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涡杆涡轮机构控制的活页笔记本密码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33913发布日期:2018-06-19 20:04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涡杆涡轮机构控制的活页笔记本密码锁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密码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涡杆涡轮机构控制的活页笔记本密码锁。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活页笔记本密码锁,多采用传统的数字密码锁,此密码锁如果再忘记密码的情况下,想要打开活页笔记本,在没有专业工作人员在场,同时又着急打开时,就需要破坏该密码锁,来达到打开密码锁的目的;同时现有的密码锁的锁紧机构简单,只会对活页笔记本中间位置起到锁紧的作用,两边处的锁紧力比较小;如果有人想要看活页笔记本内的信息可以通过偷看活页笔记本的边角处,达到偷看活页笔记本内部信息的目的;传统的密码锁存在有间隙,所以人可以通过此间隙对活页笔记本进行盗窃;所以就需要设计一种基于涡杆涡轮机构控制的活页笔记本密码锁。

本发明设计一种基于涡杆涡轮机构控制的活页笔记本密码锁解决如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涡杆涡轮机构控制的活页笔记本密码锁,它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基于涡杆涡轮机构控制的活页笔记本密码锁,其特征在于:它包括U形固定板、第一挡板、下固定板、锁机构、上固定板、锁紧槽、防盗槽、固定长条、活页固定环、螺栓孔,其中上固定板与下固定板通过U形固定板连接;下固定板侧面远离U形固定板一端开有防盗槽;下固定板上端面靠近防盗槽的一侧两端分别开有两个锁紧槽;固定长条端面上依次开有5个螺栓孔;固定长条通过螺栓穿过螺栓孔安装在U形固定板上,且固定长条位于上固定板与下固定板之间;6个活页固定环依次安装在固定长条端面上,且6个活页固定环均位于上固定板与下固定板之间;锁机构安装在上固定板与下固定板之间,且锁机构位于上固定板与下固定板远离U形固定板一端处;两个第一挡板对称安装在上固定板下端面的两端处,且两个第一挡板与锁机构、上固定板、下固定板和U形固定板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

上述锁机构包括固定条、固定筒、保护壳、防盗条、电池、第一窄槽、特征识别孔、容纳腔、第二挡板、驱动杆、伸缩杆、第二窄槽、锁紧钩、中间支耳、U形块、特征识别模块、第一导槽、第一导块、方槽、第二导槽、第二导块、第一驱动机构,其中保护壳上具有容纳腔;容纳腔端面两端对称开有两个第一窄槽;容纳腔侧壁上开有特征识别孔;保护壳上端安装在上固定板下端面上,保护壳位于上固定板与下固定板之间,且保护壳靠近防盗槽;第二挡板端面两侧对称开有两个第二窄槽;第二挡板安装在下固定板上端面上;第一窄槽与第二窄槽相贯通;锁紧槽分别与第一窄槽与第二窄槽配合;两个固定筒内圆面上均对称开有两个第二导槽;两个固定筒分别通过两组固定条安装在保护壳内,且每组中的两个固定条关于固定筒外圆面对称分布;两组第二导块安装在驱动杆上,两组第二导块沿驱动杆轴线方向分布,且每组中的两个第二导块关于驱动杆对称分布;驱动杆通过第二导块与第二导槽的滑动配合安装在固定筒内;两个U形块分别安装在驱动杆两端;两个U形块上所安装结构完全相同,对于其中一个,伸缩杆端面上开有方槽;方槽两侧面上对称开有两个未贯通的第一导槽;中间支耳一端安装在伸缩杆端面上;中间支耳通过圆柱销安装在U形块上;锁紧钩通过圆柱销安装在固定壳内;锁紧钩一端的两侧面上分别安装有一个第一导块;锁紧钩通过第一导块与第一导槽的滑动配合;锁紧钩与锁紧槽配合;电池安装在保护壳内;特征识别模块安装在保护壳内,且特征识别模块与特征识别孔配合;防盗条上端面安装在保护壳下端面上,且防盗条与防盗槽配合;第一驱动机构安装在保护壳内,且第一驱动机构与驱动杆配合。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蜗杆、电机轴、安装孔、电动机、涡轮、固定块、T形环、T形环槽,其中T形环嵌套在驱动杆外侧;T形环通过固定块安装在容纳腔侧壁上,且固定块与特征识别孔相对;涡轮端面上开有T形环槽;涡轮端面上开有贯通的孔;涡轮上贯通的孔内圆面上开有内螺纹;涡轮通过T形环槽与T形环的配合安装在保护壳内,且涡轮上贯通的孔内圆面上所开有内螺纹与驱动杆外圆面上所开的外螺纹配合;涡轮位于两个固定筒之间;电动机一端安装在保护壳上所开的安装孔内;蜗杆一端安装在电机轴上,且蜗杆与涡轮啮合。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作为第一驱动机构的替换方案为第二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包括挡条、开关槽、开关块、第一限位块、电动机、电机轴、限位半圆板、安装块、阻尼牙、第二限位块、第三限位块,其中开关块端面上开有许多阻尼牙;开关块未开阻尼牙的一端安装在驱动杆外圆面上,且开关块位于两个固定筒之间;开关块开阻尼牙的一端穿出保护壳上所开的开关槽;两个挡条对称安装在开关块阻尼牙一端的两侧面上,且挡条与开关槽配合;电动机通过安装块安装在容纳腔内壁上,且安装块与特征识别孔处于同一内壁上;限位半圆板安装在电机轴端面上;两个第一限位块沿驱动杆轴向方向依次安装在驱动杆外圆面上,且两个第一限位块与限位半圆板配合;第二限位块安装在限位半圆板靠近电动机的端面上,且第二限位块与第一限位块配合;第三限位块一端安装在容纳腔内壁上,且第三限位块与安装块处于同一内壁上;第二限位块与第三限位块呈90度分布。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电池为充电电池,且充电电池上安装有充电柱,充电柱穿出保护壳上所开的充电孔。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电池为纽扣电池或干电池。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特征识别模块可以识别的特征为蓝牙信号或者指纹信号。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驱动杆与固定筒之间涂有固定润滑油。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T形环与T形环槽之间通过轴承配合。

