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限位双锁舌的智能锁锁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82806发布日期:2019-03-22 21:03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限位双锁舌的智能锁锁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锁领域,特别是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



背景技术:

目前,智能锁多采用门栓控制门的开启及关闭,门栓伸出锁体时,门即关闭,门栓伸入锁体时,门即开启。但仅仅单一通过门栓控制门的开启与关闭给用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带来诸多不便,有些情况下需要门栓伸入锁体时门仍可以保持闭合状态;同时,仅仅通过门栓控制门的开闭其安全系数也较低。

申请人申请过中国专利号为:201810344069.4,实用新型名称为一种智能锁锁体的专利,该专利公开了一种单锁舌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方法,但该方法连接部件多,传动复杂,故用户在使用时操作手感较差,可能会出现锁体反应较慢、把手按压困难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弥补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按压时手感好且传动便捷的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

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

一种可限位双锁舌的智能锁锁体,锁体外部包括壳体,所述智能锁锁体包括单锁舌、双锁舌、门栓及把手驱动部,所述智能锁锁体包括通过所述单锁舌的位置移动可限位所述双锁舌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包括:以所述壳体的第一导向柱为旋转轴运动、与所述单锁舌活动连接的限位组件;及可限位所述双锁舌的固定件;及与所述限位组件和所述固定件连接的推拉杆。

进一步,所述限位组件包括与所述单锁舌活动连接的第二限位件凸起,及与所述推拉杆连接的第一限位导向柱。

进一步,所述单锁舌包括凸出于所述单锁舌的肩部凸起,所述限位组件与所述单锁舌活动连接时,所述第二限位件凸起与所述肩部凸起相接触。

进一步,所述推拉杆包括与所述第一限位导向柱连接的第一推拉孔。

进一步,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件及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第一限位弹簧,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第二限位弹簧。

进一步,所述壳体包括第二导向柱,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容纳所述第二导向柱及所述第二限位弹簧的第二限位槽。

进一步,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第二限位件导向柱,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容纳所述第二限位件导向柱及所述第一限位弹簧的第一限位槽。

进一步,所述限位组件包括:位于所述壳体及所述第二限位件之间的底部垫片,及位于所述第二限位件及所述第一限位件之间的下垫片,及位于所述第一限位件上方的上垫片;所述底部垫片、所述下垫片及所述上垫片上设置有若干个与所述壳体、第二限位件、第一限位件相配合的孔位。

进一步,所述固定件包括可以容置所述壳体的第五导向柱的连接孔,使得所述固定件以所述第五导向柱为旋转轴转动。

进一步,所述固定件包括一侧伸出所述固定件表面的推拉柱,所述推拉杆包括第二推拉孔,所述推拉柱伸出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第二推拉孔连接。

进一步,所述固定件包括滚柱,所述双锁舌包括双锁舌卡位,所述双锁舌卡位包括卡位底面、及倾斜的卡位斜面;所述滚柱接触所述卡位斜面时,在外力作用下,所述双锁舌可伸入所述壳体内,所述滚柱接触所述卡位底面时,所述双锁舌被限位,伸出所述壳体外。

进一步,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件限位部,所述壳体包括可与所述固定件限位部接触、且限制所述固定件移动的第六挡板。

进一步,所述双锁舌包括双锁舌弹簧及容置孔,所述壳体包括第六挡板;所述双锁舌弹簧位于所述容置孔及所述第六挡板之间,使得所述双锁舌始终存在伸出所述壳体的力。

进一步,所述单锁舌包括单锁舌弹簧及卡位凸起,所述壳体包括第四挡板;所述单锁舌弹簧位于所述卡位凸起及所述第四挡板之间,使所述单锁舌始终存在伸出所述壳体的力。

进一步,所述单锁舌包括呈L形的尾板挡板,所述尾板挡板限位所述单锁舌防止其伸出时脱离所述壳体。

进一步,所述限位组件包括与所述单锁舌接触的第一限位部,及与所述推拉杆连接的第二限位部。

进一步,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件孔和固定件弹簧,所述壳体包括第九导向柱,所述固定件弹簧的两端连接所述固定件孔及所述第九导向柱,使所述固定件始终存在靠近所述第九导向柱的力。

进一步,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容置第一导向柱的限位孔,所述限位组件以所述第一导向柱为旋转轴旋转。

进一步,所述限位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及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的限位弹簧,所述限位弹簧的张力使得所述第一限位部及所述第二限位部相分离。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可限位双锁舌的智能锁锁体也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锁体外部包括壳体,所述智能锁锁体包括单锁舌、双锁舌、门栓及把手驱动部,所述智能锁锁体包括通过所述单锁舌的位置移动可限位所述双锁舌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包括:与所述单锁舌接触的限位组件;

及与所述限位组件连接、可限位所述双锁舌的推拉固定件;及固定所述推拉固定件的壳体固定块。

进一步,所述单锁舌包括肩部凸起,所述肩部凸起包括第一倾斜面,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第二倾斜面平行接触;当所述单锁舌位移时,所述限位组件的第二倾斜面在所述肩部凸起的第一倾斜面的带动下发生位移。

进一步,所述单锁舌包括肩部凸起,所述限位组件包括以所述壳体的第一导向柱为旋转轴进行旋转的椭圆形限位件主体,及与所述肩部凸起接触的限位块,所述限位件主体与所述限位块(固定连接;当所述单锁舌位移时,所述肩部凸起带动所述接触限位块进而带动所述限位组件旋转,由此推动所述推拉固定件产生位移。

进一步,所述推拉固定件包括推拉杆,所述推拉杆包括位于所述限位组件及所述壳体固定块之间的第一推拉杆弹簧,当所述限位组件向下位移时,所述第一推拉杆弹簧被压缩。

进一步,所述推拉杆包括推拉底座和内部中空的推拉驱动件,所述推拉驱动件包括用于容置所述推拉杆的孔位,所述推拉底座伸入所述推拉驱动件内与所述推拉驱动件活动连接。

进一步,所述推拉杆包括直径大于所述推拉杆的推拉杆凸起及第二推拉杆弹簧;所述第二推拉杆弹簧位于所述推拉杆凸起与所述推拉驱动件之间,所述第二推拉杆弹簧的自然张力使得所述推拉底座贴近所述推拉驱动件的所述孔位内侧边。

进一步,所述双锁舌包括双锁舌弹簧及容置孔,所述壳体包括第六挡板,所述第六挡板包括凸出于第六挡板的第六挡板凸起;所述双锁舌弹簧位于所述容置孔及所述第六挡板凸起之间,使得所述双锁舌始终存在伸出所述壳体的力。

进一步,所述单锁舌包括单锁舌弹簧、卡位凸起及呈L形的尾板挡板,所述壳体包括第四挡板;所述单锁舌弹簧位于所述卡位凸起及所述第四挡板之间,使所述单锁舌始终存在伸出所述壳体的力;所述尾板挡板限位所述单锁舌防止其伸出时脱离所述壳体。

进一步,所述双锁舌包括双锁舌卡位,当所述推拉驱动件向下位移时,所述推拉驱动件接触所述双锁舌卡位使得所述双锁舌无法伸入所述壳体内。

进一步,所述推拉固定件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包括推拉柱,所述推拉驱动件与所述推拉柱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固定件包括滚柱,所述双锁舌包括双锁舌卡位,所述双锁舌卡位包括卡位底面、及倾斜的卡位斜面;所述滚柱接触所述卡位斜面时,在外力作用下,所述双锁舌可伸入所述壳体内,所述滚柱接触所述卡位底面时,所述双锁舌被限位,伸出所述壳体外。

进一步,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件限位部,所述壳体包括可与所述固定件限位接触、且限制所述固定件移动的第六挡板。

进一步,所述固定件包括可以容置所述壳体的第五导向柱的连接孔,使得所述固定件以所述第五导向柱为旋转轴转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可限位双锁舌的智能锁锁体也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锁体外部包括壳体,所述智能锁锁体包括单锁舌、双锁舌、门栓及把手驱动部,所述智能锁锁体包括通过所述单锁舌的位置移动可限位所述双锁舌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包括:以所述壳体的第一导向柱为旋转轴运动、与所述单锁舌接触的限位组件,及与所述限位组件连接、可限位所述双锁舌的推拉杆,及固定所述推拉杆的壳体固定块。

进一步,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限位弹簧、限位挡板,所述限位弹簧位于所述限位挡板与所述限位组件之间,使所述限位组件始终存在与所述单锁舌接触的力。

进一步,所述单锁舌包括肩部凸起,所述限位组件包括与所述肩部凸起相接触的第一限位部。

进一步,所述推拉杆包括推拉凸起、推拉细杆及推拉主杆,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第二限位部孔,所述推拉细杆穿过所述第二限位部孔与所述推拉凸起垂直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推拉杆包括推拉弹簧,所述推拉弹簧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及所述推拉主杆相接触,所述推拉弹簧的张力使得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推拉凸起始终存在相贴近的力。

进一步,所述双锁舌包括双锁舌卡位,当所述推拉杆向下位移时,所述推拉杆接触所述双锁舌卡位使得所述双锁舌无法伸入所述壳体内。

进一步,所述双锁舌包括双锁舌弹簧及容置孔,所述壳体包括第六挡板,所述第六挡板包括凸出于所述第六挡板的第六挡板凸起;所述双锁舌弹簧位于所述容置孔及所述第六挡板凸起之间,使得所述双锁舌始终存在伸出所述壳体的力。

