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工具以及用于动力工具的供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31458发布日期:2018-08-10 08:01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工具以及用于动力工具的供油装置。



背景技术:

动力工具如电锤、角磨等在润滑机器零件时,通常采用在机壳内部设置贮油箱,但碍于机器内部空间有限,贮油箱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油脂耗尽,仍需进行补油操作。在进行补油操作时容易带来两大问题:1.需要拆装零部件,操作不方便;2.补油过程中油脂容易混入杂物,有可能堵塞进油孔。

另外,有些动力工具由于没有在壳体内设置贮油腔或贮油箱,需要额外配备专用贮油箱,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携带贮油箱,随时为一些零部件进行润滑,防止机器油脂耗尽而产生磨损或失效,导致工具寿命减短。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操作方便、润滑效果好的动力工具供油装置。

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动力工具的供油装置,动力工具包括壳体,供油装置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贮油腔、与贮油腔连通的注油管以及加油装置,注油管包括与贮油腔连通的第一油口,油脂从加油装置经注油管流向贮油腔为供油装置内油脂的流通路径,流通路径可操作地被切断或连通。

可选地,加油装置与壳体可拆卸的连接。

可选地,加油装置设置在壳体外侧,且与壳体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加油装置包括贮油箱、至少部分收容在贮油箱内的泵油装置以及与贮油箱连通的出油口,当流通路径连通时,泵油装置允许油脂从贮油箱流向出油口。

可选地,加油装置设置成动力工具的辅助手柄。

可选地,供油装置还包括连接注油管与出油口的连通件,当流通路径连通时,油脂能够从出油口经过连通件流入注油管。

可选地,连通件为软管。

可选地,泵油装置包括操作件以及与操作件固定连接的运动件,操作件可操作地驱动运动件运动,从而使油脂在运动件的推动作用下从贮油箱流向出油口。

可选地,所述泵油装置包括操作件、与操作件固定连接的运动件、与贮油箱连通的泵体、位于泵体中的弹性件、位于运动件与弹性件之间的排气阀以及位于弹性件以及贮油箱之间的进气阀,操作部可操作地驱动运动件运动,在气体压力的作用下,运动件推动油脂从贮油箱流向出油口。

可选地,泵油装置还包括连通泵体与贮油箱的导油管,操作部可操作地驱动运动件运动,在气体压力的作用下,运动件推动油脂从贮油箱经过导油管流向出油口。

可选地,操作件与运动件一体设置。

可选地,运动件设置成活塞,且与所述贮油箱内壁抵接形成密封。

可选地,泵油装置包括与运动件连接的传动件,操作件可操作地带动传动件运动,传动件带动运动件运动,使得油脂在运动件的推动作用下从所述贮油箱流向出油口。

可选地,贮油箱的贮油量大于等于10g。

可选地,贮油箱的外壁至少部分设有透明件。

可选地,注油管包括与贮油腔连通的第一油口,注油管内设有单向阀,单向阀允许油脂从加油装置流向第一油口,且阻止油脂从第一油口流向加油装置。

可选地,贮油腔的贮油量大于等于2g。

可选地,动力工具还包括:传动机构,用于将马达动力传递至输出轴;输出轴,用于收容至少部分工作部件;锤击机构,由马达驱动沿输出轴轴线作线性往复运动;气缸,用于收容锤击机构;支承件,用于在径向上支撑气缸;支承件包括靠近输出轴设置的前支承以及远离输出轴设置的后支承,贮油腔设有至少一个出油口,出油口于输出轴轴线上投影位于前支承朝工作部件的一侧。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操作方便、润滑效果好的动力工具。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动力工具,包括壳体以及收容在壳体内的马达,动力工具还包括上述供油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供油装置操作方便,润滑效果好,提升动力工具的使用寿命;由于辅助手柄的内腔作为贮油箱使用,不必额外配置贮油箱,从而使工具结构更加紧凑,操作更轻巧。

