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门套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06867发布日期:2020-01-15 00:56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移门套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门安装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移门套板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移门具有使用灵活、光亮通透、便于分割空间等优势,其广泛使用与阳台、厨房、卫生间等场所,其中以美观大方、色调温暖著称的木质移门,近年来更是受到人们的大力追捧。而在移门安装和使用中移门套板的结构和外观设计成了影响使用寿命和使用感受的重要因素。而目前市场上常用的移门套板结构主要是直接采用直面的套板,门扇与套板之间通过门扇上方的缓冲移门五金配件来防止门扇撞至套板,门扇关闭后与套板之间留有一定的缝隙。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门套板装置,其能消除移动门关闭后产生的缝隙。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移门套板装置,用于安装移动门,所述移门套板装置包括安装组件和防撞组件。

所述防撞组件包括第一安装主体和防撞结构,所述第一安装主体的端部靠近所述安装组件的端部设置,并且所述第一安装主体的延伸方向和所述安装组件的延伸方向形成夹角,所述第一安装主体和所述安装组件之间形成滑移空间。

所述防撞结构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主体的一侧并位于所述滑移空间内,所述防撞结构沿所述第一安装主体延伸,所述防撞结构用于选择性地抵持于所述移动门,并且当所述移动门抵持于所述防撞结构时,所述移动门伸入所述防撞结构内部。

所述安装组件用于滑动连接所述移动门,以使得所述移动门能沿所述安装组件滑动并选择性地抵持于所述防撞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防撞结构包括承载件和防撞件。

所述承载件嵌入所述第一安装主体,并且所述承载件内部设置有第一安装槽。

所述防撞件嵌入于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底壁,所述防撞件用于抵持于所述移动门,并且当所述移动门抵持于所述防撞件时,所述移动门伸入所述第一安装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底壁上开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防撞件卡入所述第二安装槽并凸出于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底壁。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安装槽内部凸设有多个第一卡齿,所述防撞件卡持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卡齿靠近所述第二安装槽底壁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齿朝向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底壁倾斜,并形成相对设置的导向面和卡持面,所述导向面和所述卡持面均朝向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底壁倾斜。

所述防撞件卡持于所述卡持面。

进一步地,所述防撞件包括防撞部、连接部和卡持部。

所述防撞部和所述卡持部分别连接于所述连接部的两端,并且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卡持部伸入所述第二安装槽,并且所述卡持部卡持于所述第一卡齿,所述防撞件贴靠于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底壁。

进一步地,所述防撞部其中一个侧面的中部连接于所述连接部。

所述卡持部的中部连接于所述连接部,所述卡持部的两侧朝向所述防撞部倾斜,并使得所述卡持部形成v形。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件包括承载主体和卡块,所述承载主体呈u形并围成所述第一安装槽,所述卡块凸设于所述承载主体底部的外侧,并且所述卡块嵌入所述第一安装主体。

所述第二安装槽穿过所述承载主体并开设于所述卡块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卡块的外侧设置有多个第二卡齿,多个所述第二卡齿朝向承载主体倾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主体包括安装板和两个安装竖套线。

两个所述安装竖套线呈l形。

所述安装板的两个侧边均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沿所述安装板的侧边延伸,两个所述安装竖套线的其中一端分别卡入两个所述卡槽中,并且所述安装竖套线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安装板的同一侧。