相对于传统的密码锁技术,本发明上固定板与下固定板通过U形固定板连接的作用是便于安装笔记本活页与锁机构;下固定板侧面远离U形固定板一端开有防盗槽的作用是与安装在保护壳上的防盗条配合,从而使得当有人想要盗取上固定板与下固定板之间的秘密时,防盗条将锁机构之间的缝隙遮挡住,使得防盗条将工具隔绝在锁机构外侧,达到盗取笔记本内秘密变的非常困难的目的;下固定板上端面靠近防盗槽的一侧两端分别开有两个锁紧槽的安装在保护壳内的锁紧钩配合,从而达到锁紧或者解锁活页笔记本的目的;固定长条端面上依次开有5个螺栓孔的作用是便于螺栓通过,从而达到将固定长条安装在U形固定板上的目的;固定长条通过螺栓穿过螺栓孔安装在U形固定板上,且固定长条位于上固定板与下固定板之间的作用是便于安装6个活页固定环;6个活页固定环依次安装在固定长条端面上,且6个活页固定环均位于上固定板与下固定板之间的作用是便于笔记本内的活页安装或者拆卸;锁机构安装在上固定板与下固定板之间,且锁机构位于上固定板与下固定板远离U形固定板一端处的作用是达到对活页笔记本进行上锁的目的;两个第一挡板对称安装在上固定板下端面的两端处,且两个第一挡板与锁机构、上固定板、下固定板和U形固定板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的作用是当上固定板与下固定板之间没有安装固定长条与活页固定环时,此时的两个第一挡板与锁机构、上固定板、下固定板和U形固定板形成一个盒子,从而达到在其盒子内存放小件物品的目的。

