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门把手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45153发布日期:2019-10-23 01:30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的门把手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门把手组件,该门把手组件包括壳体和把手杆,把手杆安装在壳体上,使得把手杆能够在静止位置与致动位置之间移动,用于解锁和/或打开车门,壳体能够在形成车身的外表面的一部分且具有用于把手杆的把手切口的车身外部部分上被定向。



背景技术:

已知多种门把手组件,其中把手杆与周围的车身外侧齐平地终止。为了致动,把手杆可以围绕固定的枢转轴线枢转。由此,预先确定把手杆的限定的打开和关闭运动。在实践中,在门把手组件的各部件之间和/或在门把手组件和待与之连接的车身部分之间产生不可避免的尺寸公差和装配公差。例如,车身部分和待紧固到车身部分的门把手组件通常由不同的公司生产和装配。尽管如此,为了确保把手杆能够在操作过程中可靠地被致动而没有与车身切口或硬的壳体区段接触的风险,在把手杆与为把手杆设置的车身切口的边缘之间必须提供足够大的间隙。然而出于视觉原因,大的间隙尺寸通常是不期望的。

此外,特别地,齐平的门把手组件目前通过模板装配,模板从车身的外侧插入到车身部分与把手杆之间的间隙中。这种装配方式是耗时的。此外,尤其由于把手杆的一定程度的弹性,无法满足准确性。在移除仅为装配而提供的模板之后,把手杆通常运动返回不同的位置中,从而把手杆不再占据由模板限定的位置。



技术实现要素:

从所阐述的现有技术出发,本发明的基本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篇所述类型的门把手组件,所述门把手组件可以以易于生产和装配的方式实现小的间隙尺寸。

本发明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把手组件来实现该目的。有利的改进可在从属权利要求、说明书和附图中找到。

对于开篇所述类型的门把手组件而言,本发明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该目的:在壳体上设置第一定位凸起,所述第一定位凸起被配置成邻接或贴靠至少部分地界定或限制车身外部部分的把手切口的车身外部部分的成角度的边缘,并且由此所述第一定位凸起相对于把手切口在至少一个空间方向上对把手杆连同壳体进行定位。

根据本发明的门把手组件的壳体被配置成被定向,尤其布置并且可能紧固在车身的车身外部部分上。车身外部部分形成车身的可看到的外表面的一部分。车辆例如可以是乘用车辆或载重车辆。车身外部部分可以由金属(例如钢或铝)制成。车身外部部分可以是车身面板。但是,车身外部部分也可以由塑料(例如碳纤维增强塑料)制成。这原则上适用于整个车身。门把手组件的壳体例如可以由塑料制成。这还适用于把手杆和第一定位凸起。

车身外部部分具有把手切口,在壳体在车身外部部分上被定向的情况下,把手杆以使得把手杆在安装状态下可从外部触及的方式被插入把手切口中。把手杆可移动地安装在壳体上,用于解锁和/或打开车门。特别地,把手杆被安装使得把手杆可以在位于壳体中的静止位置(该静止位置对应于门把手组件和车门的关闭状态)和从壳体移动出来的致动位置之间移动。例如,把手杆可以为此可枢转地安装在壳体上。在门把手组件被安装在车辆中的状态下,枢转轴线可以例如沿竖直方向延伸。解锁车门能够以纯电动方式或以纯机械方式、或以电动和(冗余)机械的方式来进行。如果仅以电动方式进行解锁,把手杆从静止位置至致动位置的枢转仅用于拉出已经解锁的门并且可能用于致动电动解锁。在此,门还可以在小的打开行程上以电动方式被预先打开。

车身外部部分的把手切口通常由成角度的边缘(例如几乎成直角)界定或限制。特别地,车身外部部分在把手切口的区域中通常向内弯曲并且因此形成成角度的边缘。成角度的边缘可以完全环绕在把手切口周围。根据本发明,成角度的边缘以特别简单的方式直接被用于相对于车身外部部分,尤其相对于把手切口,对把手杆进行定位。为此,在壳体上设置第一定位凸起,第一定位凸起在其在车身外部部分上被定向的状态下邻接或贴靠把手切口的成角度的边缘并且由此第一定位凸起相对于把手切口在至少一个空间方向上对把手杆连同壳体进行定位。就此而言,“定位”意味着限定并且尤其是明确地确定位置。在此,把手杆在相应的空间方向上通过第一定位凸起来确定。以此方式,使壳体在把手切口处进行直接定向,与任何构件公差或装配公差无关。除了简单地生产和装配门把手组件之外,实现以把手杆与把手切口之间的小的间隙尺寸将把手杆精确地定位在把手切口中。这尤其适用于在静止位置与车身的周围外表面齐平地终止的把手杆。在此,特别地,不需要或不提供使把手杆相对于把手切口预张紧的预张紧装置,如预张紧弹簧。而把手杆仅藉由第一定位凸起而相对于把手切口进行定位。

