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型机器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66771发布日期:2018-08-14 17:34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改进型机器人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智能机器人在各大领域中使用都及其广泛,而现有中为机器人充电的充电装置设置模式单一,充电连接稳定性差,且安全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改进型机器人设备。

本发明装置的一种改进型机器人设备,包括固定设置在基座上的充电桩体以及通过充电线与机器人电连的充电端头,所述充电桩体顶部固定设有防尘板,所述充电桩体右侧端面内设有充电插口,所述充电插口中上下相应设置有开端朝右的插腔,所述插腔前后端壁中设置有电联片,所述充电插口中设置有位于两个插腔之间的左滑推腔和右滑推腔,所述左滑推腔和右滑推腔之间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插腔临近所述左滑推腔的端壁中上下相应设置有开端朝向所述插腔的第一滑推槽,所述第一滑推槽右半段与所述左滑推腔联通,所述左滑推腔中安装有可左右活动地左滑推板,所述左滑推板中配合安装有左右伸延的左螺柱,所述左螺柱左端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左滑推腔左端壁中,右端与所述电机动力连接,所述第一滑推槽中安装有可左右活动地第一滑臂,所述第一滑臂朝向所述左滑推腔的端面右侧与所述左滑推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臂朝向所述插腔的端面设置有伸入所述插腔中的第一齿链条,所述充电插口中还上下相应设置有联通所述插腔和所述右滑推腔的顶推槽,所述顶推槽中活动安装有顶推臂,所述顶推臂朝向所述右滑推腔的端面设置有第一斜插面,所述右滑推腔中还安装有可左右活动地右滑推板,所述右滑推板中配合安装有右螺柱,所述螺柱左端与所述电机动力连接,右端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右滑推腔右端壁中,所述右滑推板右端上下相应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斜插面相配合的第二斜插面,所述插腔背向所述第一滑推槽的端壁中设置有开端朝向所述插腔的第二滑推槽,所述第二滑推槽位于所述左滑推腔左侧,所述第二滑推槽中安装有可左右活动地第二滑臂,所述第二滑臂朝向所述插腔的端面设置有伸入所述插腔中的第二齿链条,所述第二滑推槽背向所述插腔的端壁中设置有开端朝向所述第二滑推槽的燕尾槽,所述燕尾槽中安装与可左右活动地燕尾块,所述燕尾块与所述第二滑臂固定连接,所述插腔背向所述第一滑推槽的端壁中还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二滑推槽右侧且开端朝向所述插腔的接合槽,所述接合槽左端与所述第二滑推槽联通,右端与外部联通;所述充电端头左端面上下相应设置有与所述插腔配合的插合杆,所述插合杆中设置有上下联通的左通合槽以及与所述顶推臂配合的右通合槽,所述左通合槽前后端壁中相应设置有上下伸延的第三滑推槽,每个第三滑推槽中安装有可上下活动地滑台,两个滑台之前可转动地安装有转杆,所述转杆上固定安装有与所述第一齿链条和第二齿链条相配合的齿链轮,所述充电端头上还设有手捏结构,所述手捏结构包括手捏块以及垫片。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燕尾槽右端壁固定安装有与市电连接的电联头,所述燕尾块右端面固定安装有第一传电片,所述左滑推腔左端壁上下相应安装有第二传电片,所述左滑台左端面上下相应安装有第三传电片,所述第二传电片与所述第一传电片电连接,所述第三传电片与所述电联片电连接,所述充电端头与所述第一传电片在同一水平线上,所述第二传电片与所述第三传电片在同一水平线上。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燕尾槽左端壁上固定安装有与所述燕尾块固定连接的第一弹片。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顶推槽左右端壁中相应设置有导送槽,所述导送槽中活动安装有与所述顶推臂固定连接的导送块,所述导送槽临近所述插腔的端壁上固定安装有与所述导送块固定连接的第二弹片。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滑推槽中还安装有与所述滑台固定连接的第三弹片。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插合杆前端面到后端面的距离与所述插腔前端壁到后端壁的距离相等。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顶推槽到所述充电插口右端面的距离与所述右通合槽到所述充电端头左端面的距离相等。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手捏块相应设置于所述充电端头上下两侧端面,所述垫片固定设置于所述手捏块外侧端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充电桩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充电插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充电端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左通合槽处去掉齿链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本发明装置的一种改进型机器人设备,包括固定设置在基座51上的充电桩体50以及通过充电线与机器