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20281阅读:2467来源:国知局
管钳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型工件加工用具,特别涉及一种管钳。



背景技术:

在对管型工件进行加工时,经常需要将管型工件夹持住再对其进行下一步加工。通常对管型工件进行加工时,会采用管钳对管进行夹持。

管钳将钳力转换进入扭力,用在扭动方向的力更大也就钳得更紧。现有的管钳,如申请号为201310698670.0的中国申请,该申请公开了一种管钳,包括受力点、螺丝、螺母、手柄,受力点的下方为增大受力点,螺母配套在螺丝上且安装于手柄支架上。该管钳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效率更高。

但是对连续性调整工作而言,需要经常调整管钳与管型工件的相对夹持位置。管钳需要进行夹紧、放松、夹紧、放松的过程,并循环进行,在放松过程中,管钳容易从钳口脱出,再进行需要管型工件调整比较频繁的加工工作时,不够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钳,在调整管型工件与管钳的相对夹持位置时,能够有效的避免管型工件从管钳夹持位置脱出。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管钳,包括钳头以及与钳头固接的手柄,钳头包括滚动体、为封闭圆环的固定部以及绕固定部圆心均匀分布在固定部环内的多个浮动部,固定部与浮动部之间形成宽度渐变的变间隙,滚动体设置在变间隙内且分别与固定部和浮动部抵接,滚动体变间隙内滑动。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利用变间隙宽度渐变实现转动固定部时,滚动体与固定部发生相对滑动,利用滚动体在变间隙内滑动干涉变间隙的尺寸,从而影响浮动部的位置,当浮动部相互靠近时实现管钳的加紧,当浮动部相互远离时实现管钳的放松,实现利用全封闭的钳头完成对管型工件的夹紧与放松,避免在夹紧与放松的交替过程中,管型工件从钳头脱出,便于使用。

较佳的,固定部环状的外圈为完整圆柱面,内圈由多段内分面绕外圈轴线均匀圆周分布拼接成,内分面为与外圈轴线平行的相同圆弧面,内分面圆弧半径大于内分面到外圈直径的最小距离,内分面数量与浮动部设置数量一致。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利用与外圈偏心设置的内分面实现,内圈与轴线的距离呈渐变的变化,易于实现变间隙宽度的渐变。同时在内圈形成分段的区域,使浮动部与滚珠的安装 定位更为容易。

较佳的,浮动部为扇形,所有浮动部首尾相接形成完整圆环,单独浮动部设置在对应内分面与外圈轴线形成的区域内。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使浮动部靠近固定部的面到固定部外圈轴线的距离相同,在浮动部与固定部之间形成完全相同的宽度渐变的变间隙。使浮动部在夹紧到极限情况下实现圆弧面与管型工件面接触,增大接触面积,减小应力,有利于保证管型工件外表面不被破坏。配合分段的内圈,使浮动部与滚珠的安装定位更为容易。

较佳的,浮动部的半径较大的弧面上固接有凸台,凸台设置在浮动部的一端浮动部靠近凸台的一端设置在对应内分面距离外圈轴线较远的一端。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有效防止滚动体从变间隙宽度较宽的一边滑出,造成滚动体不能有效与浮动部和固定部接触,避免钳头因此丧失加持功能。

较佳的,固定部环型的端面分别上固接有环形的端盖,端盖的内径大于所需夹持管型工件的直径。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保证工件能穿过钳头的同时,有效的维持钳头内各部分的相对位置,避免浮动部和滚动体脱离位置,实现管钳便于使用。

较佳的,浮动部上开有定位槽,浮动部与端盖之间设置有与端盖转动连接的环形的定位板,定位板与外圈同轴,定位板上固接有与浮动部数量一致的定位块,定位块在定位槽内滑动。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实现浮动部与固定部之间的移动沿定位槽方向,使各浮动部同步的转动相同角度,从而使各浮动部的运动轨迹保持一致。

较佳的,相邻浮动部之间固接有弹簧,弹簧给各浮动部施加向彼此远离方向的力。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弹簧的压缩力给浮动部一个始终向靠近固定部的力,可以保证浮动部与滚动体的抵接状态,同时使浮动部不会干涉管型工件进入钳头,方便使用。

较佳的,浮动部的端面上开有圆槽,圆槽底部固接有套杆,弹簧的两端分别固接在不同浮动部的套杆上。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将弹簧的连接位置隐藏在浮动部内,避免设置弹簧改变管钳的尺寸,弹簧压缩时利用弹簧的压缩力实现浮动部之间存在彼此远离的趋势,利用套杆实现弹簧位置的固定。

较佳的,滚动体为滚柱,滚柱的母线长度与浮动部厚度一致。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利用圆柱面使滚动体分别与浮动部和固定部的接触面积最大化,可以有效的、稳定的实现滚动,使钳头内的结构更稳定。

较佳的,滚动体为滚珠,固定部内圈开有外滑槽,浮动部靠近固定部内圈的端面上开有内滑槽,内滑槽和外滑槽之间形成滑道,滚珠在滑道内运动。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采用滚珠,尽可能较小滚动体与固定部和浮动部之间的摩擦力,使钳头转动阻力更加小。利用内滑槽和外滑槽形成的滑道,使滚珠沿固定轨迹运动。同时可以将部分施加在钳头上轴向力转化为径向力,使钳头更有效率的转化施加在手柄上的力。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实现利用封闭的钳头,有效的实现钳头的夹紧与放松,简便易用,使用方便对于需要连续调整管型工件的加工过程使用非常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管钳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管钳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是实施例1中管钳放松时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处的放大图;

