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工具用悬挂件和装配有电动工具用悬挂件的电动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9072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工具用悬挂件和装配有电动工具用悬挂件的电动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装配于电动工具的壳体并悬挂该电动工具的电动工具用悬挂件以及装配有该电动工具用悬挂件的电动工具。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可相对于现有的电动工具简单地安装的电动工具用悬挂件。专利文献1的电动工具用悬挂件具备近似环形的勾挂部;侧部,该侧部设置为从勾挂部延伸;以及紧固环(连结件),该紧固环将上述侧部装卸自如地固定于电动工具的壳体。专利文献1的电动工具用悬挂件,在将壳体的前端侧朝下的状态下,将勾挂部勾挂于壳体的前端,并且利用连结件,在侧部与壳体的横向侧大致抵接的状态下安装于电动工具。进而,通过在作业者的皮带的弹簧扣(karabiner)等安装设置在上述侧部的后端侧的开口部,能够在皮带悬挂电动工具。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第4327115号说明书然而,在上述的电动工具悬挂件中,在偶然因连结件产生松弛或者破损而导致连结件从壳体脱落的情况下,上述侧部从壳体的横向侧分离而不能支承该壳体。其结果是,担心例如因壳体的尖端部倾斜而从上述勾挂部脱离,从而导致电动工具从电动工具用悬挂件落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被研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便是在连结件产生松弛或者破损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地防止电动工具的落下的电动工具用悬挂件、以及装配有该电动工具用悬挂件的电动工具。技术方案1的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用悬挂件,该电动工具用悬挂件装配于使输出轴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壳体的前端突出的电动工具的上述壳体,该电动工具用悬挂件的特征在于,具备环状的尖端部,该尖端部嵌合于上述壳体的前端;至少一对下压紧部,上述至少一对下压紧部的前端与上述尖端部连接,且隔开上述壳体在上述壳体的径向上不脱落的间隔沿着上述壳体的下半侧的外表面朝后方延伸;至少一个上压紧部,上述至少一个上压紧部的前端与上述尖端部连接,且隔开上述壳体在上述至少一个上压紧部与上述下压紧部之间不脱落的间隔沿着上述壳体的上半侧的外表面朝后方延伸;勾挂部,该勾挂部延伸设置于上述下压紧部和/或上述上压紧部的后端且朝上述壳体的后方突出;以及连结件,该连结件在上述壳体的后表面上相互连结上述下压紧部与上述上压紧部。技术方案2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中,在上述尖端部突出设置有连结部,该连结部能够与同轴地装配于上述输出轴的管套连结。技术方案3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2中,至少上述下压紧部或上述上压紧部、以及上述勾挂部利用一根线状体形成。技术方案4的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工具,该电动工具使输出轴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壳体的前端突出,该电动工具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壳体装配有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方案所记载的电动工具用悬挂件。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用悬挂件以及技术方案4的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工具,例如在作业者的皮带的弹簧扣等悬挂电动工具用悬挂件的勾挂部,由此在上述皮带悬挂电动工具的状态下,即便是在连结件偶尔产生松弛或者破损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壳体从在壳体的径向上沿着壳体的下半侧的外表面延伸的一对下压紧部之间、各下压紧部与沿着壳体的上半侧的外表面延伸的上压紧部之间脱落。