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斗的墨线的自动着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39070阅读:1399来源:国知局
墨斗的墨线的自动着墨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墨斗内中间轴设一如翘翘板状而具有向前后伸的悬臂与抵触臂的翘动件,当墨线被拉出时,令卷线轮连续旋转时,使得抵触臂末端受卷线轮上所设的连续齿部而向上连续拨动,进而让另一端悬臂末端挂设的制压件对墨线保持连续压制的动作,进而达成墨线始终保持与吸墨垫的紧密贴合而达自动均匀着墨的功能。



背景技术:

墨斗是土木工程业中极为常见的划线工具,传统的墨斗构造主要是包括圆斗状的墨仓内设有吸墨棉体、以及可数绕墨线的卷线轮,并让墨线通吸墨棉体,且令墨线的末端接设一钉件,其划线的方法是将沾有墨汁的墨线从墨斗中拉出,置于欲划线的平面上,然后使墨线绷紧而提起墨线后再释放掉,即可由墨线回弹的力量,平面上打出直线。

目前的墨斗为了让收线更为快速,有利用涡卷弹簧让卷线轮可以自动回转而达自动收线的目的,诸如中国台湾公告的第148297、236216号专利所示,但由于涡卷弹簧长期使用容易疲乏而减弱或甚至丧失了令卷线轮回转的功能,或有通过小型马达与齿轮的配合设计,让卷线轮可以以电动驱转方式而更快速的收线,诸如中国台湾公告的第227697、235548、M428822号等专利所示。

同时,也为了让墨线能够更充分且均匀的沾附的墨汁,也会在墨斗上设有一按压钮,使通过按压钮对墨线的压迫而使与吸墨棉体之间,更能充分的接触与沾吸墨汁,令弹划出的线更为均匀与清楚,诸如中国台湾公告的第433150、M314105、M325904、M349831号等专利,都是相同的设计手法。

不过,前述通过按压方式让墨线与吸墨棉体之间,保持紧密贴合接触的手法,虽然操作不难,对于手掌型的小型墨斗而言,可以由手持墨斗的手的手指直接进行按压的操作,但对于较为大型的墨斗而言,则必须一手握持住墨斗、另一手再进行按压的动作,也就是必须双手并用始可。

另,上述令墨线着墨的按压操作虽然不难,但按压的力道必须保持一均衡,但人为手动的按压操作,容易过紧或松懈而不稳定,导致墨线着墨不均,而造成划出来的线条的颜色的深浅与粗细,会有不均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缘是,为了改善前述已知墨斗的墨线的着墨,是通过人力按压后始能让墨线与吸墨垫充分的接触,让墨线的着墨必须多一道操作手续的执行,因此本实用新型则是提供一种让墨线拉出时能自动着墨装置,其是通过墨斗内装设的一翘翘板状的翘动件,令翘动件前伸端的悬臂枢设一可对墨线抵压的制压件、而后伸端的抵触臂的末端可受卷线轮上所设的连续齿部而连续拨动,故当卷线轮旋转卷收墨线时,会让抵触臂被连续向下拨动而令制压件上举不对墨线压制,反之墨线拉出而令卷线轮反向旋转时,抵触臂即会被连续向上拨动,令制压件保持对墨线的压制沾墨,进而达自动着墨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壳体的前端侧容设上下叠合而可供墨线通过其间的压线垫与吸墨垫,壳体的后端侧轴设一可绕收墨线的卷线轮,且令卷线轮一侧的外缘上设有连续齿部,同时壳体内的中间处轴设一具有可供轴设的轴部的翘动件,并令轴部上后伸一其末端稍为可受连续齿部拨动的抵触臂,且轴部上前伸设一其末端枢设一可对墨线压制的制压件的悬臂,使通过收线或放线的卷线轮的正逆旋转,让抵触臂受连续齿部的向下或向上连续拨动,进而令悬臂端的制压件保持上举、或下压压制墨线的作用。

上述方案中,该壳体的前上半部设锁固一壳盖,并令壳盖后端与壳体中间相对应的内侧,设有相对而可供翘动件的轴部而轴设的半轴凹部,且在壳盖与壳体上设有可供抵触臂与悬臂活动的相对凹槽。

上述方案中,该壳体后端侧轴设一可带动卷线轮旋转、并设有主齿轮的转轴,且令主齿轮与一装设在壳体内而受一由马达带动的次齿轮啮合。

上述方案中,该壳体后端侧的一侧设一可供该转轴的一端穿穿露的侧盖,且令该转轴穿露出的端设有嵌合部,并再设一曲柄手把的一端设有可与该嵌合部卡合住的嵌合孔。

上述方案中,该侧盖的外侧面凹设一可容收该曲柄手把的容收槽,并在容收槽的槽口边缘处前后设有凸起的数个相对的挡止部,让容收在容收槽内的曲柄手把可受各挡止部扣抵而使不会脱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除了通过其内马达驱转卷线轮而让墨线电动卷收、或在无电力时也能通过曲柄手把转动卷线轮进行手动卷收墨线收外,更当墨线被向外连续拉出时,可通过翘动件的抵触臂受卷线轮上的连续齿部的连续向上拨动,令翘动件的悬臂端的制压件保持连续下压的动作,让墨线受到压制与吸墨垫充分紧密贴合而均匀的沾吸墨汁,达自动着墨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为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如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手动收线操作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出线时墨线着墨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收线时墨线不受压迫的示意图。

