的棘轮扳动头结构,请配合参照图1
及图2所示,该动力工具本体1主要包括有一内部容设有驱动装置的动力 驱动件2,及用以扳转标的物的扳动头3,该动力驱动件2的延伸处是与扳 动头3的套接件37接合,而动力驱动件2延伸处及套接件37内部是可供 旋转部33及轮部34容置,其中该动力驱动件2 —端是设有握持部22以供使用者握持使用,该握持部22邻近处是设有驱动开关23,该驱动开关23是用以启闭动力驱动件2的 外力驱动电源,而该动力驱动件2另一端是设置有驱动部21,该驱动部21 与握持部22是呈预设的夹角,该驱动部21与该套接件37相接处是设有中 空的卡抵部32,该驱动部21是可与卡抵部32—体成形或组装接设,该卡 抵部32側缘是设有一穿设孔321,该卡抵部32内是凹设有齿紋322,该卡 抵部32外是套设一环片31,而该环片31上是穿设一孔洞311,该环片31 上是设有紋路以标示切换方向。该套接件37的一端形成有一四角柱状的套接部372,俾供套筒4 (请 另行参阅第六、七图所示)以可拆装方式活动套接,该套接件37另一端是 设为棘齿部371,该棘齿部371内缘是设有环状的棘齿374;该套接件37 的轴心是凹设有一孔槽373,以便于与该旋转部33相互套设。该旋转部33邻近轮部一端侧缘是凹设有凹槽332,该旋转部33另一端 侧缘是设有一切换开关331,该切换开关331是容置于卡抵部32的穿设孔 321内,并穿设于环片31的孔洞311内,使切换开关331可露出于环片31 外。该轮部34的轴心是贯穿一轴孔342,以便于与该旋转部33接设,该轮 部34邻近卡抵部32 —端是设有对应卡抵部的齿紋343,该轮部34側缘是 凹设一槽沟341,该槽沟341是与轴孔342相连通,该槽沟341可供一^|^掣 块35容置;沟槽341与齿紋343之间是设有扣槽345,该扣槽345是供C 形扣344卡抵扣置之用,且该套接件37棘齿374外侧亦设有对应的扣槽375, 以此使套接件37枢接于轮部34上而可活动枢转;且该轮部34是利用 一枢 轴354贯穿卡掣块35,以便于使卡掣块35枢接于轮部34上,该卡掣块35 两端是成形第一齿部351及第二齿部352,该卡掣块35相对应于槽沟341 的二端面是交错形成为钝角的二斜面353,而该卡掣块35与槽沟341间是 设置有一控制单元36,该控制单元36是由一抵顶件361及一弹性体362组 成,且该弹性体362是设置于旋转部33的凹槽332内,借由旋转该切换开 关331进而摆动控制单元36,使该卡掣块35受推抵而可产生左右偏转,借 此卡抵棘齿部371的棘齿374,使该本体1具可双向扳动的功效。请参照图3所示,该动力驱动件2是利用一驱动开关23以启闭驱动部 21的动力,该驱动部21是与卡抵部32套接组设或一体成形,使该卡抵部 32与驱动部21同步作动;该卡抵部32内是设有齿紋322,该齿紋322是
与轮部34的齿紋343卡抵对应,使该卡抵部32带动轮部34连动,该轮部 34是贯设有旋转部33,该旋转部33邻近卡抵部32端是设有切换开关331, 该切换开关331是穿透卡抵部32的穿设孔321,并与环片31的孔洞311套 接;该旋转部33邻近轮部34端是设有凹槽332,以装设该控制单元36, 该控制单元36是与卡掣块35弹性卡抵;该套接件37是利用C形扣344枢 接于轮部34上,且该套接件37借由C形扣344而可活动枢转;该卡掣块 35是利用一枢轴354枢接于轮部34上,该卡掣块35利用斜面353与控制 单元36呈偏斜卡抵,该卡掣块35并利用该第一、第二齿部351、 352与套 接件37的棘齿374卡抵,以使本实用新型得以双向扳动。请参照图4及图5的偏转剖面示意图所示,以图4及图5的左右两端 为参考方向,当切换开关331受力扳转向左而偏转朝向第一齿部351,并与 第一齿部351底部的斜面353卡抵定位,则使用者若以顺时针方向扳转本 体l,则该控制单元36是沿斜面353滑动,则第一齿部351与套接件37的 棘齿374无法卡抵产生跳脱现象,而无法对螺固件5进行锁卸;若使用者 以逆时针方向4反转本体1,则该控制单元36 4氏顶斜面353,而使该第一齿 部351卡抵套接件37的棘齿374,令套接件37受力卡抵而可锁卸螺固件5; 又,反之亦然,当切换开关331受力扳转向右而偏转朝向第二齿部352,并 与第二齿部352底部的斜面353卡抵定位,则使用者若以逆时针方向扳转 本体l,则该控制单元36是沿斜面353滑动,则第二齿部352与套接件37 的棘齿374无法卡抵产生跳脱现象,而无法对螺固件5进行锁卸;若使用 者以顺时针方向扳转本体1,则该控制单元36抵顶斜面353,而使该第二 齿部352卡抵套接件37的棘齿374,令套接件37受力卡抵而可锁卸螺固件 5。请参照图6及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于使用上,该动力驱动件2是可 配合套筒4由气动、电动等动力方式进行驱动,且亦可由人力方式扳转动 力驱动件2配合套筒4做为一般起子工具进行驱动并对螺固件5进行锁、 卸;如图6所示,使用者于进行螺固件5锁、卸作业时,可按压驱动开关 23,则驱动部21是受电动、气动等动力方式进行驱动,该卡抵部32是受 驱动部21所连动,而该卡抵部32内是设有齿紋322与轮部34的齿紋343 啮合并带动轮部34,该套接件37是利用C形扣344枢接于轮部34上,该 轮部34是利用卡掣块35的第一、第二齿部351、 352与棘齿374卡抵,并 借此带动套接件37,如此仅需按压驱动开关23即可使套接件37旋动,并 利用套接部372锁、卸螺固件5;若动力驱动件2不受外力趋动时,可利用 人力对螺固件5进行锁、卸作业,如图7所示,使用者是可手持握持部22, 并以握持部22为轴半径,套接件37为轴心进行旋动,且利用拨动切换开 关331以调整转动方式,当螺固件5锁、卸至手腕极限角度时可反向进行
