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锤和动力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86100阅读:585来源:国知局
电锤和动力工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工具,具体涉及一种电锤。



背景技术:

现有的旋转类工具在输出扭矩的同时往往还可以输出冲击,比如电锤其既可以输出往复的冲击也可以输出扭矩或者同时输出这两者。为了使用户能够根据需要切换所需的工作模式,在这些电动工具中往往设有较为复杂的传动机构以及相应供操作的离合器。其中,传动机构中通常会包括两个能在离合器的作用下相互啮合或者脱离啮合的齿轮。但是,对于现有的齿轮的结构,在两个齿轮相互靠近以实现啮合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卡接不上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实现挂挡的电锤。

一种电锤,包括:旋转组件、电机、传动组件和离合装置,旋转组件用于使电锤输出旋转力,电机形成有电机轴,传动组件用于将电机输出的动力传递至旋转组件,传动组件还包括传动件和驱动件,传动件与旋转组件构成同步转动,驱动件在被电机驱动时转动,离合装置能使驱动件沿驱动件的转动轴线方向向前移动至与传动件接触以驱动传动件转动或者向后移动至与传动件脱离;其中,驱动件的外周形成有:第一类外齿和第二类外齿,第一类外齿沿平行于驱动件的转动轴线的方向延伸,第二类外齿沿平行于驱动件的转动轴线的方向延伸;在沿平行于驱动件的转动轴线的方向上,第一类外齿的前端相对第二类外齿的前端凸出。

进一步地,第一类外齿在其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一轴向长度,第二类外齿在其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二轴向长度,其中,第一轴向长度大于第二轴向长度。

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第一类外齿之间设有一个第二类外齿。

进一步地,在沿平行于驱动件的转动轴线的方向上,第一类外齿的后端与第二类外齿的后端对齐。

进一步地,驱动件还形成有:离合部,离合部在与离合装置配合时使驱动件前后移动;其中,离合部和第一类外齿设置在驱动件的不同轴向位置。

进一步地,电锤还包括:冲击组件、中心轴、摆杆轴承和第二驱动件,冲击组件用于使电锤输出冲击力,中心轴在被电机驱动时绕中心轴线转动,摆杆轴承包括安装至中心轴的摆动盘和与冲击组件连接的摆动杆,第二驱动件,在与摆杆轴承接触时驱动摆动盘转动;其中,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分别与中心轴构成同步转动。

一种动力工具,包括:壳体、输出件、原动机、传动组件和离合装置,输出件用于输出动力,原动机容纳在壳体内,传动组件用于将原动机输出动力传递至输出件,传动组件还包括传动件和驱动件,传动件在其转动时驱动输出件输出动力,驱动件在被原动机驱动时转动;离合装置能使驱动件沿驱动件的转动轴线方向向前移动至与传动件接触以驱动传动件转动或者向后移动至与传动件脱离;其中,驱动件的外周形成有:第一类外齿和第二类外齿,第一类外齿沿平行于驱动件的转动轴线的方向延伸,第二类外齿沿平行于驱动件的转动轴线的方向延伸;在沿平行于驱动件的转动轴线的方向上,第一类外齿的前端相对第二类外齿的前端凸出。

进一步地,第一类外齿在其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一轴向长度,第二类外齿在其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二轴向长度,其中,第一轴向长度大于第二轴向长度。

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第一类外齿之间设有一个第二类外齿。

进一步地,传动件为外周形成有传动齿的传动轮;第一类外齿在其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一轴向长度,且传动轮的轴向长度小于第一类外齿的第一轴向长度。

驱动件中包括相对第一类外齿缩进去的第二类外齿,从而驱动件在向传动件移动时容易使得传动件与驱动件构成传动配合,进而使得电锤容易实现挂挡。

附图说明

图1是电锤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电锤的内部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部分结构的截面图;

图4是图2中的离合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图4中的转动件的立体图;