附图说明

以上所述的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有益效果可以通过下面附图实现: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锤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另一可替换实施例电锤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另一可替换实施例电锤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图1中电锤贮油腔部分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另一可替换实施例电锤贮油腔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另一可替换实施例电锤贮油腔部分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另一可替换实施例电锤贮油腔部分的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角磨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另一可替换实施例的电锤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手持式动力工具电锤1,电锤1包括壳体10,壳体10既可以设置成分体式,也可以设置成一体式,对壳体10的构成形式不做限制。马达11收容在壳体10内,输出轴13用于收容工作部件19,传动机构用于将马达11的旋转动力传递至所述输出轴13,锤击机构12由马达11驱动沿输出轴13的轴线作线性往复运动,锤击工作部件19沿着输出轴13的轴线做线性往复运动。

电锤1还包括供油装置,供油装置包括设置在壳体10内的贮油腔140、与贮油腔140连通的注油管150以及加油装置130,油脂从加油装置130经注油管150流向贮油腔140为供油装置内油脂的流通路径,流通路径可操作地被切断或者连通。

可选地,注油管150设置成“l”形,注油管150包括与贮油腔连通的第一油口150a,以及可操作地与加油装置130连通的第二油口150b。

加油装置130包括贮油箱131、至少部分收容在贮油箱131内的泵油装置132以及与贮油箱131连通的出油口133。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电锤1包括与壳体10连接的辅助手柄,辅助手柄设置成中空,贮油箱131位于辅助手柄中。可选地,加油装置130设置成电锤1上的辅助手柄,加油装置130与壳体10可拆卸的连接,加油装置130与壳体10通过卡箍134连接,卡箍134套接在机壳10上,其面向加油装置130的一端设置有收容孔(图中未示出),收容孔内收容有螺栓135,与螺栓135配合的螺母136与加油装置130设为一体,通过在螺栓135上设置外螺纹和在螺母136上设置内螺纹实现加油装置130与壳体10可拆卸的连接,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壳体10与加油装置130可拆卸的连接。在使用过程中,加油装置130既可以用作辅助手柄让操作者握持轻松,又能利用辅助手柄向电锤内的贮油腔供油。

可选地,螺栓135为中空,出油口133与螺栓135一体设置,且位于螺栓135面向卡箍134的一端。这样,当流通路径连通时,泵油装置132允许油脂从贮油箱131沿着螺栓135内部的中空管道流向出油口133。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加油装置130还可以设置成针筒状,加油装置130与壳体10可拆卸地连接。贮油箱131设置为加油装置130的内腔室,出油口133设置在加油装置130的一端,与贮油箱131连通。当注油管150与出油口133对接时,加油装置130与壳体10连接;当注油管150与出油口133分离时,加油装置130与壳体10移除。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加油装置130设置成按压泵式,加油装置130设置在壳体10的外侧,且与壳体10固定连接。可选地,加油装置130一端固定在壳体10的长轴方向上,另一端固定在壳体10的竖直方向上。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供油装置还包括连接注油管150和出油口133的连通件160,当流通路径连通时,油脂能够从出油口133经过连通件160流入注油管150。可选地,连通件160为软管,软管的两端分别套接第二油口150b和出油口133。

在一实施例中,泵油装置132包括操作件1320以及与操作件1320连接的运动件1321,操作件1320可操作地驱动运动件1321运动,从而使油脂在运动件1321的推动作用下从贮油箱131流向出油口133。

可选地,请参照图2,操作件1320与运动件1321一体设置。操作件1320设置成推杆,运动件1321设置成与推杆固定连接的活塞,活塞的外壁与贮油箱131的内壁抵接形成密封。当操作者向着出油口133的方向推动推杆,活塞就会推动油脂从贮油箱131流向出油口133。

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泵油装置132还包括与运动件1321固定连接的传动件1322,操作件1320可操作地带动传动件1322运动,传动件1322带动运动件1321运动,从而使油脂在运动件1321的作用下从贮油箱131流向出油口133。