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电动工具从电动工具用悬挂件落下。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如果将管套连结于连结部,则即便是在管套折断而从输出轴落下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将管套连结于连结部的状态。由此,能够防止管套从输出轴向地面落下。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在下压紧部或上压紧部、与勾挂部分开形成的基础上,不需要设置相互连接下压紧部或上压紧部、与勾挂部的部分。因此,不需要导致机械强度降低的各压紧部与勾挂部之间的连接部分,能够提高将各压紧部与勾挂部连续的电动工具用悬挂件的机械强度。


图1是从前方观察装配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改锥(impact driver)悬挂件的冲击改锥时的立体图。图2是从后方观察相同的冲击改锥时的立体图。图3是在相同的冲击改锥悬挂件的管套(socket)连结部连结有管套的冲击改锥的立体图。图4是相同的冲击改锥悬挂件的立体图。图5是装配有相同的冲击改锥悬挂件的冲击改锥的主视图。图6是装配有相同的冲击改锥悬挂件的冲击改锥的后视图。图7是装配有相同的冲击改锥悬挂件的冲击改锥的侧视图。符号说明1…冲击改锥;10…主体壳体;21…砧座;30…冲击改锥悬挂件;31…尖端部;32A、 32B…一对下压紧部;33…勾挂部;34…上压紧部;35…连结件;36…管套连结部;60…管套;L···下压紧部彼此的间隔;LL···下压紧部与上压紧部之间的间隔。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图1 图7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以及图2所示,冲击改锥 1具备主体壳体10 ;打击机构部20 ;以及冲击改锥悬挂件30。主体壳体10通过组装树脂制的左右半剖壳体而形成,该主体壳体10具有筒体部 11、后罩R、握柄部12以及电池组装配部13。筒体部11形成为近似圆筒状并沿着冲击改锥 1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筒体部11成形为外径朝向后述的砧座(anvil) 21所突出的前端侧变小的尖细状。在筒体部11的内部收纳有马达(未图示)。在筒体部11的后端部固定有后罩R。后罩R形成为在筒体部11侧开口的筒状并与螺纹紧固于筒体部11。
握柄部12以从冲击改锥1的侧面观察时形成为近似T字形状的方式从筒体部11 连续设置。在握柄部12的内部收纳有具有扳机14的开关(未图示)。电池组装配部部13 设置于握柄部12的下端。在电池组装配部13可装卸地装配有电池组15。电池组15向上述马达供电。打击机构部20在筒体部11的前方收纳于近似圆筒状的锤壳体(hammer case)(未图示)的内部,该锤壳体的从上述筒体部11露出的部分由罩体40和保护壳(bumper)50覆盖。在该锤壳体的内部除了打击机构部20之外还收纳有砧座21。砧座21从锤壳体的前端突出。砧座21由轴承支承为能够在锤壳体的内部旋转。在砧座21的前端设置有与砧座21 同轴且可装配尖端工具(未图示)、管套60(参照图幻的夹头22。打击机构部20将上述马达的旋转转换为旋转打击力并向尖端工具、管套60传递。在管套60的尖端工具插入部 61配设有可与管套60分开地旋转的突出部件62。在突出部件62突出设置有环部件63。 此外,冲击改锥1是本发明的电动工具的一例,主体壳体10以及锤壳体是本发明的壳体的一例,砧座21是本发明的输出轴的一例。如图1以及图4所示,冲击改锥悬挂件30具备尖端部31、下压紧部32、勾挂部 33、上压紧部34、连结件35以及管套连结部36。图1 图3、图5 图7表示在冲击改锥1 装配有冲击改锥悬挂件30的例子。此外,冲击改锥悬挂件30是本发明的电动工具用悬挂件的一例。尖端部31配置于与冲击改锥悬挂件30的前端侧对应的位置,具有圆形的环形状。 尖端部31嵌合于从上述保护壳50突出的锤壳体的尖端部外周。尖端部31通过弯曲加工金属丝且焊接接合金属丝的端部彼此来形成。下压紧部32由一对下压紧部32A、32B构成。如图1以及图5所示,下压紧部32A 的前端在主视观察冲击改锥1时焊接接合于上述尖端部31的外周面的左下部。另外,如图 5以及图7所示,下压紧部32B的前端在主视观察冲击改锥1时焊接接合于尖端部31的外周面的右下部。