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缠绕管生产加工用制头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14020发布日期:2020-05-20 02:20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一种缠绕管生产加工用制头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缠绕管生产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缠绕管生产加工用制头机。



背景技术:

目前,在缠绕管的安装过程中,特别是对大尺寸的缠绕管,在相邻两根缠绕管连接时,常规的操作方法是,将相邻两根缠绕管对准,在其接口处包裹一层伸缩带,而后采用高温熔化的方式对伸缩带进行烘烤,使两根缠绕管连接,而后为了确保连接处不开裂,在连接处增加抱箍。

目前大多采用手动缠绕的方式在两组缠绕管连接处包裹伸缩带,由于缠绕管直径和体积较大,缠绕过程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很难缠绕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缠绕管生产加工用制头机,旨在解决目前大多采用手动缠绕的方式在两组缠绕管连接处包裹伸缩带,由于缠绕管直径和体积较大,缠绕过程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很难缠绕均匀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缠绕管生产加工用制头机,包括支撑组件、旋转组件、输送组件和缠绕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座、支撑立柱和支撑液压缸,所述支撑座呈上下对称设置有两组,所述支撑立柱与所述支撑座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支撑座的底端四角处,所述支撑液压缸与所述支撑立柱固定连接,且位于上下两组所述支撑立柱之间的四角处,顶端所述支撑座的内腔开设有一体成型的通孔通孔;

所述旋转组件包括转动辊、转动链轮、转动电机、驱动轴、主动链轮、链条和第一导向链轮,所述转动辊与所述支撑座转动连接,且位于上下两组所述支撑座相对侧的前后两端,所述转动链轮与所述转动辊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转动辊的右侧,所述转动电机与所述支撑座固定连接,且位于支撑座的前端右侧,所述驱动轴与支撑座转动连接,且位于所述支撑座的前后两端,所述转动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轴固定连接,所述主动链轮与所述驱动轴固定连接,且均匀等间距套设与于所述驱动轴的外侧,所述第一导向链轮与所述支撑座转动连接,且位于上下两组所述支撑座相向侧的前后两端,所述链条与所述转动链轮、主动链轮和第一导向链轮啮合连接,且均匀等间距套设于上下两组所述支撑座的外侧;

所述输送组件包括辊座、固定板、升降液压缸、输送辊、输送电机、输送链条和输送链轮、所述辊座与底端所述支撑座滑动连接,且均匀等间距设置于所述支撑座的内腔,所述固定板与所述辊座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辊座的底端,所述升降液压缸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固定板顶端的前后两侧,所述升降液压缸远离固定板的一端与所述支撑座固定连接,所述输送辊与所述辊座转动连接,且位于所述辊座的顶端,右端所述辊座与所述输送电机固定连接,且位于右端所述输送电机的顶端,所述输送辊的前端和所述输送电机的输出端均与所述输送链轮固定连接,所述输送链条与所述输送链轮啮合连接;

所述缠绕组件包括伸缩带辊,所述伸缩带辊与顶端所述支撑座转动连接,且位于顶端所述支撑座的顶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优选的,所述输送组件还包括万向节和纠偏辊,所述纠偏辊与所述辊座转动连接,且位于所述输送辊的前后两侧,所述万向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万向节和输送辊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万向节和输送辊之间。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优选的,所述纠偏辊均呈对称倾斜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优选的,上下两组所述支撑座的相对侧均开设有一体成型的凹槽,上下两组所述支撑座相对侧的均匀等间距转动连接有第二导向链轮,所述第二导向链轮位于所述支撑立柱的内腔,所述链条与所述第二导向链轮啮合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优选的,所述缠绕组件还包括夹辊、辊架和弹簧,所述辊架与所述支撑座滑动连接,且位于所述通孔底端的前后两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前后两组所述辊架固定连接,所述夹辊与所述辊架转动连接,且位于所述辊架的内腔底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缠绕管生产加工用制头机,通过设置输送辊、转动辊和伸缩带辊,使得输送电机启动时,可以带动输送辊转动,从而将缠绕管输送至上下两组支撑座之间,接着将伸缩带辊缠绕的伸缩带固定在两组缠绕管接口处外侧,然后启动转动电机,使得转动电机,通过驱动轴和链条带动转动辊转动,从而带动左右两组缠绕管同步转动,从而将伸缩带缠绕在两组缠绕管接口处,避免目前大多采用手动缠绕的方式在两组缠绕管连接处包裹伸缩带,由于缠绕管直径和体积较大,缠绕过程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很难缠绕均匀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支撑座结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辊座结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夹辊结构左视图。

图中:1-支撑组件、11-支撑座、111-通孔、112-凹槽、12-支撑立柱、13-支撑液压缸、2-旋转组件、21-转动辊、22-转动链轮、23-转动电机、24-驱动轴、25-主动链轮、26-链条、27-第一导向链轮、28-第二导向链轮、3-输送组件、31-辊座、32-固定板、33-升降液压缸、34-输送辊、35-输送电机、36-输送链条、37-输送链轮、38-万向节、39-纠偏辊、4-缠绕组件、41-伸缩带辊、42-夹辊、43-辊架、44-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缠绕管生产加工用制头机,包括支撑组件1、旋转组件2、输送组件3和缠绕组件4,支撑组件1包括支撑座11、支撑立柱12和支撑液压缸13,支撑座11呈上下对称设置有两组,支撑立柱12与支撑座11固定连接,且位于支撑座11的底端四角处,支撑液压缸13与支撑立柱12固定连接,且位于上下两组支撑立柱12之间的四角处,顶端支撑座11的内腔开设有一体成型的通孔通孔111;