所述安装板的另一侧则开设有第三安装槽,所述防撞结构卡入所述第三安装槽。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门套板装置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门套板装置能通过安装组件与移动门的滑动连接使得移动门在移动空间内移动,并且移动门移动路径沿安装组件延伸,当移动门移动至抵持于防撞结构时,移动门处于关闭状态,并且由于此时移动门伸入至防撞结构内部,进而能避免移动门和防撞结构之间产生缝隙,进而实现了消除移动门关闭后产生的缝隙。另外,还能通过防撞结构防止移动门直接撞击于第一安装主体,进而能避免移动门和第一安装主体之间的撞击损坏,进而延长移动门和移门套板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移门套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移门套板装置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承载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防撞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移门套板装置;11-防撞组件;100-第一安装主体;110-安装板;111-卡槽;112-第三安装槽;113-第四安装槽;120-安装竖套线;200-防撞结构;210-承载件;211-承载主体;212-第一安装槽;213-卡块;214-第二卡齿;215-第三卡齿;216-挂扣;217-第二安装槽;218-第一卡齿;220-防撞件;221-防撞部;222-连接部;223-卡持部;224-pe膜;12-安装组件;300-第二安装主体;400-滑轨;13-移动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设置”、“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移门套板装置10,其用于移动门13的滑动连接,并且该移门套板装置10能消除移动门13关闭时产生的缝隙,并且能提高移门套板装置10和移动门13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移门套板装置10用于安装于墙体上,以通过墙体向移门套板装置10提供稳定的支承,便能使得移门套板装置10向移动门13提供稳定的支承作用。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以墙体上开设用于安装移门套板装置10的方形的安装空间为例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图4,移门套板装置10包括安装组件12和防撞组件11。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安装组件12和防撞组件11分别用于安装于安装空间内部相邻的两个侧边。另外,安装组件12用于移动门13的滑动安装,即移动门13能滑动连接于安装组件12,并能沿安装组件12滑动。防撞组件11则靠近于安装组件12设置,以使得当移动门13沿安装组件12移动并处于关闭状态时能抵持于防撞组件11,以便于移动门13直接撞击墙体,进而能向移动门13提供防护作用。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防撞组件11还能消除移动门13在处于关闭状态时产生的缝隙。

在本实施例中,当安装组件12和防撞组件11安装于墙体上时,安装组件12的延伸方向和防撞组件11的延伸方向形成夹角,以使得移动门13沿安装组件12滑动后能抵持于防撞组件11。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安装组件12和防撞组件11分别安装于安装空间上相邻设置的两个侧边,并且安装组件12沿安装空间的侧边延伸,防撞组件11沿安装空间的侧边延伸。其中,安装组件12的延伸方向和防撞组件11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并且安装组件12的其中一个端部靠近于防撞组件11的其中一个端部设置,并且安装组件12和防撞组件11间隔设置,以便于安装组件12和防撞组件11的安装。

防撞组件11包括第一安装主体100和防撞结构20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主体100用于安装于安装空间的侧边,并且当第一安装主体100安装于安装空间的侧边时,第一安装主体100沿安装空间的侧边延伸。第一安装主体100的延伸方向和安装组件12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并且第一安装主体100的其中一个端部靠近于安装组件12的其中一个端部设置。另外,第一安装主体100和安装组件12之间围成滑移空间,以使得移动门13在滑动连接于安装组件12时能在滑移空间内部滑动。

防撞结构200则安装于第一安装主体100的一侧并位于滑移空间内。以使得当移动门13在滑移空间内部滑动能抵持于防撞结构200,进而通过防撞结构200实现消除移动门13关闭时产生的缝隙以及防止移动门13直接撞击第一安装主体100以及墙体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当移动门13抵持于防撞结构200时,移动门13伸入防撞结构200内部,以实现消除移动门13关闭之后产生的缝隙的目的。

请结合参阅图1、图3、图4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主体100包括安装板110和两个安装竖套线120。其中,两个安装竖套线120均呈l形。安装板110的两个侧边均开设有卡槽111,卡槽111沿安装板110的侧边延伸。两个安装竖套线120的其中一端分别卡入两个卡槽111中,并且安装竖套线120的另一端位于安装板110的同一侧。安装板110的另一侧则开设有第三安装槽112,防撞结构200卡入第三安装槽112内部以实现防撞结构200和第一安装主体100连接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板110和两个安装竖套线120相互连接共同形成截面大致呈u形的形状,并且安装板110和两个安装竖套线120共同围成用于卡入墙体的槽(图未标),通过该槽即能使得第一安装主体100安装于墙体,并使得第一安装主体100沿安装空间的侧边延伸。

