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手柄及击打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0266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辅助手柄及击打工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辅助手柄及具备辅助手柄的击打工具,辅助手柄能够相对于通过沿规定的击打轴方向驱动顶端工具来对被加工材料实施击打动作的击打工具进行拆装。



背景技术:

已知有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手持式作业工具拆装的辅助手柄。通常,在作业工具用辅助手柄上,设置有用于抑制作业工具的振动向使用者传递的隔振构造。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辅助手柄,其具备:以固定状态安装于工具主体的手柄主体部和在外表面具有供作业者把持的持握区域的把手部。把手部在持握区域的中央区域或者比中央区域远离工具主体的端部一侧,隔着弹性橡胶安装于手柄主体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84338号公报

在上述辅助手柄中,把手部能够在包括手柄长轴方向在内的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和绕手柄长轴的周向的整个方向上,相对于手柄主体部,通过合计四个球状的弹性橡胶的变形进行相对移动。由此,能够减少向把手部传递的振动。然而,上述辅助手柄在被用于像由击打工具实施的加工作业那样、主轴(击打轴)方向上的振动最大且为起支配作用的加工作业的情况下,有可能在击打轴方向以外的、并非那么需要振动减少对策的方向上,把手部与手柄主体部的相对位置关系不稳定,使用性降低。因此,期望有从隔振和确保使用性两个观点出发被优化的击打工具用辅助手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辅助手柄和和击打工具,辅助手柄能相对于对被加工材料实施击打动作的击打工具进行拆装,有助于辅助手柄的隔振和确保使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提供能够相对于通过沿规定的击打轴方向驱动顶端工具来对被加工物实施击打动作的击打工具进行拆装的辅助手柄。该辅助手柄具备:手柄主体、把手部及弹性夹设部件。

手柄主体包括安装部和芯部。安装部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击打工具进行拆装。芯部形成为纵长状。芯部的第一端部与安装部连接,芯部向离开安装部的方向延伸。此外,芯部亦可称为芯材。

把手部形成为纵长的筒状,配置于芯部的四周。此外,“配置于芯部的四周”并不局限于把手部完全包围芯部的方式,例如,亦可包括在把手部设置狭缝等而使芯部的一部向外部暴露的方式。

弹性夹设部件以介于芯部和把手部间的状态配置。此外,弹性夹设部件的“弹性”如后所述,可以说是用于通过夹设于芯部和把手部之间来抑制在击打轴方向上产生的振动向把手部传递的要素。因此,弹性夹设部件,例如,适当地,由橡胶、弹簧等材料形成,与对芯部和把手部之间的振动传递的抑制对应地,设定其弹性常数。另外,这里所说的“以介于……的状态配置”并不局限于在芯部和把手部之间仅配置弹性夹设部件的方式,除了弹性夹设部件外,还可以夹设其它部件。例如,还可以在配置于芯部的外侧的其它部件和把手部之间配置弹性夹设部件,亦可以在配置于把手部的内侧的其它部件和芯部之间配置弹性夹设部件。

另外,把手部在芯部的远离安装部一侧的端部,亦即第二端部,以沿与击打轴方向和芯部的长轴方向分别正交的方向延伸的转动轴为中心,能够在击打轴方向上相对于芯部相对转动地与芯部连结。这里所说的“能够在击打轴方向上相对转动”意思是,能够在与击打轴大体平行的方向上作转动动作。此外,作为芯部和把手部能够以转动轴为中心相对转动的连结方式,典型地,可以举例为例如芯部和把手部借助作为其它部件设置的销等轴实现的连结方式。此外,还能够采用以在把手部设置的支承孔来支承从芯部向两侧突出的突起的方式、以在芯部设置的支承孔支承从把手部向两侧突出的突起的方式等不借助其它部件连结芯部和把手部的方式。

