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中空遮阳玻璃窗的隔条开口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60679发布日期:2020-05-08 13:58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中空遮阳玻璃窗的隔条开口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空玻璃的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中空遮阳玻璃窗的隔条开口模具。



背景技术:

中空遮阳玻璃窗是一种内置遮阳帘的中空玻璃,将传统的遮阳帘与中空玻璃结合为一体,即节省了使用空间,又实现了中空玻璃保温和百叶窗帘遮阳的综合性能。目前中空遮阳玻璃窗常用的遮阳帘为百叶帘,如图1所示,该种中空遮阳玻璃窗通常包括中空玻璃(1)、设于中空玻璃(1)周侧的隔条(2)、设于中空玻璃(1)内的百叶帘(3)以及用于百叶帘(3)的叶片收放机构和叶片翻转机构(4),叶片翻转机构(4)包括翻页轴(4a)、设于翻页轴(4a)两端的翻页轮(4b)、连接于翻页轮(4b)上的翻页绳(4c)、设置在翻页轴(4a)上的翻页控制轮(4d)、连接在翻页控制轮(4d)上的梯绳(4e),梯绳(4e)与叶片逐个连接后连接于百叶帘(3)的底梁上,通过拉动翻页绳(4c)带动翻页轮(4b)转动从而带动翻页控制轮(4d)拉动梯绳(4e)以实现百叶帘(3)叶片的翻转。

目前,通常将翻页轴(4a)安装于隔条(2)中,而由于翻页轴(4a)两端的翻页轮(4b)需要与翻页绳(4c)相连接,因此需要在隔条(2)上开设出供翻页轮(4b)部分穿出的缺口(6),现有技术中通常是利用铣床直接铣出缺口(6),但是这种方式一方面开口效率极低;另一方面铣出的缺口(6)大小及位置容易出现偏差,极大的影响了翻页轮(4b)与翻页绳(4c)的连接,从而影响百叶帘(3)叶片的翻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中空遮阳玻璃窗的隔条开口模具,该模具能够准确的对开口位置进行定位,避免了开口位置出现偏差;且该模具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极大的提高了开口的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中空遮阳玻璃窗的隔条开口模具,所述中空遮阳玻璃窗包括中空玻璃、围合于所述中空玻璃周侧的四条中空的隔条、设于所述中空玻璃内的百叶帘以及用于所述百叶帘的叶片收放机构和叶片翻转机构,所述叶片翻转机构包括翻页轴、设于所述翻页轴两端的翻页轮、连接于所述翻页轮上的翻页绳,所述隔条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两第一侧边以及与所述的两第一侧边相垂直连接的第二侧边,所述的两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围成一槽体,所述翻页轴和所述翻页轮安装于所述槽体中,所述隔条开口模具,设于底座上,用于在所述第二侧边上开出缺口,所述缺口,用于所述翻页轮部分穿出所述第二侧边并与所述翻页绳相连接,所述模具包括

上模,所述上模包括上模本体;

下模,所述下模包括下模本体、设于所述下模本体上的两根相互平行的导杆、设于所述导杆延伸方向的一端的用于卡嵌于所述槽体中并支撑所述第二侧边的支撑块、设于所述支撑块远离所述导杆一侧的用于抵住所述隔条的定位块,所述的两根导杆之间形成用于卡嵌所述的两条第一侧边的卡槽;

所述上模或所述下模其中的至少一个能够沿着靠近其中另一个的方向运动,所述上模和所述支撑块能够相互贴合并配合的在所述第二侧边上开出缺口。

优选地,所述上模能够沿着靠近所述下模的方向运动。

优选地,所述定位块垂直所述导杆延伸方向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的两条第一侧边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隔条还包括相互平行的设于所述第二侧边远离所述第一侧边的一侧表面的两第三侧边,所述上模还包括相互平行的开设于所述上模本体底面的两滑槽,所述的两第三侧边能够配合的对应卡嵌于所述的两滑槽中。

优选地,所述下模还包括设于所述下模本体上且位于所述支撑块垂直所述导杆延伸方向的两侧的两限位杆,所述的限位杆与所述支撑块之间形成限位间隙,所述第一侧边能够穿设于所述限位间隙中。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两限位杆组合成限位杆组,所述的限位杆组有两组,且分别设于所述支撑块垂直于所述的两限位杆排布方向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模具还包括设于所述下模本体上且向着所述上模延伸的导向杆、设于所述上模本体底部的导向柱,所述导向杆能够沿其轴向穿设于所述导向柱中。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导向杆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支撑块垂直所述导杆延伸方向的两侧,相应的,所述导向柱有两个,且与所述的两个导向杆一一对应的设置。

优选地,所述模具还包括贴设于所述上模本体底面的保护片,所述保护片与所述支撑块在所述上模或所述下模的运动方向上的投影相重合设置。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中空遮阳玻璃窗的隔条开口模具,通过设置定位块和卡槽,使得隔条能够直接嵌入卡槽中并抵在定位块上,定位快速准确,该模具一方面能够准确的对开口位置进行定位,避免了开口位置出现偏差;另一方面安装快速,开口效率高;且该模具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附图1为中空遮阳玻璃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隔条开口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附图2中a-a截面示意图;