图6是图4中的弹性元件的立体图;

图7是图2中的第一离合件、第二离合件、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的立体图;

图8是图2中的驱动件与传动件接触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2中的驱动件与传动件脱离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的驱动件的立体图;

图11是图8中的驱动件的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的介绍。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动力工具,该动力工具可以为例如图1中的电锤100。如图1所示,电锤100包括壳体11、开关12、电池包13、电机14、传动机构15、夹头16和副把手17。

其中,壳体11形成了电锤100的外壳,其用于容纳电锤100内部的各部件。壳体11包括:把手部111、第一容纳部112和第二容纳部113。其中,把手部111和第一容纳部112设置于第二容纳部113的同侧,且把手部111与第一容纳部112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具体而言,把手部111用于供用户握持,其还设置于第二容纳部113的一端处。第一容纳部112内部用于容纳电路板,第一容纳部112设置于第二容纳部113的大致中间部位处,第一容纳部112远离第二容纳部113的一端还用于结合电池包13。第二容纳部113用于容纳电机14和传动机构15等。

开关12可以安装于把手部111上,并靠近第二容纳部113,这样,用户在握持把手部111时,能够相对方便的触发开关12,该开关12可以为启动电机14的主开关。

电池包13用于为电锤100提供能量来源,电池包13能够可拆卸的结合至第一容纳部112。

电机14作为电锤100的原动机,其设置于壳体11的第二容纳部113内,电机14用于将电池包13提供的电能转换成动力输出至传动机构15。对于动力工具而言,电机14也可以为引擎等其它形式的原动机。传动机构15设置于电机14和夹头16之间,用于将电机14输出的动力传递至钻头、凿头等附件。

夹头16作为电锤100的输出件,其用于输出动力。夹头16还能将钻头、凿头等附件可拆卸的安装于电锤100上。

副把手17用于供用户在一手握持把手部111时的另一只手握持,这样,两只手大致分别握持住整个电锤100的前后两个位置,使得电锤100的重心大致位于两手之间,提高握持的稳定性。

如图2和图3所示,电锤100还包括:离合装置18;电机14包括:电机轴141;传动机构15包括:传动组件20、旋转组件25和冲击组件26。传动组件20用于将电机14输出的动力传递至夹头16,更进一步的其能将动力传递至与夹头16连接的旋转组件25或者冲击组件26。传动组件20包括:中心轴19、摆杆轴承21、传动件22、驱动件23和第二驱动件24。其中,离合装置18用于实现对传动机构15的传动模式的切换,旋转组件25用于使得电锤100输出旋转力,冲击组件26用于使得电锤100输出冲击力。

电机轴141能以电机轴线101为轴转动,电机轴141形成或者固定连接有输出齿轮141a。输出齿轮141a用于将电机14的动力输出至中心轴19。

中心轴19大致沿平行于电机轴线101的中心轴线102的方向延伸,中心轴19靠近电机轴141的一端还形成有或者固定连接有输入齿轮191。输入齿轮191能与电机轴141的输出齿轮141a啮合,这样,当电机14启动后,电机轴141以其电机轴线101为轴转动,此时输出齿轮141a与输入齿轮191啮合,从而驱动中心轴19以中心轴线102为轴转动。

摆杆轴承21包括:摆动盘211和摆动杆212。其中,摆动盘211安装至中心轴19上,并能相对中心轴19转动,摆动杆212与冲击组件26连接。在摆杆轴承21的摆动盘211转动时,摆动杆212带动冲击组件26往复运动,从而将动力输出至钻头、凿头等附件,驱动钻头、凿头等附件对工件进行冲击,实现电锤100的凿的功能。

传动件22与旋转组件25构成同步转动,从而在传动件22转动时能通过旋转组件25驱动夹头16输出动力。其中,同步转动指的是,在传动件22和旋转组件25中的一个转动时,另一个也随之转动,且传动件22和旋转组件25中的一个的转动被限制时,另一个的转动也随之被限制。该同步转动的概念也适用于本案中其它构成同步转动的零部件,不再赘述。

