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87201发布日期:2019-07-17 05:24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手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有关一种手持装置,尤其是指一种用于装载批头而安装或者移除螺丝的手持装置。



背景技术:

2019年2月1日公告的中国第208451473号实用新型专利揭示的一种便于使用的防过载螺丝刀,在纵向方向上依次设置有用于装载螺丝刀柄的顶紧螺母、与顶紧螺母的一侧活动套接的卡槽、位于卡槽内的顶紧钢珠、用于顶紧该钢珠的顶紧压板及藉由顶紧弹簧顶紧压板的固定板,使用者可以调节固定板的位置以调节顶紧弹簧的压缩程度,从而调节顶紧压板对顶紧钢珠的压力,进而调节顶紧钢珠与卡槽及顶紧压板的表面之间的摩擦力,最终达到调节螺丝刀柄转动时的所能承受的最大力矩的目的。当超出所能承受的最大力矩时,卡槽及顶紧压板相对转动而不再对螺丝刀柄继续施加更大的力矩,以满足对于不同型号螺丝钉的要求。但是,由于现有技术中各结构部件为纵向设置,整体纵向长度较大,不利于小型化产品要求而不便于携带,另外,顶紧弹簧容易出现弹性衰退而影响正常使用。

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手持装置,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持装置,结构利于小型化,方便携带,并且具有更稳定的调节转动时的所能承受的最大扭力的优点。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手持装置,用于装载批头旋转而安装或者移除螺丝,所述手持装置包括形成有安装空间的壳体及安装于壳体的扭力控制装置,所述壳体包括把手部及安装部,所述扭力控制装置包括安装于所述安装部内的且在所述安装部内旋转的轴承座、由所述轴承座驱动的输出轴及套设于所述安装部外的环形调节部,所述轴承座进一步包括形成有收容空间的外座体及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内座体,所述输出轴与所述内座体插配以随所述内座体驱动所述批头旋转,所述外座体与所述内座体之间由锁紧元件相互带动旋转,所述外座体的表面形成有若干限位槽,所述外座体的外表面与所述环形调节部的内圈表面之间设置有固持于所述安装部外的弹性偏压元件,所述弹性偏压元件与所述外座体的外表面之间设置有被所述弹性偏压元件抵压的限位元件,当所述手持装置旋转时,所述安装部藉由所述限位元件带动所述外座体旋转,所述环形调节部的内圈表面设置有抵压所述弹性偏压元件的限位块,所述环形调节部于所述安装部外旋转以调节所述限位块抵压所述弹性偏压元件的位置。

进一步,所述弹性偏压元件和所述限位元件均为两个,所述安装部包括贯穿所述安装部的两个容纳孔,两个所述限位元件分别位于所述两个限位孔内,各所述弹性偏压元件呈弧形设置于所述安装部的外表面,各所述弹性偏压元件的一端与所述安装部固持,另一端为抵压所述限位元件的自由端,所述限位块为两个,两个所述限位块分别抵压两个所述弹性偏压元件。

进一步,各所述弹性偏压元件的一端设置有位于所述安装部表面的固定部,另一端分别对应位于所述容纳孔的外侧且为自由设置,所述手持装置进一步包括套设于安装部表面的套环,所述套环固定各所述弹性偏压元件的固定部,从而将两个所述弹性偏压元件固定于所述安装部表面。

进一步,所述外座体包括第一基部及自所述第一基部边缘延伸的环壁,所述若干限位槽位于所述环壁的外表面,所述内座体在所述收容间内旋转,所述内座体包括呈圆环板状的第二基部、位于所述第二基部的中心位置且凸伸形成突出部、及自所述突出部的外缘朝向所述第二基部的外缘延伸形成的若干间隔部,所述外座体与所述内座体之间有所述若干间隔部均匀分割成若干相同的配合槽,各所述配合槽包括形成于所述环壁内表面的外配合面及形成于所述突出部的外缘的内配合面,各所述内配合面的中间位置处朝向所述外配合面延伸形成凸伸部,所述内配合面的两端到所述凸伸部与所述外配合面之间的间距逐渐变小,各所述配合槽内设置有位于所述配合槽两端的两个锁紧元件,当所述外座体旋转时,所述外配合面带动各所述配合槽内的两个锁紧元件中的一个锁紧元件朝所述凸伸部移动以令该一个锁紧元件的外缘卡持所述外配合面及所述内配合面,从而令所述内座体随所述外座体以相同的方向旋转。

