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短智能门锁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00998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短智能门锁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短智能门锁胆。



背景技术:

门锁是人们常用的防盗用品,其中机械门锁的门锁胆是门锁防盗性能好坏的核心,现在人们普遍使用的是机械结构锁胆,防盗性能弱,钥匙容易遗失。而智能门锁价格昂贵一般普通消费者难以承受。现在市面上的双系统超短智能门锁胆它的智能模块都集成在一块,所以它有公用电子部分,如果公用电子部分发生故障则装有再多的智能系统也无法打开门锁。基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申请人于在先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中提供一种内外独立双系统智能门锁,该智能门锁解决了双系统公用电子部分出现故障而不能开锁的隐患。

基于在先申请的技术方案,申请人认为独立双系统超短智能门锁胆是替代机械门锁胆的不二选择,它可以在不改变门锁原有结构的同时,将机械门锁升级成为智能门锁。但是独立双系统超短智能门锁胆由于它具有两套独立的传动结构,所以难以将它的长度做短,行业水平一般都在80MM及以上。而一般室内门的厚度为40MM,它所配置的门锁胆不超过60MM,因此还存在着将在先申请技术方案运用至生活中的技术瓶颈。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短智能门锁胆,该超短智能门锁胆突破了传统双系统智能门锁胆长度的技术瓶颈,大大缩短智能门锁胆的长度,使其能够运用至常规厚度的门体上,提升了智能门锁胆的市场前景。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超短智能门锁胆,其特征在于:包括锁壳,以及连接在锁壳外侧的外旋钮,以及连接在锁壳内侧的内旋钮;所述锁壳内包括主体,以及一体连接在主体上的筒体,筒体的轴向两端分别凸出于主体的轴向两端;所述外旋钮和内旋钮上均设有套部,筒体轴向两侧的凸出部分别套接在外旋钮和内旋钮的套部内。

作为优选,所述主体的轴向长度为60mm,筒体的轴向长度为80mm,筒体超出主体的凸出部长度为10mm。

作为优选,所述筒体内部设有内系统、外系统和拨轮,内系统内端与拨轮周向相联动,内系统与外系统中至少有一系统内端能够轴向移动并与另一系统的内端卡接实现周向联动。该技术方案涉及一种内外独立双系统智能门锁,该智能门锁解决了双系统公用电子部分出现故障而不能开锁的隐患,在使用时外系统可与内系统对接实现开门。

作为优选,所述筒体包括内筒体和外筒体,内系统设置在内筒体内,外系统设置在外筒体内,拨轮设置在内筒体与外筒体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外系统包括外传动杆,以及驱动外传动杆轴向移动的外驱动组件,外旋钮内设有驱动所述外驱动组件的外智能系统;内系统包括内传动杆,以及驱动内传动杆轴向移动的内驱动组件,内旋钮内设有驱动所述内驱动组件的内智能系统;所述外传动杆与内传动杆的内端部能够插接联动。该技术方案中,当外驱动组件驱动外传动杆轴向移动时,或内驱动组件驱动内传动杆轴向移动时,可实现内传动杆和外传动杆之间的相互对接,实现联动。

作为优选,所述外传动杆内部固定有第一弹簧;外驱动组件是外驱动电机,外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上设有外销轴;所述外驱动电机的电机轴穿设在外传动杆内,外销轴设置在第一弹簧的节距间隙内,外销轴与第一弹簧之间类螺纹配合。上述技术方案中,外驱动电机带动外销轴周向旋转,外销轴旋转过程中与第一弹簧实现类螺纹配合;外销轴作用于第一弹簧并将第一弹簧分为挤压区域和放松区域,旋转过程中调整挤压区域和放松区域所占比例,放松区域能够轴向推动外传动杆使其进行轴向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内传动杆内部固定有第二弹簧;内驱动组件是内驱动电机,内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上设有内销轴;所述内驱动电机的电机轴穿设在内传动杆内,内销轴设置在第二弹簧的节距间隙内,内销轴与第二弹簧之间类螺纹配合。上述技术方案中,内驱动电机带动内销轴周向旋转,内销轴旋转过程中与第二弹簧实现类螺纹配合;内销轴作用于第二弹簧并将第二弹簧分为挤压区域和放松区域,旋转过程中调整挤压区域和放松区域所占比例,放松区域能够轴向推动内传动杆使其进行轴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涉及一种超短智能门锁胆,该超短智能门锁胆的锁壳包括主体和筒体,筒体的轴向两端分别凸出于主体的轴向两端,且筒体轴向两侧的凸出部分别套接在外旋钮和内旋钮的套部内;通过筒体轴端与外旋钮、内旋钮的重叠设置,使该超短智能门锁胆突破了传统双系统智能门锁胆长度的技术瓶颈,大大缩短智能门锁胆的长度,使其能够运用至常规厚度的门体上,提升了智能门锁胆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剖视图。