图6是实施例1中管钳夹紧时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2中管钳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2中管钳夹紧时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2中管钳放松时的示意图。

图中,1、钳头;11、固定部;111、外圈;112、内分面;113、内滑槽;12、浮动部;121、凸台;122、定位槽;123、外滑槽;13、滚柱;14、滚珠;15、变间隙;2、手柄;3、弹簧;31、套杆;32、圆槽;4、端盖;41、转动槽;5、定位板;51、定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1:如图1所示,管钳包括圆柱形的钳头1以及与钳头1圆柱面一体成型的矩形手柄2,钳头1和手柄2的边角处分别倒圆角。

如图2、图4和图6所示,钳头1包括呈环形的固定部11,固定部11环形的外圈111为圆柱面,固定部11的内圈为三段内分面112绕外圈111轴线均匀圆周分布拼接而成,内分面112为与外圈111轴线平行不重合的相同圆弧面,内分面112的圆弧半径大于内分面 到外圈111轴线的最小距离,内分面112之间成圆角过渡。固定部11的两个端面上分别开有八个螺纹孔。螺纹孔绕外圈111轴线圆周分布,螺纹孔均匀分布,螺纹孔也可设置为其他数量。

内分面112形成的区域内设置有三个浮动部12,浮动部12为扇形,扇形圆心角为一百二十度。浮动部12半径较大的圆周面的一端上一体成型有凸台121,凸台121远离浮动部12的面为与浮动部12圆周面同轴的圆弧面。三个浮动部12分别设置在对应内分面112与外圈111轴线构成的区域内。浮动部12与内分面112之间形成分段的变间隙15,变间隙15的宽度有渐变,设置浮动部12使凸台121靠近变间隙15较宽的一侧。浮动部12的厚度与固定部11的厚度一致。

结合图3和图5所示,相邻浮动部12相对的端面上开有圆槽32,圆槽32的端部固接有与圆槽32同轴的圆柱形套杆31,套杆31的母线长度小于槽深。套杆31上固接有弹簧3,弹簧3的两端分别固接在相邻浮动部12上的相邻套杆31上。当浮动部12设置在内圈内时,弹簧3始终处于压缩状态,弹簧3始终给予浮动部12一个彼此远离的力。当弹簧3压缩到最短时,弹簧3的总长度小于两个圆槽32槽深。

变间隙15内设置有滚动体,滚动体为母线长度与固定部11厚度一致的圆柱形滚柱13。滚柱13与固定部11内圈和浮动部12半径较大的圆弧面分别抵接。变间隙15最窄端小于滚柱13的直径,当滚柱13向变间隙15较窄的一端移动时,变间隙15整体变宽,滚柱13推动浮动部12向外圈111轴线方向靠近,压缩弹簧3。

固定部11的两个端面上固接有圆环形的端盖4,端盖4的外径与固定部11外圈111直径一致,端盖4内径的二分之一大于固定部11内分面112到外圈111轴线的最小距离,端盖4内径大于浮动部12半径较小的圆弧面间的最大距离。端盖4上开有螺纹通孔,端盖4上的螺纹通孔与固定部11上的螺纹孔的位置、数量、大小对应一致。

结合图4和图6所示,当使用管钳时,将管型工件伸入到浮动部12半径较小的圆弧面构成的区域内,管型工件与浮动部12的某点接触,转动手柄2,浮动部12与固定部11之间发生相对转动,滚柱13在变间隙15内向变间隙15较窄的一端移动,浮动部12向管型工件移动,直到夹紧停止转动手柄2,需要转动管型工件则继续转动手柄2。当需要放松时,反向转动手柄2,滚柱13向变间隙15较宽的一端移动,变间隙15整体变窄,浮动部12在弹簧3的作用力下向彼此远离方向移动,管钳放松。

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如图7所示:固定部11的内圈为四段内分面112绕外圈111轴线均匀圆周分布拼接而成,浮动部12与滚动体的数量对应进行改变。

端盖4与浮动部12之间设有环形定位板5,端盖4与固定部11接触的面上开有圆形 转动槽41,转动槽41的槽深与定位板5厚度一致,定位板5外径与转动槽41的直径一致,定位板5内径与端盖4内径一致。定位板5远离与之接触的端盖4的面上固接有四个定位块51,定位块51为呈长条状的矩形块,定位块51长度方向与定位板5半径方向一致,定位块51绕定位板5轴线均匀地圆周分布。

浮动部12靠近定位板5的面上开有定位槽122,定位槽122贯穿浮动部12的两个圆弧面,定位槽122的形状与定位块51形状相适应,定位块51在定位槽122内滑动,使浮动部12始终沿定位槽122方向运动。

结合图8和图9所示,浮动部12半径较大的圆弧面上开有外滑槽123,外滑槽123整体为圆弧状,外滑槽123的截面为小于一百八十度的圆弧面。

固定部11内分面112上开有内滑槽113,内滑槽113的截面为小于一百八十度的圆弧面,内滑槽113的形状与位置与外滑槽123对应相适配形成滑道。

滑道内滑动连接滚动体,滚动体为球型滚珠14,滚珠14的半径不小于滑槽圆弧面的半径。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