进一步,各所述配合槽内的两个锁紧元件中分为第一锁紧元件及第二锁紧元件,所述手持装置整体可以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当所述手持装置顺时针旋转时,所述外配合面带动所述第二锁紧元件沿顺时针移动以令所述第二锁紧元件的外缘卡持所述外配合面及所述内配合面。

进一步,当所述手持装置逆时针旋转时,所述外配合面带动所述第一锁紧元件沿逆时针移动以令所述第一锁紧元件的外缘卡持所述外配合面及所述内配合面。

进一步,所述手持装置进一步包括安装于所述安装空间内的驱动电机、为所述驱动电机供电的电池、由所述驱动电机驱动的减速装置,所述扭力控制装置还包括由所述减速装置驱动旋转的支架,所述支架包括呈圆盘状的主板部及自所述主板部突伸形成的且均匀分布的若干延伸部,各所述延伸部分别对应插入各所述配合槽内,各所述延伸部位于同一配合槽内的两个锁紧元件之间,当所述支架被所述减速装置驱动旋转时,各所述延伸部沿旋转方向在各所述配合槽内移动以抵推同一配合槽内的两个锁紧元件中的一个锁紧元件,通过各被抵推的该一个锁紧元件抵推各所述间隔部以令所述内座体随所述支架以相同的方向旋转。

进一步,当所述支架被所述减速装置驱动旋转时,所述外座体相对于所述内座体及支架静止不动。

进一步,所述第一基部的中间位置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一基部的第一通孔,所述突出部中心位置设置有贯穿所述内座体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内缘为多边形结构,所述输出轴包括第一配合部及自所述第一配合部延伸形成的第一插伸部,所述第一配合部的外缘为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内缘对应设置的多边形结构,所述第一配合部插配于所述所述第二通孔及第一通孔。

进一步,所述输出轴与所述批头之间还设置有传动轴及固持于所述传动轴的批座,所述传动轴的一端与第一插伸部插配,所述批座固持于所述传动轴的另一端,所述批头安装于所述批座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所述环形调节部通过旋转而调节所述限位块抵压所述弹性偏压元件的位置而调节弹性偏压元件对限位元件的抵压力,从而调整所述批头处对螺丝的预设的最大扭力,结构更为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手持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自另一个方向看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手持装置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自另一个方向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发明手持装置进一步分解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3自另一个方向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7是本发明手持装置未装载批头时沿图1的a-a线看的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手持装置未装载批头时沿图2的b-b线看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手持装置未装载批头时沿图1的c-c线看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手持装置的外座体空转时沿图1的c-c线看的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手持装置的环形调节部旋转以令限位块靠近弹性偏压元件自由端时沿图1的c-c线看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发明手持装置的顺时针旋转时沿图1的c-c线看的剖视图。

图13是本发明手持装置的逆时针旋转时沿图1的c-c线看的剖视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手持装置100外壳10

半壳11安装空间12

把手部13安装部14

安装孔15容纳孔17

电池21驱动电机22

第一传动轴23减速装置24

控制电路板26控制开关27

支架31主板部32

延伸部33轴承座4

外座体41第一基部42

第一通孔43环壁44

限位槽45收容空间46

外配合面47内座体51

第二基部52突出部53

第二通孔54间隔部55

内配合面56凸伸部561

配合槽57收容槽58

连接槽59锁紧元件6

输出轴71第一配合部72

第一插伸部73第二传动轴74

第一配合口75第二配合口76

批座77环形调节部8

第一段部81第二段部83

限位块84弹性偏压元件91

固定部911限位元件92

调节空间93套环94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13介绍本发明手持装置100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手持装置100具有电动及手动两种模式。所述手持装置100用于装载批头(未图示)以安装和移除螺丝(未图示)。请参照图9至图13所示,使用者可以手持所述手持装置100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顺时针为x方向,逆时针为y方向。本发明中界定的方向均以图1为准,界定所述手持装置100的把手部13的位置在所述手持装置100的前后方向上的后端,还界定了与前后方向垂直的横方向及分别垂直于前后方向及横方向的上下方向。

