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业用智能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34206发布日期:2019-03-05 17:40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工业用智能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器人,特别是涉及一种工业用智能机器人。



背景技术:

申请号为201210130071.4,主题名称为工业机器人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提供一种工业机器人,包括基座导轨组件、底座组件、大臂组件、雕铣组件、腕部组件和爪手组件,所述基座导轨组件下端与导轨I相适配且可沿导轨I滚动,所述底座组件下端与基座导轨组件上端设有的导轨II相适配且可沿导轨II滑动,底座组件由上部组件和下部组件构成,且上部组件可绕下部组件转动;所述大臂组件上的肩轴与上部组件上部的肩轴孔浮动配合且大臂组件实现抬臂或放臂动作;所述雕铣组件下部与大臂组件侧部设有的导轨III相适配且可沿导轨III滑动并实现钻孔动作;所述腕部组件通过套杆安装在大臂组件的安装孔内并完成抬腕和放腕动作;所述爪手组件侧部与腕部组件上设有的导轨IV相适配并沿导轨IV滑动且实现爪手的开合动作。

然而,上述专利所公开的基座导轨组件,其并没有设置具体的减震组件,当基座导轨组件沿导轨I滚动时,特别是在遇到复杂路况时,会产生剧烈震动,剧烈震动进而会导致工业机器人上的零部件发生松动,进而影响了工业机器人的整体性能。

因此,如何开发一款工业用智能机器人,通过设置相应的减震装置,减少工业机器人在行走过程中所产生的剧烈震动,进而提高机器人的整体性能,这是研发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工业用智能机器人,通过设置相应的减震装置,减少工业机器人在行走过程中所产生的剧烈震动,进而提高机器人的整体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工业用智能机器人,包括:机器人本体、移动装置、减震装置;

所述机器人本体包括机柜及柜门,所述机柜为中空的腔体结构,所述机柜具有一开口端,所述柜门设于所述机柜的开口端;

所述移动装置包括:移动车架、前轮移动组件、后轮移动组件、前轮驱动部、后轮驱动部,所述前轮移动组件及所述后轮移动组件分别安装于所述移动车架的前端及后端,所述前轮驱动部与所述前轮移动组件驱动连接,所述后轮驱动部与所述后轮移动组件驱动连接;

所述减震装置包括前轮减震组件及后轮减震组件,所述前轮减震组件设于所述前轮移动组件上,所述后轮减震组件设于所述后轮移动组件上;

所述机柜的底部设有一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安装于所述前轮减震组件及所述后轮减震组件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前轮移动组件包括:左前滚轮、右前滚轮、前轮转轴,所述左前滚轮及所述右前滚轮分别安装于所述前轮转轴的两端;

所述后轮移动组件包括:左后滚轮、右后滚轮、后轮转轴,所述左后滚轮及所述右后滚轮分别安装于所述后轮转轴的两端;

所述前轮减震组件包括:左前轮减震结构、右前轮减震结构,所述左前轮减震结构及所述右前轮减震结构分别安装于所述前轮转轴的两端;

所述后轮减震组件包括:左后轮减震结构、右后轮减震结构,所述左后轮减震结构及所述右后轮减震结构分别安装于所述后轮转轴的两端;

所述安装板包括:左承载板、右承载板、中间连接板,所述左承载板与所述右承载板之间通过所述中间连接板连接,所述左承载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前轮减震结构及所述左后轮减震结构连接,所述右承载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右前轮减震结构及所述右后轮减震结构连接;

所述左前轮减震结构、右前轮减震结构、左后轮减震结构、右后轮减震结构的结构相同;

所述左前轮减震结构包括:轴承、悬架、第一减震弹性件、第二减震弹性件、安装定位杆;

所述轴承套接于所述前轮转轴的一端;

所述悬架包括:套筒、第一安装座、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及所述第二安装座分别设于所述套筒的两侧,所述套筒套接于所述轴承上,所述第一减震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座上,所述第二减震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座上,所述第一减震弹性件及所述第二减震弹性件分别位于所述前轮转轴的两侧;

所述安装定位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套筒,所述左承载板上开设有卡槽,所述安装定位杆的另一端设有卡扣,所述卡扣卡设于所述卡槽内;