可选地,操作件1320设置成旋钮,运动件1321设置成活塞,传动件1322设置成与操作件1320和运动件1321连接的螺杆。操作者旋转旋钮,旋钮带动螺杆运动,螺杆带动活塞运动,从而使得油脂在活塞的作用下从贮油箱131流向出油口133。

在一实施例中,泵油装置132包括操作件1320、与操作件1320固定连接的运动件1321、与贮油箱131连通的泵体1322b、位于泵体1322b中的弹性件1322c、位于运动件1321与弹性件1322c之间的排气阀1322d以及位于弹性件1322c以及贮油箱131之间的进气阀1322e,操作件1320可操作地驱动运动件1321运动,在液体压力的作用下,运动件1321推动油脂从贮油箱131流向出油口133。

可选地,请参照图3,操作件1320设置为按压杆,运动件1321设置为活塞,弹性件1322c设置为弹簧。可选地,与操作件1320无相对运动地连接出油管1323,排气阀1322d设置成出油管1323的末端的圆孔;进气阀1322e设置成位于贮油箱131与弹性件1322c之间的球状物。

加油装置130利用运动件1321的移动来排出泵体1322b里的空气,造成内外气压差,油脂在气压作用下上升,从贮油箱131排出到出油口133。当操作者下压操作件1320时,弹性件1322c被压缩,之前由运动件1321遮挡住的排气阀1322d显露出来,排气阀1322d被打开,而弹性件1322c被压缩还会使得进气阀1322e向下关闭,泵体1322b里的油脂经出油管1323从出油口133流出,再经过连通件160流向注油管150;当操作者松开操作件1320时,弹性件1322c恢复原来的自然状态,使得运动件1321向上移动,排气阀门1322e关闭,进油阀门1322c打开,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油脂从导油管1322a通过进油阀门1322c进入到泵体1322b。这样,通过运动件1321在泵体1322b中上下往复运动,不断将油脂吸出贮油箱131外。

进一步地,如图1、2、3所示,贮油箱131的外壁至少部分地设置有透明件130a,可选地,透明件130a上标注有刻度,通过观察透明件130a或者透明件130a上的刻度,操作者可以很轻易的看出贮油箱131内油脂的容量。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注油管150内设有单向阀133a,单向阀133a允许油脂从加油装置130流向第一油口150a,且阻止油脂从第一油口150a流向加油装置130。在注油管150内设置单向阀133a可以防止当连通件160拔出或取下加油装置130时,油脂从注油管150泄露出来,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基于加油装置130向贮油腔140加油频率的考虑,贮油箱131的贮油量在10g-50g之间,可选地,贮油箱131的贮油量为25g,贮油箱131的贮油量设置为25g能够满足电锤整个生命周期的润滑用油量,因此操作者无需再拆装机器来添加润滑油。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和图4,贮油腔140设置在输出轴13与壳体10之间,贮油腔140设有至少一个出油口140a,输出轴13设有至少一个入油口13a,当入油口13a与出油口140a在输出轴13轴线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时,工作部件19往复运动产生抽吸力,油脂能够从出油口140a流入入油口13a,进而润滑工作部件19的柄部。

可选地,入油口13a与出油口140a在输出轴13轴线上的投影完全重合。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气缸14用来收容锤击机构12,支承件用于在径向上支撑气缸14。如图1所示,支承件包括靠近输出轴13设置的前支承16和远离输出轴13设置的后支承17,出油口140a于输出轴13轴线上投影位于前支承16朝工作部件19的一侧。

可选地,前支承16设置成滚动轴承,后支承17设置成密封轴承,这样不仅可以起到支撑气缸14的作用,还可以一方面阻隔贮油腔140内的油脂流向后支承17远离工作部件19的一侧,另一方面也可以阻隔后支承17远离工作部件19的一侧的油脂流向贮油腔140。这样,贮油腔140内的油脂可以单独润滑工作部件19的柄部,壳体10内其余部分的油脂也不会外泄。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在锤击机构12的作用下,输出轴13与气缸14轴向可滑动地连接。随着锤击机构12沿着输出轴13的轴线作线性往复运动,输出轴13也会随之在轴向上往复运动,入油口13a与出油口140a在输出轴13轴线上的投影位置也会不断变化。当输出轴13的运动使得入油口13a与出油口140a在输出轴13轴线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时,油脂能够从出油口140a流入入油口13a,进而润滑工作部件19的柄部。