在车辆(如乘用车辆)中,通常相对于车辆限定三条轴线。x轴对应于车辆的水平纵向方向,y轴对应于车辆的与x轴垂直的水平横向轴线,z轴对应于竖直轴线。由此,由x轴、y轴和z轴限定正交的三维坐标系。把手杆除了在静止位置与致动位置之间可移动外,把手杆可以以位置准确和/或无间隙的方式安装在壳体上,尤其在x方向和z方向上。就此而言,通过第一定位凸起以及在车身外部部分的成角度的边缘处的根据本发明的直接定向,在装配状态下不需要用于把手杆的间隙。产生特别高品质的触感。同时,以可靠的方式防止在把手杆在致动位置与静止位置之间移动的过程中把手杆在把手切口处发生接触或卡塞。

第一定位凸起尤其被配置成通过邻接或贴靠车身外部部分的成角度的边缘而相对于把手切口在所有空间方向上对把手杆连同壳体进行定位。在前述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定位凸起与把手切口的成角度的边缘的相互作用,在前述所有空间方向上对把手杆进行限定的定位和固定。根据所谓的3-2-1规则,在所提及的空间方向上对位置的明确限定的确定在以下情况下是足够的:在第一空间方向(例如x方向)上设置一个用于定位的定位凸起,在第二空间方向(例如z方向)上设置两个用于定位的定位凸起,在第三空间方向(例如y方向)上设置三个用于定位的定位凸起。但是显而易见地,还可以针对空间方向设想其他数量的定位凸起。

第一定位凸起可以通过卡锁连接与壳体连接。在该实施例中,作为单独的部件生产的定位凸起可以由与壳体不同的材料制成。例如,定位凸起可以由比壳体更软的材料制成,从而可以可靠地避免噪声和漆损坏。但是还可设想的是,第一定位凸起一件式地与壳体连接。由此实现特别简单的生产和装配。

根据进一步的实施例,第一定位凸起可以布置成分别与把手杆间隔一定的间距,并且为了对把手杆连同壳体进行定位,成角度的边缘可以被接收或容纳在通过所述间距形成的空间中。在此,所述间距可以基本上对应于成角度的边缘的厚度或可以略微大于成角度的边缘的厚度。由此,在把手杆的静止位置,成角度的边缘可以被牢固地保持在第一定位凸起与把手杆之间。在此可以存在轻微的压入配合。

根据进一步的实施例,把手杆可以具有两个纵向侧和两个横向侧,并且第一定位凸起可以相对于把手杆的两个纵向侧和相对于把手杆的两个横向侧相邻地布置在壳体上。例如在把手杆为矩形的情况下,纵向侧是两个较长侧,横向侧是两个较短侧。在此显而易见地,纵向侧和横向侧不一定分别沿着直线延伸。而是它们也可以具有(多次)弯曲的走向。纵向侧也不一定彼此平行地延伸。横向侧也不一定彼此平行地延伸。在前述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凸起分别相对于两个纵向侧和相对于两个横向侧相邻地布置。例如,第一定位凸起中的一些或所有可以彼此成对地相对布置。由此,第一定位凸起位于把手杆的上方和下方以及两个相对侧。由此实现特别可靠的定位。根据把手杆的长度,例如可以在纵向侧在纵向方向上间隔开地分别设置多个第一定位凸起,例如分别设置两个第一定位凸起。当然,原则上也可以相对于把手杆的横向侧相邻地分别设置多个第一定位凸起。

根据本发明的门把手组件还可以包括车身外部部分。这尤其涉及壳体和把手杆被定向,尤其是布置和/或紧固,在车身外部部分上的状态。此外,把手杆可以在静止位置与车身的包围把手切口的外表面基本上齐平地终止。由此得到特别令人愉悦的设计。但是,当然还可能的是,把手杆相对于车身的包围把手切口的外表面以限定的方式下陷或突出。

根据本发明的门把手组件还可以包括紧固到车身外部部分的车身内部部分,其中壳体能够被紧固到车身内部部分,并且车身内部部分具有切口,在壳体紧固到车身内部部分的状态下,壳体连同把手杆穿过该切口而伸出。车身内部部分能够以原则上任意期望的方式被紧固到车身外部部分,例如通过拧接、焊接和/或粘接。壳体可以通过适合的紧固方式(例如通过拧接、卡锁等)紧固到车身内部部分。车身内部部分也可以由金属(如钢或铝)或塑料(例如碳纤维增强塑料)制成。车身内部部分具有切口,至少把手杆连同第一定位凸起能够被引导穿过该切口。壳体从内侧部分地插入车身内部部分并且可以因此穿过车身内部部分在车身外部部分上进行定位。在该实施例中,壳体连同把手杆经由车身内部部分间接地紧固到车身外部部分。因此,壳体本身不一定具有用于直接紧固到车身外部部分的紧固装置。如所阐述地,壳体通过适合的紧固方式紧固到车身内部部分,然后车身内部部分进而以适合的方式紧固到车身外部部分。