下压紧部32A形成为在主视观察冲击改锥1时从上述的左下部沿着筒体部11 (锤壳体)的下半侧的左侧外表面朝筒体部11的后方侧延伸。另外,下压紧部32B形成为在主视观察冲击改锥1时从上述的右下部沿着筒体部11的下半侧的右侧外表面朝筒体部11的后方侧延伸。下压紧部32A与下压紧部32B保持间隔L(参照图幻地配置。该间隔L的值被设定为比筒体部11以及后罩R的各外径尺寸值小且筒体部11以及后罩R在各自的径向上不脱落的值。此外,下压紧部32A、32B是本发明的一对下压紧部的一例。如图2以及图4所示,勾挂部33由下述的折回部33A和架桥部3 构成。通过弯曲加工一根金属丝,折回部33A与两下压紧部32A、32B连续设置。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下压紧部32A的后端连续设置有在朝后罩R的上方向折弯之后沿着后罩R的后端面的周方向朝后罩R的主视观察右侧延伸的折弯部37。另外,如图7所示,在下压紧部32B的后端形成有在从后罩R的后端面朝后罩R的后方突出之后朝后罩R侧弯曲状折回的折回部33A。该折回部33A与上述折弯部37连续设置。由此,利用一根金属丝可形成下压紧部32A、32B、折回部33A以及折弯部37。此外,一根金属丝是本发明的一根线状体的一例。如图2所示,在折回部33A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以横跨折回部33A的方式形成有沿后罩R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架桥部33B。架桥部3 的两端在折回后卷绕接合于折回部33A 的一端以及另一端。勾挂部33具有由折回部33A与架桥部3 包围的半椭圆形的环形状。 如后述那样,勾挂部33卡定于安装在作业者的腰带的弹簧扣等。上压紧部34与上述的下压紧部32A、32B、折回部33A以及折弯部37分开,由其他的一根金属丝形成。如图1以及图5所示,上压紧部34的前端在主视观察冲击改锥1时焊接接合于上述尖端部31的外周面的上部中央附近。并且,上压紧部34形成为在主视观察冲击改锥1时从上述上部中央附近沿着筒体部11 (锤壳体)的上半侧的上部外表面朝筒体部11的后方延伸。上压紧部34的后端焊接接合于上述折弯部37。下压紧部32A与上压紧部34在筒体部11以及后罩R的径向上保持间隔Ll地配置。在下压紧部32B与上压紧部34之间也在上述径向保持有间隔Li。间隔Ll的值被设定为比筒体部11以及后罩R的各外形尺寸小且筒体部11以及后罩R在各自的径向上不脱落的值。连结件35用于在后罩R的后端面上相互连结折弯部37与架桥部33B。如图2所示,连结件35具备第一连结零件35A以及第二连结零件35B。各连结零件35A、35B使用朝后罩R的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的铁板而形成。第一连结零件35A的一端卷绕于在上述折弯部37之中朝后罩R的上方向折弯并延伸的部分。在第一连结零件35A的另一端形成有朝后罩R的后方侧突出的第一突出片35A1。在第一突出片35A1形成有第一螺钉插入孔(未图示)。另外,第二连结零件35B的一端卷绕于上述架桥部33B。在第二连结零件的另一端形成有朝后罩R的后方侧突出并可与上述第一突出片35A1对置地配置的第二突出片35B1。 在第二突出片35B1形成有与上述第一螺钉插入孔对置的第二螺钉插入孔(未图示)。为了紧固上述第一突出片35A1与第二突出片35B1,将螺钉B插入到上述第一螺钉插入孔与第二螺钉插入孔中而后与螺母N螺合。通过使用螺钉B以及螺母N紧固第一突出片35A1与第二突出片35B1,将折弯部37的上下部分与架桥部3 在后罩R的后端面上相互连结。由此,在冲击改锥1装配冲击改锥悬挂件30。连结上述上下部分与架桥部33B 的结果是,能够将焊接接合于折弯部37的上压紧部34、与折弯部37连续设置的下压紧部 32A、以及与折回部33A连续设置的下压紧部32B在后罩R的后端面上相互连结。如图3以及图4所示,管套连结部36从上述尖端部31的下部朝向前方斜下方突出设置。管套连结部36通过折弯棒料(此处是金属丝)而形成为近似U字状,其两端焊接接合于尖端部31。如图3所示,弹簧扣70可在分别与管套连结部36以及上述环部件63交叉的状态下卡定于管套连结部36以及上述环部件63。如上所述,由于突出部件62 (环部件 63)可与管套60分开地旋转,故能够不妨碍管套60的旋转而使用弹簧扣70将环部件63连结于管套连结部36。此外,管套连结部36是本发明的连结部的一例。接下来,使用图1、图2以及图5对利用本实施方式的冲击改锥悬挂件30防止冲击改锥1的落下的例子进行说明。作业者如以下那样在腰带悬挂冲击改锥1。作业者在将筒体部11以及后罩R插入由下压紧部32A、32B与上压紧部34所包围的空间之后,将上述锤壳体的尖端部外周嵌合于尖端部31。接下来,作业者使用螺钉B以及螺母N紧固连结第一突出片35A1与第二突出片35B1,在冲击改锥1装配冲击改锥悬挂件30。