进一步,所述单锁舌包括单锁舌弹簧、卡位凸起及呈L形的尾板挡板,所述壳体包括第四挡板;所述单锁舌弹簧位于所述卡位凸起及所述第四挡板之间,使所述单锁舌始终存在伸出所述壳体的力;所述尾板挡板限位所述单锁舌防止其伸出时脱离所述壳体。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可限位双锁舌的智能锁锁体也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锁体外部包括壳体,所述智能锁锁体包括单锁舌、双锁舌、门栓及把手驱动部,所述智能锁锁体包括通过所述单锁舌的位置移动可限位所述双锁舌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包括: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连接杆,及与所述单锁舌固定连接的限位块,及与所述限位组件连接、可限位所述双锁舌的推拉杆,及固定所述推拉杆的壳体固定块;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限位块及所述推拉杆活动连接。

进一步,所述推拉杆包括直径大于所述推拉杆的推拉杆凸起及推拉杆弹簧;所述推拉杆弹簧位于所述推拉杆凸起与所述壳体固定块之间,所述推拉杆弹簧的张力使得所述推拉杆始终存在靠近所述单锁舌的力。

进一步,所述双锁舌包括双锁舌卡位,当所述推拉杆向下位移时,所述推拉杆接触所述双锁舌卡位使得所述双锁舌无法伸入所述壳体内。

进一步,所述双锁舌包括双锁舌弹簧及容置孔,所述壳体包括第六挡板, 所述第六挡板包括凸出于所述第六挡板的第六挡板凸起;所述双锁舌弹簧位于所述容置孔及所述第六挡板凸起之间,使得所述双锁舌始终存在伸出所述壳体的力。

进一步,所述单锁舌包括单锁舌弹簧、卡位凸起及呈L形的尾板挡板,所述壳体包括第四挡板;所述单锁舌弹簧位于所述卡位凸起及所述第四挡板之间,使所述单锁舌始终存在伸出所述壳体的力;所述尾板挡板限位所述单锁舌防止其伸出时脱离所述壳体。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可限位双锁舌的智能锁锁体也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锁体外部包括壳体,所述智能锁锁体包括单锁舌、双锁舌、门栓及把手驱动部,所述智能锁锁体包括通过所述单锁舌的位置移动可限位所述双锁舌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包括:以所述壳体的第一导向柱为旋转轴运动、与所述单锁舌接触的限位组件,及与所述限位组件连接、可限位所述双锁舌的推拉杆;所述双锁舌包括推拉容置孔,所述推拉杆包括穿过所述推拉容置孔的第三推拉杆。

进一步,所述第三推拉杆包括可与所述双锁舌接触的第三推拉杆固定块,及穿过所述推拉容置孔且不对所述双锁舌起限位作用的第三推拉杆避空部。

进一步,所述双锁舌包括双锁舌卡位;当所述推拉杆向下位移时,所述第三推拉杆固定块接触所述双锁舌卡位使得所述双锁舌无法伸入所述壳体内。

进一步,所述推拉杆包括第一推拉杆,所述第一推拉杆包括第一推拉杆细杆;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二限位杆,所述第二限位杆包括容置所述第一推拉杆细杆的第二限位杆孔,所述第一推拉杆细杆与所述第二限位杆孔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单锁舌包括肩部凸起,所述限位组件包括与所述肩部凸起相接触的第一限位杆。

进一步,所述单锁舌包括单锁舌弹簧、及呈L形的尾板挡板,所述壳体包括第四挡板;所述单锁舌弹簧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杆及所述第四挡板之间,使所述第一限位杆始终与肩部凸起相接触,且所述单锁舌始终存在伸出所述壳体的力;所述尾板挡板限位所述单锁舌防止其伸出时脱离所述壳体。

进一步,所述推拉杆包括固定销及与所述固定销连接的第二推拉杆。

进一步,所述固定销包括固定销孔,所述第二推拉杆包括穿过所述固定销孔、且直径大于所述固定销孔的第二推拉杆细杆,所述第二推拉杆细杆包括穿过、且直径大于所述固定销孔的第二推拉杆头部。

进一步,所述第三推拉杆内部包括可以容置所述第二推拉杆移动的第三推拉杆内孔,所述第二推拉杆一端与所述固定销连接,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三推拉杆内孔内。

进一步,所述推拉杆包括推拉弹簧,所述第二推拉杆的一端包括第二推拉杆凸起,所述推拉弹簧套于所述第二推拉杆外,且两端分别限位于所述第三推拉杆内孔上侧边及所述第二推拉杆凸起,使所述推拉弹簧的张力作用使得所述第二推拉杆凸起始终存在远离所述第三推拉杆内孔上侧边的力。

进一步,所述双锁舌包括双锁舌弹簧及容置孔,所述壳体包括第六挡板, 所述第六挡板包括凸出于所述第六挡板的第六挡板凸起;所述双锁舌弹簧位于所述容置孔及所述第六挡板凸起之间,使得所述双锁舌始终存在伸出所述壳体的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结构简单,部分部件可模块生产,故装配便捷,适合批量化生产;同时传动结构便捷简单,用户使用手感良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的整体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的整体结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的第一实施例中限位组件整体结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的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的第一实施例中推拉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的第一实施例中固定件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的第一实施例中固定件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的第一实施例中单锁舌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的第一实施例中双锁舌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的第一实施例中壳体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A处放大图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的侧面结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B处放大图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的锁门时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的锁门时省略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的开门瞬间时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的开门瞬间时省略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的开门时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的开门时省略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的第一实施例中部分结构简易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的第二实施例部分结构锁门时简易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的第二实施例部分结构开门时简易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的第三实施例部分结构锁门时简易示意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的第三实施例部分结构开门时简易示意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的第三实施例另一方式部分结构锁门时简易示意图;

图2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的第三实施例另一方式部分结构开门时简易示意图;

图30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的第三实施例又一方式部分结构锁门时简易示意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的第三实施例又一方式部分结构开门时简易示意图;

图3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的第四实施例部分结构锁门时简易示意图;

图3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的第四实施例部分结构开门时简易示意图;

图3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的第五实施例部分结构锁门时简易示意图;

图3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的第五实施例部分结构开门时简易示意图;

图3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的第六实施例部分结构锁门时简易示意图;

图3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限制双锁舌位置移动的智能锁锁体的第六实施例部分结构开门时简易示意图。

图中标号

壳体1、第一导向柱11、第二导向柱12、第三挡板13、第四挡板14、第五导向柱15、第六挡板16、第六挡板凸起161、第七槽体17、壳体侧边18、第一侧边孔181、第二侧边孔182、第三侧边孔183、单锁舌2、单锁舌头部21、肩部凸起22、卡位凸起23、尾板挡板24、单锁舌弹簧25、双锁舌3、双锁舌头部31、移动限位32、双锁舌卡位33、卡位斜面331、卡位底面332、容置孔34、双锁舌弹簧35、限位部4、限位组件41、限位块411、限位块孔4111、上垫片412、第一上垫片孔4121、第二上垫片孔4123、第一限位件413、第一通孔4131、第一限位槽4133、第一限位弹簧4134、第一限位导向柱4135、下垫片414、第一下垫片孔4141、第二下垫片孔4143、第二限位件415、第二通孔4151、第二限位槽4152、第二限位件导向柱4153、第二限位弹簧4154、第二限位件凸起4155、底部垫片416、第一底部垫片孔4161、第二底部垫片孔4162、推拉杆42、第一推拉孔421、第二推拉孔422、固定件43、滚柱431、推拉柱432、连接孔433、把手柱434、固定件限位部435、第一固定片43a、第二固定片43b、把手驱动部5、门栓6;

壳体1A、第一导向柱11A、第三挡板13A、第四挡板14A、第五导向柱15A、第六挡板16A、第九导向柱19A、单锁舌2A、单锁舌头部21A、肩部凸起22A、卡位凸起23A、尾板挡板24A、单锁舌弹簧25A、双锁舌3A、双锁舌头部31A、移动限位32A、双锁舌卡位33A、卡位斜面331A、卡位底面332A、双锁舌弹簧35A、限位部4A、限位组件41A、第一限位部411A、第二限位部412A、限位弹簧413A、限位孔414A、推拉杆42A、第一推拉孔421A、第二推拉孔422A、固定件43A、滚柱431A、推拉柱432A、连接孔433A、把手柱434A、固定件限位部435A、固定件孔436A、固定件弹簧437A、把手驱动部5A;

壳体1B、第一导向柱11B、第三挡板13B、第四挡板14B、第六挡板16B、壳体固定块B、单锁舌2B、单锁舌头部21B、肩部凸起22B、第一倾斜面221B、卡位凸起23B、尾板挡板24B、单锁舌弹簧25B、双锁舌3B、双锁舌头部31B、双锁舌卡位33B、卡位斜面331B、卡位底面332B、双锁舌弹簧35B、限位部4B、限位组件41B、限位块411B、第二倾斜面412B、限位件主体413B、推拉杆42B、第一推拉杆弹簧421B、第二推拉杆弹簧422B、推拉杆凸起423B、推拉底座424B、推拉驱动件425B、孔位4251B、推拉杆顶板426B、固定件43B、滚柱431B、推拉柱432B、连接孔433B、把手柱434B、固定件限位部435B、把手驱动部5B、门栓6B;

