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轮胎胎坯刺孔裁断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66155发布日期:2019-01-13 16:24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一种轮胎胎坯刺孔裁断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胎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轮胎胎坯刺孔裁断机。



背景技术:

在摩托车轮胎的生产制造过程中,一般会先制得成卷的带状胎胚,然后再在刺孔机上对带状胎胚进行刺孔,在刺孔完成后再运送到裁断机上按照需要的长度规格尺寸进行裁断;但是由于带状胎胚的刺孔和裁断是在刺孔机和裁断机上分别完成的,因此在刺孔完成后还需要人工将带状胎胚运输到裁断机上,并且也需要再次将带状胎胚套装并穿设在裁断机上,因此不仅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增加人力资源成本,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轮胎生产的速度和效率,降低产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同时完成刺孔和裁断并提高轮胎生产效率的轮胎胎胚刺孔裁断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轮胎胎坯刺孔裁断机,包括依次设置在机架上的放卷单元、第一牵引辊组、刺孔单元、第二牵引辊组和裁断单元;所述刺孔单元包括有升降台、驱动所述升降台升降的第一气缸、转动连接在所述升降台上表面的承压辊和并排设置的两个支撑辊、设置在两个所述支撑辊正上方的第二气缸、连接在所述第二气缸活塞杆下端的钉板、设置在所述承压辊上方的摩擦辊、驱动所述摩擦辊单向间歇转动的单向传动机构;所述裁断单元包括有长度检测装置、裁切装置和输送装置,所述裁切装置包括有裁切刀和驱动所述裁切刀运动的第三气缸,所述输送装置包括有输送辊和驱动所述输送辊转动的驱动电机;还包括控制所述放卷单元、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第三气缸、驱动电机和单向传动机构的控制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单向传动机构包括有第四气缸、连接在所述第四气缸上的齿条、连接在所述摩擦辊端部且与所述齿条啮合的齿轮、连接所述齿轮和摩擦辊的单向轴承。

进一步,所述长度检测装置包括有一端铰接在机架上的连杆、转动连接在所述连杆另一端的编码器;所述编码器每转动一圈都将产生固定数量的编码信号传递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该编码信号控制所述第三气缸和驱动电机。

进一步,所述放卷单元包括有放卷辊,所述放卷辊转动连接在运输小车上,所述运输小车通过可拆卸的销轴与所述机架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牵引辊组包括滑动连接在立柱上的活动牵引辊、两个分别位于所述活动牵引辊上方两侧的固定牵引辊。

进一步,所述机架正对所述活动牵引辊下方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承接槽,所述第一承接槽的槽口设置第一光电感应器,所述立柱下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承接槽内,所述第一光电感应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

进一步,所述刺孔单元和第二牵引辊组之间设置有第二承接槽,所述第二承接槽的槽口设置第二光电感应器,所述第二光电感应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

进一步,所述第二牵引辊组之间设置有第一定位装置,所述第一定位装置包括有转动连接在所述机架上的双向丝杆、连接在所述双向丝杆端部的手轮、连接在所述双向丝杆上的两块夹板;所述双向丝杆上设置有旋向相反的两段螺纹区,两块所述夹板分别与两段螺纹区螺纹连接。

进一步,所述升降台位于所述支撑辊下方的位置设置第二定位机构。

进一步,所述机架设置有两层,所述放卷单元、第一牵引辊组、刺孔单元设置在下层,所述裁断单元设置在所述机架的上层,所述第二牵引辊组设置在所述机架的侧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同时自动的完成对带状胎胚的刺孔和裁断作业,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避免在刺孔作业完成后和裁断作业之前,需要对带状胎胚再次进行搬运和穿设调试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加工效率和生产速度,提升产能;并且,本实用新型自动化程度高,而且操作简单,因而能够有效降低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刺孔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轮胎胎坯刺孔裁断机,包括依次设置在机架6上的放卷单元1、第一牵引辊组、刺孔单元3、第二牵引辊组4和裁断单元;所述刺孔单元3包括有升降台31、驱动所述升降台31升降的第一气缸32、转动连接在所述升降台31上表面的承压辊33和并排设置的两个支撑辊34、设置在两个所述支撑辊34正上方的第二气缸35、连接在所述第二气缸35活塞杆下端的钉板36、设置在所述承压辊33上方的摩擦辊37、驱动所述摩擦辊37单向间歇转动的单向传动机构;所述裁断单元包括有长度检测装置、裁切装置和输送装置,所述裁切装置包括有裁切刀51和驱动所述裁切刀51运动的第三气缸52,所述输送装置包括有输送辊53和驱动所述输送辊53转动的驱动电机;还包括控制所述放卷单元1、第一气缸32、第二气缸35、第三气缸52、驱动电机和单向传动机构的控制器。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第一步,带状的轮胎胎胚从放卷单元1放出,并将其依次穿过第一牵引辊组、刺孔单元3、第二牵引辊组4和裁断单元;第二步,控制器先控制放卷单元1放卷,然后控制第一气缸32带动升降台31上移,使得承压辊33和摩擦辊37一起夹紧带状胎胚;第三步,第二气缸35启动并带动钉板36下移在带状胎胚上刺孔,然后单向传动机构驱动摩擦辊37转动,摩擦辊37则带动轮胎胎胚移动一段距离,以便对带状胎胚的下一个位置进行扎孔,重复若干次上述扎孔步骤;第四步,控制系统控制驱动电机工作,同时长度检测装置自动检测出需要裁切的带状胎胚的长度,然后控制器控制裁切刀51裁切下需要长度的带状胎胚;第五步,循环重复上述第一步至第四步,直至放卷单元1内的带状胎胚放完。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所述单向传动机构包括有第四气缸38、连接在所述第四气缸38上的齿条381、连接在所述摩擦辊37端部且与所述齿条381啮合的齿轮39、连接所述齿轮39和摩擦辊37的单向轴承;通过上述结构,当第四气缸38驱动齿条381伸缩运动时,所述齿轮39将带动摩擦辊37进行单向间歇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所述长度检测装置包括有一端铰接在机架6上的连杆54、转动连接在所述连杆54另一端的编码器55;所述编码器55每转动一圈都将产生固定数量的编码信号传递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该编码信号控制所述第三气缸52和驱动电机。并且,具体地,根据带状胎胚需要裁断的长度,可以计算出编码器55需要转动的周数,并根据该周数计算出切断一片胎胚需要产生的编码信号数量,然后将该数量预设到控制器内,而当控制器接收到的编码信号达到预设数量时,控制器控制第三气缸52驱动裁切刀51下移切断带状胎胚。

