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离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77030发布日期:2019-03-08 23:50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离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合装置。本发明所涉及的离合装置主要应用于机械或者电子锁具中。



背景技术:

在使用智能锁上抬把手反锁时,换向离合装置处于合的状态,输出轴旋转锁舌伸出,门反锁;下压把手开门时,换向离合装置属处于离的状态,离合装置不能带动输出轴转动,无法开门。

当从左开门换成右开门,或者从右开门换成左开门时,原来上抬把手动作使换向离合装置的转向相反,换向离合装置处于离的状态无法使输出轴转动,将门反锁;原来下压把手动作使换向离合装置转向相反,换向离合装置处于合的状态,会误将门打开。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离合装置,在把手换向后,上抬把手时离合装置依旧处于合的状态,正常反锁;下压把手时离合装置处于离的状态无法开门。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离合装置,包括从动机构、主动机构、换向键;所述从动机构设置有突出部;突出部的外层设置有第一缺口;所述主动机构与突出部套接;所述换向键背面设置固定柱,所述主动机构上设置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上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固定柱插入固定孔中,并可以在固定孔中自由旋转;当换向键旋转后,换向键一端与第一缺口一侧接触,从而实现主动机构带动从动机构同步转动。

作为优选方案,当从动机构和主动机构套接之后,第一缺口之外的部分构成了内圈,主动机构上第二缺口之外的部分构成了外圈;所述外圈与第二缺口连接处设置槽道,槽道自内向外设置有弹簧和钢珠,钢珠与换向键的一端接触。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换向键的背面设置有限位柱,对应的,在第二缺口上设置有限位槽,限位柱在限位槽内活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限位柱和限位槽各设置两个。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换向键的正面设置调节装置,所述主动机构的上方设置有一个圆环状的盖板,所述盖板上设置有调节孔与调节装置配合。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调节装置的表面为一字形凹槽形状。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换向键上有一突出结构,所述盖板上有位置指示标识,在调整换向键位置时,所述突出结构指示到对应的标识位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从动机构为空心结构,所述空心截面为正方形或者三角形。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换向键包括一个可以自由旋转的固定旋转点,所述固定旋转点围绕b轴旋转;还包括一个可以同时与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接触的第一接触点。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换向键包括一个固定旋转点和第一接触点、第二接触点,所述第一接触点与第一缺口的一侧接触时,主动机构可以带动从动机构沿某一方向运动;所述第二接触点与第一缺口的另一侧接触时,主动机构可以带动从动机构沿另一方向运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换向键的位置的调整,可以改变主动机构带动从动机构转动的方向。

附图说明

图1是离合装置的应用结构示意图。

图2是离合装置爆炸图。

图3是从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主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换向键结构示意图。

图6是换向键逆时针旋转状态示意图。

图7是换向键顺时针旋转状态示意图。

图8是离合装置加入盖板结构示意图。

图9是离合装置转轴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把手换向机构,包括把手1,把手1的一端固定连接把手轴11,把手轴11固定连接有拨杆2,拨杆2上还活动连接有连杆3的一端,连杆3的另一端与主动机构连接,当把手1向上转动时,拨杆2向下运动,并带动连杆3向下运动,带动主动机构顺时针转动;当把手1向下转动时,拨杆2向上运动,并带动连杆3向上运动,带动主动机构逆时针转动。

如图2、图3所示,主动机构42是离合装置4的一部分,所述离合装置4包括从动机构41、主动机构42、换向键43、盖板44,从动机构41、主动机构42套接并且间隙配合。所述从动机构41整体为空心台阶状的圆柱体,包括底座411,底座411的上方设置有突出部412。为了能够将动力传送至其他机构,从动机构41为空心结构,该空心截面通常选择正方形或者三角形,也就是在从动机构41的圆心位置设置方轴孔或者三角轴孔,当方轴或者三角轴插入方轴孔或者三角轴孔后,从动机构41可以带动其他的部件运动。突出部412从中心轴自内向外分为两层,内层413为空心圆柱体,作用是进一步对外传递作用力;外层414为带有第一缺口415的空心圆柱体,作用是与换向键接触。上述中心轴对应于图9中的a轴。底座411的外径通常大于突出部412的外径,这样可以实现主动机构42和从动机构41的位置保持;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其他的部件来保持主动机构42和从动机构41的相对位置,若如此,底座411的外径和突出部412的外径均可以自由设计,甚至将两者设计为一体结构。

所述主动机构42为空心的圆柱体,该空心截面为圆形。主动机构42的外径等于底座411的外径,主动机构42的内径略大于突出部外层414的外径。突出部412穿过主动机构42,突出部外层414贴合主动机构42的内壁,此时,主动机构42和突出部412可以相对自由旋转,因此主动机构42无法带动从动机构41同时运动。

本发明的重要目的之一是,通过主动机构42带动从动机构41同时运动,才能够将把手上产生的力传递给从定机构41,从而进一步带动其他的机构的运动。

为了实现主动机构42带动从动机构41同时运动,在主动机构42上设置第二缺口421,当从动机构41和主动机构42套接之后,外层414上第一缺口415之外的部分构成了内圈416,主动机构42上第二缺口421之外的部分构成了外圈422。内圈416和外圈422在没有限位装置作用的情况下,两者可以相对自由旋转,主动机构42无法带动从动机构41同时运动。因此,需要在内圈416和外圈422上设置一个限位装置,实现主动机构42带动从动机构41同时运动。

