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0143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动力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工具,尤其是一种手持式的动力工具。
背景技术
多功能机是业界常见的手持式摆动动力工具,它的工作原理是输出轴围绕自身的轴心线做摆动运动。因此,当用户在输出轴的自由端上安装有不同的工作头后,如直锯片、圆锯片、三角形磨砂盘、铲型刮刀后,可以实现多种不同的操作功能,如锯、切、磨、刮等,以适应不同的工作需求。中国公告专利第CN100574993C号,公开了一种具有快速夹紧机构的摆动动力工具。该摆动动力工具包括:用于驱动工具的工作心轴,所述工具可紧固在紧固元件和所述工作心轴的工具端部上的保持部分之间;用于使所述紧固元件在释放位置和夹紧位置之间滑动的移动装置。在该释放位置中,可从所述工作心轴拆除所述紧固元件;而在该夹紧位置中,所述紧固元件通过弹簧元件夹靠所述保持部分 。其中,所述紧固元件包括夹紧轴,该夹紧轴可插入到所述工作心轴中,并通过所述工作心轴内的锁紧机构而保持在所述夹紧位置中,且在处于所述释放位置中时可被移除。所述锁紧机构具有可沿径向运动的夹紧构件。所述锁紧机构具有套环,夹紧构件可径向移动地保持抵靠该套环,所述夹紧构件被保持在所述套环的凹部中,所述夹紧构件在其面向所述工具的一侧上具有倾斜表面,所述倾斜表面与所述套环上的倾斜表面配合,从而使得所述套环抵靠所述夹紧构件的所述倾斜表面,从而驱动夹紧构件径向运动而夹紧紧固元件的夹紧轴,实现对紧固元件的快速夹紧或释放。然而,上述摆动动力工具中,移动组件为可围绕垂直于输出轴的轴线转动的操作扳手。操作扳手转动至开启位置时,依靠扳手上的凸轮面挤压推力构件,进而使锁紧机构克服弹簧弹力后轴向下移,实现对紧固元件的释放。夹紧紧固元件时,则需要再将扳手由开启位置旋转回闭合位置,此时锁紧机构在弹簧弹力的作用下轴向上移,并快速夹紧紧固元件。由于是靠弹簧的弹力来提供轴向压紧力,因此,当外部载荷较大时,轴向向下的外力超过了弹簧能够提供的轴向向上的压紧力,会使坚固元件和锁紧机构下压弹簧后一起轴向下移一定,从而导致紧固元件与工具之间形成间隙,使工具松动,进而出现打滑,影响工作效率。另夕卜,该动力工具的快速夹紧机构,需要一个较大尺寸的扳手,且在释放或夹紧紧固元件时均需要扳动扳手旋转,步骤繁琐。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动力工具,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动力工具,该动力工具能够通过可靠的方式将工作头安装到输出轴上,而无需使用诸如扳手等辅助工具,且操作步骤简单,手感更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动力工具,包括:壳体;输出轴,能够围绕其自身轴线旋转往复摆动运动,用于安装并驱动工作头工作,所述输出轴设有延伸出所述壳体的承接部;固定件,包括用于将所述工作头固定在所述输出轴的承接部上的压持部;以及驱动机构,能够在第一配合位置和第二配合位置之间转换,在所述第一配合位置,使所述固定件的压持部压紧所述工作头;在所述第二配合位置,使所述固定件的压持部释放所述工作头;其中,所述驱动机构上设有第一弹性件,按压所述固定件轴向移动时,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所述驱动机构从所述第二配合位置自动回复至所述第一配合位置。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相对运动的主动件和配合件,移动所述主动件,能够带动所述固定件轴向移动。优选地,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主动件上,另一端与所述壳体或所述输出轴连接。优选地,所述主动件移动时驱动所述配合件轴向移动,所述固定件支撑在所述配合件上。优选地,所述主动件相对所述配合件轴向移动,所述固定件支撑在所述主动件上。优选地,所述主动件相对所述配合件转动运动,使所述驱动机构在所述第一配合位置和所述第二配合位置之间转动。 优选地,所述主动件围绕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或平行于所述轴线的直线转动。优选地,所述主动件围绕垂直于所述输出轴的轴线的直线转动。优选地,所述主动件围绕垂直于所述输出轴的轴线的直线转动。优选地,所述主动件上设置有第一啮合部,所述配合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啮合部配合的第二啮合部,所述第一啮合部和所述第二啮合部两者之一设有用于配合的第一啮合面。优选地,所述第一啮合面为凸轮面。优选地,所述第一啮合面为平面,所述第一啮合面与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成锐角。优选地,所述第一哨合部和第二哨合部两者之中的另外一个设有与所述第一哨合面配合的第二啮合面。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位于所述第二配合位置时,所述主动件和所述配合件之间形成自锁。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从所述第二配合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配合位置的过程中,所述主动件移动的距离大于所述固定件在轴向上移动的距离。优选地,所述主动件上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从动件上设有第二限位部,在驱动机构位于第二配合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限制所述主动件的转动。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位于所述第二配合位置时,所述固定件被所述驱动机构刚性支撑,所述固定件的压持部相对所述输出轴的承接部之间的轴向距离保持不变。优选地,所述动力工具还包括操作机构,通过操作所述操作机构,能够带动所述驱动机构在第一配合位置和第二配合位置之间移动。
