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家用双开磁悬浮智慧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8735阅读:56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家用双开磁悬浮智慧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家用双开磁悬浮智慧门。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多采用皮带或者钢丝绳带动自动门做双开门,通过回转电机带动皮带,这种摩擦点多,声音也比较大,通过钢丝绳带动也是声音比较大,故障点比较多。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家用双开磁悬浮智慧门,通过直线电机驱动,非接触式传动控制,相互通讯,实现家装中的任一门常开,双门常开,双门同时启动等人性化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家用双开磁悬浮智慧门,其特征在于:包括双开门和设置在双开门上部的开闭控制系统,所述开闭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左门扇上的左磁感线圈、左磁石、第一控制器,还包括设置在右门扇上的右磁感线圈、右磁石、第二控制器,所述左磁感线圈设置在左磁石左上部,所述右磁感线圈设置在右磁石右上部,所述左磁石通过卡座活动安装在左滑轨上,所述右磁石通过卡座活动安装在右滑轨上,所述卡座下部与左门扇、右门扇固定连接,所述左磁感线圈、右磁感线圈分别与设置在其上部的第一控制器、第二控制器电连接。

上述的一种新型家用双开磁悬浮智慧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滑轨、右滑轨两端分别安装有第一止档、第二止档。

上述的一种新型家用双开磁悬浮智慧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器、第二控制器相互连接并通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自动门驱动结构,采用了新型的电磁驱动,双开门通过两个门的控制器相互通讯,但又不是简单的同步,满足了家装智慧、智能、人性化的需求。可以实现单门全开保持,双门全开保持,轻松拨一个门,另一个门同时打开。同时,由控制器控制的电磁驱动又可以实现门的超安全、低噪声需求。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动力控制系统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家用双开磁悬浮智慧门,其特征在于:包括双开门和设置在双开门上部的开闭控制系统,所述开闭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左门扇上的左磁感线圈1、左磁石2、第一控制器5,还包括设置在右门扇上的右磁感线圈3、右磁石4、第二控制器6,所述左磁感线圈1设置在左磁石2左上部,所述右磁感线圈3设置在右磁石4右上部,所述左磁石2通过卡座9活动安装在左滑轨10上,所述右磁石4通过卡座9活动安装在右滑轨11上,所述卡座9下部与左门扇、右门扇固定连接,所述左磁感线圈1、右磁感线圈3分别与设置在其上部的第一控制器5、第二控制器6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左滑轨10、右滑轨11两端分别安装有第一止档7、第二止档8。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控制器5、第二控制器6相互连接并通讯。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第一控制器5、第二控制器6可以分别控制左磁感线圈1、右磁感线圈3的极性,左磁感线圈1、右磁感线圈3根据通电电流方向的不同,极性可在N极或者S极变换。如图1、2所示,在左门扇关闭时,第一控制器5控制左磁感线圈1左边呈S极右边呈N极时,左磁石2如果左半边为N极右边呈S极时,由于左磁感线圈1设置在左磁石2左上部,则左磁感线圈1将对左磁石2呈现向左的吸引力,左磁石2通过卡座9活动安装在左滑轨10,且卡座9下部与左门扇固定连接,最终左磁石2通过卡座9带动左门扇在左滑轨10上向左运动,实现开门。

同理,左门扇开门后,当第一控制器5控制左磁感线圈1左边呈N极右边呈S极时,最终实现上述过程的相反过程,最终左磁石2通过卡座9带动左门扇在左滑轨10上向右运动,实现关门。

第一止档7限制了左门扇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使得左磁感线圈1任何情况下设置在左磁石2左上部,不至于左磁感线圈1与左磁石2对齐。如此设计使得左磁感线圈1与左磁石2之间具有斜向的引力或者斥力,从而在水平方向上也有引力或者斥力的分量,实现门扇的开闭移动。

右门扇工作原理与左门扇相同,不再赘述。第一控制器5、第二控制器6相互连接并通讯,可以实现单门全开保持,双门全开保持,轻松拨一个门,另一个门同时打开,满足了家装需求。本实用新型的控制设计省掉了传统的电机的减速箱,省掉了从动轮,省掉了皮带,而且是磁场的非接触式传力,因此非常安静,这个非接触式传力方式没有通过其它辅助设备,力度也不是很大,即使碰到人,力也很小,不会对人有太多的影响,通过控制器可以控制磁感线圈电流大小,进而控制门的回弹力,对小孩不会造成伤害。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