请参照图1至图13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手持装置100,包括外壳10、位于所述外壳10前方的批头(未图示)及安装于所述外壳10的控制开关27。所述外壳10内进一步设置有控制电路板26、电池21、驱动电机22、减速装置24及扭力控制装置。

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所述外壳10为一对对称设置的两个半壳11组装而成。请参照图7及图8所示,所述外壳10内形成一安装空间12。所述外壳10形包括位于后端的把手部13及位于前端的安装部14。所述安装部14形成有令所述安装空间12与外部连通的安装孔15。

在前后方向上,在所述安装空间12内自后向前依次排列设置所述电池21,驱动电机22、减速装置24、扭力控制装置。所述驱动电机22的前端与所述减速装置24的后端之间由第一传动轴23连接传动。所述批头(未图示)与所述减速装置24的前端之间由所述扭力控制装置连接传动。所述扭力控制装置部分设置于所述安装孔15中,部分设置于安装部14外围。

请参照图3至图13所示,所述扭力控制装置包括由所述减速装置24前端驱动的支架31、位于所述支架31前方且由所述支架31驱动的轴承座4及位于所述轴承座4的前方且由所述轴承座4驱动的输出轴71。

所述支架31包括呈圆盘状的主板部32及自所述主板部32的前端表面向前突伸的三个延伸部33。所述三个延伸部33分别均匀的分布在所述主板部32的前端表面。所述上个延伸部33的外边缘与所述主板部32的外边缘齐平设置。

所述轴承座4包括外座体41及设置于所述外座体41内的内座体51。所述外座体41及内座体51均大致呈圆环状结构。所述外座体41包括呈圆环板状的第一基部42及自所述第一基部42边缘向后延伸的环壁44。所述第一基部42的中心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43。所述第一基部42与所述环壁44之间形成一收容空间46。所述内座体51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46内。所述内座体51可在所述收容间内旋转。所述内座体51包括呈圆环板状的第二基部52。所述第二基部52的后表面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向后凸伸形成的突出部53、及自所述突出部53的外缘朝向所述第二基部52的外缘延伸形成的三个间隔部55。所述突出部53的中心位置设置有贯穿的第二通孔54。所述第一通孔43及第二通孔54为前后对应的连通设置。各所述间隔部55呈板状的“t”型结构。三个所述间隔部55将所述第二基部52的后表面均匀分割成三个相同的区域。三个相同的区域与外座体41的环壁44的内表面之间形成三个相同的配合槽57。三个所述配合槽57分别具有形成于所述环壁44内表面的外配合面47及形成于所述突出部53的外缘的内配合面56。所述外配合面47为均匀设置的曲面。所述内配合面56与所述外配合面47之间具有间距。所述内配合面56自两端向中间位置处逐渐向所述外配合面47靠近,所述内配合面56的中间位置处朝向所述外配合面47延伸形成凸伸部,即所述凸伸部与所述外配合面47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内配合面56的两端与所述外配合面47之间的间距。

请参照图9至图13所示,所述配合槽57定义有两个收容槽58及连接所述两个收容槽58的连接槽59。两个所述收容槽58位于所述配合槽57的两端,所述内配合面56的凸伸部位于所述连接槽59中。所述扭力控制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收容槽58内的呈圆柱形的锁紧元件6。各所述配合槽57中设置有两个锁紧元件6,共六个锁紧元件6。请参照图9所示,位于同一所述配合槽57内的两个锁紧元件6分为第一锁紧元件61及第二锁紧元件62。所述配合槽57中的两个锁紧元件6分别设置于两个收容槽58内。所述锁紧元件6可以在所述收容槽58与连接槽59之间移动。所述锁紧元件6的直径大于所述连接槽59内的所述凸伸部与所述外配合面47之间的间距。所述内配合面56的凸伸部与所述内配合面56的两端的端点之间分别定义有卡持点。当所述锁紧元件6位于所述卡持点时,所述锁紧元件6的外边缘同时与所述内配合面56及外配合面47卡持。

所述支架31的三个延伸部33分别向前插入三个所述连接槽59内。位于同一所述配合槽57内的两个锁紧元件6位于所述延伸部33的两侧外。所述延伸部33与两个所述锁紧元件6之间设置有间隙,以使所述延伸部33在所述连接槽59中可以移动。