壳体1C、第一导向柱11C、第三挡板13C、第四挡板14C、第六挡板16C、壳体固定块C、单锁舌2C、单锁舌头部21C、肩部凸起22C、卡位凸起23C、尾板挡板24C、单锁舌弹簧25C、双锁舌3C、双锁舌头部31C、移动限位32C、双锁舌卡位33C、双锁舌弹簧35C、限位部4C、限位组件41C、第一限位部411C、第二限位部412C、第二限位部孔4121C、限位弹簧413C、限位挡板414C、推拉杆42C、推拉凸起421C、推拉弹簧422C、推拉细杆423C、推拉主杆424C、把手驱动部5C、门栓6C;

壳体1D、第四挡板14D、第六挡板16D、壳体固定件D、单锁舌2D、单锁舌头部21D、肩部凸起22D、卡位凸起23D、尾板挡板24D、单锁舌弹簧25D、双锁舌3D、双锁舌头部31D、移动限位32D、双锁舌卡位33D、双锁舌弹簧35D、限位部4D、限位组件41D、限位块411D、限位块孔4111D、连接杆412D、推拉杆42D、推拉杆凸起421D、推拉杆凸起孔4211D、推拉杆弹簧423D、把手驱动部5D、门栓6D;

壳体1E、第一导向柱11E、单锁舌2E、单锁舌头部21E、肩部凸起22E、卡位凸起23E、尾板挡板24E、单锁舌弹簧25E、双锁舌3E、双锁舌头部31E、移动限位32E、双锁舌卡位33E、限位部4E、限位组件41E、第一限位杆411E、第二限位杆412E、第二限位杆孔4121E、推拉杆42E、第一推拉杆421E、第一推拉细杆4211E、第二推拉杆422E、第二推拉杆头部4221E、第二推拉杆凸起4222E、第二推拉杆细杆4223E、第三推拉杆423E、第三推拉杆避空部4231E、第三推拉杆固定块4232E、第三推拉杆内孔4233E、推拉弹簧424E、固定销425E、固定销孔4251E、把手驱动部5E、门栓6E。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方便理解,放大(厚)或者缩小(薄)了图纸上的各种构件,但这种做法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单数形式的词汇也包括复数含义,反之亦然

本说明书上的词汇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使用的,但不是试图要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区分不同的单元,本说明书上用了第一、第二等词汇,但这些不会受到制造的顺序限制,在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权利要求书上,其名称可能会不同。

对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智能锁锁体,为了便利,参照图1规定了大概的上下左右方向标准,以单锁舌2(2A、2B、2C、2D、2E)弹出的方向为正面,以正面观察的方向为准,重力作用的方向为下方,与其他图纸相关的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权利要求书上没有特别的要求时,均按照这种方法确定方向。

以下,基于优选的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一种可限位双锁舌的智能锁锁体,锁体外部包括壳体1,锁体包括单锁舌2、双锁舌3、限位部4、把手驱动部5、门栓6。

本实用新型中,门栓6仅受到把手驱动部5带动,在把手驱动部5的带动下,门栓6可伸入壳体1内部,此时门可开启。同样的,在把手驱动部5的带动下,门栓6可伸出壳体1,此时门即关闭。

请参考2及图12,壳体1上设置有第一导向柱11、第二导向柱12、固定单锁舌2的第三挡板13及第四挡板14、第五导向柱15、固定双锁舌3的第六挡板16、第六挡板16上设置有第六挡板凸起161、限位双锁舌3的第七槽体17、设置于壳体1边缘的壳体侧边18、壳体侧边18设置有用于容置单锁舌2伸出壳体1的第一侧边孔181、有用于容置们门栓6伸出壳体1的第二侧边孔182、用于容置双锁舌3伸出壳体1的第三侧边孔183。

请参考图2~图9,限位部4包括以壳体1的第一导向柱11为旋转轴运动、与单锁舌2活动连接的限位组件41,及可限位双锁舌3的固定件43,及与限位组件41和固定件43连接的推拉杆42。

限位组件41自上而下(以壳体1底面、与底部垫片416接触的面为下 )设置为限位块411、上垫片412、第一限位件413、下垫片414、第二限位件415、底部垫片416。

底部垫片416上设置有用于容置第一导向柱11穿过的第一底部垫片孔4161、及用于容置第二导向柱12穿过的第二底部垫片孔4162,连接后,底部垫片416的位置无法移动被固定。

第二限位件415设置有用于容置第一导向柱11穿过的第二通孔4151,及用于容置第二导向柱12穿过的第二限位槽4152,及凸出于第二限位件415上表面的第二限位件导向柱4153,及容置于第二限位槽4152的第二限位弹簧4154,及边缘成直角、横向凸出于第二限位件415侧面、与单锁舌2接触的第二限位件凸起4155。

第二限位槽4152内,由于第二导向柱12位置固定及第二限位弹簧4154的张力,使得第二限位件415始终存在将第二限位件凸起4155与单锁舌2接触的力。

下垫片414设置有用于容置第一导向柱11穿过的第一下垫片孔4141,及用于容置第二限位件导向柱4153的第二下垫片孔4143。

第一限位件413设置有用于容置第一导向柱11穿过的第一通孔4131,及用于容置第二限位件导向柱4153的第一限位槽4133,及容置于第一限位槽4133的第一限位弹簧4134,及与推拉杆42连接的第一限位导向柱4135。

第一限位槽4133内,受第一限位弹簧4134的张力及第二限位件导向柱4153的位置,使得当第二限位件415旋转时,第一限位件413也随之旋转,故第一限位件413及第二限位件415都随单锁舌2的位置移动而旋转。

上垫片412设置有用于容置第一导向柱11穿过的第一上垫片孔4121,及用于容置第二限位件导向柱4153的第二上垫片孔4123。

限位块411设置有用于容置第一导向柱11穿过的限位块孔4111。

固定件43上设置有可与双锁舌3接触的滚柱431,及与推拉杆42连接的推拉柱432,及用于容置第五导向柱15且以第五导向柱15为旋转轴可旋转的连接孔433,及可与把手驱动部5接触的把手柱434,及边缘凸出、呈L形受第六挡板16限位的固定件限位部435。

把手柱434与所述把手驱动部5接触,当把手驱动部5开门时,可带动把手柱434使固定块43发生旋转。

固定件43由第一固定片43a及第二固定片43b上下两片平板及中间的柱体组成,其中,推拉柱432伸出第二固定片43b,与推拉杆42连接。

推拉杆42包括与第一限位导向柱4135连接的第一推拉孔421,及与推拉柱432连接的第二推拉孔422。本实施例中,推拉杆42与第一限位导向柱4135及推拉柱432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当然,可以想象的是,推拉杆42与第一限位导向柱4135及推拉柱432的连接方式还可以为卡接、粘合的其他本领域人员容易想到的方法,本实施例再次不做过多限制。

请参考图2及图10,单锁舌包括可以伸出壳体侧边18的第二侧边孔182的单锁舌头部21,及与第二限位件凸起4155接触凸出于单锁舌2的肩部凸起22,及套于单锁舌2主体的单锁舌弹簧25,及宽度大于单锁舌弹簧25的卡位凸起23,及呈L形的尾板挡板24。

肩部凸起22凸出于单锁舌2表面,开门时,第二限位件凸起4155卡于肩部凸起22的的边缘,锁门时,第二限位件凸起4155被肩部凸起22带动,与肩部凸起的表面接触。

卡位凸起23与第三挡板13相接触,连接后,单锁舌2主体被第三挡板13及第四挡板14限位固定,使得单锁舌2只能在限位范围内垂直第二侧边孔182左右移动。

单锁舌弹簧25位于卡位凸起23及第四挡板14之间,而尾板挡板24位于第四挡板14的另一边,使得单锁舌2始终存在伸出壳体1的力,而尾板挡板24则防止单锁舌2伸出时脱离壳体。

请参考图2及图11,双锁舌包括可以伸出壳体侧边18的第三侧边孔183的双锁舌头部31,及卡入壳体第七槽体17的移动限位32,及与固定件43的滚柱431接触的双锁舌卡位33,及容置双锁舌弹簧35的容置孔34。

壳体1的第六挡板16上设置有与双锁舌弹簧35相匹配且凸出于第六挡板16的第六挡板凸起161,双锁舌弹簧35的一端容置于容置孔34内,另一端与第六挡板凸起161相接触,由此使得双锁舌始终存在伸出壳体1的力。

双锁舌卡位33包括卡位斜面331及卡位底面332。锁体运动时,当滚柱431接触卡位底面332时,滚珠431卡入卡位底面322与双锁舌3双锁舌3主体之间而无法移动,双锁舌3被限位,固定伸出于壳体1外;当滚柱431接触卡位斜面331时,在外力作用下,滚柱431可以滚柱431中心的轴为旋转轴旋转移动,双锁舌3不被限位,双锁舌3可移动伸入壳体1内。

请参考图13~图22,本实施例中的智能锁锁体,双锁舌3是否可移动可由单锁舌2或把手驱动部5决定,这两种方式都可以使双锁舌3限位或可移动,本实用新型中主要限定单锁舌2对双锁舌3限位及可移动的作用方式,对于把手驱动部5如何限位双锁舌3的方式仅做效果的描述。

智能锁锁体安装于门体后,锁体位于门内,门框上设置有用于卡住锁舌及门栓6的锁眼,当门与门框处于同一平面、锁舌及门栓伸入门框内且位置不可移动时,门即上锁;当门不与门框处于同一平面,锁舌及门栓伸入锁体内或位置可移动时,门可以开启。