本发明中锁机构的作用是对活页笔记本进行上锁,达到保护活页笔记本内秘密的目的;保护壳上具有容纳腔的作用是容纳固定筒、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杆、电池等;容纳腔端面两端对称开有两个第一窄槽的作用是与便于锁紧钩运动,防止保护壳干涉锁紧钩的运动;容纳腔侧壁上开有特征识别孔的作用是便于特征识别模块识别特征信号;第二挡板端面两侧对称开有两个第二窄槽的作用是与锁紧钩配合,从而达到锁紧活页笔记本的目的;第二挡板安装在下固定板上端面上的作用是限制锁紧钩的运动;第一窄槽与第二窄槽相贯通的作用是便于锁紧钩运动;锁紧槽分别与第一窄槽与第二窄槽配合的作用是便于容纳锁紧钩;两个固定筒内圆面上均对称开有两个第二导槽的作用是便于安装驱动杆,与安装在驱动杆上的第一导块配合,从而达到引导和限制驱动杆运动的目的;两个固定筒分别通过两组固定条安装在保护壳内,且每组中的两个固定条关于固定筒外圆面对称分布的作用是便于安装驱动杆,从而使得驱动杆安装更加牢固;驱动杆通过第二导块与第二导槽的滑动配合安装在固定筒内的作用是为了将涡轮上的运动传递到U形块上;两个U形块分别安装在驱动杆两端的作用是为了便于安装中间支耳,从而形成铰接连接;伸缩杆端面上开有方槽的作用是便于容纳锁紧钩;方槽两侧面上对称开有两个未贯通的第一导槽的作用是与安装在锁紧钩上的第二导块形成滑动配合,从而使得锁紧钩在驱动杆的作用下围绕圆柱销做旋转运动;中间支耳一端安装在伸缩杆端面上的作用是连接U形块与伸缩杆;锁紧钩通过圆柱销安装在固定壳内的作用是便于锁紧钩围绕圆柱销做旋转运动;锁紧钩通过第一导块与第一导槽的滑动配合的作用是锁紧上固定板与下固定板;电池安装在保护壳内的作用是为电动机提供动力;特征识别模块安装在保护壳内,且特征识别模块与特征识别孔配合的作用是为了识别特征信号,从而达到控制锁机构打开或者关闭的目的;第一驱动机构安装在保护壳内,且第一驱动机构与驱动杆配合的作用是为了带动驱动杆运动。