根据与之相关的进一步的实施例,在壳体上可以设置第二定位凸起,在壳体紧固到车身内部部分的状态下,第二定位凸起使壳体在车身内部部分的切口处相对于车身内部部分在至少一个空间方向上进行预定位。在此,壳体和把手杆经由第二定位凸起在车身内部部分处被定向。为此,第二定位凸起可以至少部分地邻接或贴靠车身内部部分的切口或可以与车身内部部分的切口间隔小的间距。特别地,第二定位凸起可以在壳体紧固到车身内部部分的状态下从内侧邻接或贴靠切口的边缘。通过第二定位凸起实现预定向,从而使得壳体和把手杆已经很好地进行了预定向以便随后通过第一定位凸起在把手切口处进行定位。在车身内部部分处进行预定向或预定位使得相对于把手切口的折叠的边缘进行布置和定位变得容易。仅还必须进行精细定向。第二定位凸起可以相对于车身内部部分在所有空间方向上对壳体进行定位,如以上已经针对第一定位凸起所阐述的。第二定位凸起可以通过卡锁连接与壳体连接。第二定位凸起例如可以由与壳体不同的材料制成。然而第二定位凸起也可以一件式地与壳体连接,以用于特别容易的生产和装配。

车身内部部分的切口可以具有两个纵向侧和两个横向侧,并且第二定位凸起可以在壳体紧固到车身内部部分的状态下邻接或贴靠车身内部部分的切口的两个纵向侧和两个横向侧。由此,实现特别可靠的定位。为此,第二定位凸起从内侧邻接或贴靠切口的两个纵向侧和两个横向侧。根据切口的纵向伸展尺寸,多个第二定位凸起,例如分别两个第二定位凸起,可以邻接或贴靠两个纵向侧。当然,原则上也可以分别有多个第二定位凸起邻接或贴靠两个横向侧。显而易见地,切口的纵向侧和横向侧不一定分别沿着直线延伸。它们也可以具有(多次)弯曲的走向。纵向侧也不一定彼此平行地延伸。同样地,横向侧也不一定彼此平行地延伸。

根据进一步的实施例,壳体可以经由多个公差补偿元件能够紧固到车身内部部分。这样的公差补偿元件是可以在至少一个空间方向上(例如在所有空间方向上)补偿位置公差的紧固元件。在de102015103491a1中公开了公差补偿元件的一个示例,所述公差补偿元件尤其可以在y方向上补偿位置公差。例如,在x方向和z方向上可以提供紧固螺栓等的间隙,以便也在这些空间方向上确保公差补偿。还可以提供弹簧元件,弹簧元件允许x方向和z方向上的公差。

附图说明

下文将借助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附图中示意性地示出:

图1以立体正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门把手组件的壳体,

图2以立体后视图示出具有紧固到其上的车身内部部分的车身外部部分,

图3以立体正视图示出在紧固到图2所示的车身内部部分的状态下的图1所示的壳体,

图4示出具有紧固到车身内部部分的车身外部部分的来自图3的图示,

图5以立体后视图示出车身外部部分,

图6示出沿着图4中的线a-a的截面视图,在图3中也标记了该线以用于展示,

图7以根据图6的图示示出车身外部部分,

图8以立体后视图示出图1中所示的壳体,

图9示出具有布置在壳体上的装配辅助件的来自图8的图示,并且

图10示出在布置在车身外部部分和车身内部部分上的状态下来自图9的图示。

只要未另外地说明,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对象。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门把手组件的壳体10。在所示的示例中,细长的把手杆12安装在壳体10上,使得把手杆可以在图1所示的静止位置与致动位置之间枢转。在所示的示例中,把手杆12可以从图1所示的静止位置围绕枢转轴线远离壳体10枢转,以打开和/或解锁车辆(如乘用车辆或载重车辆)的车门,其中枢转轴线布置在图1中所示的把手杆12的左端的区域中。这是本身已知的。在所示的示例中,通过四个紧固元件14可以将壳体10紧固(例如通过紧固螺钉40(参见图10)拧接)到车身内部部分18的相应的紧固座16上。紧固元件14可以是公差补偿元件,所述公差补偿元件可以在至少一个空间方向上补偿壳体10与车身内部部分18之间的位置公差。