本实用新型中,门框上设置有容置双锁舌3及门栓6的锁眼,并未设置容置单锁舌2的锁眼,故当门上锁时,单锁舌2被门框限位,即一直伸入锁体内部;而门开启时,门与门框不再接触,单锁舌2无门框限制下受到单锁舌弹簧25的张力一直伸出壳体1外。

当门在开启时,单锁舌2在单锁舌弹簧25的张力作用下伸出壳体1。此时,第二限位件凸起4155卡住肩部凸起22,第一限位导向柱4135连接推拉杆42,并带动固定件43远离双锁舌卡位33,此时双锁舌3不受任何限位可移动,由于移动限位32伸入第七槽体17,故双锁舌3的仅仅能在第一槽体17的范围内横向移动。

具体的,限位组件41内部:

底部垫片416在第一导向柱11及第二导向柱12的限位下位置固定;

第二限位件415在第一导向柱11的限位下可以以第一导向柱11为旋转轴进行旋转,第二导向柱12伸入第二限位槽4152中,此时,第二导向柱12位于第二限位槽4152的左端,右端是第二限位弹簧4154,由于第二限位柱12的位置固定,在第二限位弹簧4154的张力作用下,第二限位件415始终存在第二限位部凸起4155与肩部凸起22边缘卡紧的力;

下垫片414在第二限位件导向柱4135及第一导向柱11的限位下,以第一导向柱11为旋转轴由第二限位件导向柱4135带动进行旋转;

第一限位件413在第一导向柱11的限位下可以以第一导向柱11为旋转轴进行旋转,第二限位件导向柱4135伸入第一限位槽4133内,此时,第二限位件导向柱4135位于第一限位槽4133的右端,左端是第一限位弹簧4134,在第一限位弹簧4134的张力下,第二限位件导向柱4135始终位于第一限位槽4133的右端,故当第二限位件导向柱4135位置移动时,第一限位件413随第二限位件导向柱4135的移动而旋转,;

上垫片412在第二限位件导向柱4135及第一导向柱11的限位下,以第一导向柱11为旋转轴由第二限位件导向柱4135带动进行旋转;

限位块411位于整个限位组件41的最顶端,将整个限位组件41固定压紧于壳体1内部,防止第一限位弹簧4134及第二限位弹簧4154等组件弹出限位组件41外。

当然,可以想象的,第一限位槽4133及第二限位槽4152内也可以设置与第一限位弹簧4134及第二限位弹簧4154相匹配的凸起,或者将第一限位弹簧4134及第二限位弹簧4154粘和与第一限位槽4133及第二限位槽4152内等方式,防止第一限位弹簧4134及第二限位弹簧4154弹出第一限位槽4133及第二限位槽4152。

当在锁门时,单锁舌2伸入壳体1内部,单锁舌2整体位于壳体1 内部,故肩部凸起22及卡位凸起23向壳体1内部移动。此时,第二限位件凸起4155被肩部凸起22按压位置发生移动,第二限位件415旋转带动第一限位件413旋转,并由此带动推拉杆42向下移动,带动固定件43的滚柱431靠近双锁舌卡位33,并卡入卡位底面332中,此时双锁舌3被滚柱431限位无法移动,一直伸出壳体1外,门被锁住。

具体的,限位组件41内部:

底部垫片416在第一导向柱11及第二导向柱12的限位下位置固定;

第二限位件415在第一导向柱11的限位下可以以第一导向柱11为旋转轴进行旋转,此时第二限位件凸起4155随肩部凸起22向内移动被按压,以第一导向柱11为旋转轴顺时针发生旋转,带动第二限位件415整体顺时针旋转,第二限位弹簧4151被挤压,使得第二限位件415的第二限位件凸起4155依然紧贴肩部凸起22表面。

下垫片414在第二限位件导向柱4135及第一导向柱11的限位下,以第一导向柱11为旋转轴随第二限位件导向柱4135带动发生同步顺时针旋转;

第一限位件413在第一导向柱11的限位下可以以第一导向柱11为旋转轴进行旋转,在第二限位件导向柱4153伸入第一限位槽4133内且受第一限位弹簧4134的张力作用下,第二限位件导向柱4153的位置移动,按压第一限位弹簧4134,带动第一限位件413随第二限位件导向柱4153同步发生旋转,并带动第一限位件413上的第一限位导向柱4135也顺时针发生旋转向下移动;

上垫片412在第二限位件导向柱4135及第一导向柱11的限位下,以第一导向柱11为旋转轴随第二限位件导向柱4135带动发生同步顺时针旋转。

当第一限位件413顺时针旋转时,第一限位导向柱4135随之顺时针旋转向下移动,带动与之连接的推拉杆42也向下移动,同时推动与推拉杆42另一端连接的推拉柱432向下移动,固定件43以第五导向柱15为旋转轴在推拉柱432的带动下逆时针旋转,滚柱431卡入卡位底面332内,限位双锁舌3位置。

请参考图17~图2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智能锁锁体,其门体由从锁门到开门大致划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状态。

a、锁门时:

此时单锁舌2伸入壳体1内部,双锁舌3被固定,门栓6及双锁舌3伸入门框的锁眼内;

b、开门瞬间时:

此时,把手驱动部5带动门栓6伸入壳体1内,由于门与门框尚未分离,单锁舌2依然限位双锁舌3,但把手驱动部5壳体通过带动把手柱433将固定件43顺时针旋转,双锁舌3可移动;

c、开门时:

外力推门,双锁舌3在锁眼的挤压下伸入壳体1内部后再次伸出壳体1,单锁舌2伸出壳体1使双锁舌3持续处于可移动状态。

以下结合图17~图22对上述几种状态及锁体的开启进行描述。其中,为了可以更清晰的展示本实用新型所述智能锁锁体的运动方式及状态变化,部分图中省略了部分与锁体运动无关的结构。

a、锁门时:

锁门时,双锁舌3及门栓6伸入位于门框上的锁眼内,单锁舌2伸入壳体1内部。

此时,由于单锁舌2伸入壳体1内部,限位组件41的第二限位件凸起4155被肩部凸起22按压,第二限位弹簧4154被挤压使得第二限位件凸起4155贴近肩部凸起22不会随意晃动;第二限位件凸起4155由此带动第一限位件413的第一限位导向柱4135位于向下的位置,推拉杆42在第一限位导向柱4135的带动下也处于向下的位置,同时带动固定件43的推拉柱432也处于向下的位置,滚柱431位于卡位底面332及双锁舌3之间,将双锁舌3限位。

b、开门瞬间时:

准备开门时,把手驱动部5带动门栓6伸入壳体1内,并带动固定件43顺时针旋转,双锁舌3可发生位移,锁体无固定伸入锁眼的结构可移动。

此时,把手驱动部5带动门栓6壳体1内,门栓6的锁门功能消失,仅有双锁舌3对锁体的锁门功能。

由于门体与门框尚未分离,故单锁舌2仍然伸入壳体1内部,与锁门时的情况相同,单锁舌2此时仍对双锁舌3起限位作用。

但双锁舌3的限位就可移动还可以受到把手驱动部5的带动,具体的,当把手驱动部5开门移动时,带动并推动与把手驱动部5相接触的把手柱434,使固定件43以第五导向柱15为旋转轴顺时针旋转,滚柱431随之顺时针旋转与卡位斜面331接触。此时,只要有外力推动下,双锁舌3可向内移动带动滚柱431旋转并随之继续以第五导向柱15为旋转轴顺时针旋转,故双锁舌3可移动。

当双锁舌3受把手驱动部5的带动可移动时,限位组件41也被带动发生变化:

由于固定件43已经在把手驱动部5的带动下发生顺时针旋转,与固定件43连接的推拉杆42也随之向上移动,带动第一限位导向柱4135向上移动,并带动第一限位件413逆时针旋转;

而此时单锁舌2的肩部凸起22仍然位于壳体1内部按压第二限位件凸起4155,故第二限位件415仍然与锁门时位置相同,故第二限位导向柱4153在第一限位槽4133内的位置不变;

由于第一限位件413在第一限位导向柱4135的带动下已经逆时针旋转,故第一限位槽内的第一限位弹簧4134被压缩,第一限位弹簧4134的张力使第一限位件413存在将第二限位导向柱4153靠近第一限位槽4133右端的力。

c、开门时;

外力推门,将门体与门框分离,此时门栓6已经伸入壳体1内部对门的开启无限位,双锁舌3在开门瞬间时已经处于可移动的状态,外力推门时,在锁眼的挤压下双锁舌3可以伸入壳体1内部,这时双锁舌3、门栓6、单锁舌2对门框的限位作用全部消失,门可以开启。开启后,单锁舌2无外力限制,在单锁舌弹簧35的带动下伸出壳体1外,带动双锁舌3保持可移动状态,而门栓6持续深入壳体1内部,门体维持开启状态。

当外力推门时,单锁舌2伸出壳体1外,肩部凸起22向外移动,第二限位件凸起4155在第二限位弹簧4154的张力作用下,带动第二限位件415以第一导向柱11为旋转轴逆时针旋转,第二限位件导向柱4153随之旋转,第二限位件415再次卡于肩部凸起22。

第二限位导向柱4153在第一限位槽体4133内随之旋转移动,第一限位弹簧4134的张力作用使第一限位件413保持向上的状态,带动推拉杆42保持向上的状态,带动固定件43保持与卡位斜面331的状态,此时,双锁舌3可移动,门保持开启状态。