本发明中第一驱动机构的作用是带动驱动杆运动;T形环嵌套在驱动杆外侧的作用是便于安装涡轮,同时又可以使得涡轮可以正常旋转;涡轮端面上开有T形环槽的作用是便于与T形环形成转动副;涡轮端面上开有贯通的孔的作用是便涡轮穿过驱动杆;涡轮上贯通的孔内圆面上开有内螺纹的作用是与驱动杆上的外螺纹配合,从而将涡轮上的旋转运动转化为驱动杆沿第二导槽的平移运动;涡轮通过T形环槽与T形环的配合安装在保护壳内的作用是将蜗杆的运动传递到驱动杆上;涡轮位于两个固定筒之间的作用是便于更好的带动驱动杆运动;电动机一端安装在保护壳上所开的安装孔内的作用是驱动蜗杆运动;蜗杆一端安装在电机轴上,且蜗杆与涡轮啮合的作用是便于驱动涡轮运动,同时又可以对涡轮起到自锁的作用,从而使得涡轮不会驱动蜗杆运动。作为第一驱动机构的替换方案为第二驱动机构的作用是,将锁机构打开时所需要的能量让人来完成,从而减少电动机的使用频率,达到节约电能的作用,延长电动机的使用寿命;开关块端面上开有许多阻尼牙的作用是增加开关块的阻尼感,使得人在开活页笔记本时更加舒适;开关块未开阻尼牙的一端安装在驱动杆外圆面上,且开关块位于两个固定筒之间的作用是便于带动驱动杆运动;开关块开阻尼牙的一端穿出保护壳上所开的开关槽的作用是便于开关块运动;两个挡条对称安装在开关块阻尼牙一端的两侧面上,且挡条与开关槽配合的作用是将开关槽挡住,防止灰尘进入保护壳内;电动机通过安装块安装在容纳腔内壁上,且安装块与特征识别孔处于同一内壁上的作用是带动限位半圆板运动;限位半圆板安装在电机轴端面上的作用是与安装在驱动杆上的第一限制块配合,从而达到限制驱动杆轴线运动的目的;第二限位块安装在限位半圆板靠近电动机的端面上,且第二限位块与第一限位块配合的作用是与安装在容纳腔内壁上的第三限位块配合,从而达到限制限位半圆板运动的目的;第二限位块与第三限位块呈90度分布的作用是与第二限位块配合,从而达到限制限位半圆板旋转90度的目的。电池为充电电池的作用是使得锁机构内的电池可持续利用,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且充电电池上安装有充电柱,充电柱穿出保护壳上所开的充电孔的作用是便于对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在使用过程中,当使用第一驱动机构带动驱动杆运动,从而控制锁机构上锁或者解锁的自动模式下时,活页笔记本使用者首先将特征信号传给特征识别模块;当特征正确时,此时的特征识别模块将会控制电池放电,电池控制电动机旋转,电机轴将会带动蜗杆运动,蜗杆将会带动涡轮旋转,涡轮将会在其上所开内螺纹与驱动杆所开外螺纹的作用下,驱动杆将会沿第二导槽运动,驱动杆将会带动中间支耳运动,中间支耳将会带动伸缩杆运动,伸缩杆将会带动锁紧钩围绕圆柱销做旋转运动,此时的锁紧钩将会从锁紧槽内移动出来,此时的锁机构将会处于解锁状态;当人想要关闭活页笔记本时,此时活页笔记本使用者首先将特征信号传给特征识别模块;当特征正确时,此时的特征识别模块将会控制电池放电,电池控制电动机反向旋转,电机轴将会带动蜗杆运动,蜗杆将会依次带动涡轮、驱动杆、U形块、伸缩杆、锁紧钩运动,从而使得锁紧钩与第二挡板配合,从而达到对活页笔记本上锁的目的;当使用第二驱动机构带动驱动杆运动,从而控制锁机构上锁或者解锁的手动模式下时,活页笔记本使用者首先将特征信号传给特征识别模块;当特征正确时,此时的特征识别模块将会控制电池放电,电池控制电动机旋转,电机轴将会带动限位半圆板运动,限位半圆板将会从两个第一限位块形成的间隙中移动出来,此时的限位半圆板将不会对驱动杆起到限位的作用,此时的人将会驱动开关块运动,开关块将会带动驱动杆运动,驱动杆将会沿第二导槽运动,驱动杆将会带动中间支耳运动,中间支耳将会带动伸缩杆运动,伸缩杆将会带动锁紧钩围绕圆柱销做旋转运动,此时的锁紧钩将会从锁紧槽内移动出来,此时的锁机构将会处于解锁状态;当人想要关闭活页笔记本时,人驱动开关块沿打开时的相反方向运动,开关块将会带动驱动杆运动,驱动杆将依次带动U形块、伸缩杆、锁紧钩运动,从而使得锁紧钩与第二挡板配合,从而达到对活页笔记本上锁的目的;此时活页笔记本使用者首先将特征信号传给特征识别模块;当特征正确时,此时的特征识别模块将会控制电池放电,电池控制电动机反向旋转,电机轴将会带动限位半圆板运动,限位半圆板将会与两个第一限位块配合,从而达到限制驱动杆轴向运动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整体部件分布示意图。

图2是锁机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下固定板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一挡板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固定长条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6是活页固定环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固定块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8是保护壳结构(一)示意图。

图9是第二挡板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0是驱动杆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1是第二挡板结构示意图。

图12是U形块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3是中间支耳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4是伸缩杆结构示意图。

图15是第一导块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6是伸缩杆剖视图。

图17是固定筒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固定筒剖视图。

图19是第二导块安装结构(一)示意图。

图20是第二导块安装结构(二)示意图。

图21是涡轮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2是T形环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涡轮结构示意图。

图24是下固定板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挡条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6是保护壳结构(二)示意图。

图27是开关块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8是限位半圆板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9是第一限位块安装结构(一)示意图。