所述输出轴71自后向前穿过所述第二通孔54及第一通孔43。所述第二通孔54的内缘为多边形结构。所述输出轴71包括位于后端的第一配合部72及自所述第一配合部72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一插伸部73。所述第一配合部72的外缘表面为与所述第二通孔54的内缘对应设置的多边形结构。以使所述内座体51驱动所述输出轴71旋转。所述第一插伸部73向前露出于所述轴承座4的前端。所述第一插伸部73的外缘表面为多边形结构。所述输出轴71与所述批头(未图示)之间还设置有第二传动轴74及批座77。所述第二传动轴74包括位于前后两端的第一配合口75及第二配合口76。所述第二传动轴74的第一配合口75及第二配合口76的内缘均为多边形结构。所述第一配合口75与所述第一插伸部73的外缘表面对应设置,以使所述输出轴71可以驱动所述第二传动轴74旋转。所述批座77安装固定于所述第二配合口76内。所述批头(未图示)安装于所述批座77内以使所述批头(未图示)随所述输出轴71旋转。

所述控制电路板26与所述控制开关27相连接。使用者可以操控控制开关27而经由所述控制电路板26控制所述驱动电机22正向或反向工作。

当所述手持装置100通过电动模式驱动所述批头(未图示)时,所述驱动电机22经由所述减速装置24驱动支架31转动。请参照图9所示,当所述支架31顺时针转动时,各所述延伸部33沿顺时针x方向移动并分别抵推各第一锁紧元件61,各所述第一锁紧元件61沿顺时针x方向抵推各所述间隔部55,以令所述内座体51沿顺时针x方向旋转,从而驱动所述轴承座4沿顺时针x方向旋转。此时,所述第二锁紧元件62位于所述收容槽58内,不会移动进入所述连接槽59中,从而不会卡持于所述内配合面56与所述外配合面47之间,故,在电动模式时,所述外座体41不会转动。当所述支架31逆时针转动时,各所述延伸部33沿逆时针y方向移动并分别抵推各第二锁紧元件62,各所述第二锁紧元件62沿逆时针y方向抵推各所述间隔部55,以令所述内座体51沿逆时针y方向旋转,从而驱动所述轴承座4沿逆时针y方向旋转。此时,所述第一锁紧元件61位于所述收容槽58内,不会移动进入所述连接槽59中,从而不会卡持于所述内配合面56与所述外配合面47之间。故,在电动模式时,所述外座体41不会随所述支架31及内座体51旋转,所述外座体41保持不动。

请参照图1至图13所示,所述扭力转动装置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安装部14外的环形调节部8。所述环形调节部8在所述安装部14外旋转配合并且可以旋转定位。所述环形调节部8包括第一段部81及自所述第一段部81向前延伸的第二段部83。所述第二段部83的内圈表面凸设有两个限位块84。

所述轴承座4可以在所述安装孔15内旋转。所述轴承座4的外座体41的环壁44外表面均匀分布有凹设形成的若干限位槽45。各所述限位槽45凹设形成为弧面。所述安装部14的设置有与所述外座体41的环壁44外表面对应的贯穿所述安装部14的两个容纳孔17。所述安装部14的表面还设置有两个弹性偏压元件91。所述弹性偏压元件91呈弧形的片状结构。两个所述弹性偏压元件91围设于所述安装部14的外围。两个所述弹性偏压元件91一端均设置有位于所述安装部14表面的固定部911,另一端分别对应位于两个所述容纳孔17的外侧且为自由设置。所述手持装置进一步包括套设于安装部14表面的套环94。所述套环94固定两个所述弹性偏压元件91的固定部,从而将两个所述弹性偏压元件91固定于所述安装部14表面。两个所述容纳孔17中分别设置有一个限位元件92。各所述限位元件92为球型结构。所述限位元件92的一端暴露于所述安装空间12内且卡持于所述限位槽45内,另一端被所述弹性偏压元件91抵压。所述环形调节部8的第二段部83的内圈表面与所述安装部14表面之间形成有一调节空间93。两个所述弹性偏压元件91位于所述调节空间93内,且在所述调节空间93内弹性形变。所述第二段部83的两个限位块84分别对应抵压于两个所述弹性偏压元件91的外侧表面。所述轴承座4整体在前后方向上被围设于所述环形调节部8内。

