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物联网智能门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88370发布日期:2019-01-04 23:15阅读:339来源:国知局
一种物联网智能门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联网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物联网智能门锁。



背景技术:

智能门锁是新兴的一种安全防护装置,能够通过密码或者指纹进行解锁操作,但是通常的智能门锁通常都是离线操作,即预先设置好密码和录入好指纹,再进行本地验证,这样安全性不高,而且维护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物联网智能门锁,解决现有技术中智能门锁只能离线操作导致的安全性低和维护不便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物联网智能门锁,包括:门锁本体,在所述门锁本体上设置有门把,在所述门锁本体上还设置有解锁装置,在所述门锁本体内设置有物联网模块,所述物联网模块与所述解锁装置电连接,所述物联网模块包括处理器、lora通信模块、门锁控制器和解锁模块,所述lora通信模块、所述门锁控制器和所述解锁模块分别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所述解锁装置连接所述解锁模块。

其中,所述解锁装置包括密码输入装置、生物特征输入装置和钥匙孔。

具体的,所述解锁模块包括密码盘输入模块和生物特征识别模块,所述密码盘输入模块和所述密码输入装置连接,所述生物特征识别模块和所述生物特征输入装置电连接。

具体的,所述生物特征识别模块为指纹识别模块,所述生物特征输入装置为指纹输入装置。

具体的,在所述钥匙孔上设置有锁孔保护盖。

具体的,所述锁孔保护盖与密码输入装置电连接。

其中,在所述门锁本体上设置有视频摄像头,所述物联网模块还包括视频采集模块,所述视频摄像头与所述视频采集模块电连接。

其中,在所述门锁本体上设置有扬声器,所述物联网模块还包括音频模块,所述音频模块与所述扬声器电连接。

其中,在所述门锁本体的侧壁上设置有电池仓,在所述电池仓上设置有电池仓盖。

具体的,在所述电池仓内设置有蓄电池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门锁本体上设置有解锁装置和物联网模块,通过物联网模块将解锁信息与用户端互联,实现远程验证,远程解锁,并且通过lora通信模块,耗电量小,维护十分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物联网智能门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物联网智能门锁的打开状态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物联网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门锁本体,2-门把,3-密码输入装置,4-生物特征输入装置,5-钥匙孔,61-处理器,62-lora通信模块,63-门锁控制器,64-解锁模块,65-视频采集模块,66-音频模块,7-锁孔保护盖,8-视频摄像头,9-扬声器,10-电池仓,11-电池仓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出一种物联网智能门锁,如图1、2和3所示,包括:门锁本体1,在门锁本体1上设置有门把2,在门锁本体1上还设置有密码输入装置3、生物特征输入装置4和钥匙孔5,在门锁本体内设置有物联网模块,物联网模块包括处理器61、lora通信模块62、门锁控制器63和解锁模块64,lora通信模块62、门锁控制器63和解锁模块64分别与处理器61电连接,解锁模块64包括密码盘输入模块和生物特征识别模块,密码盘输入模块和密码输入装置3连接,生物特征识别模块和生物特征输入装置4电连接,其中,本实施例中生物特征识别模块为指纹识别模块,生物特征输入装置为指纹输入装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知道,生物特征识别模块还可以采用虹膜识别和面部识别等识别模块。在门锁本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电池仓10,在电池仓10上设置有电池仓盖11,电池仓盖11与所述门锁本体通过转轴连接,在电池仓10内设置有蓄电池组,为门锁供电。

在钥匙孔5上设置有锁孔保护盖7,锁孔保护盖7与密码输入装置3电连接,在密码输入装置3输入正确密码后,锁孔保护盖7打开露出钥匙孔5,并在一定时间内关闭,例如10秒。

另外,在门锁本体1上设置有视频摄像头8,物联网模块还包括视频采集模块65,视频摄像头8与视频采集模块65电连接,用于录制门外的情况。在门锁本体1上设置有扬声器9,物联网模块还包括音频模块66,音频模块66与扬声器9电连接,扬声器9用于播放操作提示和警示信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门锁本体上设置有解锁装置和物联网模块,通过物联网模块将解锁信息与用户端互联,实现远程验证,远程解锁,并且通过lora通信模块,耗电量小,维护十分方便。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