所述安装定位杆铰接于所述套筒的转动轴与所述轴承套接于所述前轮转轴的转动轴相互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震弹性件为弹簧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减震弹性件为弹簧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轮驱动部包括:前轮驱动电机、前轮驱动齿轮组,所述前轮驱动电机通过所述前轮驱动齿轮组驱动所述前轮转轴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轮驱动齿轮组包括前轮驱动主动齿轮及与所述前轮驱动主动齿轮啮合的前轮驱动从动齿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轮驱动部包括:后轮驱动电机、后轮驱动齿轮组,所述后轮驱动电机通过所述后轮驱动齿轮组驱动所述后轮转轴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轮驱动齿轮组包括后轮驱动主动齿轮及与所述后轮驱动主动齿轮啮合的后轮驱动从动齿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左前滚轮及所述右前滚轮均为盘形滚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左后滚轮及所述右后滚轮均为盘形滚轮。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工业用智能机器人,通过设置机器人本体、移动装置、减震装置,并对各个部件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通过设置相应的减震装置,减少工业机器人在行走过程中所产生的剧烈震动,进而提高机器人的整体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工业用智能机器人的结构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移动装置及减震装置的结构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移动装置及减震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4为图2所示的安装板的结构图;

图5为图3所示的移动装置及减震装置的局部图(一);

图6为图3所示的移动装置及减震装置的局部图(二);

图7为密码开锁组件的整体结构图;

图8为图7所示的密码开锁组件的分解图(一);

图9为图7所示的密码开锁组件的分解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一种工业用智能机器人10,包括:机器人本体100、移动装置200、减震装置300。

机器人本体100包括机柜110及柜门120,机柜110为中空的腔体结构,机柜110具有一开口端,柜门120设于机柜110的开口端。

如图2及图3所示,移动装置200包括:移动车架210、前轮移动组件220、后轮移动组件230、前轮驱动部240、后轮驱动部250。前轮移动组件220及后轮移动组件230分别安装于移动车架210的前端及后端,前轮驱动部240与前轮移动组件220驱动连接,后轮驱动部250与后轮移动组件230驱动连接。

如图2及图3所示,减震装置300包括前轮减震组件310及后轮减震组件320,前轮减震组件310设于前轮移动组件220上,后轮减震组件320设于后轮移动组件230上。

机柜110的底部设有一安装板111,安装板111安装于前轮减震组件310及后轮减震组件320上。

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机器人本体100可以采用现有技术获得,根据具体的生产情况而定。例如,如果要对LED玻璃进行缺陷检测,则可以采用加装了相机的机器人,通过相机对LED玻璃的表面缺陷进行拍照检测,从而实现对LED玻璃的产品检测;如果要对物品进行搬运,则可以加装相应的机械手,通过机械手将物品夹取。

如图1所示,要说明的是,机器人本体100包括机柜110及柜门120,机柜110内放置有相关的零部件,例如放置有用于提供电源的蓄电池,又如放置有电路板及线缆,等等,而设置柜门120,则可以进行开合,从而对机柜110内的零部件进行保护。

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前轮驱动部240及后轮驱动部250,前轮驱动部240与前轮移动组件220驱动连接,后轮驱动部250与后轮移动组件230驱动连接,这样,前轮移动组件220及后轮移动组件230分别独立驱动,可以得到更强的驱动力。

要说明的是,减震装置300包括前轮减震组件310及后轮减震组件320,前轮减震组件310设于前轮移动组件220上,后轮减震组件320设于后轮移动组件230上,这样,可以使得机器人本体100得到更好的减震效果。

如图3所示,下面,对移动装置200及减震装置30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前轮移动组件220包括:左前滚轮221、右前滚轮222、前轮转轴223。左前滚轮221及右前滚轮222分别安装于前轮转轴223的两端;

后轮移动组件230包括:左后滚轮231、右后滚轮232、后轮转轴233。左后滚轮231及右后滚轮232分别安装于后轮转轴233的两端;

前轮减震组件310包括:左前轮减震结构311、右前轮减震结构312。左前轮减震结构311及右前轮减震结构312分别安装于前轮转轴223的两端;

后轮减震组件320包括:左后轮减震结构321、右后轮减震结构322。左后轮减震结构321及右后轮减震结构322分别安装于后轮转轴233的两端;

如图4所示,安装板111包括:左承载板112、右承载板113、中间连接板114。左承载板112与右承载板113之间通过中间连接板114连接,左承载板112的两端分别与左前轮减震结构311及左后轮减震结构321连接,右承载板113的两端分别与右前轮减震结构312及右后轮减震结构322连接;

左前轮减震结构311、右前轮减震结构312、左后轮减震结构321、右后轮减震结构322的结构相同。

如图5所示,下面,对左前轮减震结构311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左前轮减震结构311包括:轴承410、悬架420、第一减震弹性件430、第二减震弹性件440、安装定位杆450。