另外,安装板110上开设的第三安装槽112沿第一安装主体100的延伸方向延伸,并且第三安装槽112的宽度大于移动门13的宽度。其中,通过将防撞结构200设置于第三安装槽112内部,以提高防撞结构200安装于第一安装主体100的稳定性。并且能使得移动门13伸入至防撞结构200内部的同时能伸入第一安装主体100内部,能进一步保证实现消除当移动门13关闭时消除移动门13产生的缝隙的目的。

其中,防撞结构200包括承载件210和防撞件220。承载件210嵌入至第一安装主体100内部,以使得承载件210能稳定地安装于第一安装主体100,并且承载件210内部设置有第一安装槽212。

即,在本实施例中,承载件210嵌入至第三安装槽112内部,以保证承载件210的安装稳定性。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承载件210包括承载主体211和卡块213。其中,承载主体211呈u形并围成第一安装槽212,即u形的承载主体211内部形成的槽即为第一安装槽212。卡块213凸设于承载主体211底部的外侧,即卡块213凸设于承载主体211远离第一安装槽212的一侧,另外,当承载主体211卡入至第三安装槽112时,卡块213卡入至第三安装槽112的底壁,以保证承载主体211的安装稳定性。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安装槽112的底壁上开设有与卡块213相对应的第四安装槽113,当承载主体211卡入至第三安装槽112内部时,卡块213则卡入至第四安装槽113内部,进而保证承载件210能稳定的卡入第一安装主体100。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承载主体211的外侧设置有多个第三卡齿215,多个第三卡齿215均以平行于第一安装槽212的开口方向的方向倾斜,以使得能提高粘胶在承载主体211和第三安装槽112之间的粘接面积,进一步保证承载主体211的连接稳定性。另外,卡块213的外侧同样设置有多个第二卡齿214,多个第二卡齿214均朝向承载主体211倾斜,以使得当卡持卡入至第四安装槽113内部时,能通过多个第二卡齿214增大卡块213和第四安装槽113之间粘胶的粘接面积,进而提高卡块213和第四安装槽113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即能通过在卡块213的外侧设置多个第二卡齿214并在承载主体211的外侧设置多个第三卡持的设置方式提高承载件210卡入至第一安装主体100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卡齿214的倾斜方向和第三卡齿215的倾斜方向相同。

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取消第二卡齿214和/或第三卡齿215的设置,以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实现稳定的连接。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承载主体211的外侧还设置有挂扣216,挂扣216凸设于承载主体211外侧远离第一安装槽212底壁的一侧,并且当承载主体211卡入至第三安装槽112内部时,挂扣216贴合于安装板110的侧面。另外,当承载件210的宽度小于第三安装槽112的宽度时,能通过挂扣216遮盖承载件210和第三安装槽112之间的间隙,即能降低返工率,提高承载件210的适配性。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取消挂扣216的设置。

防撞件220则嵌入于第一安装槽212的底壁,以保证防撞件220安装于承载件210的安装稳定性。其中,防撞件220用于抵持于移动门13,即当移动门13处于关闭状态时移动门13抵持于防撞件220。另外,当移动门13抵持于防撞件220时,移动门13伸入至第一安装槽212内部。

