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转机构及具有其的柜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53733发布日期:2020-01-10 15:59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枢转机构及具有其的柜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枢转机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枢转机构及具有其的柜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上翻门结构通常采用隐形合页实现柜门的翻转。然而,隐形合页不具备阻尼效果,在用户转动柜门过程中,需要用户对柜门进行持续的支撑,若稍有不慎松开柜门,柜门将会以自动落体方式落下损坏柜门甚至误伤用户,给柜结构的使用带来诸多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枢转机构及具有其的柜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枢转机构不能够实现随时悬停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枢转机构,包括:枢转组件,包括第一枢转结构和与第一枢转结构枢转连接的第二枢转结构,第一枢转结构与柜体枢转连接,第二枢转结构与柜门枢转连接,第一枢转结构包括异形部;弹性结构,弹性结构的一端与柜体连接;牵引件,弹性结构的另一端与牵引件的第一端连接,牵引件的第二端绕过异形部的外周面以与第一枢转结构连接;其中,在柜门沿第一预设方向转动时,柜门通过第二枢转结构带动第一枢转结构沿第二预设方向转动,异形部带动牵引件运动,以使柜门的重力对第一枢转结构的枢转轴线的第一力矩与弹性结构的弹性力对第一枢转结构的枢转轴线的第二力矩平衡,以实现柜门的随时悬停。

进一步地,异形部位于第一枢转结构的枢转轴线的外周,且异形部的外周面与枢转轴线之间的距离呈预设规律变化。

进一步地,枢转机构还包括:隐形合页,隐形合页的第一合页片与柜体连接,隐形合页的第二合页片与柜门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枢转结构还包括:第一枢转轴,设置在柜体上,第一枢转轴的枢转轴线为第一枢转结构的枢转轴线;枢转本体,与异形部连接,第一枢转轴依次穿过异形部和枢转本体,枢转本体具有供第二枢转轴穿过的第一通孔和供第一枢转轴穿过的第二通孔,第二枢转轴穿设在第二枢转结构和第一通孔内,以将第二枢转结构与枢转本体枢转连接;其中,第一枢转轴的枢转轴线与第二枢转轴的枢转轴线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距离。

进一步地,柜门具有用于穿设第三枢转轴的安装孔,第三枢转轴穿过第二枢转结构后穿设在安装孔内,以使柜门与第二枢转结构枢转连接;其中,第三枢转轴的枢转轴线与隐形合页的枢转轴线之间具有第二预设距离,第二预设距离与第一预设距离一致。

进一步地,第一枢转轴的枢转轴线与隐形合页的枢转轴线之间具有第三预设距离,第二枢转轴的枢转轴线与第三枢转轴的枢转轴线之间具有第四预设距离,第三预设距离与第四预设距离一致。

进一步地,枢转本体与异形部卡接或焊接或通过紧固件连接。

进一步地,枢转本体具有安装凹部,异形部具有安装凸起,安装凸起伸入安装凹部内且与安装凹部限位止挡,紧固件穿过异形部后连接在枢转本体上。

进一步地,异形部还具有用于绕设牵引件的绕设部,在枢转本体转动过程中,绕设部随着枢转本体运动,以使绕设在绕设部上的牵引件随着绕设部运动。

进一步地,枢转机构还包括:限位结构,设置在柜体上,待第一枢转结构转动至预设位置处时,限位结构与第一枢转结构限位止挡。

进一步地,限位结构位于柜门与第一枢转轴之间。

进一步地,枢转机构还包括:滑轮,设置在异形部与弹性结构之间,牵引件的第二端经由滑轮绕设在异形部的外周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柜结构,包括柜体、柜门和枢转机构,柜门通过枢转机构与柜体枢转连接;其中,枢转机构为上述的枢转机构。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弹性结构的一端与柜体连接,弹性结构的另一端与牵引件的第一端连接,牵引件的第二端绕过异形部的外周面以与第一枢转结构连接。这样,在柜门沿第一预设方向转动时,柜门的重力对第一枢转结构的枢转轴线的第一力矩随着转动角的改变而改变,柜门通过第二枢转结构带动第一枢转结构沿第二预设方向转动,异形部带动牵引件运动,以实现弹性结构的弹性力对第一枢转结构的枢转轴线的第二力矩的改变。在柜门进行转动的过程中,始终保证第一力矩与第二力矩平衡,柜门能够实现随时悬停,无需用户对柜门进行支撑即可实现柜门在某一转动角度处的悬停,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枢转机构不能够实现随时悬停的问题,以防止柜门自动落下而误伤用户。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枢转机构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枢转机构的隐形合页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枢转机构的爆炸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枢转机构处于关闭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中的枢转机构的牵引件穿设在异形部上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柜结构的实施例处于关闭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7示出了图6中的柜结构的柜门打开45°时的侧视图;以及