轴承410套接于前轮转轴223的一端。

悬架420包括:套筒421、第一安装座422、第二安装座423。第一安装座422及第二安装座423分别设于套筒421的两侧,套筒421套接于轴承410上,第一减震弹性件430设于第一安装座422上,第二减震弹性件440设于第二安装座423上,第一减震弹性件430及第二减震弹性件440分别位于前轮转轴223的两侧。

安装定位杆450的一端铰接于套筒421,左承载板112上开设有卡槽(图未示),安装定位杆450的另一端设有卡扣(图未示),卡扣卡设于卡槽内。

其中,安装定位杆450铰接于套筒421的转动轴与轴承410套接于前轮转轴223的转动轴相互垂直。

下面,对移动装置200及减震装置300的结构设计原理进行说明:

左前滚轮221及右前滚轮222分别安装于前轮转轴223的两端,左后滚轮231及右后滚轮232分别安装于后轮转轴233的两端,这样,相关的驱动装置驱动前轮转轴223及后轮转轴233转动,前轮转轴223进而带动左前滚轮221及右前滚轮222转动,后轮转轴233进而带动左后滚轮231及右后滚轮232转动,从而实现位置的移动;

左前轮减震结构311及右前轮减震结构312分别安装于前轮转轴223的两端,左后轮减震结构321及右后轮减震结构322分别安装于后轮转轴233的两端,与上述对应的,左承载板112的两端分别与左前轮减震结构311及左后轮减震结构321连接,右承载板113的两端分别与右前轮减震结构312及右后轮减震结构322连接,这样,左前轮减震结构311、右前轮减震结构312、左后轮减震结构321、右后轮减震结构322分别位于安装板111的四个边角处,可以使得整体受力更加均匀,对置于安装板111上的机器人本体作全方位的缓冲保护;

安装板111包括:左承载板112、右承载板113、中间连接板114,左承载板112与右承载板113之间通过中间连接板114连接形成“H”形,这样,一方面,中间连接板114将左承载板112及右承载板113紧紧连接起来;另一方面,长条形的左承载板112的两端分别与左前轮减震结构311及左后轮减震结构321连接,长条形的右承载板113的两端分别与右前轮减震结构312及右后轮减震结构322连接,从而可以使得左承载板112和右承载板113更容易发生弹性形变,进而提高了缓冲的效果;

通过设置轴承410,套筒421再套接于轴承410上,这样,悬架420整体便不会跟随着前轮转轴223转动;

第一减震弹性件430设于第一安装座422上,第二减震弹性件440设于第二安装座423上,第一减震弹性件430及第二减震弹性件440分别位于前轮转轴223的两侧,这样,有利于悬架420的整体平衡,不会使得悬架420因受力不均而出现往一边倾倒的现象;

还要特别说明的是,安装定位杆450铰接于套筒421的转动轴与轴承410套接于前轮转轴223的转动轴相互垂直,这样的结构设计,安装定位杆450便可以在两个自由度上进行灵活转动,从而使得安装定位杆450上的卡扣更顺畅的卡设于左承载板112的卡槽内,极大提高了安装的效率。

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由于左前轮减震结构311、右前轮减震结构312、左后轮减震结构321、右后轮减震结构322的结构相同,因此,右前轮减震结构312、左后轮减震结构321、右后轮减震结构322与其它部件的配合也与左前轮减震结构311与其它部件的配合相同,所不同的是它们分布的位置不一样,在此,不再对右前轮减震结构312、左后轮减震结构321、右后轮减震结构322的安装及配合进行详述。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减震弹性件为弹簧结构,第二减震弹性件为弹簧结构。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前轮驱动部240包括:前轮驱动电机241、前轮驱动齿轮组242,前轮驱动电机241通过前轮驱动齿轮组242驱动前轮转轴223转动,进一步的,前轮驱动齿轮组包括前轮驱动主动齿轮及与前轮驱动主动齿轮啮合的前轮驱动从动齿轮。同理的,后轮驱动部包括:后轮驱动电机、后轮驱动齿轮组,后轮驱动电机通过后轮驱动齿轮组驱动后轮转轴转动,进一步的,后轮驱动齿轮组包括后轮驱动主动齿轮及与后轮驱动主动齿轮啮合的后轮驱动从动齿轮。