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与输出轴或壳体之间安装有第二弹性件,所述驱动机构由第一配合位置移动至第二配合位置时,所述固定件被所述第二弹性件从所述输出轴中弹出。通过设置驱动机构,在不采用其它辅助工具的情况下,能够快速驱动固定件压紧或释放工作头,实现工作头的快速安装或拆卸。通过设置第一弹性件,当轴向按压固定件时,第一弹性件能够使驱动机构从第二配合位置自动回复至第一配合位置。从而在工作头的更换时,减少了驱动机构的操作步骤,使操作更简单,具有更好的操作手感,可以更方便地更换工作头。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动力工具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所示动力工具中部分元件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动力工具的部分元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动力工具的部分元件处于第一状态的立体示意图,此时驱动机构位于第二配合位置。图5为图4所示动力工具的部分元件的剖视图。图6为图2所示动力工具的部分元件处于第二状态的立体示意图,此时驱动机构处于第二配合位置和第一配合位置之间,工作头被释放。图7为图6所示动力工具的部分元件的剖视图。图8为图2所示动力工具的部分元件处于第三状态的立体示意图,此时驱动机构依然处于第二配合位置和第一配合位置之间,工作头被释放。图9为图8所示动力工具的部分元件的剖视图。图10为图2所示动力工具的部分元件处于第四状态的立体示意图,此时驱动机构处于第一配合位置,工作头被压紧。图11为图10所示动力工具的部分元件的剖视图。图1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动力工具的立体示意图。图13为图12所示动力工具中主动件的基部的立体示意图。图14为图13所不主动件的基部的另一方向立体不意图。图15为图12所示动力工具的部分元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6为图12所示动力工具的部分元件处于第一状态的立体示意图,此时驱动机构位于第二配合位置,工作头被释放。图17为图16所示动力工具的部分元件的剖视图。图18为图12所示动力工具的部分元件处于第二状态的立体示意图,此时驱动机构位于第二配合位置和第一配合位置之间。图19为图18所示动力工具的部分元件的剖视图。图20为图12所示动力工具的部分元件处于第三状态的立体示意图,此时驱动机构位于第一配合位置,工作头被压紧。图21为图20所示动力工具的部分元件的剖视图。图22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中动力工具的部分元件处于第一状态的立体示意图,此时驱动机构位于第二配合位置,工作头被释放。图23为图22所示动力工具的部分元件处于第二状态的立体示意图,此时驱动机构位于第一配合位置,工作头被压紧。图24为图22所示动力工具的部分元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5为图22所示动力工具的部分元件处于第二状态的立体示意图,此时驱动机构位于第二配合位置,工作头被释放。图26为图22所示动力工具的部分元件处于第二状态的立体示意图,此时驱动机构位于第一配合位置,工作头被压紧。图示中的相关元件对应编号如下:100.多功能机 132.杆部155.第一啮合部10.机壳133.卡持部1551.第一哨合面11.头壳134.第三弹性件 156.第一弹性件111.水平部 14.工作头16.操作机构

112.竖直部 141.安装部161.驱动件113.拨叉组件 142.切割部1611.第一柱体114.球轴承 143.连接部1612.第二柱体115.油封轴承 144.中心孔1613.第一槽12.输出轴145.装孔1614.第二槽121.轴体146.缺口1615.驱动槽122.轴座15.驱动机构162.导向件123.上段151.主动件1621.滑槽124.中段152.配合件163.推杆125.下段1521.基体1631.定位部1251.耳部1522.顶壁1632.导杆部1252.导向槽 1523.肋条1633.销126.承接部 1524.凹部164.拨钮1261.底壁1525.下表面165.第二弹性件1262.外套1526.啮合部200.多功能机1263.凸柱1527.第二限位部 21.壳体1264.凹槽1528.第二啮合面 211.头壳127.内套153.本体22.输出轴128.收容孔 1531.上表面221.轴体13.开关1532.第一限位部 2211.上段131.压持部 154.凸出部2212.下段222.轴座241.手柄93.驱动机构2221.承接部242.驱动杆930.第一弹性件23.驱动机构2421.第二驱动部931.主动件231.主动件243.第三弹性件932.配合件2311.基部25.工作头934.轴部
2312.套筒25L安装部934L扁方部2313.顶壁252.缺口935.凸轮部2314.第一啮合部26.固定件9351.低端2315.第一啮合面261.压持部9352.高端2316.凹部262.杆部9353.第一啮合面2317.第一限位部263.卡持部936.配合段2318.中孔900.多功能机9361.啮合部2319.第一驱动部90.头壳9362.第二哨合面232.配合件91.输出轴938.第二弹性件2321.基体911.轴体94.工作头2322.内套912.轴套94L安装部2323.第二啮合部913.轴座95.操作机构2324.第二限位部913 L承接部95 L手柄2325.第二啮合面914.通孔952.臂部233.第一弹性件 92.固定件953.开槽234.第二弹性件921.压持部24.操作机构922.杆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动力工具包括壳体、安装在壳体内的输出轴、将工作头固定在输出轴上的固定件,以及使固定件轴向移动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能够在第一配合位置和第二配合位置之间转换,在第一配合位置,固定件将工作头在输出轴上;在第二配合位置,固定件释放工作头,以将工作头从输出轴上拆卸下来。从而能够在无需外部辅助工具的情况下,快速地安装或更换工作头。更重要的是,驱动机构上还设有第一弹性件,当轴向按压固定件时,第一弹性件能够使驱动机构从第二配合位置自动回复至第一配合位置。从而在工作头的更换时,减少了驱动机构的操作步骤,使操作更简单,具有更好的操作手感。
具体实施方式