实施例2

如图24及图2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可限位双锁舌的智能锁锁体的原理与实施例1相通,其整体结构大体与实施例1相似,同为通过单锁舌2A的位置移动可限位双锁舌3A。但其限位部4A的设置与实施例1不同,以下主要针对其不同的限位部4A进行描述。

请参考图23、图24及图25,其中,图23为实施例1中单锁舌2、双锁舌3、限位部4、把手驱动部5的主要结构俯视简图,图24及图25为实施例2中单锁舌2A、双锁舌3A、限位部4A、把手驱动部5A的主要结构俯视简图。

通过图中的对比可以看出,实施例1与实施例2中,单锁舌、双锁舌、把手驱动部完全相同,限位部中推拉杆虽然形状不同,但作用完全相同,故实施例1与实施例2中主要区别的部件为限位组件41A及固定件43A,以下主要针对区别的部件限位组件41A及固定件43A进行描述。

本实施例中,限位组件41A包括与单锁舌2的肩部凸起22A接触的第一限位部411A,与推拉杆42A连接的第二限位部412A,位于第一限位部411A及第二限位部412A之间的限位弹簧413A,及用于容置第一导向柱11A穿过的容置限位孔414A。

限位弹簧413A的两端与第一限位部411A及第二限位部412A连接,自然状态下,限位弹簧413A的张力使得第一限位部411A及第二限位部412A相分离。

连接后,第一导向柱11A穿过容置限位孔414A,限位组件41A以第一导向柱11A为旋转轴可进行旋转。

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411A与第二限位部412A之间为活动连接,此时第一限位部411A与第二限位部412A之间无论是受到肩部凸起22A或是推拉杆42A的作用力,都会在限位弹簧413A的张力作用下保持相分离的状态。

固定件43A包括与双锁舌3A的双锁舌卡位33A接触的滚柱431A,及与推拉杆42A连接的推拉柱432A,及用于容置第五导向柱15A且以第五导向柱15A为旋转轴可旋转的连接孔433A,及可与把手驱动部5A接触的把手柱434A,及边缘凸出、呈L形受第六挡板16A限位的固定件限位部435A,及固定件孔436A,及设置于壳体1A的第九导向柱19A连接的固定件弹簧437A。

固定件弹簧437A的两端分别与固定件孔436A及第九导向柱19A固定连接,其固定件弹簧437A连接方式可以为钩挂、粘和等机械领域内常见方式,连接方式不受本实施例的限制,连接后,固定件弹簧437A的在自然状态下使得固定件43A始终存在靠近所述第九导向柱19A的力。

在无外力作用下,固定件弹簧437A的拉力使得固定件43A始终存在靠近第九导向柱19A的力,固定件43A的旋转直至固定件限位部435A与第六挡板16A接触时停止,固定件43A推动推拉杆42A向上移动,进而推动第二限位部412A向上移动,限位组件41A在第二限位部412A的推动作用下,以第一导向柱11A为旋转轴逆时针旋转,而第二限位部412A同时推动限位弹簧413A也向上移动,在限位弹簧413A的作用下,第一限位部411A始终存在接触肩部凸起22A的力。

与实施例1相同,本实施例中其门体由从锁门到开门也可大致划可以分为锁门时、开门瞬间时及开门时这3种状态,其3种状态下各部件的运动方式与实施例1相似,以下针对不同方式做简要说明。

锁门时,单锁舌2A伸入壳体1A内部,双锁舌3A被限位,门无法开启。

具体的,肩部凸起22A同时向内移动,按压与肩部凸起22A相接触的第一限位部411A,第一限位部411A以第一导向柱11A为旋转轴顺时针旋转,在限位弹簧413A的张力作用下,第二限位部412A也以第一导向柱11A为旋转轴顺时针旋转,由此推动推拉杆42A向下运动,进而推动固定件43A以第五导向柱15A为旋转轴逆时针旋转,当固定件43A的滚柱431A接触到卡位底面332A时,固定件43A停止旋转,双锁舌3A被限位。

开门瞬间时,把手驱动部5A带动把手柱434A将固定件43A以第五导向柱15A为旋转轴顺时针旋转,此时,滚柱431A离开卡位底面332A,与卡位斜面331A接触,双锁舌3A可移动,同时固定件43A的旋转推动推拉杆42A向上移动,进而推动第二限位部412A以第一导向柱11A为旋转轴逆时针旋转,但由于此时门体尚未离开门框,单锁舌2A仍然位于壳体1A内部,故第一限位部411A位置不变,单锁舌弹簧25A被压缩。

开门时,外力推动门体,单锁舌2A伸出壳体1A,双锁舌3A可移动,门开启。

具体的,当门体处于开门瞬间时,双锁舌3A已为可移动状态,此时当有外力推动门体让其远离门框时,双锁舌3A在门框的作用下伸入壳体1A内部后随即伸出壳体1A外,此时门体与门框分离,单锁舌1A不再受到门框限制伸出壳体1A外,肩部凸起22A向左移动,限位组件41A在固定件弹簧437A的作用力下仍然与肩部凸起22A接触,故双锁舌3A始终处于可移动的状态,门体始终保持开启状态。

本实施例未描述的结构请参考实施例1。

实施例3

如图26~图3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可限位双锁舌的智能锁锁体,包含3种结构相似的方案,这3种方案的基本原理与实施例1相通,其整体结构大体与实施例1相似,同为通过单锁舌2B的位置移动可限位双锁舌3B。但其限位部4B的设置与实施例1不同,以下主要针对其不同的限位部4B进行描述。

请参考图23、图26~图31,其中,图23为实施例1中单锁舌2、双锁舌3、限位部4、把手驱动部5的主要结构俯视简图;图26及图27为实施例3第一种方案的单锁舌2B、双锁舌3B、限位部4B、把手驱动部5B的主要结构俯视简图;图28及图29为实施例3第二种方案的单锁舌2B、双锁舌3B、限位部4B、把手驱动部5B的主要结构俯视简图;图30及图31为实施例3第三种方案的单锁舌2B、双锁舌3B、限位部4B、把手驱动部5B的主要结构俯视简图。

通过图中的对比可以看出,实施例1与实施例3的3种方案中,单锁舌、把手驱动部完全相同,双锁舌存在略微变化,实施例3中的第二及第三种方案中双锁舌的双锁舌卡位无卡位斜面及卡位底面,其双锁舌卡位为边缘呈直角的凸起,其作用与实施例1的相似,故实施例1与实施例3的3种方案其主要区别的部件为限位部4B,以下主要针对区别的部件限位部4B对实施例3中的3种方式进行描述。

方案一:请参考图26及图27,实施例3的第一种方案。

本方案中,限位部4B包括与单锁舌2B接触的限位组件41B,及与双锁舌3B和限位组件41B接触的推拉固定件,及固定推拉固定件的壳体固定块B,壳体固定块B固定于壳体1B上。

本方案中,推拉固定件包括与双锁舌3B接触的固定件43B,及连接限位组件41B及固定件43B的推拉杆42B,其中,推拉杆42B被壳体固定块B固定,使得推拉杆42B只能在固定部B的限位上下移动。

本方案中,限位组件41B与推拉杆42B一体设置。

限位组件41B上设置有第二倾斜面412B,单锁舌2B的肩部凸起22B上设置有第一倾斜面221B,第二倾斜面412B与第一倾斜面221B平行接触。由于限位组件41B在壳体固定块B的限位下仅能上下移动,故当单锁舌2B伸入或伸出壳体1B时,限位组件41B的第二倾斜面412B在肩部凸起22B的第一倾斜面221B的带动下可以向上或向下移动。

推拉杆42B包括限位于限位组件41B及壳体固定块B之间的第一推拉杆弹簧421B,及直径宽于推拉杆42B主体的的推拉杆凸起423B和推拉底座424B,及与推拉杆42B主体活动连接的、内部中空的推拉驱动件425B,及位于推拉杆凸起423B与推拉驱动件425B之间的第二推拉杆弹簧422B。

推拉驱动件425B上设置有孔位4251B,连接后,推拉杆42B的主体穿过孔位4251B伸入内推拉驱动件425B,而推拉底座424B的直径大于孔位4251B,故推拉杆42B主体可在推拉驱动件425B内移动且不会脱出。

第二推拉杆弹簧422B位于推拉杆凸起423B与推拉驱动件425B之间,具体的,第二推拉杆弹簧422B位于推拉杆凸起423B与孔位4251B之间,第二推拉杆弹簧422B在自然状态下的张力作用使得推拉底座424B位于推拉驱动件425B的孔位4251B一侧。

第一推拉杆弹簧421B位于限位组件41B及壳体固定块B之间,壳体固定块B固定于壳体1上,故第一推拉杆弹簧421B在自然状态下的张力作用使得第一倾斜面221B与第二倾斜面412B始终接触。

本方案中固定件43B与实施例1中固定件43的结构及作用相同,其中,本方案中推拉柱432B与推拉驱动件425B连接,连接后,固定件43B与推拉驱动件425B相互作用。其连接方式可以为卡接、粘和、焊接等任何机械领域内常见方式,其连接方式在此不做限制。

与实施例1相同,本方案中其门体由从锁门到开门也可大致划可以分为锁门时、开门瞬间时及开门时这3种状态,其3种状态下各部件的运动方式与实施例1相似,以下针对不同方式做简要说明。