图2为外锁芯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外锁芯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外传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外传动杆的结构剖视图。

图6为外驱动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拨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内锁芯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内锁芯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内传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内传动杆的结构剖视图。

图12为内驱动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12所示的一种内外独立双系统超短智能门锁胆,包括锁壳1,以及连接在锁壳外侧的外旋钮31,以及连接在锁壳内侧的内旋钮41;所述锁壳内包括主体11,以及一体连接在主体11上的筒体,主体11的轴向长度a为60mm,筒体的轴向长度b为80mm;所述筒体的轴向两端分别凸出于主体11的轴向两端,筒体超出主体11的凸出部长度c为10mm。所述外旋钮31和内旋钮41上均设有套部31a,筒体轴向两侧的凸出部12分别套接在外旋钮和内旋钮的套部内。该技术方案通过筒体轴端与外旋钮、内旋钮的重叠设置,使该超短智能门锁胆突破了传统双系统智能门锁胆长度的技术瓶颈,大大缩短智能门锁胆的长度,具体来说,可将传统80MM及以上的门锁胆缩短至60MM,使其能够运用至常规厚度的门体上,提升了智能门锁胆的市场前景。

所述筒体内部设有内系统、外系统和拨轮2,筒体包括内筒体13和外筒体14,内系统设置在内筒体13内,外系统设置在外筒体14内,拨轮2设置在内筒体13与外筒体14之间。所述内系统内端与拨轮2周向相联动,内系统与外系统中至少有一系统内端能够轴向移动并与另一系统的内端卡接实现周向联动。该技术方案涉及一种内外独立双系统智能门锁,该智能门锁解决了双系统公用电子部分出现故障而不能开锁的隐患。具体地,该智能门锁包括内系统和外系统,内系统内端与拨轮2周向相联动,内系统与外系统中至少有一系统内端能够轴向移动并与另一系统的内端卡接实现周向联动;在使用时外系统可与内系统对接实现开门。

以下方案是基于内系统与外系统的系统内端都能够轴向移动并与另一系统的内端卡接实现周向联动。在此基础上,平时门外开锁使用的是外系统,当外系统发生故障而不能开启门锁时,启动内系统可以在门外开启门锁了。具体方案是:

所述外系统外端相连有外旋钮31,外旋钮31内设有外智能系统。外系统包括设置在锁壳1内的外锁芯杆32,以及与外锁芯杆32周向定位的外锁芯头33,以及穿设在外锁芯头33内的外传动杆34,以及驱动外传动杆34轴向移动的外驱动组件,外智能系统驱动所述外驱动组件。所述外锁芯杆32的外端杆体上沿其轴向设置有若干个第二通孔321,外旋钮31插接在其中一个第二通孔321上并与外锁芯杆32固定,通过该方案可对外旋钮31与锁壳1的间距进行调整。所述外锁芯头33的内侧壁上沿其轴向开设有第三凹槽331;外传动杆34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三凸起341,外传动杆34与外锁芯头33周向固定,轴向能够相对移动。

所述外传动杆34内部固定有第一弹簧35;外驱动组件是外驱动电机36,外驱动电机36的电机轴上设有外销轴37;所述外驱动电机36的电机轴穿设在外传动杆34内,外销轴37设置在第一弹簧35的节距间隙内,外销轴37与第一弹簧35之间类螺纹配合。上述技术方案中,外驱动电机36带动外销轴37周向旋转,外销轴37旋转过程中与第一弹簧35实现类螺纹配合;外销轴37作用于第一弹簧35并将第一弹簧35分为挤压区域和放松区域,旋转过程中调整挤压区域和放松区域所占比例,放松区域能够轴向推动外传动杆34使其进行轴向移动。