可选地,输出轴13通过连接单元在轴向限制与气缸14的相对位置,连接单元包括设置在输出轴13上的凹槽13b、设置在与凹槽13b相对的气缸14外壁上的收容孔14b以及至少部分收容于凹槽13b和收容孔14b中的固定件15。可选地,固定件15为钢球。当然,固定件15也可以采用圆柱销等其他形式。进一步地,气缸14的外周围固定套接有紧固件18,防止固定件15从气缸14内脱出。

如图1、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贮油腔140安装在壳体10的内侧,由壳体10独立的零部件构成。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壳体10包括收容马达11的第一壳体100以及至少部分收容输出轴13的第二壳体110,贮油腔140由第二壳体110内部空间构成。可选地,第二壳体110设置成定护罩,这样第二壳体既可以给防尘罩104限位,又可以形成贮油腔。

如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贮油腔140设置在输出轴13与壳体10之间,可选地,贮油腔140设置在输出轴13与第一壳体100之间。进一步地,贮油腔140设置成由收容在第一壳体100内的轴承101、挡块102、密封圈103以及输出轴13包围形成的空腔,这样设置可以充分利用电锤原有的内部空间、减小电锤体积。

入油口13a和出油口140a的数量可以为1个或多个,可选地,入油口13a和出油口140a的数量为1个。

可选地,出油口140a设置成围绕输出轴13径向一周的环形孔。

另外,为了防止流入贮油腔140的油脂过多,入油口13a的直径设置在0.5mm到0.7mm之间。入油口13a的直径不宜过大,防止油脂浪费及渗漏。

在一实施例中,贮油腔140的贮油量在2g-8g之间,可选地,贮油腔140内的贮油量为2g。贮油腔140内的贮油量设置为2g既可以满足电锤一段时间的油脂润滑需要,又可以不占用过多的电锤内部空间。

可选地,如图4所示,贮油腔140还包括进油口140b,用于当贮油腔140内油脂不足时,通过所述进油口140b将油脂补入所述贮油腔140。

泵油装置132使得油脂由贮油箱131移动到出油口133,油脂再由出油口133流向注油管150,再流进贮油腔140,油脂从贮油腔140上的出油口140a流进入油口13a,从而实现润滑电锤锤柄。这样在整个电锤的生命周期内无需操作者通过拆装机器来加油,自动完成整个加油动作。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气缸14与输出轴13轴向无相对运动地连接,可选地,气缸14与输出轴13一体设置。当然,气缸14与输出轴13也可以采用销连接等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其他固定连接方式。此时,出油口140a与入油口13a在输出轴13轴线上的投影始终至少部分重合,由于输出轴13与气缸14一体设置,油脂始终能够从贮油腔140经过出油口140a再流进入油口13a,最后流入工作部件19的柄部。

参照图8所示,本发明另一可替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动工具如角磨2与一实施例具有类似结构,为表述方便,相同的结构不作重复赘述,不同的结构在下文作具体描述。

角磨2包括壳体20,壳体20包括主壳体21以及与主壳体21连接的减速箱壳体22。马达23收容在主壳体21内,传动机构24收容在减速箱壳体22内。马达23产生的动力经传动机构24传递给工作部件19。

角磨2还包括供油装置,供油装置包括加油装置230、设置在壳体20内的贮油腔240以及与贮油腔240连通的注油管250。注油管250包括与贮油腔240连通的第一油口250a,可选地,贮油腔240设置在减速箱壳体22内,油脂从加油装置230经注油管250流向贮油腔240为供油装置内油脂的流通路径,流通路径可操作地被切断或连通。