锁门时,单锁舌2B伸入壳体1B内部,双锁舌3B被限位,门无法开启。

此时,单锁舌2B伸入壳体1B内部,肩部凸起22B向内运动,第一倾斜面221B带动第二倾斜面412B使限位组件41B向下移动,带动推拉杆42B向下移动,第一推拉杆弹簧421B被压缩,带动推拉杆42B主体向下移动,故推拉底座424B向下移动,而推拉底座424B向下移动使得第二推拉杆弹簧422B被压缩,第二推拉杆弹簧422B的张力作用使得推拉驱动件425B也向下移动,由此带动与推拉驱动件425B连接的固定件43B以第一导向柱15B为旋转轴逆时针旋转,当固定件43B的滚柱431B接触到卡位底面332B时,固定件43B停止旋转,双锁舌3B被限位。

开门瞬间时,把手驱动部5B带动把手柱434B将固定件43B以第五导向柱15B为旋转轴顺时针旋转,此时,滚柱431B离开卡位底面332B,与卡位斜面331B接触,双锁舌3B可移动,同时固定件43B的旋转推动推拉驱动件425B向上移动,第二推拉杆弹簧422B被压缩, 第二推拉杆弹簧422B被压缩的张力作用使得推拉杆42B主体也存在向上移动的力,但由于此时门体尚未离开门框,单锁舌2B仍然位于壳体1B内部,故限位组件41B位置不变。

开门时,外力推动门体,单锁舌2B伸出壳体1B,双锁舌3B可移动,门开启。

具体的,当门体处于开门瞬间时,双锁舌3B已为可移动状态,此时当有外力推动门体让其远离门框时,双锁舌3B在门框的作用下伸入壳体1B内部后随即伸出壳体1B外,此时门体与门框分离,单锁舌1B不再受到门框限制伸出壳体1B外,肩部凸起22B向左移动,第二倾斜面412B向左移动,第一倾斜面221B在第一推拉杆弹簧421B的张力作用下随之向上移动,推拉杆42B主体向上移动,第二推拉杆弹簧422B张力作用下,推拉底座424B回到靠近推拉驱动件425B的孔位4251B的一侧,使固定件43B保持开门瞬间时的状态,门体始终保持开启状态。

本方案中未描述的结构请参考实施例1。

方案二:请参考图28及图29,实施例3的第二种方案。

本方案的限位部4B与方案一相比,其区别仅在于本方案中无固定件43B,其推拉固定件仅为推拉杆42B,且驱动件425B的形状以及受把手驱动部5B的带动方式不同。故对于方案一相同的部分,本方案不在赘述,仅对不同的地方进行描述。

本方案中,双锁舌3B的双锁舌卡位33B为边缘呈直角、凸出于双锁舌3B主体的凸起,其双锁舌卡位33B无卡位斜面331B及卡位底面332B,与之相对应,限位部4B推拉杆42B的推拉驱动件425B的底边也为直角,当推拉驱动件425B的底边与双锁舌卡位33B接触时,双锁舌3B被限位,当推拉驱动件425B的底边与双锁舌卡位33B不接触时,双锁舌3B可移动。

推拉驱动件425B设置有凸出杆,开门时,把手驱动部5B按压凸出杆将推拉驱动件425B向上移动。

与方案一相同,本方案其门体由从锁门到开门也可大致划可以分为锁门时、开门瞬间时及开门时这3种状态,其3种状态下各部件的运动方式与方案一相似,仅仅为限位部4B限位双锁舌3B的接触部件不同,以下针对不同方式做简要说明。

锁门时,单锁舌2B伸入壳体1B内部,双锁舌3B被限位,门无法开启。

此时,单锁舌2B伸入壳体1B内部,肩部凸起22B向内运动,第一倾斜面221B带动第二倾斜面412B使限位组件41B向下移动,带动推拉杆42B向下移动,第一推拉杆弹簧421B被压缩,带动推拉杆42B主体向下移动,故推拉底座424B向下移动,而推拉底座424B向下移动使得第二推拉杆弹簧422B被压缩,第二推拉杆弹簧422B的张力作用使得推拉驱动件425B也向下移动,驱动件425B与双锁舌卡位33B接触,双锁舌3B被限位。

开门瞬间时,把手驱动部5B按压带动驱动件425B的凸起件,推拉驱动件425B向上移动,双锁舌3B可移动,同时第二推拉杆弹簧422B被压缩, 第二推拉杆弹簧422B被压缩的张力作用使得推拉杆42B主体也存在向上移动的力,但由于此时门体尚未离开门框,单锁舌2B仍然位于壳体1B内部,故限位组件41B位置不变。

开门时,外力推动门体,单锁舌2B伸出壳体1B,双锁舌3B可移动,门开启。

具体的,当门体处于开门瞬间时,双锁舌3B已为可移动状态,此时当有外力推动门体让其远离门框时,双锁舌3B在门框的作用下伸入壳体1B内部后随即伸出壳体1B外,此时门体与门框分离,单锁舌1B不再受到门框限制伸出壳体1B外,肩部凸起22B向左移动,第二倾斜面412B向左移动,第一倾斜面221B在第一推拉杆弹簧421B的张力作用下随之向上移动,推拉杆42B主体向上移动,在第二推拉杆弹簧422B张力作用下,推拉底座424B回到靠近推拉驱动件425B的孔位4251B的一侧,使推拉驱动件425B保持开门瞬间时的状态,门体始终保持开启状态。

本方案中未描述的结构请参考实施例1及实施例2的方案一。

方案三:请参考图30及图31,实施例3的第三种方案。

本方案的限位部4B与方案二相比,其区别为:本方案中限位组件41B形状及运动方式不同,与之相匹配的,单锁舌2B的肩部凸起22B也不同;推拉杆42B的形状也有略微不同,但达到的技术效果相同。故对于方案二相同的部分,本方案不在赘述,仅对不同的地方进行描述。

本方案中,限位组件41B包括以第一导向柱11B为旋转轴可旋转的外形呈椭圆形的限位件主体413B,及与单锁舌2B的肩部凸起22B相接触的限位块411B,还包括有使限位块411B始终与肩部凸起22B接触的弹簧。

本方案中,肩部凸起22B与实施例1及实施例2的方案一相同,限位块411B为凸出于限位件主体413B的凸起,其形状可以为长方形、正方形等,在此不做限定,图中为表达方便设置为长方形。

本方案中,推拉杆42B还包括设置于推拉杆42B顶部,与限位组件41B相接触的推拉杆顶板426B,当限位件主体413B旋转时,按压推拉杆顶板426B使其向下或向上移动。

当单锁舌2B向内移动时,肩部凸起22B随之向内移动,与肩部凸起22B接触的限位块411B在肩部凸起22B带动下,带动限位件主体413B以第一导向柱11B为旋转轴顺时针旋转,限位件主体413B旋转按压推拉杆顶板426B向下移动,进而推动推拉杆42B向下移动,推拉驱动件425B接触双锁舌卡位33B,双锁舌3B被限位。

本方案中,当单锁舌2B伸出壳体1B外时,椭圆形的限位件主体413B设置为上下方向是短直径,左右方向是长直径,使得单锁舌2B向内时,限位件主体413B可以向下按压推拉杆顶板426B。当然,其限位件主体413B也可以设置为圆形,但此时第一导向柱11B则设置为限位件主体413B非圆心的位置,其可以实现与椭圆形限位件主体413B相同的效果。

与方案二相同,本方案其门体由从锁门到开门也可大致划可以分为锁门时、开门瞬间时及开门时这3种状态,其3种状态下各部件的运动方式与方案二相似,仅仅为限位组件41B与推拉杆42B的接触部件及方式不同,以下针对不同方式做简要说明。

锁门时,单锁舌2B伸入壳体1B内部,双锁舌3B被限位,门无法开启。

此时,单锁舌2B伸入壳体1B内部,肩部凸起22B向内运动,推动限位块411B位置变化,进而带动限位件主体413B以第一导向柱11B为旋转轴顺时针旋转,限位组件41B内部的弹簧被压缩,带动推拉杆42B向下移动,第一推拉杆弹簧421B被压缩,带动推拉杆42B主体向下移动,故推拉底座424B向下移动,而推拉底座424B向下移动使得第二推拉杆弹簧422B被压缩,第二推拉杆弹簧422B的张力作用使得推拉驱动件425B也向下移动,驱动件425B与双锁舌卡位33B接触,双锁舌3B被限位。

开门瞬间时,把手驱动部5B按压带动驱动件425B的凸起件,推拉驱动件425B向上移动,双锁舌3B可移动,同时第二推拉杆弹簧422B被压缩, 第二推拉杆弹簧422B被压缩的张力作用使得推拉杆42B主体也存在向上移动的力,但由于此时门体尚未离开门框,单锁舌2B仍然位于壳体1B内部,故限位组件41B位置不变。

开门时,外力推动门体,单锁舌2B伸出壳体1B,双锁舌3B可移动,门开启。

具体的,当门体处于开门瞬间时,双锁舌3B已为可移动状态,此时当有外力推动门体让其远离门框时,双锁舌3B在门框的作用下伸入壳体1B内部后随即伸出壳体1B外,此时门体与门框分离,单锁舌1B不再受到门框限制伸出壳体1B外,肩部凸起22B向左移动,限位组件41B内部弹簧在张力作用下,使推动限位块411B仍然与肩部凸起22B接触,进而带动限位件主体413B以第一导向柱11B为旋转轴逆时针旋转,带动推拉杆42B向上移动,在第二推拉杆弹簧422B张力作用下,推拉底座424B回到靠近推拉驱动件425B的孔位4251B的一侧,使推拉驱动件425B保持开门瞬间时的状态,门体始终保持开启状态。