图30是第二限位块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1是第一限位块安装结构(二)示意图。

图32是开关块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名称:1、U形固定板;4、第一挡板;5、下固定板;6、锁机构;7、上固定板;8、锁紧槽;9、防盗槽;10、固定长条;11、活页固定环;12、螺栓孔;13、固定块;14、固定条;15、固定筒;16、保护壳;17、防盗条;18、电池;20、第一窄槽;21、充电孔;22、安装孔;23、特征识别孔;24、容纳腔;25、第二挡板;26、T形环;27、驱动杆;28、伸缩杆;29、第二窄槽;30、锁紧钩;31、中间支耳;32、U形块;33、充电电池;34、充电柱;35、蜗杆;36、电动机;37、涡轮;38、特征识别模块;39、第一导槽;40、第一导块;41、方槽;42、第二导槽;43、第二导块;44、T形环槽;45、挡条;46、开关槽;47、开关块;48、第一限位块;49、限位半圆板;50、安装块;51、阻尼牙;52、第二限位块;53、第三限位块;54、第一驱动机构;55、第二驱动机构;56、电机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它包括U形固定板1、第一挡板4、下固定板5、锁机构6、上固定板7、锁紧槽8、防盗槽9、固定长条10、活页固定环11、螺栓孔12,如图3所示,其中上固定板7与下固定板5通过U形固定板1连接;如图3所示,下固定板5侧面远离U形固定板1一端开有防盗槽9;如图3、4所示,下固定板5上端面靠近防盗槽9的一侧两端分别开有两个锁紧槽8;固定长条10端面上依次开有5个螺栓孔12;如图1、2所示,固定长条10通过螺栓穿过螺栓孔12安装在U形固定板1上,且固定长条10位于上固定板7与下固定板5之间;如图6所示,6个活页固定环11依次安装在固定长条10端面上,且6个活页固定环11均位于上固定板7与下固定板5之间;如图5所示,锁机构6安装在上固定板7与下固定板5之间,且锁机构6位于上固定板7与下固定板5远离U形固定板1一端处;如图1、2所示,两个第一挡板4对称安装在上固定板7下端面的两端处,且两个第一挡板4与锁机构6、上固定板7、下固定板5和U形固定板1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

如图7所示,上述锁机构6包括固定条14、固定筒15、保护壳16、防盗条17、电池18、第一窄槽20、特征识别孔23、容纳腔24、第二挡板25、驱动杆27、伸缩杆28、第二窄槽29、锁紧钩30、中间支耳31、U形块32、特征识别模块38、第一导槽39、第一导块40、方槽41、第二导槽42、第二导块43、第一驱动机构54,如图8所示,其中保护壳16上具有容纳腔24;如图8所示,容纳腔24端面两端对称开有两个第一窄槽20;如图8所示,容纳腔24侧壁上开有特征识别孔23;保护壳16上端安装在上固定板7下端面上,保护壳16位于上固定板7与下固定板5之间,且保护壳16靠近防盗槽9;如图11所示,第二挡板25端面两侧对称开有两个第二窄槽29;第二挡板25安装在下固定板5上端面上;如图9所示,第一窄槽20与第二窄槽29相贯通;锁紧槽8分别与第一窄槽20与第二窄槽29配合;如图17所示,两个固定筒15内圆面上均对称开有两个第二导槽42;如图7所示,两个固定筒15分别通过两组固定条14安装在保护壳16内,且每组中的两个固定条14关于固定筒15外圆面对称分布;如图18、19、20所示,两组第二导块43安装在驱动杆27上,两组第二导块43沿驱动杆27轴线方向分布,且每组中的两个第二导块43关于驱动杆27对称分布;如图18所示,驱动杆27通过第二导块43与第二导槽42的滑动配合安装在固定筒15内;如图19所示,两个U形块32分别安装在驱动杆27两端;两个U形块32上所安装结构完全相同,对于其中一个,如图16所示,伸缩杆28端面上开有方槽41;如图14所示,方槽41两侧面上对称开有两个未贯通的第一导槽39;如图13所示,中间支耳31一端安装在伸缩杆28端面上;中间支耳31通过圆柱销安装在U形块32上;如图12所示,锁紧钩30通过圆柱销安装在固定壳内;如图15所示,锁紧钩30一端的两侧面上分别安装有一个第一导块40;如图14所示,锁紧钩30通过第一导块40与第一导槽39的滑动配合;锁紧钩30与锁紧槽8配合;如图1、10所示,电池18安装在保护壳16内;特征识别模块38安装在保护壳16内,且特征识别模块38与特征识别孔23配合;如图8所示,防盗条17上端面安装在保护壳16下端面上,且防盗条17与防盗槽9配合;如图10所示,第一驱动机构54安装在保护壳16内,且第一驱动机构54与驱动杆27配合。