在本实施例中,左前滚轮及右前滚轮均为盘形滚轮,同样的,左后滚轮及右后滚轮均为盘形滚轮。

在工业用智能机器人10的使用过程中,会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工作人员有时候需要对机柜110内的电子元器件等进行日常维护,传统的做法是,工作人员通过插入机械钥匙的方式对设于柜门120上的门锁进行开锁,然而,此种通过机械钥匙进行开锁的方式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将钥匙携带在身,否则,便不能对柜门120进行开启。因此,如何设计一种无需携带钥匙便可以开启柜门120的锁体结构,这是研发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更好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以提升机器人的整体性能,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锁体结构,包括:密码开锁组件20(如图7所示)、动力输出电机(图未示)、锁销(图未示)。密码开锁组件20与动力输出电机电信号连接,动力输出电机与锁销驱动连接。锁销安装于柜门120上,机柜110上开设有与锁销对应的锁槽。例如,密码开锁组件20发出一个电信号给动力输出电机,动力输出电机接收到密码开锁组件20所发出的电信号后,动力输出电机的输出轴发生转动,输出轴进而驱动锁销转动一个角度,从而使得锁销脱离锁槽,于是,便可以实现柜门120的开锁。要说明的是,动力输出电机与锁销的驱动连接关系可采用现有技术获得,只要能够实现动力输出电机驱动锁销转动,进而使得锁销脱离锁槽,实现开锁,均可采用。

如图8及图9所示,下面,对密码开锁组件20的具体结构及各部件的连接关系进行说明:

密码开锁组件20包括:外套筒510、内套筒520、信号发送器530、信号接收器540、第一端面板550、第二端面板560、第一密码拨盘570、第二密码拨盘580、第一限位转盘610、第二限位转盘620、第一跷板630、第二跷板640、限位调节拨块650。

外套筒510及内套筒520均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筒体结构,内套筒520固定的套设于外套筒510内,第一限位转盘610及第二限位转盘620分别转动的套设于内套筒520的两端,第一密码拨盘570及第二密码拨盘580分别转动的套设于外套筒510的两端,第一密码拨盘570与第一限位转盘610连接,第二密码拨盘580与第二限位转盘620连接。

内套筒520的筒壁上开设有转动限制孔521,转动限制孔521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跷起辅助槽522及第二跷起辅助槽523,第一跷起辅助槽522的槽底形成第一跷起倾斜面524,第二跷起辅助槽523的槽底形成第二跷起倾斜面525。

第一跷板630包括第一跷起摆动片631及与第一跷起摆动片631连接的第一限位板632,第一跷起摆动片631收容于第一跷起辅助槽522内,第一限位转盘610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限位槽611,多个第一限位槽611以第一限位转盘610的中心轴为中心呈环形阵列分布,第一限位板632上设有与第一限位槽611配合的第一限位凸块633;第二跷板640包括第二跷起摆动片641及与第二跷起摆动片641连接的第二限位板642,第二跷起摆动片641收容于第二跷起辅助槽523内,第二限位转盘620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限位槽621,多个第二限位槽621以第二限位转盘620的中心轴为中心呈环形阵列分布,第二限位板642上设有与第二限位槽621配合的第二限位凸块643。

外套筒510的筒壁上开设有拨动调节孔511,限位调节拨块650滑动设于拨动调节孔511上,限位调节拨块650上设有调节弹性片651,调节弹性片651为弧形弯曲状,调节弹性片65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跷板630及第二跷板抵持640。

第一密码拨盘570上开设有第一密码孔571;第二密码拨盘580上开设有第二密码孔581。

外套筒510的筒壁上开设有第一拨盘孔512及第二拨盘孔513,第一拨盘孔512与第一密码拨盘570对应,第二拨盘孔513与第二密码拨盘580对应。

第一端面板550及第二端面板560分别封堵于外套筒510的两个开口端,第一端面板550上开设有信号发送孔551,第二端面板560上开设有信号接收孔561。

信号发送器530安装于第一端面板550上,信号接收器540安装于第二端面板560上。

下面,对上述结构的密码开锁组件20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

在处于未开锁的原始状态时,限位调节拨块650上的调节弹性片651的两端分别抵持第一限位板632及第二限位板642,这时,第一限位板632上的第一限位凸块633收容于第一限位转盘610的其中一个第一限位槽611内,第二限位板642上的第二限位凸块643收容于第二限位转盘620的其中一个第二限位槽621内,可知,第一限位转盘610受到第一限位凸块633的阻挡而不能够自由转动,第二限位转盘620受到第二限位凸块643的阻挡而不能够自由转动,进而,与第一限位转盘610连接的第一密码拨盘570也不能够自由转动,与第二限位转盘620连接的第二密码拨盘580也不能够自由转动,这样,便可以很好的防止无关的人员随意拨动密码拨盘而出现解锁的现象;