一请参阅图1和图2,一种动力工具,具体是一种多功能机100,其包括呈纵长延伸的机壳10、连接在机壳10前端(以图1中左侧定义为前端)的头壳11以及自头壳11中延伸而出的输出轴12。其中,在机壳10内设置有电机(未图示),机壳10上还设有开关13来控制电机的开启或关断。头壳11包括与机壳10相连接且沿着图1中水平方向设置的水平部111和自水平部111的末端大致垂直向下延伸的竖直部112。输出轴12在竖直方向设置,其一端安装在头壳11内,另一端自头壳11的竖直部112内向下延伸而出,并且可以围绕自身的纵向轴线Xl做旋转往复摆动运动,摆动方向如图1中双箭头所示。另外,在头壳11的内部,还设置有业界在摆动机上所常用的偏心件(未图示)和拨叉组件113,用以将电机的旋转输出扭矩转化为输出轴12的摆动输出扭矩。偏心件转动时,通过与拨叉组件113的配合,将偏心件的转动运动转化成输出轴12相对于轴线Xl的摆动运动,且摆动角在约0.5至7度之间,摆动频率范围可设置为约每分钟5000至30000次。在输出轴12的自由端可通过固定件13安装工作头14,本实施方式中工作头14是一种直锯片,该工作头14在输出轴12的带动下可以沿着图1中的双箭头方向做摆动运动。与转动型动力工具相比,多功能机100工作时,输出轴12围绕其自身轴线Xl旋转往复摆动运动,从而沿摆动的两个方向产生较大的突变扭矩。因此,需要非常大的轴向夹持力来确保在所有的工作条件下将上述工作头14保持在输出轴12上,并不会出现打滑而影响工作效率或无法工作。如图2至图4所示,将输出轴12的轴线Xl所在直线定义为纵向,与轴线Xl垂直的方向定义为横向,纸面的底部为下,纸面的顶部为上。后文的描述均采用此处的定义。多功能机100包括设置在头壳11内的驱动机构15,固定件13包括相对输出轴12的末端设置的压持部131。驱动机构15能够在第一配合位置和第二配合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配合位置,使固定件13的压持部131将工作头14压紧在输出轴12上;在第二配合位置,使固定件13的压持部131与工作头14之间形成间隙,以将工作头14从输出轴12上释放。通过以上结构,可使固定件13快速地压紧或释放工作头14,从而可快速地安装或拆卸工作头14。输出轴12用于将输出扭矩传递至工作头14,输出轴12为中空状,收容在头壳11的竖直部112内,轴向支撑在平行安装在头壳11内的球轴承114和油封轴承115之间。本实施方式中,输出轴12为分体式,具体包括轴体121及连接在轴体121下方的轴座122,两者不可相对转动,以便传递转动扭矩。其中,轴体121分为三段:上段123、中段124和下段125,三段均为圆柱状且自上而下直径位次增大。油封轴承115安装在上段123上,球轴承114安装在中段124上。下段125为中空状,其远离中段124的一端径向向外凸出延伸有两对称设置的耳部1251,在耳部1251的上方沿圆周方向开设有狭长形导向槽1252。轴座122位于轴体121的下方,其具有承接部126,承接部126包括圆形底壁1261、自底壁1261的外边缘轴向向上延伸形成的中空圆柱状外套1262及自底壁1261的下表面轴向向下延伸的若干圆周分布的凸柱1263。轴座122还包括自承接部126的底壁1261的中部向上延伸的中空圆柱状内套127,以及贯穿承接部126的底壁1261和内套127的收容孔128。承接部126的外套1262的内壁上对称形成有两轴向设置的凹槽1264,用于恰好收容轴体121的两耳部1251,通过凹槽1264和耳部1251的配合,限制轴体121和轴座122的相对转动,以传递转动扭矩。工作头14为一种直锯片,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容易想到,工作头14也可以是其它附件,如圆锯片、砂盘、刮刀等。该工作头14横向设置,其具有用于安装在输出轴12上的平板状安装部141、用于切割的切割部142及位于安装部141和切割部142之间的连接部143。其中,安装部141上开设有中心孔144,在中心孔144的外围设有若干与输出轴12的凸柱1263配合的安装孔145。安装部141远离连接部143的一端还开设有连通中心孔144的缺口 146,从而使工作头14可从输出轴12的一侧通过缺口 146穿过固定件13安装。固定件13用于将工作头14压紧在输出轴12的承接部126上,以固定工作头14 ;或者释放工作头14,以将工作头14从输出轴12上拆卸下来。固定件13穿过输出轴12的收容孔128,与驱动机构15配合后,可轴向移动地相对输出轴12固定。固定件13具体包括位于底部的环状压持部131和自压持部131的中部轴向向上延伸的细长杆部132,杆部132的末端设有径向向外凸出延伸的卡持部133,以与驱动机构15配接。本实施方式中,压持部131与杆部132分体设置,并通过螺纹可拆卸地连接。显然,压持部131与杆部132也可以
一体设置。安装时,固定件13相对驱动机构15固定设置,驱动机构15在第一配合位置和第二配合位置之间转换时,能够带动固定件13轴向上下移动,从而使固定件13的压持部131压紧或释放工作头14。驱动机构15包括能够相对运动的主动件151和配合件152,移动主动件151,使驱动机构15在第一配合位置和第二配合位置之间移动转换,进而能够带动固定件13轴向上下移动,以使固定件13的压持部131压紧或释放工作头14。在第一配合位置时,固定件13能够被主动件151和配合件152两者之一支撑而轴向固定,本实施方式中,固定件13具体是被配合件152支撑。下面结合图2至图4,详细描述驱动机构15的具体结构。驱动机构15包括主动件151和位于主动件151上方的配合件152,主动件151和配合件152均安装在输出轴12内,具体收容在轴体121和轴座122形成的收容空间内。固定件13支撑在配合件152上,主动件151相对输出轴12的轴线Xl旋转时,驱动配合件152轴向移动,配合件152进而带动固定件13轴向移动。主动件151由刚性材质加工而成,包括空心柱状的本体153、自本体153延伸的两个凸出部154和两个第一啮合部155。两凸出部154自本体153的顶部径向向外延伸而出,插入轴体121上对应的导向槽1252内,两凸出部154相对轴线Xl中心对称设置;本体153具有水平上表面1531,两第一啮合部155自本体153的上表面1531轴向向上延伸而成,且同样中心对称设置。第一啮合部155紧邻凸出部154,第一啮合部155的顶部轴向倾斜,形成端面凸轮,顶部为第一哨合面1551。第一哨合面1551沿顺时针方向逐渐升高,具有第一升角。主动件151与轴座122的外套1262之间设有第一弹性件156,第一弹性件156 —端抵持在外套1262上,另一端抵靠在主动件151上,从而使主动件151转动后可自动回复至初始位置。另外,本体153的上表面1531上设有第一限位部1532,以与配合件152配合。当驱动机构15位于第二配合位置时,虽然主动件151受到第一弹性件156的扭力,但是在第一限位部1532的作用下,主动件依然151不能转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部1532具体为自上表面1531形成的凹槽。配合件152同样由刚性材质加工而成,其在轴向上安装在主动件151的上方。配合件152为中空状,其包括空心圆柱状基体1521、位于基体1521上方的顶壁1522以及自基体1521的外侧向外凸出延伸而成的若干肋条1523。轴体121的下段125的内侧壁上对应肋条1523设有凹陷(未图示),肋条1523收容在对应的凹陷内,从而使配合件152相对输出轴12不可转动。顶壁1522的中部设有中空的凹部1524,固定件13的杆部132自上而下轴向穿过配合件152的凹部1524,固定件13的卡持部133恰好收容在凹部1524内并被凹部1524支撑,从而使固定件13被配合件152支撑,配合件152能够带动固定件13 —起轴向移动。