如图21所示,上述第一驱动机构54包括蜗杆35、电机轴56、安装孔22、电动机36、涡轮37、固定块13、T形环26、T形环槽44,如图21所示,其中T形环26嵌套在驱动杆27外侧;如图21、22所示,T形环26通过固定块13安装在容纳腔24侧壁上,且固定块13与特征识别孔23相对;如图23所示,涡轮37端面上开有T形环槽44;涡轮37端面上开有贯通的孔;涡轮37上贯通的孔内圆面上开有内螺纹;如图21所示,涡轮37通过T形环槽44与T形环26的配合安装在保护壳16内,且涡轮37上贯通的孔内圆面上所开有内螺纹与驱动杆27外圆面上所开的外螺纹配合;如图21所示,涡轮37位于两个固定筒15之间;电动机36一端安装在保护壳16上所开的安装孔22内;如图21所示,蜗杆35一端安装在电机轴56上,且蜗杆35与涡轮37啮合。

如图24所示,上述作为第一驱动机构54的替换方案为第二驱动机构55,第二驱动机构55包括挡条45、开关槽46、开关块47、第一限位块48、电动机36、电机轴56、限位半圆板49、安装块50、阻尼牙51、第二限位块52、第三限位块53,如图32所示,其中开关块47端面上开有许多阻尼牙51;如图25、28所示,开关块47未开阻尼牙51的一端安装在驱动杆27外圆面上,且开关块47位于两个固定筒15之间;如图26所示,开关块47开阻尼牙51的一端穿出保护壳16上所开的开关槽46;如图27、29所示,两个挡条45对称安装在开关块47阻尼牙51一端的两侧面上,且挡条45与开关槽46配合;如图30所示,电动机36通过安装块50安装在容纳腔24内壁上,且安装块50与特征识别孔23处于同一内壁上;如图30所示,限位半圆板49安装在电机轴56端面上;如图31所示,两个第一限位块48沿驱动杆27轴向方向依次安装在驱动杆27外圆面上,且两个第一限位块48与限位半圆板49配合;如图30所示,第二限位块52安装在限位半圆板49靠近电动机36的端面上,且第二限位块52与第一限位块48配合;如图30所示,第三限位块53一端安装在容纳腔24内壁上,且第三限位块53与安装块50处于同一内壁上;如图30所示,第二限位块52与第三限位块53呈90度分布。

上述电池18为充电电池33,且充电电池33上安装有充电柱34,充电柱34穿出保护壳16上所开的充电孔21。

上述电池18为纽扣电池18或干电池18。

上述特征识别模块38可以识别的特征为蓝牙信号或者指纹信号。

上述驱动杆27与固定筒15之间涂有固定润滑油。

上述T形环26与T形环槽44之间通过轴承配合。

综上所述:

本发明上固定板7与下固定板5通过U形固定板1连接的作用是便于安装笔记本活页与锁机构6;下固定板5侧面远离U形固定板1一端开有防盗槽9的作用是与安装在保护壳16上的防盗条17配合,从而使得当有人想要盗取上固定板7与下固定板5之间的秘密时,防盗条17将锁机构6之间的缝隙遮挡住,使得防盗条17将工具隔绝在锁机构6外侧,达到盗取笔记本内秘密变的非常困难的目的;下固定板5上端面靠近防盗槽9的一侧两端分别开有两个锁紧槽8的安装在保护壳16内的锁紧钩30配合,从而达到锁紧或者解锁活页笔记本的目的;固定长条10端面上依次开有5个螺栓孔12的作用是便于螺栓通过,从而达到将固定长条10安装在U形固定板1上的目的;固定长条10通过螺栓穿过螺栓孔12安装在U形固定板1上,且固定长条10位于上固定板7与下固定板5之间的作用是便于安装6个活页固定环11;6个活页固定环11依次安装在固定长条10端面上,且6个活页固定环11均位于上固定板7与下固定板5之间的作用是便于笔记本内的活页安装或者拆卸;锁机构6安装在上固定板7与下固定板5之间,且锁机构6位于上固定板7与下固定板5远离U形固定板1一端处的作用是达到对活页笔记本进行上锁的目的;两个第一挡板4对称安装在上固定板7下端面的两端处,且两个第一挡板4与锁机构6、上固定板7、下固定板5和U形固定板1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的作用是当上固定板7与下固定板5之间没有安装固定长条10与活页固定环11时,此时的两个第一挡板4与锁机构6、上固定板7、下固定板5和U形固定板1形成一个盒子,从而达到在其盒子内存放小件物品的目的。

