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砂机的起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14961发布日期:2020-08-28 15:49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一种制砂机的起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砂机的起盖装置。



背景技术:

制砂机广泛应用于冶金、建材、公路、铁路、水利和化学工业等众多领域,适用于多种物料的破碎处理,通常在制砂机壳体的顶部设有用于封盖破碎腔的盖板,在盖板的上方加设有进料斗,在设备正常运转时,通过进料口将待破碎的物料送入转子中,在设备需要维护或者出现异常时,需要将盖板打开,在维护结束后,再将盖板盖上。目前,在开启和闭合盖板过程中,需要由多位工人共同配合,使用起吊装置、千斤顶等方式将盖板开启和闭合,但由于盖板通常重量较大,控制难度大,且在保持开启状态下缺少安全保障措施,在控制开启盖板的施力设备出现故障时会造成安全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制砂机的起盖装置,其结构设计合理,通过油缸来实现制砂机盖板的开合,不需要传统起盖过程中的多个人工操作,减小工作量,而且在油缸外侧上端设置有一个支撑杆,在盖板开启后,支撑杆能够自动抵接在承载板上,起到安全防护作用,既减少了油缸所承受的压力,又避免在油缸支撑过程中因失效而造成危险。另外,设置有复位机构,支撑杆的顶端能够和复位机构相配合,通过复位机构各部分的协同作用,使支撑杆在盖板闭合后能够自动回复竖直状态,便于下次盖板开启时发挥作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制砂机的起盖装置,包括:

油缸,所述油缸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制砂机壳体的外侧,所述制砂机壳体的顶部开口设有盖板,所述油缸的活塞杆顶端经连接架和所述盖板相连;

承载板,所述承载板和所述制砂机壳体相连,所述承载板套设在所述油缸的圆周表面,使油缸沿竖直方向设置;

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端和所述连接架相铰接,所述支撑杆在正常状态下保持竖直状态,支撑杆的底端能够抵接在所述承载板上;

复位机构,所述复位机构能够和支撑杆保持相互扣合状态,使支撑杆保持向外倾斜状态;当盖板闭合到制砂机壳体的开口后,所述复位机构能够使支撑杆自动回复竖直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复位机构包括锁扣和l形滑杆,所述锁扣和连接架相铰接设置,且位于所述支撑杆的上方,所述锁扣能够和支撑杆的顶端相扣合,使支撑杆的底端在水平方向上位于所述承载板的外侧;所述l形滑杆设置在盖板的下行方向上,能够使锁扣发生转动以脱离和支撑杆的扣合状态,使支撑杆回复至竖直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架设有两个成一定夹角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盖板的顶面相焊接。