扳转,此时套接件37受阻碍使控制单元36沿斜面353滑动,而该第一齿 部351或第二齿部352与棘齿374产生跳脱现象,使动力驱动件2复位至 原先预设位置,令使用者可继续进行锁、卸螺固件5作业。本实用新型是结合一般动力工具且通过驱动部21接设卡抵部32,该卡 抵部32内设置双向切换开关331的创意,若于动力工具失去驱动力时,仍 可以人力使用其锁、卸螺固件5的功能,且在使用上,可免除一般习用扳 手转动至预设角度时需取出、复位再套卡螺固件5继续扳转的复杂、耗时 缺失,令使用者于使用过程更简易、快速。由上所述者仅为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企图据以对 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是以,凡有在相同的创作精神下所做有 关本实用新型的任何修饰或变更,如该动力驱动方式是如电动、气动等可 据以实施的驱动方式,皆仍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意图保护范畴内。本实用新型在结构设计、使用实用性及成本效益上,确实完全符合产 业上发展所需,且所揭露的结构创作亦是前所未有的创新构造,所以其具 有"新颖性"应无疑虑,又本实用新型较的习知结构更具功效增进,因此 亦具有"进步性"。
权利要求1、一种动力工具的棘轮扳动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主要是包括一内部容设驱动装置的动力驱动件及一扳动头,该动力驱动件一端是设有一握持部,另一端是接设有一驱动部,该驱动部是接设扳动头的套接件,该套接件一端是形成套接部,而另一端则是形成棘齿部,且该棘齿部与可弹性复位的卡掣块啮合。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的棘轮扳动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驱动部与套接件接合处是接设有一卡抵部,该卡抵部上是穿设一穿设 孔。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工具的棘轮扳动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卡抵部内是设有一切换开关,该切换开关是容设于穿设孔内。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工具的棘轮扳动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卡抵部内是设置有一旋转部,该旋转部是与切换开关连动,且该旋转 部是与卡掣块抵顶,利用拨动该切换开关以连动旋转部,并使旋转部变更 抵顶卡掣块方式,形成一可双向转动的扳动头。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工具的棘轮扳动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旋转部是接设一轮部,且该轮部是与卡抵部连动。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工具的棘轮扳动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卡抵部内是设有齿紋,且该轮部是设有对应的齿紋,使卡抵部与轮部连动。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工具的棘轮扳动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轮部凹设一槽沟,供卡掣块容置。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工具的棘轮扳动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轮部是利用一枢轴贯穿卡掣块,该轮部枢接卡掣块。
9、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工具的棘轮扳动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卡掣块与轮部间设置一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包括一抵顶件及一弹性 体,借以提供该卡掣块弹性复位。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动力工具的棘轮扳动头结构,其主要是包括一内部容设驱动装置的动力驱动件及一扳动头,该动力驱动件一端是设有一握持部,另一端是接设有一驱动部,该驱动部是接设扳动头的套接件,该套接件一端是形成套接部,而另一端则是形成棘齿部,且该棘齿部与可弹性复位的卡掣块啮合,借以构成一动力工具的棘轮扳动头。如此可改善习用的结构失去动力驱动时无法作为一般扳手工具使用,或习用的结构虽可作为扳手工具使用,但使用时需锁、卸螺固件时须先将扳动头退出、复位、再重新套入螺固件进行锁、卸作业,费时费力,不合现代工作环境需求等缺点。
文档编号B25B23/00GK201023227SQ20072014155
公开日2008年2月20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19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19日
发明者谢智庆 申请人:谢智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