图8示出了图6中的柜结构的柜门打开90°时的侧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隐形合页;11、第一合页片;12、第二合页片;20、柜体;30、柜门;40、枢转组件;41、第一枢转结构;411、异形部;411a、安装凸起;411b、绕设部;411c、穿设孔;412、第一枢转轴;413、枢转本体;413a、第一通孔;413b、第二通孔;413c、安装凹部;42、第二枢转结构;50、弹性结构;60、牵引件;71、第二枢转轴;72、第三枢转轴;80、限位结构;90、滑轮。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枢转机构不能够实现随时悬停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枢转机构及具有其的柜结构。

如图1、图3及图4所示,枢转机构包括枢转组件40、弹性结构50及牵引件60。其中,枢转组件40包括第一枢转结构41和与第一枢转结构41枢转连接的第二枢转结构42,第一枢转结构41与柜体20枢转连接,第二枢转结构42与柜门30枢转连接,第一枢转结构41包括异形部411。弹性结构50的一端与柜体20连接。弹性结构50的另一端与牵引件60的第一端连接,牵引件60的第二端绕过异形部411的外周面以与第一枢转结构41连接。其中,在柜门30沿第一预设方向转动时,柜门30通过第二枢转结构42带动第一枢转结构41沿第二预设方向转动,异形部411带动牵引件60运动,以使柜门30的重力对第一枢转结构41的枢转轴线的第一力矩与弹性结构50的弹性力对第一枢转结构41的枢转轴线的第二力矩平衡,以实现柜门30的随时悬停。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柜门30沿第一预设方向转动时,柜门30的重力对第一枢转结构41的枢转轴线的第一力矩随着转动角的改变而改变,柜门30通过第二枢转结构42带动第一枢转结构41沿第二预设方向转动,异形部411带动牵引件60运动,以实现弹性结构50的弹性力对第一枢转结构41的枢转轴线的第二力矩的改变。在柜门30进行转动的过程中,始终保证第一力矩与第二力矩平衡,柜门30能够实现随时悬停,无需用户对柜门进行支撑即可实现柜门30在某一转动角度处的悬停,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枢转机构不能够实现随时悬停的问题,以防止柜门自动落下而误伤用户。

如图1所示,枢转机构还包括滑轮90,设置在异形部411与弹性结构50之间,牵引件60经由滑轮90绕设在异形部411的外周面上,以使牵引件60的运动更加容易。

在本实施例中,异形部411位于第一枢转结构41的枢转轴线的外周,且异形部411的外周面与枢转轴线之间的距离呈预设规律变化。这样,在柜门30转动过程中,异形部411的外周面与枢转轴线之间的上述设置保证第一力矩与第二力矩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以保证枢转机构能够对柜门30实现随时悬停,进而提升了枢转机构的使用可靠性。

如图6所示,柜门30处于关闭状态,此时满足g*l1=f1*m1,即第一力矩与第二力矩平衡。其中,g为柜门30的重力,l1为第一力矩的力臂,f1为弹性力,m1为第二力矩的力臂。如图7所示,柜门30转动至45°转动角度,此时满足g*l2=f2*m2,即第一力矩与第二力矩平衡。其中,g为柜门30的重力,l2为第一力矩的力臂,f2为弹性力,m2为第二力矩的力臂。如图8所示,柜门30转动至90°转动角度,此时满足g*l3=f3*m3,即第一力矩与第二力矩平衡。其中,g为柜门30的重力,l3为第一力矩的力臂,f3为弹性力,m3为第二力矩的力臂。在柜门30从关闭状态转动至90°转动角度的过程中,第一力矩的力臂ln逐渐增大,第二力矩的力臂mn逐渐增大,且保证第一力矩与第二力矩始终平衡。

如图1和图2所示,枢转机构还包括隐形合页10。其中,隐形合页10的第一合页片11与柜体20连接,隐形合页10的第二合页片12与柜门30连接。这样,在柜门30转动过程中,隐形合页10能够对柜门30起到支撑作用,以保证柜门30能够正常转动。

如图1、图3及图4所示,第一枢转结构41还包括第一枢转轴412和枢转本体413。其中,第一枢转轴412设置在柜体20上,第一枢转轴412的枢转轴线为第一枢转结构41的枢转轴线。枢转本体413与异形部411连接,第一枢转轴412依次穿过异形部411和枢转本体413,枢转本体413具有供第二枢转轴71穿过的第一通孔413a和供第一枢转轴412穿过的第二通孔413b,第二枢转轴71穿设在第二枢转结构42和第一通孔413a内,以将第二枢转结构42与枢转本体413枢转连接。其中,第一枢转轴412的枢转轴线与第二枢转轴71的枢转轴线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距离。这样,上述设置保证枢转本体413能够相对于柜体20转动,进而实现第二枢转结构42带动枢转本体413的转动,以使设置在枢转本体413上的异形部411随着枢转本体413运动,进而改变第二力矩的力臂。