进一步的,所述承载板沿竖直方向设有多个,所述承载板和所述制砂机壳体经螺栓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l形滑杆和其中一个所述承载板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l形滑杆和圆柱套筒相连,所述圆柱套筒设置在承载板上。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的有益效果是,其结构设计合理,通过油缸来实现制砂机盖板的开合,不需要传统起盖过程中的多个人工操作,减小工作量,而且在油缸外侧上端设置有一个支撑杆,在盖板开启后,支撑杆能够自动抵接在承载板上,起到安全防护作用,既减少了油缸所承受的压力,又避免在油缸支撑过程中因失效而造成危险。另外,设置有复位机构,支撑杆的顶端能够和复位机构相配合,通过复位机构各部分的协同作用,使支撑杆在盖板闭合后能够自动回复竖直状态,便于下次盖板开启时发挥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完成起盖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准备落盖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油缸;2、承载板;3、支撑杆;4、圆柱套筒;5、l形滑块;6、锁扣;7、盖板;8、连接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如图1-4所示,一种制砂机的起盖装置,包括油缸1、承载板2、支撑杆3和复位机构,油缸1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制砂机壳体的外侧,制砂机壳体的顶部开口设有盖板7,油缸1的活塞杆顶端经连接架8和盖板7相连;承载板2和制砂机壳体相连,承载板2套设在油缸1的圆周表面,使油缸1沿竖直方向设置;支撑杆3的顶端和连接架8相铰接,支撑杆3在正常状态下保持竖直状态,支撑杆3的底端能够抵接在承载板2上;复位机构能够和支撑杆3保持相互扣合状态,使支撑杆3保持向外倾斜状态;当盖板7闭合到制砂机壳体的开口后,复位机构能够使支撑杆3自动回复竖直状态。使用时,通过油缸1来实现制砂机盖板7的开合,不需要传统起盖过程中的多个人工操作,减小工作量,而且在油缸1外侧上端设置有一个支撑杆3,在盖板7开启后,支撑杆3能够自动抵接在承载板2上,起到安全防护作用,既减少了油缸1所承受的压力,又避免在油缸1支撑过程中因失效而造成危险。另外,设置有复位机构,支撑杆3的顶端能够和复位机构相配合,通过各部分的协同作用,使支撑杆3在盖板7闭合后能够自动回复竖直状态,便于下次盖板7开启时发挥作用。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复位机构包括锁扣6和l形滑杆5,锁扣6和连接架8相铰接设置,且位于支撑杆3的上方,锁扣6能够和支撑杆3的顶端相扣合,使支撑杆3的底端在水平方向上位于承载板2的外侧;l形滑杆5设置在盖板7的下行方向上,能够使锁扣6发生转动以脱离和支撑杆3的扣合状态,使支撑杆3回复至竖直状态。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连接架8设有两个成一定夹角的连接部,连接部和盖板7的顶面相焊接。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承载板2沿竖直方向设有多个,承载板2和制砂机壳体经螺栓相连。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l形滑杆5和其中一个承载板2相连。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l形滑杆5和圆柱套筒4相连,圆柱套筒4设置在承载板2上。

使用时,此处的连接架8与盖板7通过焊接的方法固定在一起,承载板2通过螺栓固定在制砂机腔体外部,支撑杆3以及锁扣6通过销轴连接在连接架8的位置,可绕销轴进行转动。当制砂机需要维护维修而开启盖板7时,在起盖时,首先启动油缸1,伴随着油缸1的工作,带动连接架8向上运动,将盖板7开启,直至盖板7到达指定高度,此时支撑杆3恰好处于承载板2上,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避免油缸1失效时造成安全事故。且在此过程中,由于l形滑块5受自身重力影响,伴随着起盖装置整体的位置上升,l形滑块5在圆柱套筒4内向下运动,锁扣6也因自身重力以及l形滑块5的影响,绕销轴转动至预定角度。当维护完毕,须将盖板7闭合时,继续使油缸1工作带动盖板7向上运动小块距离,此时由人工手动向外侧拉出支撑杆3,使其绕销轴运动,直至支撑杆3上端凸起部分卡在锁扣6内,使支撑杆3保持如附图4所示状态,然后控制油缸1带动整体起盖装置向下位移,当l形滑块5接触到起盖装置后,在圆柱套筒4内相对向上位移,带动锁扣6绕销轴转动,由于支撑杆3卡在锁扣6内部,支撑杆3随之受自身重力以及锁扣6的影响,在盖板7闭合过程中支撑杆3会绕着铰接销轴转动,逐渐复位至竖直状态,在盖板7彻底闭合后,整个起盖装置就自动复位,便于下次的开盖维护维修等工作的进行。

可以理解的是,使用液压油缸1提供动力,代替传统起盖方式,可靠性更高,可提供较大支撑力;支撑杆3能够起到安全防护作用,在盖板7开启状态中避免油缸1失效而造成的安全问题;锁扣6、l形滑块5、支撑杆3配合使用,能够使盖板7在闭合过程中,自动控制支撑杆3复位,且操作简单便捷;各个部件通过销轴进行连接,便于拆卸,灵活度高。由于油缸1、锁扣6以及l形滑块5的配合使用,可以更加便捷省力的操作整个制砂机盖板7的开启和闭合。通过该装置的使用,由一位工人即可单独完成整个操作步骤,节省劳动力,提高了整体效率,避免了在起盖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且该装置具有自动复位功能,方便下次的使用。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