驱动件23和第二驱动件24在被电机14驱动时均能转动,具体而言,驱动件23和第二驱动件24分别安装至中心轴19上,并分别与中心轴19构成同步转动。其中,在驱动件23与传动件22接触时能驱动传动件22转动,而在第二驱动件24与摆杆轴承21接触时能驱动摆动盘211转动

因此,在中心轴19以中心轴线102为轴转动时,如果驱动件23与传动件22接触且第二驱动件24与摆杆轴承21脱离,那么此时旋转组件25能驱动钻头、凿头等附件转动;而如果驱动件23与传动件22脱离且第二驱动件24与摆杆轴承21接触,那么此时冲击组件26能驱动钻头、凿头等附件往复运动;而如果驱动件23与传动件22接触且第二驱动件24与摆杆轴承21接触,那么此时旋转组件25驱动钻头、凿头等附件旋转同时冲击组件26驱动钻头、凿头等附件往复运动。

以下具体介绍离合装置18的结构以及其如何使得驱动件23和第二驱动件24的位置发生变换:

如图4所示,离合装置18包括:导向件27、第一离合件28、第二离合件29、转动件31和弹性元件32。

导向件27为一个导向杆,导向杆大致沿平行于电机轴线101的方向延伸。导向件27在壳体11内相对壳体11的位置固定。第一离合件28能相对导向件27滑动,第二离合件29也能相对导向件27滑动。转动件31能以垂直于电机轴线101的第一轴线103为轴转动,转动件31上形成有第一支撑部311和第二支撑部312。弹性元件32包括第一连接腿321、第二连接腿322和连接第一连接腿321和第二连接腿322的弹性连接部323。第一连接腿321与第一支撑部311接触,第二连接腿322与第二支撑部312接触,且第一连接腿321和第二连接腿322分别自第一轴线103的两侧分别与第一支撑部311和第二支撑部312接触。

更具体的,如图4和5所示,对于转动件31而言,在第一轴线103方向上,第一支撑部311和第二支撑部312分别设置于转动件31的不同轴向位置。在第一支撑部311和第二支撑部312之间还可以设有间隔部313,该间隔部313可以为一个凸出于第一支撑部311或者第二支撑部312的凸筋。

第一支撑部311用于与第一连接腿321接触,第一支撑部311设置于第一轴向位置。第一支撑部311还包括第一支撑面311a,该第一支撑面311a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轴线103。第一支撑面311a还大致部分围绕第一轴线103,第一支撑面311a还在其不同的周向位置上形成有第一远端接触点311b和第一近端接触点311c。其中,第一远端接触点311b相对第一近端接触点311c距离第一轴线103的距离较远,这样当第一连接腿321与第一远端接触点311b接触时,第一连接腿321距离第一轴线103最远,而当第一连接腿321与第一近端接触点311c接触时,第一连接腿321距离第一轴线103的距离最近。

第二支撑部312用于与第二连接腿322接触,第二支撑部312设置于第二轴向位置。第二支撑部312还包括第二支撑面312a,该第二支撑面312a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轴线103。第二支撑面312a还大致部分围绕第一轴线103,第二支撑面312a还在其不同的周向位置上形成有第二远端接触点312b和第二近端接触点312c。其中,第二远端接触点312b相对第二近端接触点312c距离第一轴线103的距离较远,这样当第二连接腿322与第二远端接触点312b接触时,第二连接腿322距离第一轴线103最远,而当第二连接腿322与第二近端接触点312c接触时,第二连接腿322距离第一轴线103最近。

而且,第一连接腿321和第二连接腿322分别设置在转动件31的两侧,且在第一轴线103的方向上,第一连接腿321和第二连接腿322分别与第一支撑面311a和第二支撑面312a的位置对应。

