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体积较小工件用加工治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77385发布日期:2018-09-18 21:46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配件加工治具生产技术领域,尤其公开了一种体积较小工件用加工治具。



背景技术:

电子产品如手机中的部分部件体积较小,在加工如抛光工序中,很难固定该部件,传统固定体积较小部件的方式是:首先加热治具,然后在治具表面打蜡,再等蜡冷却后固定工件,这样装夹时间长且繁琐,造成生产效率较低,是生产中的瓶颈,并且抛光合格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积较小工件用加工治具,解决固定体积较小工件的技术问题,提高加工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体积较小工件用加工治具,包括承载板、与承载板连接的底板及设于底板的气管接头,所述承载板设有用于容纳外界工件的若干第一通孔,所述底板设有第二通孔,所述气管接头的一端连接于第二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承载板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设于承载板靠近底板的一侧,若干所述第一通孔均与第一凹槽相通,所述承载板与底板连接状态时,第二通孔与第一凹槽相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凹槽呈圆柱状。

进一步的,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于承载板与底板之间,密封件的两端分别与承载板与底板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件为胶圈。

进一步的,所述承载板设有容纳密封件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设于第一凹槽的外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凹槽呈圆环状。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远离承载板的一侧设有第三凹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在承载板开设若干第一通孔及与第一通孔相通的第一凹槽,使用外力使第一凹槽处于负压状态,实现外界工件被吸附于承载件目的,吸附能力强,外界工件的稳固性强,利于对外界工件的加工处理,提供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承载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本实施例是针对电子产品体积较小部件抛光前固定工件的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体积较小工件用加工治具,包括承载板1、与承载板1连接的底板2及设于底板2的气管接头3,所述承载板1设有用于容纳外界工件的若干第一通孔11,所述底板2设有第二通孔21,所述气管接头3的一端连接于第二通孔21。

所述承载板1设有第一凹槽12,所述第一凹槽12设于承载板1靠近底板2的一侧,若干所述第一通孔11均与第一凹槽12相通,所述承载板1与底板2连接状态时,第二通孔21与第一凹槽12连通。

所述第一凹槽12呈圆柱状。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承载板1、底板2均为金属板制成,承载板1靠近底板2的一面加工第一凹槽12,第一凹槽12呈圆柱状,第一凹槽12的深度为2mm,承载板1加工有若干第一通孔11,第一通孔11的开口端均位于第一凹槽12底壁,首先将若干外界工件分别安装于若干第一通孔11远离第一凹槽12的一侧,然后底板2通过螺栓与承载板1连接,气管接头3连接外界气源,进行抽真空,使第一凹槽12处于负压状态,实现外界工件吸附于承载板1的目的,然后将装有外界工件的承载板1及底板2一起放置加工工位,在承载板1的上端面施加外力,进行抛光处理。

有益效果:通过在承载板开设若干第一通孔及与第一通孔相通的第一凹槽,使用外力使第一凹槽处于负压状态,实现外界工件被吸附于承载件目的,吸附能力强,外界工件的稳固性强,利于对外界工件的加工处理,提供生产效率。

还包括密封件4,所述密封件4设于承载板1与底板2之间,密封件4的两端分别与承载板1以及底板2抵接。

所述密封件4为胶圈。

所述承载板1设有用于容纳密封件4的第二凹槽13,所述第二凹槽13设于环绕于第一凹槽12的周围。

所述第二凹槽13呈圆环状。

具体的,承载板1靠近底板2的一侧加工有第二凹槽13,第二凹槽13与第一凹槽12间隔设置,并位于第一凹槽12的外侧,密封件4为胶圈,装设于第二凹槽13,承载板1与底板2贴合时,避免抽真空时,外界空气通过承载板1与底板2之间缝隙进入第二凹槽12内,影响对外界工件的吸附性。

所述底板2远离承载板1的一侧设有第三凹槽22,第三凹槽22的规格大小同外界用于放置底板2的卡接工位一致,方便底板2的定位,进一步方便生产加工。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