本发明的一个重要的创新点在于下文所述的限位装置。

本实施例所采用的限位装置为一个换向键43,所述换向键43为一段不易变形的圆弧状。换向键43的正面设置调节装置431,背面设置固定柱432。第二缺口421上设置一个固定孔423,固定柱432插入固定孔中,并可以在固定孔423中自由旋转。当然,在第二缺口上设置固定柱,在换向键上设置固定孔,也可以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

当换向键43顺时针旋转时,其一端434与第一缺口415和第二缺口421同时接触,即,同时与内圈416和外圈422接触。由于,换向键43与内圈416和外圈422均为不易变形材料制备,从而换向键43无法继续围绕b轴旋转,由此,当主动机构42围绕a轴顺时针旋转时,可以带动从动机构41同时运动。相反地,当换向键43逆时针旋转时,其一端433第一缺口415和第二缺口421同时接触,即,同时与内圈416和外圈422接触。由于,换向键43与内圈416和外圈422均为不易变形材料制备,从而换向键43无法围绕b轴继续旋转,由此,当主动机构42围绕a轴逆时针旋转时,可以带动从动机构41同时运动。

本实施例所述的换向键的创新性体现在换向键围绕一个固定的位置旋转,在旋转的过程中,换向键的某个触点可以同时与第一缺口415和第二缺口421接触,从而限制了主动机构和从动机构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的自由运动,从而主动机构42带动从动机构41在某个方向的同时运动。

为了防止换向键43旋转到位后,再反方向旋转,在外圈422与第二缺口421连接处设置槽道424,槽道424自内向外设置有弹簧425和钢珠426,钢珠426与换向键43的一端接触。上述机构设计确保了在没有较大外力干涉的情况下,换向键43无法反向旋转。

为了防止换向键43旋转过度超出第一缺口415和第二缺口421的范围,在换向键的背面设置有限位柱435,对应的,在第二缺口421上设置有限位槽427,限位柱535在限位槽427内活动,从而确保换向键43无法过度旋转。优选的,限位柱435和限位槽427各设置两个。

另外,若将限位柱设置于第二缺口,将限位槽设置于换向键的背面,也是可以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

调节装置431用于换向键43的方向转换。由于有钢珠426的作用力,需要有较大的外来才能实现换向键43的方向转换。本实施例中将调节装置设置为带有一字形凹槽形状,该形状适用于使用一字起调节。显然,调节装置还可以设计为其他的形状。

为了能够将上述部件封装固定,在主动机构42的上方设置有一个圆环状的盖板44,盖板44上设置有调节孔441与调节装置431配合。

当上抬把手1时,转向键43一端同时接触离合装置内外圈,使离合装置处于合的状态,离合装置带动从动机构转动,把门反锁。当把手1换向后,使用一字起转动转向键,使转向键另一端同时接触离合装置内外圈,上抬把手时离合装置仍处于合的状态,离合装置带动从动机构转动,把门反锁。

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实现无论把手的朝向,均可以实现上抬把手实现反锁。从而使得家用智能门锁更方便的适用于左、右开的门,从而扩大锁具的适用范围。

针对于换向键的机构,下文将给出另外的几个实施例。前文提及,换向键的创新性体现在换向键围绕一个固定的位置旋转,在旋转的过程中,换向键的某个触点可以同时与第一缺口415和第二缺口421接触,从而限制了主动机构和从动机构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的自由运动,从而主动机构42带动从动机构41在某个方向的同时运动。

围绕上述思路,能够实现基本技术效果的换向键应当包括一个可以自由旋转的固定旋转点,所述固定旋转点围绕图8所示的b轴旋转;还包括一个可以同时与第一缺口415和第二缺口421接触的第一接触点。

当第一接触点同时与第一缺口415和第二缺口421的左侧接触时,主动机构可以带动从动机构顺时针运动;当离合装置需要换向时,即,需要主动机构可以带动从动机构逆时针运动时,需要将换向键围绕b轴旋转一定的角度,使得第一接触点同时与第一缺口415和第二缺口421的右侧接触。

上述固定旋转点结合第一接触点的设计可以满足离合换向的基本要求,但是,其缺点也非常的明显,离合装置往往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中,将第一接触点从第一缺口415和第二缺口421的左侧旋转至第一缺口415和第二缺口421的右侧往往需要较大的空间,增加了离合装置的设计难度和制造成本。

为此,针对第一缺口415和第二缺口421左右两侧都需要接触点限位,优选的换向键方案是,包括一个固定旋转点和左右对称的第一接触点、第二接触点,所述第一接触点同时与第一缺口415和第二缺口421的左侧接触时,主动机构可以带动从动机构顺时针运动;所述第二接触点同时与第一缺口415和第二缺口421的左侧接触时,主动机构可以带动从动机构逆时针运动。固定旋转点和第一接触点、第二接触点连接部分的形状显得并不重要,但是,需要强调的,无论采用和形状,换向键应当不易变形,否则不能实现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