人电连的充电端头40,所述充电桩体50顶部固定设有防尘板52,所述充电桩体50右侧端面内设有充电插口10,所述充电插口10中上下相应设置有开端朝右的插腔12,所述插腔12前后端壁中设置有电联片38,所述充电插口10中设置有位于两个插腔12之间的左滑推腔23和右滑推腔17,所述左滑推腔23和右滑推腔17之间固定安装有电机37,所述插腔12临近所述左滑推腔23的端壁中上下相应设置有开端朝向所述插腔12的第一滑推槽25,所述第一滑推槽25右半段与所述左滑推腔23联通,所述左滑推腔23中安装有可左右活动地左滑推板21,所述左滑推板21中配合安装有左右伸延的左螺柱22,所述左螺柱22左端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左滑推腔23左端壁中,右端与所述电机37动力连接,所述第一滑推槽25中安装有可左右活动地第一滑臂26,所述第一滑臂26朝向所述左滑推腔23的端面右侧与所述左滑推板2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臂26朝向所述插腔12的端面设置有伸入所述插腔12中的第一齿链条35,所述充电插口10中还上下相应设置有联通所述插腔12和所述右滑推腔17的顶推槽,所述顶推槽中活动安装有顶推臂39,所述顶推臂39朝向所述右滑推腔17的端面设置有第一斜插面16,所述右滑推腔17中还安装有可左右活动地右滑推板19,所述右滑推板19中配合安装有右螺柱18,所述螺柱18左端与所述电机37动力连接,右端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右滑推腔17右端壁中,所述右滑推板19右端上下相应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斜插面16相配合的第二斜插面20,所述插腔12背向所述第一滑推槽25的端壁中设置有开端朝向所述插腔12的第二滑推槽34,所述第二滑推槽34位于所述左滑推腔23左侧,所述第二滑推槽34中安装有可左右活动地第二滑臂28,所述第二滑臂28朝向所述插腔12的端面设置有伸入所述插腔12中的第二齿链条27,所述第二滑推槽34背向所述插腔12的端壁中设置有开端朝向所述第二滑推槽34的燕尾槽32,所述燕尾槽32中安装与可左右活动地燕尾块30,所述燕尾块30与所述第二滑臂28固定连接,所述插腔12背向所述第一滑推槽25的端壁中还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二滑推槽34右侧且开端朝向所述插腔12的接合槽11,所述接合槽11左端与所述第二滑推槽34联通,右端与外部联通;所述充电端头40左端面上下相应设置有与所述插腔12配合的插合杆41,所述插合杆41中设置有上下联通的左通合槽42以及与所述顶推臂39配合的右通合槽45,所述左通合槽42前后端壁中相应设置有上下伸延的第三滑推槽48,每个第三滑推槽48中安装有可上下活动地滑台46,两个滑台46之前可转动地安装有转杆44,所述转杆44上固定安装有与所述第一齿链条35和第二齿链条27相配合的齿链轮43,所述充电端头40上还设有手捏结构,所述手捏结构包括手捏块70以及垫片71。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其中,所述燕尾槽32右端壁固定安装有与市电连接的电联头33,所述燕尾块30右端面固定安装有第一传电片31,所述左滑推腔23左端壁上下相应安装有第二传电片24,所述左滑台21左端面上下相应安装有第三传电片36,所述第二传电片31与所述第一传电片31电连接,所述第三传电片36与所述电联片38电连接,所述充电端头33与所述第一传电片31在同一水平线上,所述第二传电片24与所述第三传电片36在同一水平线上。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其中,所述燕尾槽32左端壁上固定安装有与所述燕尾块30固定连接的第一弹片29,所述第一弹片29用以将所述燕尾块32向左拉动而使所述第二滑臂28与所述第二滑推槽34左端壁相抵。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其中,所述顶推槽左右端壁中相应设置有导送槽13,所述导送槽13中活动安装有与所述顶推臂39固定连接的导送块15,所述导送槽13临近所述插腔12的端壁上固定安装有与所述导送块15固定连接的第二弹片14,所述第二弹片14用以将所述导送块15朝向所述右滑推腔17顶压而使所述第一斜插面16伸入所述右滑推腔17中,并所述顶推臂39朝向所述插腔12的端面收缩在所述顶推槽中。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其中,所述第三滑推槽48中还安装有与所述滑台46固定连接的第三弹片47,所述第三弹片47用以顶压上下两个齿链轮43相互临近。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其中,所述插合杆41前端面到后端面的距离与所述插腔12前端壁到后端壁的距离相等,所述插合杆41上端面到下端面的距离小于所述齿链轮43的齿根圆直径,从而所述插合杆41与所述插腔12配合时不会与所述第一齿链条35和第二齿链条27发生干涉。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其中,所述顶推槽到所述充电插口10右端面的距离与所述右通合槽45到所述充电端头40左端面的距离相等,从而在所述充电端头40左端面到所述充电插口10右端面相抵时,所述顶推臂39与所述右通合槽45对准。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其中,所述手捏块70相应设置于所述充电端头40上下两侧端面,所述垫片71固定设置于所述手捏块70外侧端面,所述手捏块70用于方便所述充电端头40的插拔操作,而通过所述垫片71可防止由于手部湿滑而出现的滑脱现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机构简单,操作简便,可提高机器人充电时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