附图4为附图2中b-b截面示意图;

附图5为附图2中c向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隔条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中空玻璃;2、隔条;2a、第一侧边;2b、第二侧边;2c、槽体;2d、第三侧边;3、百叶帘;4、叶片翻转机构;4a、翻页轴;4b、翻页轮;4c、翻页绳;4d、翻页控制轮;4e、梯绳;5、底座;6、缺口;7、上模;7a、上模本体;7b、滑槽;8、下模;8a、下模本体;8b、导杆;8c、支撑块;8d、定位块;8e、卡槽;8f、限位杆;8f1、限位杆组;8g、限位间隙;9、导向杆;10、导向柱;11、保护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参见图1-6所示,一种用于中空遮阳玻璃窗的隔条开口模具,中空遮阳玻璃窗包括中空玻璃1、围合于中空玻璃1周侧的四条中空的隔条2、设于中空玻璃1内的百叶帘3以及用于百叶帘3的叶片收放机构和叶片翻转机构4,叶片翻转机构4包括翻页轴4a、设于翻页轴4a两端的翻页轮4b、连接于翻页轮4b上的翻页绳4c,隔条2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两第一侧边2a以及与两第一侧边2a相垂直连接的第二侧边2b,两第一侧边2a和第二侧边2b围成一槽体2c,翻页轴4a和翻页轮4b安装于槽体2c中,该隔条开口模具,设于底座5上,用于在第二侧边2b上开出缺口6,缺口6,用于翻页轮4b部分穿出第二侧边2b并与翻页绳4c相连接。

该模具包括上模7,上模7包括上模本体7a;下模8,下模8包括下模本体8a、设于下模本体8a上的两根相互平行的导杆8b、设于导杆8b延伸方向的一端的用于卡嵌于槽体2c中并支撑第二侧边2b的支撑块8c、设于支撑块8c远离导杆8b一侧的用于抵住隔条2的定位块8d,两根导杆之间形成用于卡嵌两条第一侧边2a的卡槽8e。定位块8d垂直导杆8b延伸方向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两条第一侧边2a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上模7或下模8其中的至少一个能够沿着靠近其中另一个的方向运动,上模7和支撑块8c能够相互贴合并配合的在第二侧边2b上开出缺口6。这里,支撑块8c靠近上模7的表面周侧边为刀刃,能够更加快速的将第二侧边2b抵在上模7上并切出缺口6。

在这里,通过设置定位块8d和卡槽8e,使得隔条2能够直接嵌入卡槽8e中并抵在定位块8d上,定位快速准确,该模具一方面能够准确的对开口位置进行定位,避免了开口位置出现偏差;另一方面安装快速,开口效率高;且该模具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该模具还包括贴设于上模本体7a底面的保护片11,保护片11与支撑块8c在上模7或下模8的运动方向上的投影相重合设置。这里的保护片11为金属片,通过保护片11的设置,避免了支撑块8c直接顶在上模本体7a上,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上模7能够沿着靠近下模8的方向运动。在这里,该隔条开口模具固设于电动冲压机上,其中底座5固设于该电动冲压机的基座上,上模7连接于该电动冲压机的冲头上,通过该电动冲压机的冲头带动上模7运动。这里的电动冲压机为双伟牌冲压机床,为现有技术,具体结构不做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隔条2还包括相互平行的设于第二侧边2b远离第一侧边2a的一侧表面的两第三侧边2d,上模7还包括相互平行的开设于上模本体7a底面的两滑槽7b,两第三侧边2d能够配合的对应卡嵌于两滑槽7b中。在这里,两第三侧边2d之间用于安装中空玻璃1。滑槽7b的设置能够使得上模本体7a底面与支撑块8c更好的贴合,更加方便了缺口6的开设。

下模8还包括设于下模本体8a上且位于支撑块8c垂直导杆8b延伸方向的两侧的两限位杆8f,限位杆8f与支撑块8c之间形成限位间隙8g,第一侧边2a能够穿设于限位间隙8g中。通过限位杆8f的设置,对缺口6的开口位置和开口大小做了进一步的限定,使开口更加准确。这里的两限位杆8f组合成限位杆组8f1,限位杆组8f1有两组,且分别设于支撑块8c垂直于两限位杆8f排布方向的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该模具还包括设于下模本体8a上且向着上模7延伸的导向杆9、设于上模本体7a底部的导向柱10,导向杆9能够沿其轴向穿设于导向柱10中。其中导向杆9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支撑块8c垂直导杆8b延伸方向的两侧,相应的,导向柱10有两个,且与两个导向杆9一一对应的设置。导向杆9和导向柱10的设置,保证了上模7和下模8的合模方向。

以下具体阐述下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需要开口时,将隔条2嵌入卡槽8e中,并将其端部抵在定位块8d上,随后开启冲压机,上模7向下运动并迅速压合在支撑块8c上后升起,并在第二侧边2b上开出与支撑块8c上表面相同大小的缺口6,随后取出隔条2,并将隔条2调换方向后再次嵌入卡槽8e中,重复上述动作,并在隔条2的另一端开出缺口6,开口完成。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