本发明中锁机构6的作用是对活页笔记本进行上锁,达到保护活页笔记本内秘密的目的;保护壳16上具有容纳腔24的作用是容纳固定筒15、第一驱动机构54、驱动杆27、电池18等;容纳腔24端面两端对称开有两个第一窄槽20的作用是与便于锁紧钩30运动,防止保护壳16干涉锁紧钩30的运动;容纳腔24侧壁上开有特征识别孔23的作用是便于特征识别模块38识别特征信号;第二挡板25端面两侧对称开有两个第二窄槽29的作用是与锁紧钩30配合,从而达到锁紧活页笔记本的目的;第二挡板25安装在下固定板5上端面上的作用是限制锁紧钩30的运动;第一窄槽20与第二窄槽29相贯通的作用是便于锁紧钩30运动;锁紧槽8分别与第一窄槽20与第二窄槽29配合的作用是便于容纳锁紧钩30;两个固定筒15内圆面上均对称开有两个第二导槽42的作用是便于安装驱动杆27,与安装在驱动杆27上的第一导块40配合,从而达到引导和限制驱动杆27运动的目的;两个固定筒15分别通过两组固定条14安装在保护壳16内,且每组中的两个固定条14关于固定筒15外圆面对称分布的作用是便于安装驱动杆27,从而使得驱动杆27安装更加牢固;驱动杆27通过第二导块43与第二导槽42的滑动配合安装在固定筒15内的作用是为了将涡轮37上的运动传递到U形块32上;两个U形块32分别安装在驱动杆27两端的作用是为了便于安装中间支耳31,从而形成铰接连接;伸缩杆28端面上开有方槽41的作用是便于容纳锁紧钩30;方槽41两侧面上对称开有两个未贯通的第一导槽39的作用是与安装在锁紧钩30上的第二导块43形成滑动配合,从而使得锁紧钩30在驱动杆27的作用下围绕圆柱销做旋转运动;中间支耳31一端安装在伸缩杆28端面上的作用是连接U形块32与伸缩杆28;锁紧钩30通过圆柱销安装在固定壳内的作用是便于锁紧钩30围绕圆柱销做旋转运动;锁紧钩30通过第一导块40与第一导槽39的滑动配合的作用是锁紧上固定板7与下固定板5;电池18安装在保护壳16内的作用是为电动机36提供动力;特征识别模块38安装在保护壳16内,且特征识别模块38与特征识别孔23配合的作用是为了识别特征信号,从而达到控制锁机构6打开或者关闭的目的;第一驱动机构54安装在保护壳16内,且第一驱动机构54与驱动杆27配合的作用是为了带动驱动杆27运动。

本发明中第一驱动机构54的作用是带动驱动杆27运动;T形环26嵌套在驱动杆27外侧的作用是便于安装涡轮37,同时又可以使得涡轮37可以正常旋转;涡轮37端面上开有T形环槽44的作用是便于与T形环26形成转动副;涡轮37端面上开有贯通的孔的作用是便涡轮37穿过驱动杆27;涡轮37上贯通的孔内圆面上开有内螺纹的作用是与驱动杆27上的外螺纹配合,从而将涡轮37上的旋转运动转化为驱动杆27沿第二导槽42的平移运动;涡轮37通过T形环槽44与T形环26的配合安装在保护壳16内的作用是将蜗杆35的运动传递到驱动杆27上;涡轮37位于两个固定筒15之间的作用是便于更好的带动驱动杆27运动;电动机36一端安装在保护壳16上所开的安装孔22内的作用是驱动蜗杆35运动;蜗杆35一端安装在电机轴56上,且蜗杆35与涡轮37啮合的作用是便于驱动涡轮37运动,同时又可以对涡轮37起到自锁的作用,从而使得涡轮37不会驱动蜗杆35运动。作为第一驱动机构54的替换方案为第二驱动机构55的作用是,将锁机构6打开时所需要的能量让人来完成,从而减少电动机36的使用频率,达到节约电能的作用,延长电动机36的使用寿命;开关块47端面上开有许多阻尼牙51的作用是增加开关块47的阻尼感,使得人在开活页笔记本时更加舒适;开关块47未开阻尼牙51的一端安装在驱动杆27外圆面上,且开关块47位于两个固定筒15之间的作用是便于带动驱动杆27运动;开关块47开阻尼牙51的一端穿出保护壳16上所开的开关槽46的作用是便于开关块47运动;两个挡条45对称安装在开关块47阻尼牙51一端的两侧面上,且挡条45与开关槽46配合的作用是将开关槽46挡住,防止灰尘进入保护壳16内;电动机36通过安装块50安装在容纳腔24内壁上,且安装块50与特征识别孔23处于同一内壁上的作用是带动限位半圆板49运动;限位半圆板49安装在电机轴56端面上的作用是与安装在驱动杆27上的第一限制块配合,从而达到限制驱动杆27轴线运动的目的;第二限位块52安装在限位半圆板49靠近电动机36的端面上,且第二限位块52与第一限位块48配合的作用是与安装在容纳腔24内壁上的第三限位块53配合,从而达到限制限位半圆板49运动的目的;第二限位块52与第三限位块53呈90度分布的作用是与第二限位块52配合,从而达到限制限位半圆板49旋转90度的目的。电池18为充电电池33的作用是使得锁机构6内的电池18可持续利用,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且充电电池33上安装有充电柱34,充电柱34穿出保护壳16上所开的充电孔21的作用是便于对充电电池33进行充电。