如果将该结构的辅助手柄安装于击打工具进行使用,则因击打工具的击打动作而产生的振动首先向手柄主体传递。更加具体而言,从击打工具向安装部输入的振动,经由与安装部连接的第一端部向芯部输入,并传递至远离安装部侧的第二端部。其间,随着离开振动源亦即击打工具,振动缓缓地衰减下去。把手部在第二端部处能够相对于芯部相对转动地与芯部连结,因此在沿手柄主体传递期间最大限度地衰减了的振动向把手部输入,并且因弹性夹设部件的振动吸收作用,把手部的振动进一步衰减。另外,把手部能够在击打工具的因击打动作而产生的振动中最大且起支配作用的振动所在的击打轴方向上相对于芯部相对转动地被支承于芯部。由此,辅助手柄能够有效地抑制击打轴方向的振动向把手部传递,抑制在其它方向上把手部与手柄主体部的相对位置关系不稳定化,并确保使用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辅助手柄的一个方式,弹性夹设部件可以以介于第一端部和把手部之间的状态配置。作业者在把持把手部时,为了稳定地支承击打工具,而存在把持距离击打工具更近的区域、即距离第一端部近的区域的倾向。由此,通过在该区域和把手部之间夹设弹性夹设部件,能够提高供作业者把持的区域的隔振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辅助手柄的一个方式,可以将弹性夹设部件形成为环状,配置为填充上述芯部和把手部之间的缝隙。在把手部能够相对于芯部相对转动地被支承于芯部的情况下,在把手部和芯部之间产生缝隙。如果在距离击打工具近的第一端部和把手部之间存在缝隙,则因加工作业而产生的粉尘等会从该缝隙进入并存积,可能成为阻碍把手部和芯部的相对转动的重要因素。由此,通过将环状的弹性夹设部件配置为填充第一端部和把手部之间的缝隙,能够防止该不良情况。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辅助手柄的一个方式,辅助手柄还可以进一步具备限制部,该限制部限制把手部相对于芯部在击打轴方向以外的方向上相对移动。在该情况下,因为与因击打动作而产生的振动中最大且起支配作用的击打轴方向的振动对应,把手部仅在击打轴方向上相对转动,所以,能够进一步稳定击打轴方向以外方向上的把手部与手柄主体部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更加提高使用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辅助手柄的一个方式,安装部和芯部可以不能相对移动地被一体化。在该情况下,与用螺钉等连结独立形成的安装部和芯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可靠地应对击打轴方向和把手部相对于芯部相对转动的方向。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抑制击打轴方向的振动向把手部传递。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辅助手柄的一个方式,辅助手柄可以进一步具备支承轴,该支承轴贯通芯部,并沿旋转轴方向延伸,且被借助弹性支承部件支承于把手部。而且,把手部可以通过支承轴能够相对于芯部在击打轴方向上相对转动地与芯部连结。在该情况下,支承轴本身借助弹性支承部件被支承于把手部,由此能够因承受部件的振动吸收作用使把手部的振动进一步衰减。此外,与前述弹性夹设部件相同,弹性支承部件也是,例如,只要适当地由橡胶、弹簧等材料形成并,与针对传向把手部传递振动起抑制作用相对应地,设定其弹性常数即可。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提供通过沿规定的击打轴方向驱动顶端工具来对被加工物实施击打动作的击打工具。该击打工具具备:工具主体和通过在工具主体固定安装部而安装于击打工具的辅助手柄。作为辅助手柄,能够采用前述方式的辅助手柄的任一个。该击打工具能够发挥由所采用的辅助手柄实现的前述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安装有侧手柄的锤钻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侧手柄的左右方向纵剖图。

图3是侧手柄的仰视图。

图4是变形例所涉及的侧手柄的下端部的左右方向纵剖图。

图5是其它变形例所涉及的侧手柄的下端部的左右方向纵剖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锤钻;10…主体部;11…齿轮壳体;12…卡盘部;13…马达壳体;14…后方突出部;15…主手柄;16…把持部;17…触发器;18…电池;19…模式转换控制杆;3…侧手柄;30…手柄主体;31…安装部;311…卡盘保持部;312…内周面;313…基部;314…螺纹固定部;315…连接部;316、317…贯通孔;32…芯部;321…上端部;322…下端部;323、325…双面宽度部;324、326…侧表面;327…圆柱状部;328…贯通孔;329…槽;33…把手部;331…上端部;332…下端部;333…左壁部;334…侧表面;335…右壁部;336…侧表面;337、338…贯通孔;339…凸缘部;341、342…限制肋;35…销;36…防脱落环;361…罩部;362…罩部件;365、366…O型环;37…O型环;41…螺母;44…操作部;45…贯通孔;47…六角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实施方式中,作为沿规定的击打轴方向驱动顶端工具来对被加工物实施击打动作的击打工具的一个例子,例举电动式的锤钻1进行说明。另外,作为辅助手柄的一个例子,例举构成为能够相对于锤钻1拆装的侧手柄3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说明锤钻1的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锤钻1以形成锤钻1的外廓的主体部10和由作业者把持的主手柄15为主体构成。