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六个第一定位凸起20(例如通过卡锁连接到壳体10)布置在壳体10上。第一定位凸起20分别以小的间距相对于位于静止位置的把手杆12直接相邻。特别地,第一定位凸起20布置在把手杆12的两个纵向侧上和两个横向侧上。在两个横向侧上分别布置一个第一定位凸起20。在两个纵向侧上分别布置两个第一定位凸起20。在此,第一定位凸起20彼此成对地相对布置。此外,在所示的示例中,六个第二定位凸起22(例如通过卡锁连接)布置在壳体10上。第二定位凸起22也彼此成对地相对布置。

车身内部部分18具有细长的切口24,壳体10连同把手杆12可以插入穿过该切口,如图3中可看到的。在此,壳体10从如图2中可看到的车身内部部分18的后侧被放置到车身内部部分18上并通过紧固元件14紧固(例如卡锁和/或拧接)到紧固座16。在装配时,车身内部部分18可以已经提前连接到附图中部分示出的车身外部部分26。这种紧固例如可以通过拧接、焊接或粘接来进行。车身外部部分26以其例如在图4中可看到的外表面形成车身的外表面的一部分。车身外部部分26具有细长的把手切口28,把手杆12在装配状态下以小的间隙尺寸被接收或容纳在把手切口28中,例如在图4中可看到的。如尤其在图5的后视图中可看到的,车身外部部分26的把手切口28由成角度的边缘30界定或限制,成角度的边缘30例如成直角并且通过使车身外部部分26向内弯曲而产生。这还可以在图7中看到。

壳体10,包括把手杆12,例如可以由塑料制成,车身内部部分18和车身外部部分26例如可以由金属(如钢或铝)或同样由塑料(如碳纤维增强塑料)制成。

如尤其在图3中可看到的,第二定位凸起22在已从内侧被插入车身内部部分18的切口24中的状态下与界定或限制切口24的边缘略微间隔开。相对于车身内部部分18对壳体10和把手杆12进行定位,把手杆12除了其在静止位置与操作位置之间的运动外尤其在x方向和z方向上基本上无间隙地被安装在壳体10上。就此而言应指出的是,在图3中的图示的最左边的第二定位凸起22由于切口的大小而不邻接或贴靠切口24的内边缘。显而易见地,所述第二定位凸起22也可能邻接或贴靠切口24的内边缘。通过第二定位凸起22对壳体10连同把手杆12进行第一定向。由此,把手杆12已经相当好地相对于车身外部部分26的把手切口28进行定向。之后,当在插入壳体10的过程中把手杆12被插入把手切口28中时,如尤其在图6中所示的,对于相对于把手杆12的上纵向侧和下纵向侧相邻布置的在把手杆12的右端的区域中的第一定位凸起20,车身外部部分26的折叠的边缘30相应地到达把手杆12的外边缘与第一定位凸起20之间。以相应的方式,其他的第一定位凸起20邻接或贴靠折叠的边缘30。以此方式,把手杆12连同壳体10明确地相对于把手切口28进行定位,在把手杆12与把手切口28的边缘之间能够实现小的间隙尺寸。在所示的示例中,通过第一定位凸起20在所有三个空间方向x、y和z上对把手杆12进行定位。在图4中示出了相应的坐标系。

借助图8至图10,对可手动地使用的装配辅助件32进行阐述。装配辅助件32具有手柄34,借助手柄34能够单手操作该装配辅助件。如在图8和图9中可看到的,装配辅助件32从后侧附接到壳体10。在此,例如,装配辅助件32能够以轻微夹紧的方式保持在壳体10上。在此状态下,壳体10借助于装配辅助件32附接到车身内部部分18的后侧上。例如在图2中可看到的,在所示的示例中,例如四个向内伸出的凸起36(这些凸起例如可以是磁性的)位于车身内部部分18的后侧上。四个相应的磁体38布置在装配辅助件32上,磁体38对装配辅助件32进行定向,并且借助磁体38,一方面相对于车身内部部分18对壳体10进行定向并且另一方面在图10所示的状态下将壳体10暂时保持在车身内部部分18上。之后,操作者可以在不需要其他人员的情况下将紧固元件14紧固到车身内部部分18,例如通过拧入紧固元件14的紧固螺钉40。在装配之后,装配辅助件32能够以简单的方式从壳体10移除。如果针对车身内部部分使用非磁性的材料(如铝或塑料),可能可设想暂时保持装置(例如可通过装配辅助件致动的保持爪等)来将装配辅助件暂时地保持在车身内部部分上。

附图标记列表

10壳体

12把手杆

14紧固元件

16紧固座

18车身内部部分

20第一定位凸起

22第二定位凸起

24切口

26车身外部部分

28把手切口

30成角度的边缘

32装配辅助件

34手柄

36凸起

38磁体

40紧固螺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