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52868发布日期:2019-04-09 21:20阅读:436来源:国知局
电动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动工具,尤其涉及一种壳体内部设置有刷电机的电动工具。



背景技术:

电动工具,如电钻等,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目前大部分电动工具中采用刷电机作为驱动源设置于壳体内部。电动工具包括一端的工作头部和相对另一端的手柄部,整体上看电动工具具有一个大致的对称平面,此处称为“纵向中平面”,电动工具电机的转子轴的中心轴线大致位于该纵向中平面内。为了便于更换已磨损的碳刷,电动工具的碳刷通常被对称地布置在纵向中平面的两侧,两个碳刷大致垂直于该纵向中平面,相应的,收容电动工具电机的外壳被设置为相对于纵向中平面对称的对半式机壳,两半机壳的配合面大致位于该纵向中平面内而与两碳刷大致垂直。在这种电动工具的结构下,收容两个碳刷的刷握被设计为由两个对称的支架支撑,两支架再分别组装于电动工具的外壳;另一种方式是两个碳刷的刷握被设计为直接由电动工具的外壳支撑。前述布置碳刷的方式组装较为复杂,部件制作成本高。

因此,有必要提供改进的技术方案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部件数量少、组装简便的电动工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动工具,其包括包括外壳、支架和驱动系统,其中,所述外壳包括由第一外壳半部和第二外壳半部组合形成的收容腔,所述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半部和第二支架半部,所述第一支架半部在所述收容腔内一体地形成于所述第一外壳半部上,所述第二支架半部通过与第一外壳基体半部之间设有的相互配合的组合结构组装于所述第一外壳半部上,所述驱动系统包括电机和与所述电机的转子轴相连的传动机构,所述支架支撑所述电机的一对碳刷。

根据本申请,所述第一支架半部与第一外壳半部一体成型,第二支架半部直接组装于第一外壳半部,使得部件数量减少、碳刷安装方便。

为能更进一步了解本申请的特征以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申请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申请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参阅以下具体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将更加充分地理解本申请,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指代同样的元件。其中:

图1显示本申请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电动工具的局部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2显示第二支架半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图1中电动工具组装后沿A-A线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应的技术特征。

本说明书中结合冲击型电动工具,如电钻,对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工具进行了示例性的说明。应当了解,本实用新型中的电动工具同样适用于本说明书的示例以外的其它类型的电动工具中、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可以想到将该电动工具的结构用在其它产品或领域中。

本实施一种电动工具100,包括包括外壳、碳刷支架和驱动系统,其中,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外壳半部101和第二外壳半部102,第一外壳半部101和第二外壳半部102组合形成收容腔,所述驱动系统收容于所述外壳,包括具有转子轴的电机和与所述电机相连的传动机构,所述转子轴包括换向器,所述碳刷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半部111和第二支架半部112,所述第一支架半部111一体地形成于所述第一外壳半部101上并位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第二支架半部112组装于所述第一外壳半部101并与所述第一支架半部111共同围设于所述换向器外周。由于第一支架半部111被一体成型于第一外壳半部101,减少了电动工具的部件数量,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图1所示的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收容腔内,第一外壳半部101上一体成型有可供螺钉旋入的螺纹孔101d,第二支架半部112上相应的设有可供螺钉穿过的贯通孔,螺钉穿过第二支架半部112上的贯通孔并旋入第一外壳半部101上的螺纹孔101d而将第二支架半部112紧固在第一外壳半部101上,从而使两个支架半部形成一个完整的碳刷支架。由于第一支架半部111直接一体成型于第一外壳半部101、第二支架半部112直接组装于第一外壳半部101,如此形成的支架更为稳固,第二支架半部112与第二外壳半部102之间并无组装结构的要求,进一步减少了部件数量,简化了结构、提高了生产效率。当然,第二支架半部112还可以通过卡扣等连接组装于第一外壳半部101。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3,第一支架半部111上设有一碳刷收容部111a用于可拆卸地固定收容第一碳刷121,第二支架半部上设有一碳刷收容部112a用于可拆卸地固定收容第二碳刷122,第一碳刷收容部111a和第二碳刷收容部112a设置于转子轴第一径向d的两端,从而使得两碳刷被对称地布置在纵向中平面的两侧,两个碳刷大致垂直于该纵向中平面,亦即,两个碳刷大致垂直于第一外壳半部101与第二外壳半部102的组装配合面。