主体部10包括齿轮壳体11和马达壳体13。齿轮壳体11形成为纵长状,在其长轴方向的一端部具有圆筒状的卡盘部12。马达壳体13从在齿轮壳体11的长轴方向上与卡盘部12相反侧的端部,沿与齿轮壳体11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此外,在齿轮壳体11的卡盘部12内,配置有构成为能够拆装顶端工具(未图示)的刀夹(未图示)。本实施方式的锤钻1构成为实施沿击打轴A1直线状地驱动被安装于刀夹的顶端工具的动作(击打动作)、使顶端工具绕击打轴A1旋转驱动的动作(钻削动作)。作业者根据实际实施的加工作业,选择适当种类和长度的顶端工具,以轴向与击打轴A1一致的方式将顶端工具安装于刀夹。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锤钻1中,击打轴A1沿齿轮壳体11的长轴方向延伸。

下面为了便于说明,将齿轮壳体11的长轴方向(亦可称为击打轴A1方向或者顶端工具的轴向)规定为锤钻1的前后方向,将设置有卡盘部12的一侧规定为锤钻1的前侧,将连接有马达壳体13的一侧规定为后侧。另外,将与齿轮壳体11的长轴方向正交且与马达壳体13的延伸方向对应的方向规定为上下方向,将马达壳体13与齿轮壳体11连接的一侧规定为上侧,将供马达壳体13的另一端部配置的一侧规定为下侧。

大体形成为U字状的主手柄15的两端部分别与齿轮壳体11和马达壳体13的后端部连接。主手柄15的中间部构成由作业者把持的把持部16。把持部16与主体部10的后端分离,沿上下方向延伸。在把持部16的前上端部设置有由作业者扣动操作的触发器1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手柄15借助弹性部件以能够相对于主体部10至少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与主体部10连结。更加具体而言,一方面,主手柄15的下端部相对于马达壳体13可转动地与之连结;另一方面主手柄15的上端部通过压缩螺旋弹簧与齿轮壳体11连结,由此主手柄15能够相对于主体部10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移动地与主体部10连结。从而,能够抑制锤钻1实施击打动作时产生的击打轴A1方向(前后方向)的振动从主体部10向主手柄15传递。

这里,简单地说明锤钻1的内部结构,但因为该结构本身为公知,因此省略图示。首先,在马达壳体13的内部收容有作为顶端工具的驱动源的无刷马达、控制马达的控制器等。另外,马达壳体13在其下端部具有向后方突出的后方突出部14。在后方突出部14的下端部设置有构成为能供电池18拆装的电池安装部(未图示)。在主手柄15的内部收容有与触发器17连接的开关等。在控制器电连接有马达、开关等。作业者扣动触发器17,由此开关被打开,马达通电,被驱动。

在齿轮壳体11的内部收容有运动转换机构、击打部件、旋转传递机构及刀夹等。其中,刀夹和击打部件收容于齿轮壳体11前端部的卡盘部12。马达的旋转动力被向运动转换机构和旋转传递机构传递。运动转换机构构成为将马达的旋转动力转换为活塞的直线运动。击打部件构成为随着活塞的直线运动,对顶端工具施加击打轴A1方向上的击打力。随着马达的驱动,顶端工具被运动转换机构和击打部件沿击打轴A1方向直线状地往复驱动。旋转传递机构由多个齿轮构成,并构成为在使马达的旋转动力适当地减速后,最终借助作为轴的刀夹向顶端工具传递。随着马达的驱动,顶端工具被旋转传递机构驱动绕击打轴A1(沿周向)旋转。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锤钻1构成为能够通过在齿轮壳体11设置的模式转换控制杆19的操作,选择为锤钻模式、锤击模式、钻削模式这三个模式中的任一个模式。锤钻模式是实施击打动作和钻削动作的模式。锤击模式是仅实施击打动作的模式。钻削模式是仅实施钻削动作的模式。后述的侧手柄3在以这些模式中的锤钻模式或锤击模式使锤钻1做动作的情况下(即实施击打动作的情况下)使用,特别有用。此外,在齿轮壳体11内部设置有用于该模式切换的机构,但该机构的结构是公知的,因此在这里省略说明和图示。