为了方便运输带状胎胚,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所述放卷单元1包括有放卷辊11,所述放卷辊11转动连接在运输小车12上,所述运输小车12通过可拆卸的销轴与所述机架6连接;通过上述结构在生产带状胎胚时就可以直接将带状胎胚收卷在放卷辊11上,然后通过运输小车12推送运输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刺孔裁断机处,节省带状胎胚运输的时间。

由于作业过程中,是先从放卷单元1中放出带状胎胚,然后再进行刺孔和裁断的,因此为了使处于放卷单元1和刺孔单元3之间的带状胎胚能够始终处于张紧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所述第一牵引辊组包括滑动连接在立柱25上的活动牵引辊21、两个分别位于所述活动牵引辊21上方两侧的固定牵引辊22,带状胎胚穿过活动牵引辊21的下方和两个固定牵引辊22的上方,从而在活动牵引辊21的重力作用下,张紧带状胎胚;同时,具体地,所述机架6正对所述活动牵引辊21下方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承接槽23,所述第一承接槽23的槽口设置第一光电感应器24,所述立柱25下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承接槽23内,所述第一光电感应器24电连接所述控制器;在放卷单元1持续放卷的情况,活动牵引辊21下方区域的带状胎胚很可能会下垂到机架6底部,设置第一承接槽23可以避免带状胎胚与机架6底部的地面接触;同时,通过设置第一光电感应器24,可以在带状胎胚进入到第一承接槽23内时,通过控制器控制放卷单元1停止放卷,并控制刺孔单元3启动进行刺孔作业。

同样的,为了避免刺孔单元3和裁切单元之间的带状胎胚下垂到机架6底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刺孔单元3和第二牵引辊组4之间设置有第二承接槽71;并且,所述第二承接槽71的槽口设置第二光电感应器78,所述第二光电感应器78电连接所述控制器,当第二光电感应器78检测到带状胎胚进入到第二承接槽71时,控制器控制裁切单元中的驱动电机驱动输送辊53转动,使得带状胎胚再次张紧并输送至裁切单元。

为了避免在裁切作业之前,因带状胎胚出现向两侧偏移的情况而影响裁切断口质量,具体地,所述第二牵引辊组4之间设置有第一定位装置41,所述第一定位装置41包括有转动连接在所述机架6上的双向丝杆412、连接在所述双向丝杆412端部的手轮413、连接在所述双向丝杆412上的两块夹板411;所述双向丝杆412上设置有旋向相反的两段螺纹区,两块所述夹板411分别与两段螺纹区螺纹连接,带状胎胚穿设在两块夹板411之间,通过调整夹板411之间的距离使两块夹板411分别对带状胎胚的两侧定位,避免带状胎胚出现偏移的情况。同时,为了避免在刺孔作业时,因带状胎胚出现向两侧偏移的情况而影响刺孔的位置精度导致位置刺偏,具体地,所述升降台31位于所述支撑辊34下方的位置设置第二定位机构;所述第二定位机构的机构与所述第一定位装置41类似,区别在于将双向丝杆412转动连接在升降台31上。

为了减少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刺孔裁断机占用的空间,并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具体地,所述机架6设置有两层,所述放卷单元1、第一牵引辊组、刺孔单元3设置在下层,所述裁断单元设置在所述机架6的上层,所述第二牵引辊组4设置在所述机架6的侧面。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其以任何相同或相似手段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