另外,第一支撑面311a还包括第一回转体面,该第一回转体面大致呈圆柱体面,该圆柱体面可以为一个以第一轴线103为中心的圆柱体的表面的一部分。第二支撑面312a还包括第二回转体面,该第二回转体面大致呈圆柱体面,该圆柱体面也可以为一个以第一轴线103为中心的圆柱体的表面的一部分。这样,我们可以将第一近端接触点311c设置于第一回转体面,第二近端接触点312c设置于第二回转体面,从而当转动件31旋转时,如果第一连接腿321与第一回转体面接触,能够保持第一连接腿321与第一轴线103的距离不变;而如果第二连接腿322与第二回转体面接触,能够保持第二连接腿322与第一轴线103的距离不变。可以理解的,此时的第一近端接触点311c设置在第一回转体面上,那么第一回转体面上的任意一点均可以认为是第一近端接触点311c;第二近端接触点312c设置在第二回转体面上,那么第二回转体面上的任意一点均可以认为是第二近端接触点312c。同样的,第一远端接触点311b也可以设置于一个回转体面上,第二远端接触点312b也可以设置于一个回转体面上。

一个第一近端接触点311c和一个第一远端接触点311b的连线与一个第二近端接触点312c和一个第二远端接触点312b的连线相交,这样在转动件31转动时,能在驱动第一连接腿321距离第一轴线103最近的时候,同时可以驱动第二连接腿322距离第一轴线103最远,也可以驱动第二连接腿322距离第一轴线103最近,或者驱动第二连接腿322与第一轴线103的距离处于最远和最近之间,从而实现不同的功能切换。

如图4和6所示,弹性元件32为一个扭簧,第一连接腿321和第二连接腿322分别形成于扭簧的两端处。

第一连接腿321包括第一支撑段321a、第一连接段321b和第一驱动段321c,第二连接腿322包括第二支撑段322a、第二连接段322b和第二驱动段322c。

第一支撑段321a沿一个直线方向延伸,第一支撑段321a的一端与弹性连接部323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段321b连接。第一连接段321b大致沿与第一支撑段321a垂直的方向延伸,且自第一支撑段321a上朝向第二连接腿322的方向弯折。第一连接段321b的一端连接第一支撑段321a、另一端连接第一驱动段321c。第一驱动段321c大致沿垂直于第一支撑段321a和第一连接段321b所形成的平面的方向延伸,第一驱动段321c的一端连接第一连接段321b、另一端连接第一离合件28。其中,第一支撑段321a和第一连接段321b所形成的平面还与第一轴线103垂直。

第二支撑段322a沿一个直线方向延伸,第二支撑段322a的一端与弹性连接部323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段322b连接。第二连接段322b大致沿与第二支撑段322a垂直的方向延伸,且自第二支撑段322a上朝向第一连接腿321的方向弯折。第二连接段322b的一端连接第二支撑段322a、另一端连接第二驱动段322c。第二驱动段322c大致沿垂直于第二支撑段322a和第二连接段322b所形成的平面的方向延伸,第二驱动段322c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段322b、另一端连接第二离合件29。其中,第二支撑段322a和第二连接段322b所形成的平面还与第一轴线103垂直。

如图2、3、4和7所示,第一离合件28形成有第一滑动部281和第一驱动部282,第一滑动部281上形成有第一通孔281a和第二通孔281b。第二离合件29形成有第二滑动部291和第二驱动部292,第二滑动部291上形成有第三通孔291a和第四通孔291b。导向杆穿过第一离合件28的第一通孔281a和第二离合件29的第三通孔291a,从而导向第一离合件28和第二离合件29沿平行于导向杆的方向移动。第一连接腿321的第一驱动段321c伸入至第一离合件28的第二通孔281b,第二连接腿322的第二驱动段322c伸入至第二离合件29的第四通孔291b,这样,第一连接腿321和第二连接腿322能够驱动第一离合件28和第二离合件29移动。第一驱动部282用于与驱动件23配合,第二驱动部292用于与第二驱动件24配合。