第一碳刷收容部111a和第二碳刷收容部112a分别具有第一径向d上远离转子轴的开口端,为了更方便的更换碳刷,在第一外壳半部101上对应于第一碳刷收容部111a的开口端位置设有第一开口部101a(未示出),在第二外壳半部102上对应于第二碳刷收容部112a的开口端位置设有第二开口部102a。在不必拆解电动工具100外壳的情况下,可通过设于外壳上的两个开口部111a和112a从电动工具100的外部更换碳刷。进一步的,第一外壳半部101还包括一个可拆卸地组装于第一开口部101a的第一端盖101b,第二外壳半部还包括一个可拆卸地组装于第二开口部102a的第二端盖102b,两端盖101b和102b组装至外壳后、覆于两开口部101a和102b,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界异物如灰尘进入电动工具100收容腔内的几率。

为方便电动工具100使用过程中及时排走电机工作所产生的热量,请参阅图3,电动工具100的第一外壳半部101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进风孔101c,第二外壳半部102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进风孔102c,电动工具100工作时,收容腔外部的空气通过进风孔进入内部并流经驱动系统的换向器与碳刷,以使换向器和碳刷降温,设于电动工具100收容腔内的风扇又将空气吹向电动工具100的工作头部,从而使外部的空气不断通过进风口进入收容腔内;在两进风口至驱动系统的路径上均设有可供空气流过的开放部,进一步的,在第二支架半部112上设有至少一个可用于供空气通过的通孔112c,通孔112c使从第二进风口102c进入的空气穿过第二支架半部112、以更短的路径流经电动工具100的驱动系统,尤其流经电动工具100的碳刷121、122与换向器的接触面,而不必使从第二进风口102c进入的空气绕过第二支架112后再流经驱动系统,从而避免了通过进风口流经驱动系统的空气的损失,也能够更及时的排走电机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进一步的,第一进风孔101c、第二进风孔102c及通孔112c被设计为同时处于电动工具100沿其转子轴第一径向d、并且经过两碳刷的剖面上,由于两碳刷位于该剖面上并沿转子轴第一径向d分布在转子轴两侧,电机工作时两碳刷接触换向器并摩擦所产生的热量短时间内积聚于该剖面附近的空间内,当第一进风孔101c、第二进风孔102c及通孔112c同时位于该剖面位置时,通过进风口进入的空气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以更快速度流经驱动系统并带走该剖面附近积聚的热量。更进一步的,两碳刷121和122沿转子轴第一径向d设置并大致垂直于两个外壳半部101及102的组装配合面,在图3所示的剖面示意图中可观察到,两个碳刷121和122所在的第一径向d将电动工具100的收容腔大致分割成了两部分,在第一进风孔101c、第二进风孔102c及通孔112c被设置于同一个剖面内的同时,第一进风孔101c、第二进风孔102c及通孔112c也被设置于位于两碳刷所在的第一径向d的同一侧的收容腔内,此时第一进风孔101c、第二进风孔102c及通孔112c之间可形成相对更短的空气流动通路,更有利于电动工具100的电机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热量的排出。

请继续参阅图1,在第二支架半部112上还设有至少一个卡线座112d,用以固定排布在电动工具100的收容腔内的电线为使电动工具100的收容腔内电线排布牢固、不影响其他部件的工作并符合安全要求。

通常电动工具的外壳由聚丙烯(PP)材料制成,由于本实施例中电动工具100的第一外壳半部101和第一支架半部111一体成型,对于制作两个部件的材料的耐冲击性和耐热性均有一定的要求,在生产中,可通过双色注塑工艺分别采用不同的材料制成第一外壳半部101和第一支架半部111,也可通过采用能够同时符合耐冲击性和耐热性要求的同一种材料一次射出成型制作第一外壳半部101和第一支架半部111;相应的,第二支架半部112也应满足同样的材料要求。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采用增强尼龙材料,如加入了玻纤或碳纤维的PA6或PA66,通过注塑方式一体成型地制作第一支架半部111与第一外壳半部101,以及制作第二支架半部112。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第二支架半部112还包括第二轴承座半部112b,第二轴承座半部112b与设置于第一外壳半部101上的第一轴承座半部111b(未示出)共同形成用于支撑所述转子轴轴承的完整的轴承座。相较于与外壳和/或碳刷支架相互独立的轴承座的结构,本具体实施方式的轴承座更为牢固。

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制。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申请的范畴,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权利要求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