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手展示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69418阅读:383来源:国知局
多手展示机器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多手展示机器人。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化、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机器人技术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在机器人领域,仿人形机器人是最为直观的机器人的代表,正越来越多的走进并融入大众的生活。由于仿人形机器人为了更好地仿真人类的动作,都需要非常多的组件;这样在控制仿人形机器人时就需要为每个零部件各自编写控制程序进行运动控制,导致机器人运动误差累积,可靠性及稳定性降低。由此可以看出,现有的仿人形机器人由于组件繁多,导致控制难度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手展示机器人,能够降低组建的复杂度,从而降低控制的复杂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多手展示机器人,包括底座、伸缩杆、设置在伸缩杆外周的至少两个机械手,其中所述伸缩杆底部固定在所述底座上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底座伸缩,所述每一机械手的底部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以相对于所述底座伸展/收起;其中所述每一手臂都包括外层转动杆和内层驱动杆;

所述外层转动杆包括上转动杆和下转动杆,其中所述上转动杆为T字形,该T字形的上转动杆底部通过第一转轴可转动的连接下转动杆的顶部,且下转动杆的底部通过第一底部转轴与所述底座可转动的连接;还包括与所述T字形的上转动杆的顶部横杆平行设置的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两端设有转轴,所述T字形的上转动杆的顶部横杆两端也设有转轴,且固定杆的两端的转轴分别通过内连接杆和外连接杆可转动的连接所述顶部横杆两端的转轴;

其中内层驱动杆包括上驱动杆和下驱动杆,所述上驱动杆的底部通过第二转轴可转动的连接下驱动杆的顶部,所述第二转轴通过上横向连接杆可转动的连接第一顶部转轴;且下驱动杆的底部设有第二底部转轴,所述第二底部转轴通过下横向连接杆可转动的连接第一转轴;所述上驱动杆的顶部通过第二顶部转轴可转动的连接在所述内连接杆上;其中所述下驱动杆上通过动力杆连接所述伸缩杆以在伸缩杆伸缩时驱动所述内层驱动杆移动。

其中,所述外层转动杆的上转动杆包括两条相互平行的上转动子杆,且所述第一顶部转轴、第一转轴设置于所述两条上转动子杆之间;且所述下转动杆包括两条相互平行的下转动子杆,且所述第一转轴、第一底部转轴设置与所述两条下转动子杆之间。

其中,所述内层驱动杆的上驱动杆包括两条相互平行的上驱动子杆,且所述第二顶部转轴、第二转轴设置于所述两条上驱动子杆之间;所述下驱动杆包括两条相互平行的下驱动子杆组成,且所述第二转轴、第二底部转轴设置与所述两条下驱动子杆之间。

其中,所述伸缩杆的外周设有安装孔以连接所述下驱动杆的动力杆。

其中,每一机械手都设有手掌,所述手掌为片状,且所述手掌的底面固定在所述T字形的上转动杆的顶部横杆的顶面。

其中,所述伸缩杆顶部设有仿真头部。

其中,所述底座包括大底座和小底座,所述小底座顶部设有装配孔以固定所述伸缩杆。

其中,还包括具有人机对话功能的一体式计算机,所述一体式计算机方固定所述小底座的侧壁上,且所述大底座的侧壁上设有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上述技术方案提出了一种多手展示机器人,设有伸缩杆和设置在伸缩杆外周的至少两个机械手,其中所述伸缩杆底部固定在所述底座上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底座伸缩,所述每一机械手的底部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以相对于所述底座伸展/收起。这样在伸缩杆伸出时,驱动机械手同时向外打开;在伸缩杆收起时,驱动机械手同时向内收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手展示机器人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制造、控制及工程实现的优点。同时,该多手展示机器人的外形新颖、可靠性高,可用于物品展示、促销宣传等,适合大规模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手展示机器人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图1中的头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机械手组的整体结构图;

图4为图3中的每一机械手的结构图;

图5为图1中的基座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多手展示机器人,包括底座C、伸缩杆A、设置在伸缩杆外周的至少两个机械手B。如图2所示的,其中所述伸缩杆2底部固定在如图5所示的底座上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底座伸缩,所述每一机械手的底部与所述底座C转动连接以相对于所述底座C伸展/收起。如图3、图4所示的,所述每一手臂都包括外层转动杆和内层驱动杆。

如图3、图4所示的,所述外层转动杆包括上转动杆41和下转动杆42,其中所述上转动杆41为T字形,该T字形的上转动杆41底部通过第一转轴可转动的连接下转动杆42的顶部,且下转动杆42的底部通过第一底部转轴43与所述底座C可转动的连接;还包括与所述T字形的上转动杆41的顶部横杆平行设置的固定杆48,所述固定杆48的两端设有转轴,所述T字形的上转动杆41的顶部横杆两端也设有转轴,且固定杆48的两端的转轴分别通过内连接杆49和外连接杆50可转动的连接所述顶部横杆两端的转轴。

如图3、图4所示的,内层驱动杆包括上驱动杆44和下驱动杆45,所述上驱动杆44的底部通过第二转轴可转动的连接下驱动杆45的顶部,所述第二转轴通过上横向连接杆46可转动的连接第一顶部转轴;且下驱动杆45的底部设有第二底部转轴,所述第二底部转轴通过下横向连接杆47可转动的连接第一转轴;所述上驱动杆44的顶部通过第二顶部转轴可转动的连接在所述内连接杆49上;其中所述下驱动杆45上通过转轴连接动力杆51,且动力杆5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伸缩杆2以在伸缩杆2伸缩时驱动所述内层驱动杆移动。

如图3、图4所示的,所述外层转动杆的上转动杆41包括两条相互平行的上转动子杆,且所述第一顶部转轴、第一转轴设置于所述两条上转动子杆之间;且所述下转动杆42包括两条相互平行的下转动子杆,且所述第一转轴、第一底部转轴设置与所述两条下转动子杆之间。

其中,所述内层驱动杆的上驱动杆44包括两条相互平行的上驱动子杆,且所述第二顶部转轴、第二转轴设置于所述两条上驱动子杆之间;所述下驱动杆45包括两条相互平行的下驱动子杆组成,且所述第二转轴、第二底部转轴设置与所述两条下驱动子杆之间。

其中,所述伸缩杆2的外周设有安装孔以连接所述下驱动杆45的动力杆51。

其中,每一机械手都设有手掌3,所述手掌3为片状,且所述手掌的底面固定在所述T字形的上转动杆的顶部横杆的顶面。

如图2所示的,所述伸缩杆2顶部设有仿真头部1。

如图5所示的,所述底座包括大底座11和小底座10,所述小底座10的顶部设有装配孔以固定所述伸缩杆2。

其中,还包括具有人机对话功能的一体式计算机,所述一体式计算机方固定所述小底座的侧壁上,且所述大底座的侧壁上设有传感器。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