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箱体锁扣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17842发布日期:2018-10-19 22:19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箱体生产技术领域,尤其公开了一种箱体锁扣组件。



背景技术:

设于盖体的箱体,需要取放物品时,将顶盖打开,传统方式的顶盖与箱体的盖合方式,通常出现顶盖开合次数较多后,顶盖与箱体的盖合发生错位现象,导致顶盖与箱体扣合发生缝隙,影响箱体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箱体锁扣组件,提高顶盖与箱体配合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箱体锁扣组件,包括箱体及用于盖合箱体的顶盖,还包括设于顶盖的锁扣组件,所述锁扣组件包括控制件、第一插件、第二插件、中间连接件、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及第三弹性件,所述控制件、第一插件、第二插件及中间连接件均活动连接于顶盖;

所述控制件用于驱动第一插件运动;

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驱动控制件复位;

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于驱动第一插件复位;

所述第三弹性件用于驱动第二插件复位。

所述中间连接件活动连接第一插件与第二插件;

所述箱体相对的两侧板各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插件的自由端与第二插件的自由端分别穿设于两个第一通孔内。

进一步的,所述顶盖包括顶上盖、顶底盖及设于顶上盖与顶底盖之间的容置空腔,所述第一插件、第二插件及中间连接件均容置于容置空腔内,所述中间连接件活动连接于顶底盖,所述控制件活动连接于顶上盖。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连接顶底盖,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插件,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一端连接顶底盖,所述第三弹性件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插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插件设有第一突起部,第一突起部自第一插件的外表面突设而成,控制件用于抵触第一突起部。

进一步的,所述顶上盖设有第三通孔,所述控制件包括上端部、与上端部连接的下端部及设于下端部的连接部,所述上端部显露出顶上盖的上端面,所述下端部经由第三通孔突伸入容置空腔,所述下端部用于抵触第一突起部,所述连接部转动设置于顶上盖。

进一步的,所述下端部设有拨动件,所述第一插件设有挡片,所述顶上盖与顶底盖闭合状态时,拨动件与挡片抵接,所述拨动件设于第一突起部与挡片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顶上盖设有用于容置上端部的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连接件包括用于连接第一插件的第一插件连接件、用于连接第二插件的第二插件连接件及用于连接顶底盖的第三插件连接件,所述第三插件连接件转动连接于顶底盖。

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控制第一插件运动方向的第一卡槽及用于控制第二插件运动方向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及第二卡槽均设于顶盖。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控制件驱动第一插件、第二插件的同时运动,完成第一插件、第二插件与箱体的同时分离与插接动作,第二弹性件及第三弹性件的设置,实现第一插件、第二插件的即时复位的目的,同时实现顶盖与箱体对称式的连接关系,提高箱体与顶盖配合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锁扣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顶盖与锁扣组件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顶盖与锁扣组件位置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箱体锁扣组件,包括箱体1及用于盖合箱体1的顶盖2,还包括设于顶盖2的锁扣组件3,所述锁扣组件3包括控制件31、第一插件32、第二插件33、中间连接件34、第一弹性件35、第二弹性件36及第三弹性件37,所述控制件31、第一插件32、第二插件33及中间连接件34均活动连接于顶盖2;

所述控制件31用于驱动第一插件32运动;

所述第一弹性件35用于驱动控制件31复位;

所述第二弹性件36用于驱动第一插件32复位;

所述第三弹性件37用于驱动第二插件33复位。

所述中间连接件34活动连接第一插件32与第二插件33;

所述箱体1相对的两侧板各设有第一通孔11,所述第一插件32的自由端与第二插件33的自由端分别穿设于两个第一通孔11内。

所述顶盖2包括顶上盖21、顶底盖22及设于顶上盖21与顶底盖22之间的容置空腔23,所述第一插件32、第二插件33及中间连接件34均容置于容置空腔23内,所述中间连接件34活动连接于顶底盖22,所述控制件31活动连接于顶上盖21。

所述第二弹性件36的一端连接顶底盖22,所述第二弹性件36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插件32,所述第三弹性件37的一端连接顶底盖22,所述第三弹性件37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插件33。