当需要进行密码解锁时,需要进行两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将限位调节拨块650滑动至拨动调节孔511的一侧,于是,限位调节拨块650上的调节弹性片651的一端由第一限位板632滑至第一跷起摆动片631处,当第一跷起摆动片631受到调节弹性片651的弹性力作用时,由于第一跷起摆动片631收容于第一跷起辅助槽522内,并且第一跷起辅助槽522的槽底形成第一跷起倾斜面524,这样,第一跷起摆动片631便可以发生倾斜,进而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一限位板632跷起,于是,第一限位板632上的第一限位凸块633便可以脱离第一限位槽611,从而使得第一限位转盘610处于自由转动的状态,进而使得第一密码拨盘570也处于自由转动的状态,这样,便可以对第一密码拨盘570进行拨动,使得第一密码拨盘570上的第一密码孔571到达指定的位置;

第二个步骤,将限位调节拨块650滑动至拨动调节孔511的另一侧,在第一个步骤中发生跷起的第一限位板632重新复位,从而使得第一限位凸块633重新进入到第一限位槽611内,于是,第一限位转盘610处于不能自由转动的束缚状态,同时,限位调节拨块650上的调节弹性片651的另一端由第二限位板642滑至第二跷起摆动片641处,当第二跷起摆动片641受到调节弹性片651的弹性力作用时,由于第二跷起摆动片641收容于第二跷起辅助槽523内,并且第二跷起辅助槽523的槽底形成第二跷起倾斜面525,这样,第二跷起摆动片641便可以发生倾斜,进而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二限位板642跷起,于是,第二限位板642上的第二限位凸块643便可以脱离第二限位槽621,从而使得第二限位转盘620处于自由转动的状态,进而使得第二密码拨盘580也处于自由转动的状态,这样,便可以对第二密码拨盘580进行拨动,使得第二密码拨盘580上的第二密码孔581到达指定的位置;

当第一密码拨盘570上的第一密码孔571以及第二密码拨盘580上的第二密码孔581均到达指定的解锁位置时,第一端面板550上的信号发送孔551、第一密码拨盘570上的第一密码孔571、第二密码拨盘580上的第二密码孔581、第二端面板560上的信号接收孔561处于同一直线上,这样,信号发送器530的信号可以不受阻碍的依次经过信号发送孔551、第一密码孔571、第二密码孔581、信号接收孔561,并到达信号接收器540处,当信号接收器540接收到信号发送器530所发送的信号后,信号接收器540发出一个电信号给动力输出电机,动力输出电机接收到密码开锁组件20所发出的电信号后,动力输出电机的输出轴发生转动,输出轴进而驱动锁销转动一个角度,从而使得锁销脱离锁槽,于是,便可以实现柜门120的开锁。

要说明的是,当工作人员完成相应的维修工作时,需要将打开的柜门120的重新关上,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可以在机柜110上设置一个传感器,当机柜110上的传感器感应到柜门120复位时,机柜110上的感应器会发出一个电信号给动力输出电机,动力输出电机接收到感应器所发出的电信号后,动力输出电机的输出轴反向发生转动,输出轴进而驱动锁销反向转动一个角度,从而使得锁销重新进入到锁槽内,于是,便可以实现柜门120的上锁。当柜门120重新上锁后,再次通过滑动限位调节拨块650,对第一密码拨盘570及第二密码拨盘580进行拨动,从而清除密码。

还要说明的是,第一密码拨盘570上可以开设多个第一密码孔571,多个第一密码孔571以第一密码拨盘570的中心轴为中心呈环形阵列分布;同样的,第二密码拨盘580上也可以开设有多个第二密码孔581,多个第二密码孔581以第二密码拨盘580的中心轴为中心呈环形阵列分布;多个第一密码孔571中的其中一个处于贯通状态,其余的第一密码孔571则被封堵;同样的,多个第二密码孔581中的其中一个处于贯通状态,其余的第二密码孔581则被封堵。这样,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时的进行密码的更换,即,在一个密码拨盘上,只要调整密码孔的封堵或贯通状态,即可以实现密码的变更。

要特别说明的是,特别设置了限位调节拨块650,对限位调节拨块650进行拨动,从而使得第一跷板630及第二跷板640可以发生跷起或复位,进而对第一限位转盘610及第二限位转盘620进行限位,从而使得第一密码拨盘570及第二密码拨盘58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或束缚状态,这样,只有熟悉开锁原理的工作人员才能顺畅的进行解锁,减少闲杂人员随意拨动密码盘而发生开锁的情况发生,进而提升了机器人整体的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工业用智能机器人10,通过设置机器人本体100、移动装置200、减震装置300,并对各个部件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通过设置相应的减震装置,减少工业机器人在行走过程中所产生的剧烈震动,进而提高机器人的整体性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