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门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29077发布日期:2018-08-08 09:03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控制电子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自动门控制器。



背景技术:

自动门从理论上理解应该是门的概念的延伸,是门的功能根据人的需要所进行的发展和完善。自动门行业发展已日渐成熟,自动门是指:可以将人接近门的动作识别为开门信号的控制单元,通过驱动系统将门开启,现有技术中,自动门控大多采用红外控制,红外的光线会受到强光的干扰,导致控制灵敏度下降,此外,红外检测需要被遮挡光线,若人体经过意外没有挡住光线,则会导致控制失灵,因此,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自动门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电阻至第三电阻、第一电容至第三电容、天线、电位器、微波集成芯片、三极管、发光二极管、放大器芯片、继电器、门控电动机和直流电源,直流电源的正极同时与放大器芯片的第六引脚、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三极管的发射极和微波集成芯片的正极电源端连接,直流电源的负极同时与微波集成芯片的负极电源端、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第三电阻的第一端、放大器芯片的第二引脚、放大器芯片的第四引脚、继电器的第一端和第一电容的第二端连接,微波集成芯片的调节端连接电位器的两端,微波集成芯片的天线端连接天线,微波集成芯片的信号输出端通过第一电阻与三极管的基极连接,三极管的集电极同时与发光二极管的正极和开关的第一端连接,发光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开关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和放大器芯片的第三引脚连接,放大器芯片的第一和第八引脚之间连接第二电容,放大器芯片的第五引脚通过第三电容与继电器的第二端连接,继电器的常开控制开关串联在门控电动机的交流电源回路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自动门控制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微波感应进行检测,当感应到范围内有人经过时,自动控制门控电机进行开门,其检测灵敏度高,克服了传统红外线检测不到人经过的缺陷,存在改进空间,控制精准,使用方便,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电阻R1至第三电阻R3、第一电容C1至第三电容C3、天线TX、电位器RP、微波集成芯片IC1、三极管VT、发光二极管LED、放大器芯片IC2、继电器K、门控电动机M和直流电源,直流电源的正极同时与放大器芯片IC2的第六引脚、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三极管VT的发射极和微波集成芯片IC1的正极电源端连接,直流电源的负极同时与微波集成芯片IC1的负极电源端、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放大器芯片IC2的第二引脚、放大器芯片IC2的第四引脚、继电器K的第一端和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微波集成芯片IC1的调节端连接电位器RP的两端,微波集成芯片IC1的天线端连接天线TX,微波集成芯片IC1的信号输出端通过第一电阻R1与三极管VT的基极连接,三极管VT的集电极同时与发光二极管LED的正极和开关S的第一端连接,发光二极管LED的负极与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开关S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和放大器芯片IC2的第三引脚连接,放大器芯片IC2的第一和第八引脚之间连接第二电容C2,放大器芯片IC2的第五引脚通过第三电容C3与继电器K的第二端连接,继电器K的常开控制开关K1串联在门控电动机M的交流电源AC回路中。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闭合开关S,当人体接近时,天线TX感应到人体的微波信号,微波感应芯片IC1的信号输出端输出信号经第一电阻R1输出到三极管VT的基极触发三极管VT导通,发光二极管LED点亮,同时信号经放大器芯片IC2进行放大,输出信号使继电器K得电吸合,常开开关K1导通,门控电机M得电动作进行开门,当人离开时,继电器K失电,常开开关K1断开,门控电机M不动作,自动门通过额外的电控进行关门控制,起到自动控制的目的。调节电位器RP改变微波感应芯片IC1的检测灵敏度。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