具体实施方案为,当使用第一驱动机构54带动驱动杆27运动,从而控制锁机构6上锁或者解锁的自动模式下时,活页笔记本使用者首先将特征信号传给特征识别模块38;当特征正确时,此时的特征识别模块38将会控制电池18放电,电池18控制电动机36旋转,电机轴56将会带动蜗杆35运动,蜗杆35将会带动涡轮37旋转,涡轮37将会在其上所开内螺纹与驱动杆27所开外螺纹的作用下,驱动杆27将会沿第二导槽42运动,驱动杆27将会带动中间支耳31运动,中间支耳31将会带动伸缩杆28运动,伸缩杆28将会带动锁紧钩30围绕圆柱销做旋转运动,此时的锁紧钩30将会从锁紧槽8内移动出来,此时的锁机构6将会处于解锁状态;当人想要关闭活页笔记本时,此时活页笔记本使用者首先将特征信号传给特征识别模块38;当特征正确时,此时的特征识别模块38将会控制电池18放电,电池18控制电动机36反向旋转,电机轴56将会带动蜗杆35运动,蜗杆35将会依次带动涡轮37、驱动杆27、U形块32、伸缩杆28、锁紧钩30运动,从而使得锁紧钩30与第二挡板25配合,从而达到对活页笔记本上锁的目的;当使用第二驱动机构55带动驱动杆27运动,从而控制锁机构6上锁或者解锁的手动模式下时,活页笔记本使用者首先将特征信号传给特征识别模块38;当特征正确时,此时的特征识别模块38将会控制电池18放电,电池18控制电动机36旋转,电机轴56将会带动限位半圆板49运动,限位半圆板49将会从两个第一限位块48形成的间隙中移动出来,此时的限位半圆板49将不会对驱动杆27起到限位的作用,此时的人将会驱动开关块47运动,开关块47将会带动驱动杆27运动,驱动杆27将会沿第二导槽42运动,驱动杆27将会带动中间支耳31运动,中间支耳31将会带动伸缩杆28运动,伸缩杆28将会带动锁紧钩30围绕圆柱销做旋转运动,此时的锁紧钩30将会从锁紧槽8内移动出来,此时的锁机构6将会处于解锁状态;当人想要关闭活页笔记本时,人驱动开关块47沿打开时的相反方向运动,开关块47将会带动驱动杆27运动,驱动杆27将依次带动U形块32、伸缩杆28、锁紧钩30运动,从而使得锁紧钩30与第二挡板25配合,从而达到对活页笔记本上锁的目的;此时活页笔记本使用者首先将特征信号传给特征识别模块38;当特征正确时,此时的特征识别模块38将会控制电池18放电,电池18控制电动机36反向旋转,电机轴56将会带动限位半圆板49运动,限位半圆板49将会与两个第一限位块48配合,从而达到限制驱动杆27轴向运动的目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