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储存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69210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储存设备,特别是一种自动化储存柜。



背景技术:

生产配送过程时间长,环节多,生产出的产品不会立刻进行配送,会先储存进储存柜内,待需要使用时再拿出来,为了节省空间,储存柜一般都为多层,要取出需要耗费过多人力,并且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现有技术还未出现一种能够自动提取产品的储存柜。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自动提取产品并将产品补给到储存室的储存柜,本实用新型使用网形导轨带动真空吸盘到达任意一个储存室的位置,真空吸盘将产品固定,并由导轨带到提货缺口位置,设置电子转轴,方便真空吸盘多个角度固定产品;不仅提高储存柜的提取以及放置的效率,同时也减少人力,提高生产安全。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自动储存柜,包括:外壳,置于外壳的侧壁上的横向隔板,置于外壳的侧壁上的竖向隔板,由横向隔板、竖向隔板形成并用于存放产品的储存室,置于外壳的侧壁上并位于储存室对面的移动件,连接于移动件上并用于将储存室的产品提取出来的提取件,设于外壳的侧壁上并位于移动组件下的提货缺口,连接于移动件与提取件之间的伸缩件,置于伸缩件上的电子转轴。

前述的自动储存柜,移动件为网状导轨。

前述的自动储存柜,网状导轨组成有:多个横向导轨,多个垂直连接于横向导轨的竖向导轨。

前述的自动储存柜,提取件为真空吸盘。

前述的自动储存柜,还包括:设于储存室内并连接于控制器的感应器,连接于控制器的提示灯。

前述的自动储存柜,伸缩件为电子不锈钢伸缩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自动提取产品并将产品补给到储存室的储存柜,本实用新型使用网形导轨带动真空吸盘到达任意一个储存室的位置,真空吸盘将产品固定,并由导轨带到提货缺口位置,设置电子转轴,方便真空吸盘多个角度固定产品;不仅提高储存柜的提取以及放置的效率,同时也减少人力,提高生产安全;本实用新型还在储存室内设置感应器,若储存室内被拿空,会提示工作人员进行补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

1外壳,101提货缺口,2 横向隔板,3 竖向隔板,4 储存室,5 网状导轨,6真空吸盘,7 电子伸缩杆,8 电子转轴,9 感应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的介绍。

自动储存柜,包括:外壳1,置于外壳1的侧壁上的横向隔板2,置于外壳1的侧壁上的竖向隔板3,由横向隔板2、竖向隔板3形成并用于存放产品的储存室4,置于外壳1的侧壁上并位于储存室4对面的移动件,连接于移动件上并用于将储存室4的产品提取出来的提取件,设于外壳1的侧壁上并位于移动组件下的提货缺口101,连接于移动件与提取件之间的伸缩件,置于伸缩件上的电子转轴8;作为一种优选,提取件为真空吸盘6。为了增加真空吸盘6吸取产品时位置的灵活性,移动件与提取件之间设置伸缩件,作为一种优选,伸缩件为电子不锈钢伸缩杆。

作为一种优选,移动件为网状导轨5;网状导轨5组成有:多个横向导轨,多个垂直连接于横向导轨的竖向导轨。需要说明的是储存室4具有多行和多列,网状导轨5的尺寸和形状对应于储存室4的位置和尺寸;只要是能够将真空吸盘6对准每一个储存室4的网状导轨5,都可以适用本实用新型。

为了能确认储存室4内是否还有产品,自动储存柜,还包括:设于储存室4内并连接于控制器的感应器9,连接于控制器的提示灯;若储存室4内被拿空,感应器9将信息传递到控制器,控制器将信息转换点亮提示灯,工作人员得到提示进行补给。

拿取产品的操作步骤为:控制器控制网状导轨5的滑块将产品带到相应的储存室4外,驱动电子伸缩杆7伸长到靠近产品时,打开真空吸盘6将产品固定在真空吸盘6上,控制器驱动电子伸缩杆7缩短,避免产品撞击横向隔板2,再驱动网状导轨5将产品带到提货缺口101处,关闭真空吸盘6,产品落在提货缺口101处,待工作人员拿走。

将产品放置在储存室4的操作步骤为:控制器控制网状导轨5的滑块将真空吸盘6带动提货缺口101处,驱动电子转轴8旋转,将真空吸盘6对准产品,打开真空吸盘6,吸取固定产品,驱动电子伸缩杆7缩短,由网状导轨5的滑块将产品带到相应的储存室4外,驱动电子伸缩杆7伸长,将产品放置进储存室4,关闭真空吸盘6,完成产品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自动提取产品并将产品补给到储存室4的储存柜,本实用新型使用网形导轨带动真空吸盘6到达任意一个储存室4的位置,真空吸盘6将产品固定,并由导轨带到提货缺口101位置,设置电子转轴8,方便真空吸盘6多个角度固定产品;不仅提高储存柜的提取以及放置的效率,同时也减少人力,提高生产安全;本实用新型还在储存室4内设置感应器9,若储存室4内被拿空,会提示工作人员进行补给。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