请参照图9及图11所示,所述环形调节部8可以调节所述弹性偏压元件91对所述限位元件92的抵压力。当旋转所述环形调节部8以使两个所述限位块84分别对应抵压于两个所述弹性偏压元件91的一端(即远离所述限位元件92)时,两个所述弹性偏压元件91对所述限位元件92的抵压力较小,而旋转所述环形调节部8以使两个所述限位块84分别逐渐靠近对应抵压于两个所述弹性偏压元件91的自由设置的另一端(即远离所述限位元件92)的位置时,两个所述弹性偏压元件91对所述限位元件92的抵压力逐渐变大。

请参照图10所示,当所述手持装置100通过手动模式使用所述批头(未图示)安装或移除螺丝(未图示)时,所述环形调节部8可以预先调节设置所述手持装置100安装或移除螺丝(未图示)时对螺丝(未图示)施加的最大扭力,当安装或移除螺丝(未图示)时的实际扭力大于预设的最大扭力时,所述扭力控制装置出现空转现象而撤除对螺丝(未图示)施加的扭力以保护手持装置100的各机构部件。

当所述手持装置100通过手动模式使用所述批头(未图示)安装或移除螺丝(未图示)的过程中,使用者首先旋转所述环形调节部8,以预先设定一个最大扭力,此时,两个所述弹性偏压元件91对所述限位元件92施加预定的抵压力。然后,使用者手握所述把手部13旋转所述手持装置100。

在安装或移除螺丝(未图示)时的实际扭力小于预设的最大扭力时,使用者转动所述把手部13,令所述安装部14推动两个所述限位元件92,藉由两个所述限位元件92与所述外座体41的限位槽45卡持而带动所述外座体41转动。此时,所述外座体41相对于所述内座体51旋转,所述外座体41的外配合面47带动对应的锁紧元件6移动连接槽59内以使所述锁紧元件6的外周缘位于卡持点的位置,令锁紧元件6带动所述内座体51随所述外座体41旋转,从而带动所述批头(未图示)旋转。

针对所述外座体41带动所述内座体51旋转的过程作详细说明:请参照图12所示,当所述外座体41沿顺时针x方向旋转时,所述外座体41的外配合面47沿x方向带动各所述第二锁紧元件62移动至连接槽59内以使各所述第二锁紧元件62的外周缘位于卡持点k的位置,各所述第一锁紧元件61则始终位于所述收容槽58内。各所述第二锁紧元件62的外周缘卡持于所述外配合面47及内配合面56,从而令各所述第二锁紧元件62沿着x方向带动所述内座体51沿着x方向旋转。请参照图13所示,当所述外座体41沿逆时针y方向旋转时,所述外座体41的外配合面47沿y方向带动各所述第一锁紧元件61移动至连接槽59内以使各所述第一锁紧元件61的外周缘位于卡持点k的位置,各所述第二锁紧元件62则始终位于所述收容槽58内。各所述第一锁紧元件61的外周缘卡持于所述外配合面47及内配合面56,从而令各所述第一锁紧元件61沿着y方向带动所述内座体51沿着y方向旋转。

然而,当安装或移除螺丝(未图示)时的实际扭力大于预设的最大扭力时,请参照图10所示,即所述两个所述弹性偏压元件91对两个所述限位元件92的预设的抵压力不足以令各所述限位元件92卡持于所述限位槽45内时,各所述限位元件92则沿与所述手持装置100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连续的从一个所述限位槽45脱离而进入下一个限位槽45内,因此令所述安装部14相对于所述外座体41出现空转现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所述环形调节部8通过旋转而调节所述限位块84抵压所述弹性偏压元件91的位置而调节弹性偏压元件91对限位元件92的抵压力,从而调整所述批头(未图示)处对螺丝的预设的最大扭力,结构更为小型化,有利于在所述手持装置100中进一步设置驱动电机22等部件;更由于当调节较大的预设的最大扭力时,所述限位块84与所述限位元件92之间的所述弹性偏压元件91的部分的长度较短,令所述所述弹性偏压元件91受到低压力的位置集中在所述较短的部分,从而避免所述弹性偏压元件91整体受到较大的低压力而弹性衰退,具有更好的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发明说明书而对本发明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