配合件152具有水平下表面1525,其下端自下表面1525倾斜设置,形成两段分别与主动件151的第一啮合部155配合的第二啮合部1526。基体1521自下表面1525轴向向下凸出延伸有第二限位部1527,以与主动件151的第一限位部1532配合,限位主动件151的转动。第二啮合部1526的顶部轴向倾斜,形成端面凸轮,顶部为第二啮合面1528。第二啮合面1528沿逆时针方向逐渐升高,具有第二升角,第二升角与主动件151的第一升角相等,以使主动件151可以稳定地相对配合件152转动。本实施方式中,多功能机100还包括操作机构16,通过手动操作操作机构16,带动主动件151相对配合件152围绕轴线Xl转动,使驱动机构15在第一配合位置和第二配合位置之间移动。操作机构16具体包括安装在输出轴12上的驱动件161、安装在驱动件161上的导向件162、推杆163、连接在推杆163上的拨钮164,以及设置在驱动件161和头壳11之间的第二弹性件165。手动推动拨钮164,拨钮164通过推杆163带动驱动件161相对导向件162转动。驱动件161大致呈中空状柱体,套设在轴体121的下段125上,可围绕轴线Xl转动。驱动件161包括位于上部的第一柱体1611和位于下部且外径较大的第二柱体1612,第一柱体1611的外侧壁上间隔开设有轴向设置的第一槽1613和第二槽1614。第二柱体1612自其底部开设有两对称设置的驱动槽1615,以与主动件151的凸出部154配合。第二弹性件165的一端收容在第一柱体1611的第一槽1613内,另一端固定在头壳11上。导向件162为圆环状,套设在驱动件161的第一柱体1611上,其上设有周上设置的滑槽1621。推杆163包括竖直设置的弧形片状的定位部1631、自定位部1631水平向外延伸的导杆部1632及将拨钮164连接在导杆部1632的自由端上的销1633,定位部1631收容在驱动件161的第一柱体1611的第二槽1614内,导杆部1632穿过导向件162的滑槽1621。如图3和图4所示,为了使固定件13能够在轴向方向更好地上下移动,在固定件13的杆部132与输出轴12的轴体121之间轴向上设有第三弹性件134。第三弹性件134套设在杆部132的顶端,一端抵靠在固定件13的卡持部133上,另一端抵靠在轴体121的下段125的顶壁上。参考图2至图4,重点描述多功能机100的头壳11内部分元件的组装过程。首先,将驱动机构15的主动件151安装在输出轴12的轴座122内,并将第一弹性件156设置在轴座122和主动件151之间;接着,将配合件152安装至主动件151的上方,使配合件152的第二啮合部1526与主动件151的第一啮合部155相对应;然后,将固定件13的杆部132自上而下插入配合件152内,使固定件13的卡持部133收容在配合件152的凹部1524内且过盈配合,固定件13被配合件152轴向支撑住,杆部132的末端延伸出输出轴12,再将固定件13的压持部131螺纹连接在杆部132的末端;接着,将第三弹性件134套设在固定件13的杆部132的上端,使第三弹性件134 —端抵靠卡持部133,另一端抵靠轴体121的下段125的底壁;然后,将轴体121安装在轴座122上,使两耳部1251分别收容在两凹槽1264内,并使主动件151的两凸出部154分别收容在轴体121的两导向槽1252内;最后,将操作机构16的驱动件161套设在轴体121的下段125上,再将拨钮164和推杆163、导向件162三者组合后一起套设在驱动件161的第一柱体1611上,使推杆163的定位部1631对应收容在第一柱体1611上的第二槽1614内,并使主动件151的两凸出部154分别位于驱动件161的两驱动槽1615内;至此,头壳11内主要元件的组装完成。下面结合图4至图11,从四个状态描述本实施方式多功能机100的工作头14的安装和拆卸过程。操作机构16使驱动机构15能够在第一配合位置和第二配合位置之间移动转换,在第二配合位置时,能够将工作头14从一侧插入,工作头14的缺口 146穿过杆部132后,使固定件13的杆部132位于工作头14的中心孔144内,工作头14的安装部141位于固定件13的压持部131和输出轴12的承接部126之间。驱动机构15从第二配合位置移动到第一配合位置的过程中,固定件13轴向上移,减少压持部131和承接部126的底壁1261之间的距离,最终使压持部131将工作头14的安装部141压紧在压持部131和承接部126之间,工作头14被固定。相反,驱动机构15从第一配合位置移动到第二配合位置的过程中,固定件13轴向下移,压持部131和承接部126的底壁1261之间的距离增大,工作头14的安装部141被释放,可将工作头14从一侧自输出轴12上拆卸下来。如图4和图5所示,为多功能机100处于第一状态的示意图,此时驱动机构15处于第二配合位置。在此位置中,主动件151克服第一弹性件156的弹力,相对配合件152顺时针旋转了一定角度,主动件151的第一啮合部155和配合件152的第二啮合部1526完全错开,第一弹性件156被压缩。在第三弹性件134和配合件152自身重力的作用下,配合件152轴向下移一定距离,直到配合件152的下表面1525抵靠到主动件151的上表面1531。另外,配合件152的第二限位部1527收容到主动件151的第一限位部1532内,从而可限制主动件151在第一弹性件156的作用下,逆时针回转。此时,固定件13处于释放位置,压持部131和承接部126之间间隔的距离较大,大于工作头14的安装部141的厚度,因此,可将工作头14从一侧安装至输出轴12或者从输出轴12上拆卸。需要指出,上述驱动机构15的第一配合位置是通过外部力驱动操作机构16来带动主动件151转动一定角度,同时克服第一弹性件156的扭力。在该配合位置,即使撤消了外部力,由于主动件151的第一限位部1532与配合件152的第二限位部1527配合,主动件151尽管受到第一弹性件156的扭力作用,仍然不能逆时针回转,从而使固定件13保持在释放位置。如图6和图7所示,为多功能机100处于第二状态的示意图,此时驱动机构15处于第一配合位置和第二配合位置之间。使用者通过按压固定件13的压持件131,杆部132通过卡持部133克服第三弹性件134的弹力带动配合件152轴向上移一定距离,固定件13的压持部131尚未压紧工作头14的安装部141。另外,在本状态中,虽然配合件152轴向上移了一定距离,但是配合件152的第二限位部1527尚未与主动件151的第一限位部1532在轴向上完全脱开,第二限位部1527仍会对第一限位部1532起到限位作用。因此,主动件151在第一弹性件156的逆时针方向的扭力下,仍然不会发生转动,此时主动件151的第一啮合面1551与配合件152的第二啮合面1528在轴向上形成一定间距。如图8和图9所示,为多功能机100处于第三状态的示意图,此时驱动机构15依然处于第一配合位置和第二配合位置之间。固定件13被进一步上推,并带动配合件152进一步轴向上移,使配合件152的第二限位部1527与主动件151的第一限位部1532轴向上完全脱离开。主动件151受配合件152的阻力被去除后,在第一弹性件156的扭力作用下,开始逆时针转动。