图中:1.壳体,11.壳盖,110.添墨口,12.侧盖,121.容收槽,122.挡止部,13.侧盖,14.帽盖,15.半轴凹部,16.凹槽,17.线孔,2.墨线,21.钉件,3.卷线轮,31.连续齿部,32.嵌合孔,41.吸墨垫,42.压线垫,5.转轴,51.主齿轮,52,53.嵌合部,6.翘动件,60.轴部,61.抵触臂,62.悬臂,7.制压件,8.马达,81.次齿轮,9.曲柄手把,91.嵌合孔,92.套孔。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与图2、以及配合图3与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墨斗是包括一壳体1的前端侧的上半部锁固一壳盖11、而后端侧的两边则分别锁固一侧盖12与一侧盖13,且令壳体1的前端侧内容设有上、下叠合的压线垫42与吸墨垫41,并令墨线2穿过壳体中间的线孔17而通过压线垫42与吸墨垫41之间后,再由壳体1的前端穿出后与一钉件21连结,同时再令壳盖11上开设一添墨口110,且令添墨口110处螺盖一帽盖14。

另,壳体1的后端侧一边容设一卷线轮3,并令卷线轮3中间设有嵌合孔32,且再令卷线轮3的一侧外缘上设有连续齿部31,复在壳体1后端侧中间轴设一转轴5,该转轴5的一端设有可与卷线轮3的嵌合孔32卡制配合的嵌合部52,让卷线轮3可随着转轴5的转动而旋转,又转轴5上设有主齿轮51,且在该侧的壳体1内再装设一马达8,且马达8上装设一与主齿轮51相互啮合的次齿轮81。

再者,上述转轴5的另一端伸穿过对应侧的侧盖12而露出,且该露出的端处设另一嵌合部53,而该侧盖12的外侧面处凹设有容收一曲柄手把9的容收槽121,且令容收槽121的槽口两侧的前后分别设有相对的多个凸起的挡止部122,复该曲柄手把9的一端两侧分别设有可与转轴5的嵌合部卡合在一起的嵌合孔91与套孔92。

又,前述壳盖11的后侧端与壳体1中间的相对应处之间轴设一翘动件6,该翘动件6包括设一轴部60、以及由轴部60上设一向后伸的抵触臂61与向前伸的悬臂62,并令该抵触臂61的末端与前述卷线轮3的连续齿部31之间相互稍微抵触在一起,且该悬臂62的末端枢设一制压件7,令制压件7可对压线垫42进行抵压,进而令墨线2被夹压于吸墨垫41之间;复,壳盖11后侧端与壳体1中间的相对应的内侧面上,设有相对应而可供翘动件6的轴部60轴设的半轴凹部15(壳盖11上对应设置,但图中未标示),且翘动件6的抵触臂61与悬臂62对应处的壳盖11与壳体1上凹设有可供其活动空间的相对凹槽16(壳盖11上对应设置,但图中未标示)。

因此,如图1与图3所示,当曲柄手把9不使用时,则可收纳在侧盖12的容收槽121内,并通过槽口处的挡止部122抵扣住曲柄手把9而防止其掉脱出来,使达收纳固定的功能;反之,如图4所示,当马达8无电力驱动时,则可将曲柄手把9取出后反转,令其上的嵌合孔91套在转轴5末端的嵌合部53上而卡合在一起,使能通过人力绕转曲柄手把9带动转轴5,进而驱使卷线轮3旋转,让墨线2得以在无电力状况下,可改由人力手动卷收。

复如图5所示,当墨线2欲使用而向外连续拉出时,即会动卷线轮3旋转,并通过其外缘的连续齿部31对翘动件6的抵触臂61末端连续的向上拨动,让另一端的悬臂62保持向下摆动,使得制压件7保持连续的对压线垫42抵压,进而令墨线2被紧密的夹合于吸墨垫41上,让墨线2充分且均匀的沾吸吸墨垫41上的墨汁,使得弹划出来的线条的颜色深浅与粗细均匀一致,同时只须连续拉出墨线2的动作,就能令墨线2自动充分的均匀沾吸墨汁,让使用操作更加简单容易。

反之,如图6所示,当欲将墨线2卷收而无论是通过马达8或手动方式带动卷线轮3反向转动时,卷线轮3外缘的连续齿部31会对翘动件6的抵触臂61末端连续的向下拨动,让另一端的悬臂62保持向上摆动,使得制压件7保持连续的上举而脱离开于压线垫42上,让墨线2不受抵压压迫,使得收线的操作可以轻易的进行。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