本方案中未描述的结构请参考实施例1及实施例2的方案一、方案二。

本实施例3中的3种方案,其结构相似,效果相同,在实现同样的技术效果的前提下,实施例3中的3种方案可以交叉配合、组成效果相同的其他方案,本实施例在此仅对这3种方案进行说明,交叉配合实现的方案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在此不做赘述。

实施例4

如图32~图3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一种可限位双锁舌的智能锁锁体,其原理与实施例1~实施例3相通,其整体结构大体与实施例2的方案三相似,同为通过单锁舌2C的位置移动可限位双锁舌3C。但其限位部4C的设置与实施例2的方案三不同,以下主要针对其不同的限位部4C进行描述。

请参考图30及图31、图32、图33,其中,图30及图31为实施例2的方案三中单锁舌2B、双锁舌3B、限位部4B、把手驱动部5B的主要结构俯视简图;图32~图33为实施例4的单锁舌2C、双锁舌3C、限位部4C、把手驱动部5C的主要结构俯视简图。

通过图中的对比可以看出,实施例4与实施例2的方案三中,单锁舌、双锁舌、把手驱动部完全相同,故实施例4与实施例2的方案三主要区别的部件为限位部4C,以下主要针对区别的部件限位部4C进行描述。

本实施例中,限位部4C包括与单锁舌2C的肩部凸起22C接触的限位组件41C,及与限位组件41C和双锁舌3C接触的推拉杆42C,及固定推拉杆42C的壳体固定块C,壳体固定块C固定于壳体1C上。

本实施例中,推拉杆42C被壳体固定块C固定,使得推拉杆42C只能在固定部C的限位上下移动。

限位组件41C包括与肩部凸起22C接触的第一限位部411C,及与推拉杆42C连接的第二限位部412C,及固定于壳体1C的限位挡板414C,及位于第一限位部411C及限位挡板414C之间的限位弹簧413C。

第二限位部412C上设置有与推拉杆42C连接的第二限位部孔4121C。

限位弹簧413C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限位部411C及限位挡板414C连接,其连接方式可以为粘和等机械领域内常见方式,限位弹簧413C在自然状态下的张力作用使第一限位部411C远离限位挡板414C、与肩部凸起22C相接触。

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411C及第二限位部412C为一体设置,当有外力推动第一限位部411C或二限位部412C时,第一限位部411C及第二限位部412C以第一导向柱11C为旋转轴进行旋转。

推拉杆42C包括推拉主杆424C及推拉弹簧422C, 及直径小于推拉主杆424C的推拉细杆423C,及位于推拉细杆423C的上端直径大于第二限位部孔4121C的推拉凸起421C。

推拉细杆423C穿过第二限位部孔4121C与推拉凸起421C垂直固定连接。

推拉弹簧422C套于推拉细杆423C外,位于推拉主杆424C与第二限位部412C之间,推拉弹簧422C的张力作用使得推拉凸起421C始终与第二限位部412C相接触。

推拉主杆424C设置有凸出杆,开门时,把手驱动部5C按压凸出杆将推拉主杆424C向上移动。

与实施例2的方案三相同,本实施例其门体由从锁门到开门也可大致划可以分为锁门时、开门瞬间时及开门时这3种状态,其3种状态下推拉杆42C的运动方式与实施例2的方案三相似,限位组件41C与推拉杆42B的接触部件及方式不同,以下针对不同方式做简要说明。

锁门时,单锁舌2C伸入壳体1C内部,双锁舌3C被限位,门无法开启。

此时,单锁舌2C伸入壳体1C内部,肩部凸起22C向内运动,按压推动第一限位部411C以第一导向柱11C为旋转轴顺时针旋转,限位弹簧413C被压缩,第二限位部412C随第一限位部411C同样顺时针旋转,在推拉弹簧422C的张力作用下,第二限位部412C推动推拉凸起421C向下移动,推拉主杆424C底边与双锁舌卡位33C接触,双锁舌3C被限位。

开门瞬间时,把手驱动部5C按压带动推拉主杆424C的凸起件,推拉主杆424C向上移动,推拉主杆424C离开双锁舌卡位33C,双锁舌3C可移动,此时,推拉主杆424C向上移动带动推拉细杆423C及推拉凸起421C向上移动,但由于此时门体尚未离开门框,单锁舌2C仍然位于壳体1C内部,故第一限位部411C的位置不变,限位组件41C整体位置不变,推拉弹簧422C被压缩, 推拉凸起421C与第二限位部412C不再接触。

开门时,外力推动门体,单锁舌2C伸出壳体1C,双锁舌3C可移动,门开启。

具体的,当门体处于开门瞬间时,双锁舌3C已为可移动状态,此时当有外力推动门体让其远离门框时,双锁舌3C在门框的作用下伸入壳体1C内部后随即伸出壳体1C外,此时门体与门框分离,单锁舌1C不再受到门框限制伸出壳体1C外,肩部凸起22C向左移动,第一限位部411C在限位弹簧413C的张力作用下将第一限位部411C及第二限位部412C以第一导向柱11C为旋转轴进行逆时针旋转,第一限位部411C仍然与肩部凸起22C接触,第二限位部412C向上移动与开门瞬间时已经向上移动的推拉凸起421C相接触,在推拉弹簧422C在张力作用下,推拉凸起421C与第二限位部412C保持接触,从而使得整个推拉主杆424C保持开门瞬间时的状态,门体始终保持开启状态。

本实施例未描述的结构请参考实施例1~实施例3。

本实施例4的方案,在实现同样的技术效果的前提下,与实施例1~实施例3可以交叉配合、组成效果相同的其他方案,本实施例中在此仅对本实施例4进行说明,交叉配合实现的方案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在此不做赘述。

实施例5

如图34~图3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一种可限位双锁舌的智能锁锁体,其原理与实施例1~实施例4相通,其整体结构大体与实施例4相似,同为通过单锁舌2D的位置移动可限位双锁舌3D。但其限位部4D及单锁舌2D的部门结构及设置与实施例4不同,以下主要针对其不同的限位部4D及单锁舌2D进行描述。

请参考图32及图33、图34及图35,其中,图32及图33为实施例4中单锁舌2C、双锁舌3C、限位部4C、把手驱动部5C的主要结构俯视简图;图34及图35为实施例5的单锁舌2D、双锁舌3D、限位部4D、把手驱动部5D的主要结构俯视简图。

通过图中的对比可以看出,实施例4与实施例5中,双锁舌、把手驱动部完全相同,故实施例4与实施例5主要区别的部件为限位部4D及单锁舌2D,以下主要针对区别的部件限位部4D及单锁舌2D进行描述。

本实施例中,限位部4D包括与单锁舌2D连接的限位组件41D,及与限位组件41D和双锁舌3D相接触的推拉杆42D,及固定推拉杆42D的壳体固定块D,壳体固定块D固定于壳体1D上。

本实施例中,推拉杆42D被壳体固定块D固定,使得推拉杆42D只能在固定部D的限位上下移动。

限位组件41D包括于单锁舌2D连接的限位块411D,及连接限位块411D及推拉杆42D的连接杆412D。

限位块411D位于肩部凸起22D与卡位凸起23D之间且可移动,当单锁舌2D向内移动时,肩部凸起22D与限位块411D接触,带动限位块411D向内移动,当单锁舌2D向外移动时,卡位凸起23D与限位块411D接触,带动限位块411D向外移动。

限位块411D上设置有限位块孔4111D,连接杆412D通过限位块孔4111D与限位块411D连接,且连接杆412D可以限位块孔4111D为轴进行旋转,当单锁舌2D位置移动时,限位块411D随之移动,带动连接杆412D的位置也发生变化。

推拉杆42D包括推拉杆弹簧423D,及直径大于推拉杆弹簧423D的推拉杆凸起421D。

推拉杆凸起421D上设置有及推拉杆凸起孔4211D,推拉杆凸起421D通过推拉杆凸起孔4211D连接杆412D连接,且连接杆412D可以推拉杆凸起孔4211D为轴进行旋转,当限位块411D移动时,连接杆412D也会发生变化,带动推拉杆42D的位置也发生变化。

推拉杆弹簧423D的两端分别与推拉杆凸起421D及壳体固定块D接触,推拉杆弹簧423D在自然状态下的张力作用使得推拉杆42D始终存在将推拉杆凸起421D远离壳体固定块D的力,故限位块411D在推拉杆弹簧423D的张力下始终与肩部凸起22D接触。

推拉杆42D设置有凸出杆,开门时,把手驱动部5D按压凸出杆将推拉杆42D向上移动。

与实施例4相同,本实施例其门体由从锁门到开门也可大致划可以分为锁门时、开门瞬间时及开门时这3种状态,其3种状态下推拉杆42D的运动方式与实施例4相似,限位组件41D与推拉杆42D及单锁舌2D的接触部件及方式不同,以下针对不同方式做简要说明。

锁门时,单锁舌2D伸入壳体1D内部,双锁舌3D被限位,门无法开启。

此时,单锁舌2D伸入壳体1D内部,肩部凸起22C向内运动,与单锁舌2D连接的限位块411D在肩部凸起22D的带动下随之向内移动,带动连接杆412D随之运动,带动与连接杆412D连接的推拉杆凸起421D,使得推拉杆42D在壳体固定块D的限位作用下向下移动,推拉杆弹簧423D被压缩,推拉杆42D底边与双锁舌卡位33D接触,双锁舌3D被限位。

