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确定布头位置的切捆条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78778发布日期:2019-06-13 10:03阅读:458来源:国知局
自动确定布头位置的切捆条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切捆条机。



背景技术:

切捆条机是广泛应用于服装、布料等行业的自动化设备,其采用可移动的圆刀将料捆切成合适厚度以供后续工位使用。为确保捆条切割厚度的精确性和减少材料的浪费,必须精确确定布头所在的位置。目前的切捆条机并没有相应的布头自动检测装置及方法,只能依靠人工来测量,工作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自动确定布头位置的切捆条机,以提高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确定布头位置的切捆条机包括工作台及转动芯轴、移动切割机构,所述移动切割机构包括移动刀架、随移动刀架移动的圆刀及圆刀驱动机构;关键在于所述移动刀架设有电眼,所述电眼的检测路径经过转动芯轴的旁侧,且检测路径与转动芯轴轴心的间距小于待切割料捆的半径。

上述切捆条机的布头位置检测原理如下:

将料捆放置在转动芯轴上后,控制移动刀架沿转动芯轴的轴线方向移动,同时开启电眼进行检测,由于电眼的检测路径经过转动芯轴的旁侧,且检测路径与转动芯轴轴心的间距小于待切割料捆的半径,因此在电眼对应的位置有料捆时,电眼的检测路径被料捆所遮挡,此时电眼未被触发;当电眼位置移动到料捆的端部(即布头位置)时,料捆无法继续遮挡电眼的检测路径,此时电眼触发而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或者提示,表示已经检测到料捆的布头位置。通过光电方式来检测料捆的布头位置,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检测精度高的特点。

具体来说,所述电眼由发光器、收光器构成,所述发光器、收光器均固定于移动刀架上并分别位于转动芯轴的两侧,发光器、收光器的连线即为所述检测路径。发光器发出的光线被料捆遮挡而无法到达收光器时,即表示电眼的对应位置有料捆,而当发光器发出的光线未被遮挡而到达收光器时,即表示电眼对应的位置没有料捆,而收光器由接收不到光线而变为可以接收到光线的一瞬间,即表示电眼对应的位置为料捆的端部(即布头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切捆条机在移动刀架上设置了用于电眼,可以利用光电方式来自动确定布头位置,检测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可有效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切捆条机的布头检测原理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切捆条机的布头检测原理的侧视图。

附图标示:1、检测路径;2、转动芯轴;3、料捆;4、发光器;5、收光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实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出一种自动确定布头位置的切捆条机,以提高工作效率。

本实施例的自动确定布头位置的切捆条机包括工作台及转动芯轴、移动切割机构,所述移动切割机构包括移动刀架、随移动刀架移动的圆刀及圆刀驱动机构;如图1所示,所述移动刀架设有电眼,所述电眼的检测路径1经过转动芯轴2的旁侧,且检测路径1与转动芯轴2轴心的间距小于待切割料捆3的半径。具体来说,所述电眼由发光器4、收光器5构成,所述发光器4、收光器5均固定于移动刀架上并分别位于转动芯轴2的两侧,发光器4、收光器5的连线即为所述检测路径1。

为了提高适应性,可以将检测路径1与转动芯轴2轴心的间距设置得较小,使其小于最小料捆3的半径,这样就无需针对不同的料捆3来调整电眼的位置了。

上述切捆条机的布头位置检测原理如下:

将料捆3放置在转动芯轴2上后,控制移动刀架沿转动芯轴2的轴线方向移动,同时开启电眼进行检测,电眼随着移动刀架同步移动。如图1所示,发光器4发出的光线被料捆3遮挡而无法到达收光器5时,即表示电眼的对应位置有料捆3,如图2所示,当发光器4发出的光线未被遮挡而到达收光器5时,即表示电眼对应的位置没有料捆3,而收光器5由接收不到光线而变为可以接收到光线的一瞬间,即表示电眼对应的位置为料捆3的端部(即布头位置)。

通过光电方式来检测料捆3的布头位置,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检测精度高的特点。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设计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