所述第一插件32设有第一突起部321,第一突起部321自第一插件32的外表面突设而成,控制件31用于抵触第一突起部321。

所述顶上盖21设有第三通孔211,所述控制件31包括上端部311、与上端部311连接的下端部312及设于下端部312的连接部313,所述上端部311显露出顶上盖21的上端面,所述下端部312经由第三通孔211突伸入容置空腔23,所述下端部312用于抵触第一突起部321,所述连接部313转动设置于顶上盖21。

所述下端部312设有拨动件3121,所述第一插件32设有挡片322,所述顶上盖21与顶底盖22闭合状态时,拨动件3121与挡片322抵接,所述拨动件3121设于第一突起部321与挡片322之间。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顶盖2包括顶上盖21与顶底盖22,顶上盖21与顶底盖22之间设有容置空腔23,控制件31的上端部311呈片状,位于顶上盖21的上端面,下端部312与上端部311连接,下端部312贯穿第三通孔211并突伸入容置空腔23内,下端部312设有连接部313,连接部313为转动轴转动连接于顶上盖21的底端面,第一弹性件35为两个复位弹簧,两个第一弹性件35分别套设于连接部313相对的两端,并与顶上盖21抵接,下端部312设有拨动件3121与第一插件32的挡片322抵接,拨动件3121设于第一突起部321与挡片322,需要打开顶盖2,抬起上端部311,上端部311在连接部313的作用下,绕转动轴转动,下端部312带动拨动件3121移动,拨动件3121移动至挡片322处,推动挡片322移动,挡片322的移动,同时带动第一插件32向顶盖2的中心方向移动,带动中间连接件34转动,在中间连接件34的作用下,第二插件33向顶盖2的中心方向移动,同时使第一插件32的自由端脱离箱体1的第一通孔11,第二插件33的自由端脱离箱体1的另一个第一通孔11,实新顶盖2与箱体1的分离,方便顶盖2打开箱体1的开口端,撤销施加于上端部311的外力,第一弹性件35驱动控制件31复位,第二弹性件36为压缩弹簧,其中第二弹性件36的一端固定于顶底盖22,第二弹性件36的另一端在第一插件32,第一插件32在控制件31的作用下运动时被拉伸,当撤销施加于上端部311的外力后,在第二弹性件36的弹力下,拉动第一插件32复位,同理,第三弹性件37为弹簧,相同的作用力施加于第二插件37,实现第二插件37的复位目的。

有益效果:通过控制件31驱动第一插件32、第二插件33的同时运动,完成第一插件32、第二插件33与箱体1的同时分离与插接动作,第二弹性件36及第三弹性件37的设置,实现第一插件32、第二插件33的即时复位的目的,同时实现顶盖2与箱体1对称式的连接关系,提高箱体与顶盖配合的使用寿命。

所述中间连接件34包括用于连接第一插件32的第一插件连接件341、用于连接第二插件33的第二插件连接件342及用于连接顶底盖22的第三插件连接件343,所述第三插件连接件343转动连接于顶底盖22。

第三插件连接件343为空心柱体,顶底盖22设有凸柱贯穿空心柱体,空心柱体与凸柱间隙配合,方便中间连接件34的转动,第一插件连接件341为凸柱插接于第一插件32的通孔,第一插件连接件341与第一插件32的通孔间隙配合,第二插件连接件342为凸柱插接于第二插件33的通孔,第二插件连接件342与第二插件33的通孔间隙配合,实现转动的灵活性。

所述顶上盖21设有用于容置上端部311的凹槽212,进一步,使上端部311容设于与凹槽212内,实现顶盖21的整体美观性。

所述顶盖2枢接于箱体1,进一步的,顶盖2通过转动轴连接于箱体1,实现顶盖2与箱体1完全脱离的现象。

还包括用于控制第一插件32运动方向的第一卡槽4及用于控制第二插件33运动方向的第二卡槽5,所述第一卡槽4及第二卡槽5均设于顶盖2。

第一卡槽4为两个平行设置的侧板件,第一插件32设于两个侧板件之间,防止第一插件32运动过程中方向发生偏移的现象,第二卡槽5的结构同第一卡槽4的结构相同,防止第二插件33运动过程中发生方向偏移的现象。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