加油装置230的具体结构可选择的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加油装置,在此不做赘述。

参照图9所示,本发明另一可替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动力工具如电锤3,电锤3包括壳体30,壳体30既可以设置成分体式,也可以设置成一体式,对壳体30的构成形式不做限制。马达31收容在壳体30内,输出轴33用于收容工作部件39,传动机构用于将马达31的旋转动力传递至输出轴33,锤击机构12由马达31驱动沿输出轴33的轴线作线性往复运动,锤击工作部件39沿着输出轴33的轴线做线性往复运动。

电锤3还包括供油装置,供油装置包括设置在壳体30内的贮油腔340、与贮油腔340连通的注油管350以及与注油管350连通的加油装置330,当贮油腔340内油脂减少时,油脂能够自动地从加油装置330经过注油管350流向贮油腔340。

可选地,注油管350设置成“l”形,注油管350包括与贮油腔340连通的第一油口350a,还包括可操作地与加油装置330连通的第二油口350b。

加油装置330包括贮油箱331、至少部分收容在贮油箱331内的泵油装置332以及与贮油箱331连通的出油口333。

如图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加油装置330设置成电锤3上的辅助手柄,加油装置330与壳体30可拆卸的连接,可选地,加油装置330与壳体30通过卡箍334连接,卡箍334套接在机壳30上,其面向加油装置330的一端设置有收容孔(图中未示出),收容孔内收容有螺栓335,与螺栓335配合的螺母336与加油装置330设为一体,通过在螺栓335上设置外螺纹和在螺母336上设置内螺纹实现加油装置330与壳体30可拆卸的连接,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壳体30与加油装置330可拆卸的连接。在使用过程中,加油装置330既可以用作辅助手柄让操作者握持轻松,又能利用辅助手柄向电锤内的贮油腔供油。

可选地,螺栓335为中空,出油口333与螺栓335一体设置,且位于螺栓335面向卡箍334的一端。这样,当流通路径连通时,泵油装置332允许油脂从贮油箱331沿着螺栓335内部的中空管道流向出油口333。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供油装置还包括连接注油管350和出油口333的连通件360,当贮油腔331内油脂减少时,油脂能够从出油口333经过连通件360流入注油管350。可选地,连通件360为软管,软管的两端分别套接第二油口350b和出油口333。

在一实施例中,泵油装置332包括动力装置3321以及与动力装置3321连接的运动件3322,当贮油腔340内油脂减少时,动力装置3321能够变形从而驱动运动件3322运动,从而使油脂在运动件3322的推动作用下从贮油箱331流向出油口333。

可选地,动力装置设置成压簧。当然,动力装置3321也可以设置成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其他方式,如将动力装置设置成马达。

可选地,运动件3322设置成与动力装置3321连接的活塞,活塞的外壁与贮油箱331的内壁抵接形成密封。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加油装置330的外壁至少部分地设置有透明件330a,可选地,透明件330a上标注有刻度。通过观察透明件330a上的刻度,操作者可以很轻易的看出贮油箱340内油脂的容量。

进一步地,注油口350内设有单向阀333a,单向阀333a允许油脂从加油装置330流向第一油口350a,且阻止油脂从第一油口350a流向加油装置350。在注油口350内设置单向阀333a可以防止当连通件360拔出或取下加油装置330时,油脂从注油管350泄露出来,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基于加油装置330向贮油腔340加油频率的考虑,贮油箱331的贮油量在10g-50g之间,贮油腔的贮油量在2g-5g之间。

可选地,贮油箱331的贮油量为25g,贮油箱的贮油量设置为25g能够满足电锤整个生命周期的润滑用油量,因此操作者无需再拆装机器来添加润滑油。

在一实施例中,气缸34用来收容锤击机构32,支承件用于在径向上支撑气缸34。如图9所示,支承件包括靠近输出轴33设置的前支承36和远离输出轴33设置的后支承37,出油口340a于输出轴33轴线上投影位于前支承36朝工作部件39的一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