主动件151相对配合件152围绕轴线Xl转动,通过第一啮合面1551与第二啮合面1528的配合,驱动配合件152轴向上移。在本状态中,固定件13的压持部131与工作头14的安装部141之间仍然存在一定轴向间距,此时压持部131尚未挤压住安装部141,工作头14仍未被夹紧。如图10和图11所示,为多功能机100处于第四状态的示意图,此时驱动机构15处于第一配合位置,工作头14被夹紧在固定件13的压持部131与输出轴12的承接部126之间。在第一弹性件156的扭力下,主动件151进一步逆时针转动,以使固定件13的压持部131紧密挤压住工作头14的安装部141,以轴向固定工作头14。当工作头14的安装部141与固定件13的压持部131之间的轴向间距完全消除后,由于固定件13的卡持部133被配合件152的凹部1524支撑,因此主动件151停止转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啮合面1551的第一升角较小,设为9度,从而使主动件151的第一啮合面1551与配合件152的第二啮合面1528配合时,能够在轴向上实现自锁,避免工作头5受到的轴向载荷过大时,而出现松脱。另外,在驱动机构15由第二配合位置移动至第一配合位置的过程中,主动件151旋转移动的距离大于配合件152轴向上移的距离,以保证在第一配合位置时,主动件151和配合件152之间能够形成自锁。需要指出,本实施方式中,主动件151的第一啮合面1551的第一升角并不限于9度,主动件151的材质为钢或铁,第一啮合面1551的摩擦系数在0.1 0.15之间,根据斜面自锁原理,因此第一升角在9 17度之间均可以实现自锁。显然,当主动件151为其它材质时,第一升角的范围也会相应改变。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施方式多功能机100的工作头14的夹紧过程,工作头14的释放过程则与夹紧过程相反。参照图2至图11,当需要将工作头14从输出轴12上拆卸时,只需手动扳动操作机构16的拨钮164,使驱动件161顺时针转动。驱动件161转动一定角度后,其驱动槽1615与主动件151的凸出部154开始啮合,进而驱动主动件151顺时针转动。主动件151相对配合件152转动时,第一啮合面1551与第二啮合面1528相对旋转,使配合件152在第三弹性件134的弹力作用下,轴向下移,直至配合件152的第二限位部1527插入到主动件151的第一限位部1532内,使配合件152的下表面1525抵接到主动件151的上表面1531。配合件152轴向下移的过程中,会带动固定件13轴向下移,并最终将固定件13从输出轴12内推出一定距离,使压持部131与工作头14的安装部141之间形成间隙,释放工作头14,从而可以将工作头14从输出轴12上拆卸下来。综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多功能机100通过设置具有主动件151和配合件152的驱动机构15,主动件151和配合件152上分别对应设置第一啮合面1551和第二啮合面1528,且第一啮合面1551和第二啮合面1528均设置为凸轮面。主动件151围绕轴线Xl转动时,能够通过第一啮合面1551和第二啮合面1528的配合驱动配合件152轴向移动,从而使带动固定件13的压持部131压紧或释放工作头14。本结构方便操作,且在第一啮合面1551的升角设在一定范围后,能够实现斜面自锁,从而保证工作的稳定性。驱动机构15在第一配合位置时,主动件151刚性支撑配合件152,配合件152进一步刚性支撑固定件13,从而能够防止工作头14在负载过大时出现松动而打滑。需要指出,本处的“刚性支撑”是指固定件13被驱动机构15支撑后,在轴向外力作用下,驱动机构15不会轴向上不会发生形变、不能够被弹性压缩。另外,通过在主动件151和输出轴12之间设置第一弹性件156,可在安装固定件13时,使主动件13从第二配合位置自动旋转回复至第一配合位置,节省了操作步骤,提高了多功能机100的操作便捷性。需要指出,本实施方式中,主动件151轴向上位于配合件152的下方,第一啮合面1551设置为凸轮面。本发明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第一啮合面也可以设置为其它曲面,或者与轴线Xl成锐角的平面。另外,工作头14的安装部141上设置了缺口 146,使工作头14能够从一侧安装至输出轴12上。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工作头的安装部上也可以不设置缺口,该种工作头安装时,可以将固定件的压持部先从杆部上移除,将工作头安装至固定件的杆部后,再将压持部安装到杆部上。
具体实施方式
二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的主动件轴向上位于配合件的下方,显然,主动件也可以设置成位于配合件的上方,此时可将配合件与输出轴设置为一体。下面结合图12至图20,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一并参考图12和图15,本实施方式的多功能机200包括壳体21、安装在壳体21内的输出轴22、设置在输出轴22内的驱动机构23、延伸出壳体21的操作机构24、安装在输出轴22末端的工作头25以及用于固定工作头25的固定件26。壳体21具有头壳211,输出轴22设置在头壳211内,并延伸出头壳211的下端。操作机构25设置在输出轴22内,且部分延伸出头壳211的上端。输出轴22为中空状,包括轴体221和安装在轴体221下方的轴座222,轴体221包括圆柱状上段2211和位于上段2211下方且直径较大的下段2212,轴座222包括平板状承接部2221。固定件26包括平板状压持部261及自压持部261轴向向上延伸的杆部262,杆部262的自由端设有“T”型卡持部263。工作头25包括设置在输出轴22的承接部2221和固定件26的压持部261之间的安装部251,安装部251 —侧设有缺口 252。驱动机构23能够在第一配合位置和第二配合位置之间转换,带动固定件26轴向移动,从而使固定件26的压持部261压紧或释放工作头25的安装部251。驱动机构23包括能够相对转动的主动件231和配合件232,主动件232围绕输出轴22的轴线X2转动时,通过与配合件232的啮合,主动件231被驱动而轴向上移,最终带动固定件26轴向上移。另外,驱动机构23在从第二配合位置移动至第一配合位置的过程中,主动件231转动的距离大于其轴向上移的距离,以保证驱动机构23在第一配合位置时,能够稳定地支撑固定件23,防止固定件23出现松动。结合图13至图15,主动件231轴向上位于配合件232的上方,其包括大致呈柱状的基部2311和安装在基部2311上方的空心柱状套筒2312。基部2311包括圆形顶壁2313和自顶壁2313的两侧分别轴向延伸的第一啮合部2314。第一啮合部2314为端面凸轮状,顶部形成第一啮合面2315,第一啮合面2315具体为凸轮面。顶壁2313的上部设有圆形凹部2316,下部轴向凸出延伸有第一限位部2317。