旋转组件2包括转动辊21、转动链轮22、转动电机23、驱动轴24、主动链轮25、链条26和第一导向链轮27,转动辊21与支撑座11转动连接,且位于上下两组支撑座11相对侧的前后两端,转动链轮22与转动辊21固定连接,且位于转动辊21的右侧,转动电机23与支撑座11固定连接,且位于支撑座11的前端右侧,驱动轴24与支撑座11转动连接,且位于支撑座11的前后两端,转动电机23的输出端与驱动轴24固定连接,主动链轮25与驱动轴24固定连接,且均匀等间距套设与于驱动轴24的外侧,第一导向链轮27与支撑座11转动连接,且位于上下两组支撑座11相向侧的前后两端,链条26与转动链轮22、主动链轮25和第一导向链轮27啮合连接,且均匀等间距套设于上下两组支撑座11的外侧;

输送组件3包括辊座31、固定板32、升降液压缸33、输送辊34、输送电机35、输送链条36和输送链轮37、辊座31与底端支撑座11滑动连接,且均匀等间距设置于支撑座11的内腔,固定板32与辊座31固定连接,且位于辊座31的底端,升降液压缸33的一端与固定板32固定连接,且位于固定板32顶端的前后两侧,升降液压缸33远离固定板32的一端与支撑座11固定连接,输送辊34与辊座31转动连接,且位于辊座31的顶端,右端辊座31与输送电机35固定连接,且位于右端输送电机35的顶端,输送辊34的前端和输送电机35的输出端均与输送链轮37固定连接,输送链条36与输送链轮37啮合连接;

缠绕组件4包括伸缩带辊41,伸缩带辊41与顶端支撑座11转动连接,且位于顶端支撑座11的顶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输送辊34、转动辊21和伸缩带辊41,使得输送电机35启动时,可以带动输送辊34转动,从而将缠绕管输送至上下两组支撑座11之间,接着启动升降液压缸33,使得输送辊34顶端的缠绕过落在底端两组转动辊21之间,同时输送辊34脱离与缠绕管的接触,接着启动支撑液压缸13,使得支撑液压缸13受到,并带动顶端两组转动辊21与缠绕管接触,接着将伸缩带辊41缠绕的伸缩带固定在两组缠绕管接口处外侧,然后启动转动电机23,使得转动电机23,通过驱动轴24和链条26带动转动辊21转动,从而带动左右两组缠绕管同步转动,从而将伸缩带缠绕在两组缠绕管接口处,避免目前大多采用手动缠绕的方式在两组缠绕管连接处包裹伸缩带,由于缠绕管直径和体积较大,缠绕过程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很难缠绕均匀的问题。

进一步的,输送组件3还包括万向节38和纠偏辊39,纠偏辊39与辊座31转动连接,且位于输送辊34的前后两侧,万向节38的两端分别与万向节38和输送辊34固定连接,且位于万向节38和输送辊34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万向节将输送辊34和纠偏辊39连接,使得输送辊34转动时可以带动纠偏辊39同时转动,从而辅助对缠绕管的输送。

进一步的,纠偏辊39均呈对称倾斜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称倾斜设置的两组纠偏辊39,可以防止缠绕管在输送过程中发生偏移。

进一步的,上下两组支撑座11的相对侧均开设有一体成型的凹槽112,上下两组支撑座11相对侧的均匀等间距转动连接有第二导向链轮28,第二导向链轮28位于支撑立柱12的内腔,链条26与第二导向链轮28啮合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导向链轮28可以将链条26导向至凹槽112之间,避免缠绕管与链条26接触。

进一步的,缠绕组件4还包括夹辊42、辊架43和弹簧44,辊架43与支撑座11滑动连接,且位于通孔111底端的前后两侧,弹簧44的两端分别与前后两组辊架43固定连接,夹辊42与辊架43转动连接,且位于辊架43的内腔底端。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得伸缩带可以被夹持在两组夹辊24之间,使伸缩带在缠绕过程中处于张紧状态,从而将伸缩带缠绕的更加紧密。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实用新型安装好过后,首先将一组缠绕管的一端放置于右侧输送辊34的的顶端,接着启动输送电机35,使得输送电机35通过输送链条36和输送链轮37带动输送辊34和纠偏辊39转动,从而将输送辊34顶端的缠绕管从左向右输送,接着将下一组缠绕管放置于右侧输送辊34的顶端,同时管口与上一组缠绕的管口相接触,使输送辊34将两组缠绕管同步向右输送,当两组缠绕管的接口处输送至通孔111的底端时,关闭输送电机35,然后启动各组升降液压缸33,使各组升降液压缸33伸长,从而带动辊座31、输送辊34和输送电机35向下运动,使两组缠绕管落在底端两组转动辊21的顶端,同时输送辊34脱离与缠绕管的接触,接着启动支撑液压缸13,使得支撑液压缸13收缩,并带动顶端的支撑座11向下运动,使得顶端各组转动辊21与两组缠绕管接触,接着将伸缩带辊41卷绕的伸缩带的端口与两组缠绕管壁接口处固定,然后启动转动电机23,使得转动电机23带动转动轴24和转动链条26转动,从而带动各组转动辊21同步转动,同时带动两组缠绕管同步转动,从而将伸缩带辊41卷绕的伸缩带均匀的缠绕在两组缠绕管接口处,避免了目前大多采用手动缠绕的方式在两组缠绕管连接处包裹伸缩带,由于缠绕管直径和体积较大,缠绕过程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很难缠绕均匀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