下面参照图1至图3,说明构成为能够相对于锤钻1拆装的侧手柄3。首先,说明侧手柄3的整体结构。如图2所示,侧手柄3具备:包括安装部31和芯部32的手柄主体30、把手部33及O型环37。安装部31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击打工具拆装。芯部32形成为纵长状,一端部(图2中的上端部321)与安装部31连接,芯部32向离开安装部31的方向延伸。把手部33形成为纵长的筒状,配置于芯部32的四周。O型环37是橡胶制的环状部件,以夹设在芯部32和把手部33之间的状态配置。

如图1所示,侧手柄3借助安装部31可拆卸地安装于锤钻1。此外,侧手柄3能够以把手部33沿卡盘部12的任意一个径向延伸的方式(即,以与锤钻1的击打轴A1正交的方式)安装于锤钻1。然而,下面,为了便于说明,将侧手柄3的方向规定为与如图1所示以把手部33沿锤钻1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被安装时的锤钻1的方向相一致。

说明手柄主体30的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手柄主体30中,安装部31构成为能够相对于锤钻1的主体部10(更加具体而言,为卡盘部12)拆装。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部31包括卡盘保持部311和基部313。卡盘保持部311形成为周向上的局部(具体而言,为下部)断开的环状(即C字状),且具有与圆筒状的卡盘部12的外周面对应的内周面312。此外,由内周面312规定的卡盘保持部311的内部空间作为锤钻1的主体部10(更加具体而言,为卡盘部12)的配置部发挥功能。

基部313包括螺纹固定部314和连接部315。螺纹固定部314从卡盘保持部311的一个端部(具体而言,为右端部)沿与卡盘保持部311的轴线A2正交的方向(具体而言,为下方)延伸配置。连接部315从卡盘保持部311的另一个端部(具体而言,为左端部),与螺纹固定部314空开间隔地沿与螺纹固定部314相同的方向(下方)延伸配置。连接部315比螺纹固定部314向下方突出。连接部315的下端部向右方弯曲,与螺纹固定部314空开间隔地向螺纹固定部314的下方延伸。通过该结构,在螺纹固定部314和连接部315之间形成有在主视观察下呈倒L字状的间隙。

另外,在螺纹固定部314和连接部315分别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贯通孔316、317。贯通孔316、317以同轴状态沿左右方向延伸。螺母41不能旋转地配置在螺纹固定部314的贯通孔316的内部。在连接部315的贯通孔317,与操作部44一体化的六角螺栓47的杆部从右方插通,六角螺栓47的顶端部与配置于贯通孔316内部的螺母41螺纹配合。由此,一方面,使操作部44绕六角螺栓47的轴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六角螺栓47与操作部44一体地相对于螺母41向左方移动,螺纹固定部314和连接部315之间在左右方向上的间隙扩大。另一方面,使操作部44绕六角螺栓47的轴向顺时针旋转,从而六角螺栓47与操作部44一体地相对于螺母41向右方移动,间隙缩窄。

作业者在扩大了螺纹固定部314和连接部315之间在左右方向上的间隙的状态下,将卡盘部12插通于卡盘保持部311,之后,操作操作部44,缩窄间隙,从而将卡盘保持部311固定于卡盘部12的外周面。由此,侧手柄3相对于锤钻1的相对配置被确定为固定的关系。在本实施方式中,卡盘保持部311构成为,在相对于卡盘部12固定了时,卡盘保持部311的轴线A2与锤钻1的击打轴A1(顶端工具的轴)一致。

手柄主体30的芯部32的一端部(上端部321)与前述的安装部31的连接部315的下端连接,芯部32从安装部31向下方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芯部32与安装部31一体形成为单一的部件(手柄主体30),由此与安装部31不能相对移动地一体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芯部32形成为大体直线状地延伸的棒状,其轴线A3与卡盘保持部311的轴线A2正交。即,在卡盘保持部311相对于卡盘部12固定了时,轴线A3与锤钻1的击打轴A1正交。