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承载件210上开设有用于容置防撞件220的第一安装槽212,防撞件220安装于第一安装槽212内部并嵌入于第一安装槽212的底壁。当移动门13处于关闭状态时,移动门13伸入至第一安装槽212内部并抵持于防撞件22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槽212的底壁上开设有第二安装槽217,防撞件220卡入至第二安装槽217以实现防撞件220嵌入第一安装槽212的底壁。并且当防撞件220卡入第二安装槽217的同时,防撞件220凸出于第一安装槽212的底壁,以保证当移动门13伸入至第一安装槽212内部时能通过抵持于防撞件220进而避免移动门13直接撞击承载件210。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槽217贯穿承载主体211的底壁并开设于卡块213的内部。即使得防撞件220卡入至第二安装槽217内部时,能使得防撞件220伸入至卡块213内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防撞件220采用pu发泡材料制成,以通过pu发泡材料的弹性向移动门13提供缓冲作用,进而提高对于移动门13的防护作用。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橡胶材料、弹簧或者弹片之类具有缓冲作用的结构进行替换。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槽217内部凸设有多个第一卡齿218。当防撞件220卡入至第二安装槽217内部时,能通过多个第一卡齿218向防撞件220提供卡持作用,进而保证防撞件220能稳定地卡持于第二安装槽217内部。其中,多个第一卡齿218均朝向第二安装槽217的底壁一侧倾斜,进而形成导向面和卡持面,导向面和卡持面均朝向第二安装槽217的底壁倾斜。即,当防撞件220卡入至第二安装槽217时,在外力的作用下,能使得防撞件220能沿导向面朝向第二安装槽217的底壁一侧移动,并在防撞件220移动至适当的位置时通过面向第二安装槽217底壁的卡持面卡持于防撞件220,进而能避免防撞件220脱离第二安装槽217,便能提高防撞件220安装于第二安装槽217的稳定性。

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卡齿218的设置方式也可以不同,例如将卡持面设置为平行于第二安装槽217底壁的平面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承载件210采用铝质材料支撑,以使得承载件210的重量较轻,并且易于加工。并且通过铝质材料的金属韧性,改善承载件210易于损坏的情况。同时能通过铝质材料的抗腐蚀性和抗氧化性能提高承载件210的抗腐蚀性和抗氧化性。

防撞件220包括防撞部221、连接部222和卡持部223。防撞部221和卡持部223分别连接于连接部222的两端,并且连接部222和卡持部223伸入第二安装槽217内部。其中,卡持部223卡持于第一卡齿218,防撞部221贴靠于第一安装槽212的底壁。即在本实施例中,防撞部221用于当移动门13伸入至第一安装槽212内部时,通过防撞部221的弹性作用进而向移动门13提供缓冲作用,进而放置移动门13的撞击损坏。另外,通过卡持部223和第一卡齿218之间的相互卡持作用实现防撞件220稳定的卡入第二安装槽217的目的。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防撞部221的其中一个侧面的中部连接于连接部222,以使得防撞部221的两侧均能贴靠于第一安装槽212的底壁,进而保证防撞部221能向移动门13提供稳定的缓冲作用。另外,卡持部223的中部连接于连接部222,卡持部223的两侧均朝向防撞部221倾斜并使得卡持部223形成v形。即当卡持部223伸入至第二安装槽217内部时,卡持部223卡入至第一卡齿218的下侧,即能使得卡持部223卡持于卡持面,能通过朝向防撞部221倾斜的形式提高卡持部223卡出以第一卡齿218的稳定性,进而提高防撞件220安装于第二安装槽217内部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防撞部221外侧还套设有pe膜224,以提高防撞部221对移动门13的缓冲作用,以便于有效地吸收移动们的冲击力。

另外,安装组件12包括第二安装主体300和滑轨400。其中,第二安装主体300的结构与第一安装主体100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另外,滑轨400则安装于第二安装主体300的一侧并位于滑移空间内。移动门13则通过滑轨400滑动连接于第二安装主体300。需要说明的是,滑轨400对应于第一安装槽212的中部,以使得移动门13安装于滑轨400上时能沿滑轨400移动并伸入至第一安装槽212内部。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移门套板装置10能通过安装组件12与移动门13的滑动连接使得移动门13在移动空间内移动,并且移动门13移动路径沿安装组件12延伸,当移动门13移动至抵持于防撞结构200时,移动门13处于关闭状态,并且由于此时移动门13伸入至防撞结构200内部,进而能避免移动门13和防撞结构200之间产生缝隙,进而实现了消除移动门13关闭后产生的缝隙。另外,还能通过防撞结构200防止移动门13直接撞击于第一安装主体100,进而能避免移动门13和第一安装主体100之间的撞击损坏,进而延长移动门13和移门套板装置10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