之后,作业者单手握住握柄部12,使勾挂部33的环形状部卡定于腰带的弹簧扣。由此,能够将冲击改锥1悬挂于上述腰带。如上所述以及如图5所示,各间隔L、Ll的值被设定为筒体部11以及后罩R在各自的径向上不从下压紧部32A、32B彼此之间、各下压紧部32A、32B与上压紧部34之间脱落的值。在此基础上,如图2所示,利用紧固连结的两连结零件35A1、35B1在后罩R的后端面上闭锁筒体部11以及后罩R。因而,能够防止筒体部11以及后罩R从下压紧部32A、32B彼此之间、各下压紧部32A、32B与上压紧部34之间、上述后端面侧脱落。由此,借助冲击改锥悬挂件30能够使冲击改锥1不落下而悬挂于腰带。另一方面,在将冲击改锥1悬挂于腰带的状态下,即便是在例如偶尔地因上述螺母N相对于螺钉B松弛而导致第一突出片35A1与第二突出片35B1之间的紧固连结状态松弛、或者因两连结零件35A、35B的一方或者双方断裂而导致后罩R的后端面上被开放的情况下,如下述那样,也能够防止冲击改锥1从冲击改锥悬挂件30落下。即便是在产生上述紧固连结状态的松弛等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在锤壳体的尖端部外周嵌合上述尖端部31的状态下,如上所述,后罩R以及筒体部11从下压紧部32A、32B彼此之间、各下压紧部32A、32B与上压紧部34之间脱落。因此,借助冲击改锥悬挂件30能够保持使冲击改锥1不落下而原封不动地经由勾挂部33以及上述弹簧扣悬挂于腰带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冲击改锥悬挂件30,如以下例示那样,也能够防止上述管套60从砧座21的前端(夹头2 朝地面落下。如上所述以及如图3所示,在使用弹簧扣70将环部件63连结于管套连结件36的状态下,存在例如因装配于夹头22的管套60的装配轴64断裂而导致尖端工具插入部61从夹头22落下的情况。即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维持利用环部件63以及弹簧扣70将尖端工具插入部61连结于管套连结部36的状态。由此,能够防止尖端工具插入部61从夹头22朝地面落下。〈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在本实施方式的冲击改锥悬挂件30以及装配有该冲击改锥悬挂件30的冲击改锥 1中,如上所述,下压紧部32A、32B彼此配置为,保持筒体部11以及后罩R在各自的径向上不脱落的间隔L。并且,上压紧部34配置为,在与一对下压紧部32A、32B之间保持筒体部 11以及后罩R在各自的径向上不脱落的间隔Li。因此,在作业者的腰带的弹簧扣卡定勾挂部33且在上述腰带悬挂冲击改锥1的状态下,即便在产生上述两突出片35A1、35B1的紧固连结状态的松弛、连结零件35A、35B的断裂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筒体部11以及后罩R从下压紧部32A、32B彼此之间、各下压紧部32A、32B与上压紧部34之间脱落。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冲击改锥1从冲击改锥悬挂件30落下。另外,如上所述,如果使用弹簧扣70在管套连结部36连结管套60的环部件63的话,则能够维持在管套连结部36连结尖端工具插入部61的状态。由此,能够防止尖端工具插入部61从夹头22朝地面落下。进而,如上所述,利用一根金属丝在夹装折弯部37的状态下形成下压紧部32A、 32B以及勾挂部33的折回部33A。因此,不需要导致机械强度降低的下压紧部32A、32B与折回部33之间的连接部分,能够提高将下压紧部32A、32B与折回部33连续的冲击改锥悬挂件30的机械强度。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宜地变更结构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虽沿着筒体部11 (锤壳体)的下半侧的左右的外表面形成一对下压紧部32A、32B,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沿着上述左右的外表面形成两对以上的下压紧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沿着筒体部11 (锤壳体)的上半侧的外表面形成一个上压紧部34,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各下压紧部32A、32B之间,在确保筒体部11以及后罩R在各自的径向上不脱落的间隔的基础上,沿着上述上半侧的外表面形成两个以上的上压紧部。