开门瞬间时,把手驱动部5D按压带动推拉杆42D的凸起件,推拉杆42D向上移动,带动推拉杆凸起421D向上移动,带动连接杆412D向上移动,并带动限位块411D在肩部凸起22D与卡位凸起23D之间移动,但由于此时门体尚未离开门框,单锁舌2D仍然位于壳体1D内部,故限位块411D无法带动单锁舌2D移动。

开门时,外力推动门体,单锁舌2D伸出壳体1D,双锁舌3D可移动,门开启。

具体的,当门体处于开门瞬间时,双锁舌3D已为可移动状态,此时当有外力推动门体让其远离门框时,双锁舌3D在门框的作用下伸入壳体1D内部后随即伸出壳体1D外,此时门体与门框分离,单锁舌1D不再受到门框限制伸出壳体1D外,肩部凸起22D及卡位凸起23D向左移动,带动限位块411D随之向左移动,拉动连接杆412D向左移动,拉动推拉杆凸起421D及推拉杆42D向上移动,在推拉杆弹簧423D的张力作用下,推拉杆42D保持开门瞬间时的状态,门体始终保持开启状态。

本实施例未描述的结构请参考实施例1~实施例4。

本实施例5的方案,在实现同样的技术效果的前提下,与实施例1~实施例4可以交叉配合、组成效果相同的其他方案,本实施例中在此仅对本实施例5进行说明,交叉配合实现的方案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在此不做赘述。

实施例6

如图36~图3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一种可限位双锁舌的智能锁锁体,其原理与实施例1~实施例5相通,其部分结构与实施例5相似,同为通过单锁舌2E的位置移动可限位双锁舌3E。但其限位部4E及双锁舌3E的部分结构及设置与实施例5不同,以下主要针对其不同的限位部4E及双锁舌3E进行描述。

请参考图34及图35、图36及图37,其中,图34及图35为实施例5中锁舌2D、双锁舌3D、限位部4D、把手驱动部5D的主要结构俯视简图;图36及图37为实施例6的单锁舌2E、双锁舌3E、限位部4E、把手驱动部5E的主要结构俯视简图。

通过图中的对比可以看出,实施例5与实施例6,单锁舌、把手驱动部完全相同,故实施例5与实施例6主要区别的部件为限位部4E及双锁舌3E,以下主要针对区别的部件限位部4E及双锁舌3E进行描述。

本实施例中,其双锁舌3E与实施例5中不同的地方为:

双锁舌3E的双锁舌卡位33E位于双锁舌3E主体的下端,即与实施例5中的双锁舌卡位33E的位置以移动限位32E对称;

且双锁舌3E内部设置有可与限位部4E接触的推拉容置孔36E。

本实施例中,限位部4E包括与单锁舌2E接触的限位组件41E,及与限位组件41E和双锁舌3E相接触的推拉杆42E。

限位组件41E包括于单锁舌2E接触的第一限位杆411E,及与推拉杆42E连接的第二限位杆412E。

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杆411E及第二限位杆412E一体设置,且以第一导向柱11E为旋转轴可旋转。

第一限位杆411E左右两侧分别与单锁舌2E的肩部凸起22E及单锁舌弹簧25E接触,单锁舌弹簧25E使得第一限位杆411E始终存在与肩部凸起22E接触的力。

第二限位杆412E上设置有与推拉杆42E连接的第二限位杆孔4121E。

推拉杆42E包括与第二限位杆412E连接的第一推拉杆421E,及与双锁舌3E接触的第三推拉杆423E,及连接第一推拉杆421E及第三推拉杆423E的第二推拉杆422E。

第一推拉杆421E上端设置有穿过第二限位杆孔4121E的第一推拉细杆4211E,本实施例中,第一推拉细杆4211E与第二限位杆412E固定连接。

第一推拉杆421E内部设置有与第二推拉杆422E连接的固定销425E,固定销425E上设置有固定销孔4251E。

第二推拉杆422E上设置有穿过固定销孔4251E的第二推拉杆细杆4223E,第二推拉杆细杆4223E的上端设置有穿过固定销孔4251E、且直径大于固定销孔4251E的第二推拉杆头部4221E。

连接后,当第一推拉杆421E向上移动时,固定销425E带动第二推拉杆头部4221E同步移动,进而带动第二推拉杆422E也向上移动。

第二推拉杆422E上还设置有第二推拉杆细杆4223E,及位于第二推拉杆422E底端的第二推拉杆凸起4222E。

第三推拉杆423E包括第三推拉杆避空部4231E,及可与双锁舌卡位33E接触的第三推拉杆固定块4232E,及用于容置第二推拉杆422E、内部空心的第三推拉杆内孔4233E,及推拉弹簧424E。

第三推拉杆避空部4231E的形状扁平状的细杆,第三推拉杆避空部4231E穿过推拉容置孔36E且不与双锁舌卡位33E接触,故当第三推拉杆避空部4231E移动至双锁舌卡位33E处的位置时,双锁舌3E不被限位。

呈圆柱状第三推拉杆固定块4232E位于第三推拉杆避空部4231E的下侧,与第三推拉杆避空部4231E连接,当第三推拉杆固定块4232E移动至于双锁舌卡位33E处的位置时,双锁舌3E被限位。

第三推拉杆423E内部还设置有可以容置第二推拉杆422E的第三推拉杆内孔4233E。第三推拉杆内孔4233E上设置有与第二推拉杆细杆4223E直径相匹配的孔位。

连接后,第二推拉杆422E的上端与固定销425E连接,下端伸入第三推拉杆内孔4233E,第二推拉杆422E下端的第二推拉杆凸起4222E被第三推拉杆内孔4233E上的孔位限位,使第二推拉杆422E可以在第三推拉杆内孔4233E移动。

推拉弹簧424E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推拉杆凸起4222E及第三推拉杆内孔4233E上侧边接触,推拉弹簧424E在自然状态下的张力作用使得第二推拉杆凸起4222E始终存在远离第三推拉杆内孔4233E上侧边的力。

第三推拉杆423E上设置有凸出杆,开门时,把手驱动部5E按压凸出杆使第三推拉杆423E向下移动。

与实施例5相同,本实施例其门体由从锁门到开门也可大致划可以分为锁门时、开门瞬间时及开门时这3种状态,以下对这3种状态进行做简要说明。

锁门时,单锁舌2E伸入壳体1E内部,双锁舌3E被限位,门无法开启。

此时,单锁舌2E伸入壳体1E内部,肩部凸起22E向内运动,与单锁舌2E接触的第一限位杆411E在肩部凸起22E推动下向内移动,单锁舌弹簧25E被压缩。第一限位杆411E向内移动使得第一限位杆411E及第二限位杆412E以第一导向柱11E为旋转轴顺时针旋转,第二限位杆412E向上移动,拉动第一推拉细杆4211E及第二限位杆412E向上移动,进而使得固定销425E带动第二推拉杆头部4221E同步移动,第二推拉杆422E也向上移动。带动推拉弹簧424E也向上移动。

在推拉弹簧424E的张力作用下,第二推拉杆凸起4222E始终存在远离第三推拉杆内孔4233E上侧边的力。故第三推拉杆423E也被带动向上移动,此时第三推拉杆固定块4232E与双锁舌卡位33E接触,双锁舌3E被限位。

开门瞬间时,把手驱动部5E按压带动第三推拉杆423E的凸起件,使得第三推拉杆423E向下移动,使得第三推拉杆避空部4231E移动至双锁舌卡位33E处的位置时,双锁舌3E不被限位。第三推拉杆423E向下移动,第三推拉杆内孔4233E也向下移动,但由于此时门体尚未离开门框,单锁舌2E仍然位于壳体1E内部,肩部凸起22E仍然限位第一限位杆411E,第二限位杆412E仍然处于锁门时的状态,故推拉弹簧424E被压缩。

开门时,外力推动门体,单锁舌2E伸出壳体1E,双锁舌3E可移动,门开启。

具体的,当门体处于开门瞬间时,双锁舌3E已为可移动状态,此时当有外力推动门体让其远离门框时,双锁舌3E在门框的作用下伸入壳体1E内部后随即伸出壳体1E外,此时门体与门框分离,单锁舌1E不再受到门框限制伸出壳体1E外,肩部凸起22E也随之向左移动伸出壳体1E外,在单锁舌弹簧25E的张力作用下,第一限位杆411E也被推动继续与肩部凸起22E接触。第一限位杆411E向外移动使得第一限位杆411E及第二限位杆412E以第一导向柱11E为旋转轴逆时针旋转,第二限位杆412E向下移动,带动第一推拉细杆4211E及第二限位杆412E向下移动,进而使得固定销425E也向下移动,使得第二推拉杆422E位置可移动,在推拉弹簧424E的张力作用下,第二推拉杆凸起4222E向下移动,使得第三推拉杆423E保持开门瞬间时的状态,门体始终保持开启状态。

本实施例未描述的结构请参考实施例1~实施例5。

本实施例6的方案,在实现同样的技术效果的前提下,与实施例1~实施例5可以交叉配合、组成效果相同的其他方案,本实施例中在此仅对本实施例6进行说明,交叉配合实现的方案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了详细介绍,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