芯部32形成为大体圆柱状,上端部321的一部分与下端部322的一部分分别形成为双面宽度部(用一组间距小于圆(圆柱)的直径的平行线(平面)以二者到圆(圆柱)的圆心(轴线)等距的方式截取该圆(圆柱)而得到的形状)323、325。以下为了方便,将芯部32的双面宽度部323、325以外的部分称为圆柱状部327。如图2和图3所示,下端部322的双面宽度部325具有一对侧表面326、326,该一对侧表面326、326比圆柱状部327的外周面靠内侧,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相互平行地配置。由此,双面宽度部325具有前后方向比左右方向长的截面形状。同样地,如图2所示,上端部321的双面宽度部323也具有一对侧表面324、324,该一对侧表面324、324比圆柱状部327的外周面靠内侧,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相互平行地配置。另外,在下端部322的双面宽度部325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贯通孔328。

在芯部32的上端部321(更加具体而言,双面宽度部323的下方且为圆柱状部327的上端部)形成有在整周上绕着外周面的环状的槽329。在槽329安装有O型环37。

把手部33具有与芯部32大体相同的长度,形成为两端开口的圆筒状的中空部件。把手部33的外表面为被作业者把持的部分,形成为大体长轴方向(上下方向)的中央部鼓胀的纺锤形状。另外,把手部33在下端部332以外的部分具有大体相同的内径。手柄主体30的芯部32以与把手部33大体同轴的状态地被插入把手部33内部。

在把手部33的下端部332,设置有用于使把手部33能够相对于芯部32相对转动地与芯部32连结的连结构造。具体而言,在下端部332的左壁部333、右壁部335分别设置有以同轴状态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贯通孔337、338。此外,贯通孔337、338亦与在把手部33的内部配置的芯部32的贯通孔328以同轴状态连通。销35依次插通这些贯通孔337、328、338,在贯通孔338内部固定于防脱落环36,由此把手部33能够相对于芯部32在锤钻1的击打轴A1方向上相对转动地与芯部32连结。把手部33的转动轴A4沿与击打轴A1方向(卡盘保持部311的轴线A2方向、前后方向)和芯部32的长轴方向(上下方向)大体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延伸。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手部33的转动轴A4与销35的轴线一致。

在把手部33的上端形成有向径向外侧延出的凸缘部339。一方面,在凸缘部339的左内侧表面和右内侧表面分别设置有向右方和左方突出的限制肋341、342。限制肋341、342的突出端分别从左方和右方与前述的双面宽度部323的侧表面324、324接触。另一方面,在未设置限制肋341、342的前后方向上,把手部33的上端部331和芯部32的双面宽度部323分离。通过该结构,双面宽度部323被容许一边在侧表面324、324处滑动一边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移动。

另外,把手部33的形成下端部332局部的左壁部333、右壁部335形成得比前后的壁部厚。左壁部333的侧表面334和右壁部335的侧表面336相互平行地配置,在左右方向上对置。一方面,侧表面334、336分别从左方和右方与双面宽度部325的侧表面326、326接触。另一方面,下端部332的前后的壁部与双面宽度部325分离。通过该结构,双面宽度部325被允许一边在侧表面326、326处滑动一边以转动轴A4为中心在前后方向上相对转动。

在芯部32的上端部321的槽329安装的O型环37在整周上与把手部33的内表面紧贴。即,O型环37配置为填充芯部32和把手部33之间的缝隙。在双面宽度部323与限制肋341、342(具体而言,侧表面324、324与限制肋341、342的突出端)相抵接的接触部位、双面宽度部325与左壁部333、右壁部335(具体而言,侧表面326、326与侧表面334、336)相抵接的接触部位、配置有O型环37的部位以外的部分,在芯部32的外周面和把手部33的内周面之间设置间隙,芯部32和把手部33分离。

说明如上构成的侧手柄3的作用和效果。作业者根据所执行的加工作业的种类、加工面的方向,调整侧手柄3的朝向,以使把手部33相对于击打轴A1(锤钻1的前后方向)沿所希望的径向延伸,并将卡盘保持部311固定于卡盘部12的外周面。