凹部2316的底壁上开设有可供固定件26的卡持部263穿过的中孔2318,中孔2318为扁方形,因此卡持部263旋转一定角度后,能够卡持在凹部2316内,从而使固定件26和主动件231轴向上相对固定。套筒2312的下端收容在基部2311的凹部2316内,且过盈配合,套筒2312的顶部形成两轴向上凸出延伸且相对设置的第一驱动部2319。本实施方式中,配合件232 —体成型在输出轴22的轴座222上,相对输出轴22固定设置。配合件232包括自轴座222的承接部2221轴向向上延伸的空心柱状基体2321和尺寸较小的空心柱状内套2322,以及自基体2321的两侧分别轴向延伸的第二啮合部2323。内套2322上开设有能够与主动件231的第一限位部2317配合的第二限位部2324,第二限位部2324具体为凹槽。第二啮合部2323与主动件231的第一啮合部2315分别对应配合,形状也基本相同,为端面凸轮,具有为凸轮面的第二啮合面2325。主动件231和配合件232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弹性件233,能够使驱动机构23在第二配合位置自动回复至第一配合位置。驱动机构23还包括轴向设置在主动件231上方的第二弹性件234,主动件231轴向上移后,会压缩第二弹性件234。操作机构24用于驱动主动件231围绕轴线X2转动,从而使驱动机构23在第一配合位置和第二配合位置之间转换。操作机构24具体包括位于头壳211顶部的手柄241、连接在手柄241下方的驱动杆242,以及设置在手柄241和驱动杆242之间的第三弹性件243。驱动杆242大致呈圆柱状,其顶端为扁方,与手柄241周向不可转动地连接;驱动杆242的下端两侧分别开设有凹槽,形成与主动件231的第一驱动部2319配合的第二驱动部2421。通过操作操作机构24的手柄241围绕轴线X2转动时,手柄241带动驱动杆242转动,驱动杆242通过第二驱动部2421与主动件231的第一驱动部2319配合,带动主动件231围绕轴线X2转动。主动件231相对配合件232转动时,通过第一啮合部2314和第二啮合部2323的配合,主动件231带动固定件26轴向上下移动,从而使固定件26的压持部261压紧或释放工作头25的安装部251。驱动机构23在第一配合位置时,固定件26压紧工作头25,在第二配合位置时,固定件26释放工作头25。下面结合图16至图21,从三个状态描述本实施方式多功能机200的工作头25的安装和拆卸过程。如图16和图17所示,第一状态中,驱动机构23位于第二配合位置。此时,主动件231克服第一弹性件233的弹力后,旋转了一定角度,主动件231的第一啮合部2314与配合件232的第二啮合部2323脱开啮合。主动件231在轴向上下降到较低的位置,从而带动固定件26的压持部261远离输出轴22的承接部222移动,使压持部261与工作头25的安装部251之间出现间隙,最终释放工作头25。在此状态,主动件231的第一限位部2317和配合件232的第二限位部2324配合,限制主动件231在第一弹性件233的弹力下,顺时针回转,从而使驱动机构23保持在第二配合位置。如图18和图19所示,第二状态中,驱动机构23位于第二配合位置和第一配合位置之间。在驱动机构23位于第二配合位置时,通过手动按压固定件26的压持部261,固定件26的杆部262带动主动件231 —起轴向上移,并使主动件231的第一限位部2317和配合件232的第二限位部2324脱开啮合。在此状态,主动件231受第一弹性件233的弹力作用,开始相对配合件232顺时针转动。主动件231相对配合件232转动时,通过第一啮合面2315和第二啮合面2325的配合,主动件231被进一步驱动而轴向上移,使驱动机构23自动地朝向第一配合位置移动。如图20和图21所示,第三状态中,驱动机构23从第二配合位置移动到了第一配合位置。在此状态,驱动机构23的主动件231在第二状态中,继续相对配合件232围绕轴线X2转动,主动件231进一步轴向上移。主动件231同时带动固定件26轴向上移,直到固定件26的压持部261压紧工作头25的安装部251,将工作头25稳定地固定在输出轴22的承接部222上。在此过程中,主动件231的第一驱动部2319只在配合件232的第二驱动部2421内滑动,不会周向啮合而带动手柄241转动。上述三个状态描述了驱动机构23由第二配合位置移动至第一配合位置,以压紧并固定工作头25的过程。工作头25的拆卸过程则与工作头25的固定过程大致相反,通过操作机构24,使驱动机构23由第一配合位置移动至第二配合位置,使固定件26轴向下移,以释放工作头25。具体是,在驱动机构23位于第一配合位置时,手动操作手柄241顺时针转动,手柄241的第二驱动部2421与主动件231的第一驱动部2319啮合,带动主动件231相对配合件231围绕轴线X2顺时针转动。主动件231相对配合件232转动后,第一啮合面2315相对第二啮合面2325顺时针转动,主动件231同时受到第二弹性件234的作用,开始轴向下移,并最终带动固定件26轴向下移,使固定件26的压持部261释放工作头25,从而可将工作头25从输出轴22的承接部222上拆卸下来。
具体实施方式
三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的主动件均是围绕输出轴的轴线旋转,从而使配合件轴向移动,使驱动机构在第一配合位置和第二配合位置之间移动。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结构,本发明的驱动机构也可以采用其它结构,如主动件围绕垂直于输出轴的轴线垂直的直线旋转。下面结合图22至图26,对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如图22和图24所示,本实施方式具体是一种多功能机900,包括头壳90、安装在头壳90内的输出轴91、可轴向移动地固定在输出轴91内的固定件92、驱动固定件92轴向移动的驱动机构93、设置在固定件92和输出轴之间的工作头94,以及可操作地驱动驱动机构93移动的操作机构95。驱动机构93可在第一配合位置和第二配合位置之间移动,从而使固定件92夹紧或释放工作头94。驱动机构93上还设有第一弹性件930,能够使驱动机构93从第二配合位置自动回复至第一配合位置。固定件92具有压持部921和自压持部921的中心轴向向上延伸的杆部922。如图22和图25所示,此时驱动机构93处于第二配合位置,固定件92的压持部921与工作头94的安装部941之间具有一定间隙,工作头94未被固定件92的压持部921压紧,从而可将工作头94从输出轴91上拆卸下来。如图23和图26所示,此时驱动机构93处于第一配合位置,固定件92的压持部921与工作头94的安装部941之间的间隙被消除,工作头94被固定件92的压持部921压紧,工作头94被夹紧在固定件92和输出轴91之间。如图2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输出轴91具有轴线X3,具体包括轴向依次设置的轴体911轴套912和轴座913。