进而,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也可以通过折弯加工一根金属丝来在上压紧部34的后端连续设置从后罩R的后端面朝向后罩R的后方突出的勾挂部33。在该情况下,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也可以不设置折弯部37,而利用与上述一根金属丝不同的金属丝形成沿着上述下半侧的左侧外表面、右侧外表面朝筒体部11的后方分别独立地延伸的一对下压紧部,在此基础上利用连结零件等连结上压紧部34与一对下压紧部、或连结一对下压紧部彼此。并且,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例如也可以在下压紧部32B的后端与上压紧部34的后端之间以从后罩R的后端面朝后罩R的后方突出的方式连续设置勾挂部。并且,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也可以代替金属丝而通过折弯加工带状的金属板等, 将下压紧部32A、32B、折回部33A以及折弯部37连续地形成。另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充电式冲击改锥1,例如也可以适用于充电式的电锤钻、交流驱动式的冲击改锥等电动工具。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动工具用悬挂件,该电动工具用悬挂件装配于使输出轴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壳体的前端突出的电动工具的所述壳体,该电动工具用悬挂件的特征在于,具备 环状的尖端部,该尖端部嵌合于所述壳体的前端;至少一对下压紧部,所述至少一对下压紧部的前端与所述尖端部连接,且隔开所述壳体在所述壳体的径向上不脱落的间隔沿着所述壳体的下半侧的外表面朝后方延伸;至少一个上压紧部,所述至少一个上压紧部的前端与所述尖端部连接,且隔开所述壳体在所述至少一个上压紧部与所述下压紧部之间不脱落的间隔沿着所述壳体的上半侧的外表面朝后方延伸;勾挂部,该勾挂部延伸设置于所述下压紧部和/或所述上压紧部的后端且朝所述壳体的后方突出;以及连结件,该连结件在所述壳体的后表面上相互连结所述下压紧部与所述上压紧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用悬挂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尖端部突出设置有连结部,该连结部能够与同轴地装配于所述输出轴的管套连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工具用悬挂件,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下压紧部或所述上压紧部、以及所述勾挂部利用一根线状体形成。
4.一种电动工具,该电动工具使输出轴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壳体的前端突出,该电动工具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装配有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工具用悬挂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电动工具用悬挂件和装配有电动工具用悬挂件的电动工具,即便在连结件松弛或破损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地防止电动工具的落下。电动工具用悬挂件装配于使输出轴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壳体的前端突出的电动工具的壳体,具备嵌合于壳体的前端的环状的尖端部;前端与尖端部连接且隔开壳体在壳体的径向不脱落的间隔沿壳体的下半侧的外表面朝后方延伸的至少一对下压紧部;前端与尖端部连接且隔开壳体在上压紧部与下压紧部之间不脱落的间隔沿壳体的上半侧的外表面朝后方延伸的至少一个上压紧部;延伸设置于下压紧部和/或上压紧部的后端并朝壳体的后方突出的勾挂部;以及在壳体的后表面上相互连结下压紧部与上压紧部的连结件。
文档编号B25B21/02GK102441878SQ201110293940
公开日2012年5月9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7日
发明者熊谷龙之助, 畔柳贵勇, 长坂英纪 申请人:株式会社牧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