在通过操作模式转换控制杆19选择了锤钻模式的情况下,当对触发器17实施扣动操作时,击打动作和钻削动作开始。在选择了锤击模式的情况下,当对触发器17实施扣动操作时,仅击打动作开始。因击打动作而在锤钻1产生的振动中最大且起支配作用的振动是击打轴A1方向(锤钻1的前后方向)的振动。振动从锤钻1的卡盘部12向手柄主体30的安装部31输入,经由与安装部31连接的上端部321向芯部32传递。进而,振动从上端部321传递到与安装部31分开一侧的下端部322。其间,随着离开振动源亦,即离开锤钻1,振动缓缓地衰减下去。把手部33在下端部322,通过销35能够相对于芯部32相对转动地与芯部32连结,因此将在沿手柄主体30传递期间最大限度地衰减了的振动经由销35向把手部33输入。另外,因在芯部32的上端部321和把手部33之间以夹设状态配置的O型环37的振动吸收作用,把手部33的振动进一步衰减。

另外,把手部33以沿分别与击打轴A1和芯部32的长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转动轴A4(销35的轴线)为中心,借助销35,能够相对于芯部32相对转动地与芯部32连结。即,把手部33能够相对于芯部32在击打轴A1方向上相对转动。此外,把手部33的延伸方向即使被设定为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以外的方向,把手部33相对于芯部32的相对转动方向也被维持为击打轴A1方向。由此,侧手柄3能够有效地抑制击打轴A1方向上的振动向把手部33传递,同时抑制在其它方向上把手部33与手柄主体30的相对位置关系不稳定化,从而能够确保使用性。

此外,在实施击打动作时,击打轴A1方向以外的方向的振动小于击打轴A1方向,因此并不那么需要特别对策。由此,在实施击打动作时,把手部33相对于芯部32不在击打轴A1方向以外的方向上相对移动,被认为是对于作业者而言使用性更高。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把手部33的上端部331设置的限制肋341、342从左右与在芯部32的上端部321设置的双面宽度部323接触,且在把手部33的下端部332设置的左壁部333、右壁部335从左右与在芯部32的下端部322设置双面宽度部325接触。通过该结构,限制把手部33在击打轴A1方向以外的方向上相对移动。即,双面宽度部323(侧表面324、324)与限制肋341、342及双面宽度部325(侧表面326、326)与左壁部333(侧表面334)、右壁部335(侧表面336)分别构成为限制把手部33相对于芯部32在击打轴A1方向以外的方向上相对移动的限制部。由此,与击打轴A1方向的振动对应,把手部33仅在击打轴A1方向上相对转动,因此能够进一步稳定击打轴A1方向以外的把手部33与手柄主体30的相对位置关系,更加提高使用性。

然而,作业者在实施击打动作时把持侧手柄3的情况下,为了稳定地支承锤钻1,而存在把持尽可能接近锤钻1的区域的倾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芯部32的上端部321和把手部33的上端部331之间,夹设有弹性体亦即橡胶制的O型环37,因此能够提高作业者把持的区域的隔振效果。另外,O型环37被配置为填充上端部321和上端部331之间的缝隙。如果在距离锤钻1近的上端部321和上端部331之间存在缝隙,则加工作业中产生的粉尘等从该缝隙进入并存积,从而可能成为阻碍把手部33和芯部32相对转动的重要因素。由此,像本实施方式那样配置O型环37,由此能够防止该不良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部31和芯部32一体形成为单一的部件(手柄主体30),由此相互不能相对移动地一体化。因此,与安装部31和芯部32形成为独立的部件并连结的情况相比,击打轴A1和转动轴A4的配置关系错位的可能性低。即,能够可靠地使把手部33相对于芯部32的相对转动方向与击打轴A1方向对应。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将击打轴A1方向的振动向把手部33传递。

上述实施方式是简单的例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辅助手柄和击打工具并不局限于所例示的侧手柄3和锤钻1的结构。例如,还能够增加下述例示的变更。此外,有关这些变更,能够将它们中的仅任一个或多个与实施方式所示的侧手柄3和锤钻1或者各技术方案组合采用。

芯部32的下端部322和把手部33的下端部332处的连结构造只要是把手部33能够相对于芯部32在击打轴A1方向上相对转动地与芯部32连结即可,能够适当地变更。下面参照图4和图5,说明与芯部32和把手部33的连结构造相关的两个变形例。