其中,轴套912大致呈中空圆柱状,轴套912的两侧对称开设有两通孔914,轴座913的底部为用于安装工作头94的承接部9131。驱动机构93具体包括主动件931、支撑在主动件931上的配合件932和连接在主动件931上的第一弹性件913。主动件931转动时,能够驱动配合件932轴向上下移动。主动件931具有垂直于轴线X3的轴线X4,其包括沿轴线X4延伸的圆柱状轴部934和连接于轴部934 —端的凸轮部935。轴部934与凸轮部935相对的另一端加工有扁方部9341。凸轮部935大致为扇形,为周向凸轮,且呈大致垂直于轴线X4的平板状,其具有到轴线X4距离较近的低端9351和到轴线X4距离较远的高端9352,低端9351和高端9352之间共同形成第一哨合面9353,第一哨合面9353为凸轮面。本实施方式中,主动件931共有两个,并相对于轴线X3对称设置。装配时,两轴部934安装在轴套912两侧的通孔914内,并可围绕轴线X4转动,两凸轮部935则收容在轴套912的内部。每个主动件931与轴座913之间均设有一个第一弹性件933,驱动机构93在第二配合位置时,第一弹性件933被主动件931拉伸一定长度,从而可使驱动机构93从第二配合位置自动回复至第一配合位置。本实施方式中,配合件932与固定件92 —体成型,设置在固定件92的杆部922上。显然,配合件932也可以与固定件92分体设置。配合件932收容在轴套912内,且在轴向上被主动件931的凸轮部935支撑。配合件932大致呈“T”型,包括位于顶部的平板状配合段936和位于配合段936下方的支撑段936。配合段936垂直于轴线X3,垂直于轴线X3的截面为圆形,两侧分别相对于支撑段936凸出一段距离,从而形成分别与主动件931的凸轮部935配合的啮合部9361。两啮合部9361分别轴向支撑在主动件931的凸轮部935上方,啮合部9361底部形成有与凸轮部935的第一啮合面9353配合的第二啮合面9362,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啮合面9362具体为垂直于轴线X3的平面。另外,驱动机构93还包括设在配合件932与输出轴91的轴体911之间的第二弹性件938。本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93由第一配合位置移动到第二配合位置时,可通过主动件931的转动带动配合件932克服第三弹性件938的弹力而上移;也可以在驱动机构93位于第二配合位置时,通过轴向按压固定件92,通过固定件92来带动配合件932轴向上移。操作机构95可手动操作,以使驱动机构93在第一配合位置和第二配合位置之间转换。本实施方式中,操作机构95主要包括手柄951,手柄951大致呈U型,其具有相对的两臂部952,臂部952的自由端设有U型开槽953。主动件931的两扁方部9341分别收容在手柄951的开槽953内,从而围绕轴线X4转动手柄951时,可通过开槽953与扁方部9341的配合带动主动件931围绕轴线X4转动。下面结合图25和图26,具体描述本实施方式中工作头94的安装和拆卸过程。使用时,通过手动扳动手柄951围绕轴线X4往复转动,从而使驱动机构93在第一配合位置和第二配合位置之间转换,从而使固定件92轴向移动,使固定件92的压持部921压紧或释放工作头94的安装部941。手柄951逆时针转动时,通过开槽953与扁方部9341的配合,带动主动件931转动;主动件931的第一啮合面9353与配合件932的第二啮合面9362的啮合,依次从凸轮部935的低端9351滑动到高端9352,从而在轴向上撑起配合件932,使配合件932轴向上移,进而通过固定件92的杆部922带动固定件92整体轴向上移,使固定件92的压持部921压紧工作头94。驱动机构93释放工作头94的过程则相反,只需在驱动机构93位于第一配合位置时,逆时针扳动手柄951即可。具体参考图25,此时驱动机构93位于第二配合位置,固定件92的压持部921与输出轴91的承接部9131之间存在较大间隙,因此可将工作头94从一侧安装至输出轴91或从输出轴91上拆卸下来。在此位置,手柄951大致垂直于输出轴91,主动件931的凸轮部935的低端9351支撑配合件932的啮合部9361。在第二弹性件938的作用下,配合件932轴向下移至较低的位置,进而带动固定件92轴向下移,使固定件92的压持部921与工作头94的安装部之间的间距增大,最终释放工作头94。具体参考图26,在驱动机构93位于第二配合位置时,手动轴向向上按压固定件92的压持部921,固定件92带动配合件932克服第二弹性件938的弹力轴向上移。此时,在第一弹性件933的弹性拉力下,主动件931会逆时针自动回转,进而带动手柄951大致逆时针旋转90度,使驱动机构93由图18所示的第二配合位置移动至第一配合位置,最终使固定件92的压持部921压紧工作头94。此时,固定件92被配合件932刚性支撑,配合件932被主动件931刚性支撑,因此,固定件92的压持部921相对输出轴91的承接部9131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需要指出,本处的“刚性支撑”是指固定件92被驱动机构93支撑后,在轴向外力作用下,驱动机构93不会轴向上不会发生形变、不能够被弹性压缩。手柄951在逆时针旋转过程中,带动主动件931围绕其轴线X4逆时针转动,使凸轮部935的第一啮合面9353与配合件932的第二啮合面9362相对滑动,啮合位置依次从凸轮部935的低端9351移动到高端9352,从而使配合件932克服第二弹性件938的弹力,轴向上移一定距离。驱动机构93位于第一配合位置时,主动件931的凸轮部936的高端9362支撑配合件932的第二啮合面9362,由于第一啮合面9353为凸轮面,因此在一定条件下,第一凸轮面9353与第二啮合面9362之间形成自锁,从而可避免固定件92出现松动,可以稳定地夹紧工作头94。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驱动机构93在第一配合位置和第二配合位置之间移动,使固定件92轴向移动以压紧或释放工作头94,从而可在无需其它辅助工具的作用下,拆卸或安装工作头94。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主动件931和配合件932均采用金属材质,因此,能够保证固定件92被刚性支撑,不会出现松动,以便稳定地固定工作头94。通过以上三个具体实施方式