所述内系统外端连接有内旋钮41,内旋钮41内设有内智能系统。所述内系统包括设置在锁壳1内的内锁芯杆42,以及与内锁芯杆42周向定位的内锁芯头43,以及穿设在内锁芯头43的内部的内传动杆44,以及驱动内传动杆44轴向移动的内驱动组件,内智能系统驱动所述内驱动组件。所述内锁芯杆42的外端杆体上沿其轴向设置有若干个第一通孔421,内旋钮41插接在其中一个第一通孔421上并与内锁芯杆42固定,通过该方案可对内旋钮41与锁壳1之间间距进行调整。所述内锁芯头43与拨轮2周向相联动。具体是内锁芯头43上设有第一凹槽431,拨轮2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凸起21;内锁芯头43与拨轮2之间插接联动;通过以上方案实现内锁芯头43与拨轮2周向相联动。所述内锁芯头43的内侧壁上沿其轴向开设有第二凹槽432;内传动杆44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二凸起441,内传动杆44与内锁芯头43周向固定,轴向能够相对移动。

所述内传动杆44内部固定有第二弹簧45;内驱动组件是内驱动电机46,内驱动电机46的电机轴上设有内销轴47;所述内驱动电机46的电机轴穿设在内传动杆44内,内销轴47设置在第二弹簧45的节距间隙内,内销轴47与第二弹簧45之间类螺纹配合。上述技术方案中,内驱动电机46带动内销轴47周向旋转,内销轴47旋转过程中与第二弹簧45实现类螺纹配合;内销轴47作用于第二弹簧45并将第二弹簧45分为挤压区域和放松区域,旋转过程中调整挤压区域和放松区域所占比例,放松区域能够轴向推动内传动杆44使其进行轴向移动。

所述外传动杆34与内传动杆44的内端部能够插接联动。当外驱动组件驱动外传动杆34轴向移动时,或内驱动组件驱动内传动杆44轴向移动时,可实现内传动杆44和外传动杆34之间的相互对接,实现联动。具体地,所述外传动杆34和内传动杆44的相邻端面槽口对接,两端面的对接处于同一圆周线上,该圆周线以外传动杆34和内传动杆44的共用轴线为圆心。该技术方案中,在内传动杆44和外传动杆34之间的相互对接过程中,可能存在外传动杆34和内传动杆44工位不准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可操作外手柄带动外传动杆34旋转,外传动杆34与之间形成工位寻找;待工位对准时,第一弹簧35推动外传动杆34,或第二弹簧45推动内传动杆44,实现外传动杆34与内传动杆44之间的对接。

采用上述方案的内外独立双系统智能门锁,一般情况下采用外智能系统控制外驱动组件,外驱动组件驱动外传动杆34轴向移动实现与内系统的对接;当外智能系统损坏时,可通过控制内智能系统(如遥控),内智能系统控制内驱动组件,内驱动组件驱动内传动杆44轴向移动实现与外系统的对接。具体是:

在待机状态或输入信息不正确时,外传动杆34与内传动杆44处于分离状态,转动外旋钮31不能带动拨轮2转动,外旋钮31处于空转状态。当输入信息正确后进入开锁状态,外智能系统发出指令到电机芯片,电机芯片供电到外驱动电机36,外驱动电机36转动,电机轴上的外销轴37带动第一弹簧35推动外传动杆34,外传动杆34前移穿过拨轮2中间的通孔与内传动杆44咬合。如果外传动杆34与内传动杆44的凹凸齿错位不能咬合时,外销轴37对第一弹簧35处于施压状态,转动外旋钮31带动外传动杆34旋转,外传动杆34与之间形成工位寻找;待工位对准时,第一弹簧35推动外传动杆34,实现外传动杆34与内传动杆44之间的对接。此时,旋转外旋钮31可带动外锁芯杆32,外锁芯杆32带动外锁芯头33,外锁芯头33带动外传动杆34,外传动杆34带动内传动杆44,内传动杆44带动内锁芯头43,内锁芯头43带动拨轮2进行开启或锁闭动作。当超过智能系统设定好的时间后外驱动电机36自动反向转动,外传动杆34与内传动杆44处于分离状态,外旋钮31又处于空转状态。

当外旋钮31上的内智能系统发生故障而不能开启门锁时,启动内旋钮41上的内智能系统发出指令供电到内驱动电机46,电机轴上的内销轴47转动带动第二弹簧45推动内传动杆44,内传动杆44穿过拨轮2中间的通孔与外传动杆34咬合。如果外传动杆34与内传动杆44的凹凸齿错位不能咬合时,内销轴47对第二弹簧45处于施压状态,转动外旋钮31带动外传动杆34旋转,外传动杆34与之间形成工位寻找;待工位对准时,第二弹簧45推动内传动杆44,实现外传动杆34与内传动杆44之间的对接。此时转动外旋钮31可带动拨5进行开启或锁闭动作。当超过内智能系统设定好的时间后内驱动电机46自动反向转动,外传动杆34与内传动杆44处于分离状态,外旋钮31又处于空转状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