图4所示的变形例是相对于上述实施方式中所例示的连结构造(参照图2),堵塞贯通孔337、338的开口部,以免连结芯部32和把手部33的销35的头部和顶端部向外部暴露的示例。具体而言,在销35的头部一体结合有树脂制的罩部361。罩部361形成为与贯通孔337的开口部嵌合,堵塞开口部,并且具有与把手部33的外表面共面的外表面。另外,在贯通孔338的开口部嵌合有具有与销35的顶端部嵌合的孔的橡胶制的罩部件362。与罩部361相同,罩部件362也形成为具有与把手部33的外表面共面的外表面。这样,通过设置罩部361、罩部件362,把手部33的外表面变得光滑,能够消除钩挂,因此能够提高侧手柄3的操作性和外观。

图5所示的变形例是相对于上述实施方式中所例示的连结构造(参照图2),变更为销35在贯通孔337、338内借助O型环365、366被支承于把手部33的示例。O型环365、366是橡胶制的环状部件。在该例中,把手部33通过由弹性体亦即O型环365、366支承的销35,能够相对于芯部32在击打轴A1方向上相对转动地与芯部32连结。通过该结构,因O型环365、366的振动吸收作用,能够使从芯部32经由销35向把手部33传递的振动进一步衰减。此外,支承销35的部件并不是必须由橡胶制的,只要与对向把手部33的振动传递的抑制对应地,采用适当的弹性体,设定其弹性常数即可。另外,有关支承销35的部件的形状,从能够遍布销35的整个周向地支承的观点出发,优选为环状,但未必是环状。例如,多个弹性体可以配置于销35的周向上的多个位置。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芯部32和把手部33都是借助销35连结,但也可以以销35以外的方法连结两者。例如,可以采用设置沿转动轴A4方向从芯部32的下端部322向把手部33突出的突起并由设置于把手部33的支承孔进行支承的方式。相反地,还能够采用由在芯部32设置的支承孔支承沿转动轴A4方向从把手部33的下端部332向芯部32突出的突起的方式。

侧手柄3也可以是能够相对于主体部10的卡盘部12以外的部位拆装。另外,侧手柄3还可以用于构成为实施击打动作的锤钻1以外的作业工具(例如,电锤)。

使侧手柄3能够相对于锤钻1或者其它作业工具拆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所例示的安装部31。具体而言,侧手柄3只要具有在把手部33相对于芯部32相对转动时的转动轴A4与芯部32的长轴方向正交且在侧手柄3安装于锤钻1或者其它作业工具时转动轴A4亦与击打轴正交的结构即可。换言之,侧手柄3只要具有在与转动轴A4和芯部32的长轴方向正交的虚拟直线与击打轴平行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锤钻1或者其它作业工具固定的结构即可。此外,为了使把手部33相对于芯部32的相对转动方向与击打轴A1方向可靠地对应,优选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安装部31和芯部32被不能相对移动地一体化。然而,并不排除安装部31和芯部32被形成为独立的部件并连结的方式。

在芯部32和把手部33之间以夹设状态配置的弹性夹设部件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所例示的橡胶制的O型环37,只要是构成为通过夹设于芯部32和把手部33之间来抑制在击打轴A1方向上产生的振动向把手部33传递的弹性体即可。因此,弹性夹设部件只要与对芯部32和把手部33之间的振动传递的抑制对应地由适当的弹性体形成并设定其弹性常数即可。例如,可以替代橡胶采用压缩螺旋弹簧。在该情况下,压缩螺旋弹簧优选以在把手部33相对于芯部32的相对转动方向(击打轴A1方向)、即前后方向上从两侧夹持芯部32的方式,在芯部32和把手部33之间以夹设状态配置。

另外,弹性夹设部件不必直接被芯部32的外表面和把手部33的内表面夹持,可以借助其他部件夹设于芯部32和把手部33之间。另外,在芯部32和把手部33之间以夹设状态配置的弹性夹设部件未必形成为环状并配置为填充芯部32和把手部33之间的缝隙。进而,有关弹性夹设部件,如果考虑到作业者把持的可能性高的区域,则优选配置于芯部32的上端部321和把手部33之间,但并不排除配置于其它位置的方式。例如,还可以将弹性夹设部件配置于芯部32的长轴方向上的中央部和把手部33之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限制把手部33相对于芯部32在击打轴A1方向以外的方向上相对移动的限制部,设置有双面宽度部323与限制肋341、342的组合及双面宽度部325与左壁部333、右壁部335的组合。然而,这样的限制部可以仅设置任一个组合,也可以两个都省略。另外,限制部的形状、配置位置也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示例。但是,从能够最有效地抑制把手部33相对于芯部3在击打轴A1方向以外的方向上相对移动的观点出发,优选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将限制部设置于芯部32的长轴方向上的两端部。