的理解,可以理解,本发明的动力工具主要是通过设置相对运动的主动件和配合件,使驱动机构在第一配合位置和第二配合位置之间移动。固定件支撑在主动件和配合件两者之一上,在第一配合位置时,使固定在轴向上位于较高位置以夹紧工作头;在第二配合位置时,固定件在轴向上位于较低的位置以释放工作头。主动件和配合件上可以设置能够相互配合的第一啮合面和第二啮合面,在驱动机构位于第一配合位置时,两啮合面之间形成自锁,从而能够稳定地支撑工作头。主动件可以相对配合件旋转运动,此时第一啮合面可以设置为凸轮面,也可以是斜面,或者是能够实现自锁的其它曲面。另外,驱动机构在其主动件上还连接有第一弹性件,能够使主动件运动后,自动复位到初始位置,以使驱动机构能够在一定条件下,自动地从第二配合位置回复到第一配合位置。驱动机构与输出轴之间还安装有第二弹性件,当驱动机构从第一配合位置移动到第二配合位置时,第二弹性件能够弹性地将固定件从输出轴上推出。需要指出,本发明的动力工具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驱动机构并不限于采用金属材质,也可以采用非金属材质,或者弹性材质。主动件也并不限于相对于配合件转动运动,也可以是相对于配合件平动,只要能使主动件或配合件两者之一轴向上移动即可。另夕卜,主动件或从动件也不限于分别设置第一啮合面和第二啮合面,只要主动件或从动件中轴向上位于下方的一个设置第一啮合面,另外一个设置与该啮合面配合的点、线即可。
权利要求
1.一种动力工具,包括: 壳体; 输出轴,能够围绕其自身轴线旋转往复摆动运动,用于安装并驱动工作头工作,所述输出轴设有延伸出所述壳体的承接部; 固定件,包括用于将所述工作头固定在所述输出轴的承接部上的压持部;以及 驱动机构,能够在第一配合位置和第二配合位置之间转换,在所述第一配合位置,使所述固定件的压持部压紧所述工作头;在所述第二配合位置,使所述固定件的压持部释放所述工作头; 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上设有第一弹性件,按压所述固定件轴向移动时,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所述驱动机构从所述第二配合位置自动回复至所述第一配合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相对运动的主动件和配合件,移动所述主动件,能够带动所述固定件轴向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主动件上,另一端与所述壳体或所述输出轴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件移动时驱动所述配合件轴向移动,所述固定件支撑在所述配合件上。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件相对所述配合件轴向移动,所述固定件支撑在所述主动件上。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件相对所述配合件转动运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件围绕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或平行于所述输出轴的轴线的直线转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件围绕垂直于所述输出轴的轴线的直线转动。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件上设置有第一啮合部,所述配合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啮合部配合的第二啮合部,所述第一啮合部和所述第二啮合部两者之一设有用于配合的第一啮合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啮合面为凸轮面。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啮合面为平面,所述第一啮合面与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成锐角。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两者之中的另外一个设有与所述第一啮合面配合的第二啮合面。
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位于所述第二配合位置时,所述主动件和所述配合件之间形成自锁。
1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从所述第二配合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配合位置的过程中,所述主动件移动的距离大于所述固定件在轴向上移动的距离。
1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件上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从动件上设有第二限位部,在驱动机构位于第二配合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限制所述主动件的转动。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位于所述第二配合位置时,所述固定件被所述驱动机构刚性支撑,所述固定件的压持部相对所述输出轴的承接部之间的轴向距离保持不变。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工具还包括操作机构,通过操作所述操作机构,能够带动所述驱动机构在第一配合位置和第二配合位置之间移动。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与输出轴或壳体之间安装有第二弹性件,所述驱动机构由第一配合位置移动至第二配合位置时,所述固定件被所述第二弹性件从所述输出轴中弹`出。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具有快速锁紧机构的动力工具。该动力工具包括壳体;输出轴,用于安装并驱动工作头工作,所述输出轴设有延伸出所述壳体的承接部;固定件,包括用于将所述工作头固定在所述输出轴的承接部上的压持部;以及驱动机构,能够在第一配合位置和第二配合位置之间转换。在所述第一配合位置,使所述固定件的压持部压紧所述工作头;在所述第二配合位置,使所述固定件的压持部释放所述工作头。其中,所述驱动机构上设有第一弹性件,按压所述固定件轴向移动时,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所述驱动机构从所述第二配合位置自动回复至所述第一配合位置。该动力工具更换工作头时,操作简单方便。
文档编号B25F5/00GK103182708SQ20111044799
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8日
发明者张士松, 庞晓丽, 徐静涛, 吴宇 申请人: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