具体地,第二枢转结构42的一端与枢转本体413枢转连接,第二枢转结构42的另一端与柜门30枢转连接,枢转本体413绕第一枢转轴412转动。当用户操作柜门30转动时,第二枢转结构42带动枢转本体413绕第一枢转轴412转动,进而实现异形部411的运动,则绕设在异形部411的外周面上的牵引件60随着异形部411运动,进而调整第二力矩的弹性力和力臂的大小及方向,以使第二力矩与第一力矩平衡。

如图4所示,柜门30具有用于穿设第三枢转轴72的安装孔,第三枢转轴72穿过第二枢转结构42后穿设在安装孔内,以使柜门30与第二枢转结构42枢转连接。其中,第三枢转轴72的枢转轴线与隐形合页10的枢转轴线之间具有第二预设距离,第二预设距离与第一预设距离一致。这样,第一枢转轴412的枢转轴线与第二枢转轴71的枢转轴线之间的第一连线与第三枢转轴72的枢转轴线与隐形合页10的枢转轴线之间的第二连线相互平行,且第一预设距离与第二预设距离一致,以使得柜门30相对于柜体20的转动更加平稳,减少转动振动及噪声。

如图6至图8所示,第一枢转轴412的枢转轴线与隐形合页10的枢转轴线之间具有第三预设距离,第二枢转轴71的枢转轴线与第三枢转轴72的枢转轴线之间具有第四预设距离,第三预设距离与第四预设距离一致。这样,第一枢转轴412的枢转轴线与隐形合页10的枢转轴线之间的第三连线与第二枢转轴71的枢转轴线与第三枢转轴72的枢转轴线之间第四连线相互平行,且第三预设距离与第四预设距离一致,第一连线、第二连线、第三连线及第四连线形成平行四边形结构,进而使得柜门30相对于柜体20的转动更加平稳,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枢转本体413与异形部411通过紧固件连接。这样,上述连接方式使得枢转本体413与异形部411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用户的劳动强度。可选地,紧固件为螺钉或螺栓。

需要说明的是,枢转本体413与异形部411的连接方式不限于此。可选地,枢转本体413与异形部411卡接或焊接。

如图3和图5所示,枢转本体413具有安装凹部413c,异形部411具有安装凸起411a,安装凸起411a伸入安装凹部413c内且与安装凹部413c限位止挡,紧固件穿过异形部411后连接在枢转本体413上。这样,在枢转本体413与异形部411进行装配的过程中,先将安装凸起411a伸入安装凹部413c内,且使得二者限位止挡,不会发生相对转动。之后,再将紧固件穿过异形部411后拧紧在枢转本体413上,以实现枢转本体413与异形部411的装配。

如图5所示,异形部411还具有用于绕设牵引件60的绕设部411b,在枢转本体413转动过程中,绕设部411b随着枢转本体413运动,以使绕设在绕设部411b上的牵引件60随着绕设部411b运动。具体地,异形部411还具有穿设孔411c,牵引件60穿出穿设孔411c后固定在异形部411上,且牵引件60绕设在绕设部411b上。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

如图1、图3及图4所示,枢转机构还包括限位结构80。其中,限位结构80设置在柜体20上,待第一枢转结构41转动至预设位置处时,限位结构80与第一枢转结构41限位止挡。这样,在第二枢转结构42带动枢转本体413转动过程中,限位结构80能够对枢转本体413进行限位,进而保证柜门30最大的转动角度为90°。其中,限位结构80位于柜门30与第一枢转轴412之间。

如图6至图8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柜结构,包括柜体20、柜门30和枢转机构,柜门30通过枢转机构与柜体20枢转连接。其中,枢转机构为上述的枢转机构。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在柜门沿第一预设方向转动时,柜门的重力对第一枢转结构的枢转轴线的第一力矩随着转动角的改变而改变,柜门通过第二枢转结构带动第一枢转结构沿第二预设方向转动,异形部带动牵引件运动,以实现弹性结构的弹性力对第一枢转结构的枢转轴线的第二力矩的改变。在柜门进行转动的过程中,始终保证第一力矩与第二力矩平衡,柜门能够实现随时悬停,无需用户对柜门进行支撑即可实现柜门在某一转动角度处的悬停,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枢转机构不能够实现随时悬停的问题,以防止柜门自动落下而误伤用户。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