如上述那样,从可靠地应对击打轴A1方向和把手部33的相对转动方向的观点出发,优选安装部31和芯部32被不能相对移动地一体化,但并不排除单独形成的部件可相对移动地连结的方式。此外,在安装部31和芯部32被不能相对移动地一体化的情况下,安装部31和芯部32可以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一体形成为单一的部件,也可以将单独形成的部件不能相对移动地连结。

下面将示出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各构成部件与本实用新型的各构成部件的对应关系。锤钻1是与本实用新型的“击打工具”对应的构成例。侧手柄3是与本实用新型的“辅助手柄”对应的构成例。手柄主体30是与本实用新型的“手柄主体”对应的构成例。安装部31是与本实用新型的“安装部”对应的构成例。芯部32是与本实用新型的“芯部”对应的构成例,上端部321和下端部322是分别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对应的构成例。把手部33是与本实用新型的“把手部”对应的构成例。O型环37是与本实用新型的“弹性夹设部件”对应的构成例。转动轴A4是与本实用新型的“转动轴”对应的构成例。双面宽度部323、325、限制肋341、342、左壁部333、右壁部335是分别与本实用新型的“限制部”对应的构成例。销35是与本实用新型的“支承轴”对应的构成例。O型环365、366是与本实用新型的“弹性支承部件”对应的构成例。

鉴于本实用新型和上述实施方式的主旨,构建以下结构(方式)。以下结构中的仅任一个或多个都能与实施方式所示的侧手柄3和锤钻1或者各技术方案组合使用。

[方式1]

上述击打工具进一步构成为通过使上述顶端工具绕上述击打轴做旋转动作而能够对被加工物执行规定的加工作业,在上述第二端部,上述芯部和上述把手部可以分别具有以绕上述击打轴的旋转动作的切线方向作为法线相互对置状态进行面接触的面接触区域。

[方式2]

上述芯部可以在上述第二端部的外周面,具有以上述切线方向作为上述法线相互平行配置的两个平面亦即芯部接触面,作为上述面接触区域;上述把手部可以在内周面具有以上述切线方向作为上述法线相互平行配置且与上述芯部接触面面接触的两个平面亦即把手部接触面,作为上述面接触区域。

[方式3]

进一步具备支承轴,其贯通上述芯部并沿上述旋转轴方向延伸且借助弹性支承部件被支承于上述把手部,

上述面接触区域在绕上述击打轴的上述旋转动作的切线方向上,还可以兼做防止在上述芯部和上述把手之间产生的力向上述弹性支承部件传递的干扰部件。

在击打工具构成为能够使顶端工具绕击打轴做旋转动作的情况下(即,能够执行钻削动作的情况下),例如,在顶端工具意外与被加工物锁定等情况下,有时击打工具会绕击打轴旋转。根据上述方式1和方式2的辅助手柄,在距离击打工具最远的端部(即,芯部的第二端部侧的端部)处,把手部相对于芯部以面接触的方式被稳固地保持。特别是,在方式2的辅助手柄中,因为芯部的双面(芯部接触面)和把手部的双面(把手部接触面)面接触,所以把手部相对于芯部被更加稳固地被保持。由此,在击打工具已要绕击打轴旋转的情况下,作业者也能牢牢地控制住击打工具。另外,根据上述方式3的辅助手柄,即使在顶端工具绕击打轴做旋转动作的钻削动作时,也能防止支承轴的弹性支承部件在转动轴方向上错位、脱落。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芯部32的侧表面326、326、左壁部333的侧表面334、右壁部335的侧表面336是上述方式1至3的“面接触区域”的构成例。另外,侧表面326、326是上述方式1至3的“芯部接触面”的构成例,侧表面334和侧表面336是“把手部接触面”的构成例。销35是“支承轴”的构成例,O型环365、366是“弹性支承部件”的构成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