驱动件23和第二驱动件24分别形成有能与离合装置18配合的离合部,具体而言,驱动件23的离合部为驱动件23上形成的第一环形槽231,第二驱动件24的离合部为第二驱动件24上形成的第二环形槽241,第一驱动部282嵌入至第一环形槽231,第二驱动部292嵌入至第二环形槽241,从而使得第一驱动部282能驱动驱动件23沿中心轴线102方向移动且第二驱动部292能驱动第二驱动件24沿中心轴线102方向移动,

这样,转动件31设置于第一连接腿321和第二连接腿322之间,转动件31能以第一轴线103为轴转动,并在转动时第一支撑部311驱动第一连接腿321使第一离合件28滑动,第二支撑部312驱动第二连接腿322使第二离合件29滑动,从而使得驱动件23与传动件22接触或者脱离接触,并能使得第二驱动件24与摆杆轴承21接触或者脱离接触,进而实现不同的功能。

其中,如图2、图8和图9所示,离合装置18能使驱动件23在沿其转动轴线104方向向前移动至于传动件22接触以驱动传动件22转动,离合装置18还能使驱动件23在沿其转动轴线104方向向后移动至与传动件22脱离。这里的驱动件23的转动轴线104方向可以与中心轴19的中心轴线102为同一轴线。为了方便清楚的说明技术方案的内容,如图8和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还给出了电锤100的前侧和后侧方向。

如图8至图11所示,驱动件23的外周还形成有第一类外齿232和第二类外齿233,传动件22可以为外周形成有传动齿的传动轮。

驱动件23所形成的第一类外齿232沿平行于驱动件23的转动轴线104的方向延伸,第二类外齿233也沿平行于驱动件23的转动轴线104方向延伸。

在沿平行于驱动件23的转动轴线104的方向上,第一类外齿232具有前端232a和后端232b,第二类外齿233也具有前端233a和后端233b。其中,在沿平行于驱动件23的转动轴线104的方向上,第一类外齿232的前端232a相对第二类外齿233的前端233a凸出,而第一类外齿232的后端232b和第二类外齿233的后端233b对齐。这里的第一类外齿232的前端232a指的是第一类外齿232的两端中的沿转动轴线104方向靠前的一端,也即是驱动件23沿转动轴线104方向向前移动时先与传动件22接触的一端。第二类外齿233的前端233a指的是第二类外齿233的两端中的沿转动轴线104方向靠前的一端,也即是驱动件23沿转动轴线104方向向前移动时先与传动件22接触的一端。

如图10所示,第一类外齿232和第二类外齿233在驱动件23的外周均匀分布,它们大致设置在同一轴向位置,且它们还与第一环形槽231设置在不同轴向位置。

另外,相邻的两个第一类外齿232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二类外齿233。第一类外齿232在其延伸方向具有第一轴向长度L1,第二类外齿233在其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二轴向长度L2,其中,第一轴线长度L1还大于第二轴向长度L2。而传动件22的轴向长度L3还小于第一类外齿232的第一轴向长度L1,从而能方便传动件22与驱动件23之间构成传动配合。

这样,因为相邻的两个第一类外齿232之间设置有缩进去的第二类外齿233,从而当驱动件23沿其转动轴线104方向向前移动时,使得在围绕驱动件23的转动轴线104的周向上,传动件22上的传动齿能够在相邻的两个第二类外齿233之间所形成的角A内的任意一个位置均能够卡入到第一类外齿232和第二类外齿233之间,进而转动轴线更容易实现它们两者之间的传动配合。因此,本实用新型中便于使得传动件22在相邻的两个第一类外齿232之间卡入驱动件23的角A远远大于现有技术中的第一类外齿232的前端232a和第二类外齿233的前端233a对齐的结构所具有的角B。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