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尾随安全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50107发布日期:2020-11-10 11:29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尾随安全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尾随安全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在一些重要的场合比如安检、银行金库、特定操作间等场所,人员的进出需要进行实时控制,为此需要设置门来进行安全保护,因此安全门的应用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一般的安全门是单门结构,门做的很坚固,但当门打开时就会形成通道,失去防护作用,歹徒往往利用这一可乘之机尾随闯入作案。

有鉴于此,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保护一种可以通过不同门扇的组合转动,实现人员安全的进出的防尾随安全门。

本实用新型保护一种防尾随安全门,包括顶盖、多个顶部与所述顶盖连接的门扇、顶面与所述门扇底部连接的底座,所述门扇能够以所述顶盖中心为圆心进行转动,所述顶盖包括固定结构、与所述固定结构连接的传动装置,所述门扇与所述传动装置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传动装置可以通过连接件与门扇连接,可以对所述传动装置施加动力,带动不同门扇的开启与闭合来实现人员的进出,所述底座为工人员站立的平台。

进一步地,所述顶盖还包括与所述固定结构连接的控制装置和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传动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固定结构可以固定所述控制装置和驱动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可以控制所述驱动装置的开闭,所述驱动装置可以控制所述传动装置的转动,从而控制门扇的转动。

具体地,所述驱动装置设置有传动体,所述传动体设置有与所述传动装置适配的凹槽。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传动体的设置可以更紧密连接所述传动装置。

具体地,所述固定结构包括门体华盖和与所述门体华盖连接的横梁,所述控制装置和驱动装置与所述横梁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横梁和门体华盖的连接方式既适应了门体形状的要求又可以保证稳定性。

具体地,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与所述门体华盖内侧连接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设置有与所述传动装置适配的传动轮。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第一支架可将所述传动轮固定,所述传动装置可以与所述传动轮贴合,使得所述传动装置在传动过程中更加稳定。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设置有固定夹,所述传动装置与所述固定夹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固定夹可以对所述传动装置进行固定,使所述传动装置在传动过程中更加稳定。

优选地,所述固定夹包括顶部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的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开设有与所述传动装置适配的传动孔。

采用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固定夹的结构,不仅设置方便,而且不会阻碍所述传动装置传动。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转动装置,所述转动装置顶部与所述横梁底部连接,所述转动装置设置有与所述门扇连接的连接杆。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转动装置与门扇连接,可以增加门扇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具体地,所述转动装置包括转动盘和与上端所述横梁连接的轴杆,所述转动盘上开设有与所述轴杆相适配孔,所述转动盘与所述门扇通过连接杆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所述转动装置的结构,所述转动盘通过与所述轴杆固定而实现与所述横梁固定,再与门扇连接,从而使门扇简洁与横梁连接,保持转动中的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防尾随安全门还包括侧挡板,所述转动盘下方还设置有与所述轴杆连接的侧挡板固定盘,所述侧挡板与所述侧挡板固定盘通过第三连接杆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侧挡板可以采用平板的设置,可以进一步缩小第一门扇和第二门扇围城的空间,从而满足人数上通过的需要,比如侧挡板可以设置成两个,间距可以仅限一个人通过。

优选地,所述底座内部设置有压力传感器。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压力传感器可以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可以对通过人员的体重进行检测从而判断通过人员是否与登记人员相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所述固定结构、传动装置、多个门扇、底座的设置可以通过带动不同门扇的开启与闭合来实现人员的进出,可以防止他人尾随一同进入,增强了安全性;所述固定夹和传动轮的设置可以使传动装置在传动运行过程中更加的稳定;所述转动装置的设置可以使门扇在转动过程中增强稳定性;所述侧挡板固定盘和侧挡板的设置可以改变人员进出通道的空间,从而防止多人进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上视图;

图4为固定夹位置示意图;

图5为固定夹结构示意图;

图6为转动装置示意图;

图7为第一固定件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外壳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通过上述附图标记说明,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更加清楚的理解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111-门体华盖,112-横梁,113-第一支架,1131-传动轮,1132-固定夹,11321-第一板,11322-第二板,11323-传动孔,114-转动盘,1141-第一转动盘,1142-第二转动盘,115-轴杆,116-连接杆,1161-第一连接杆,1162-第二连接杆,1163-第一固定件,117-固定板,118-侧挡板固定盘,1181-第三连接杆,119-挡板,12-传动装置,131-控制装置,132-驱动装置,1321-传动体,133-输入装置,21-第一门扇,22-第二门扇,3-底座,31-转槽,41-顶盖外壳,42-门扇外壳,43-底座外壳,5-侧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在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以下将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参考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保护一种防尾随安全门,包括顶盖、多个顶部与所述顶盖连接的门扇、顶面与所述门扇底部连接的底座3,所述门扇能够以所述顶盖中心为圆心进行转动,所述顶盖包括固定结构、与所述固定结构连接的传动装置12,所述门扇与所述传动装置12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本实施方式所述的防尾随安全门采用整体圆柱状构造,实际使用时可以在所述顶盖外周设置顶盖外壳41,所述门扇外周设置与所述顶盖外壳连接的门扇外壳42,所述底座3外周设置与所述门扇外壳连接的底座外壳43,连接方式可一体成型也可可拆卸连接;可以在皮带或者链条的侧面设置连接装置与门扇上端相连,比如连接件一端采用铆钉的方式与皮带或链条固定,另一端端采用螺接等方式与门扇固定;门扇的个数选为两个分别为第一门扇21和第二门扇22,门扇的形状采用外凸的弧形状,在所述门扇外壳42开设所述第一门扇21和第二门扇22配合的第一洞口和第二洞口,所述第一洞口和第二洞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门扇21和所述第二门扇22之间形成容纳空间可使人员出入;没有人员通过时,所述第一门扇21和第二门扇22分别挡在所述第一洞口和第二洞口处形成封闭的空间,当有人员通过时,可以打开第一门扇21进入容纳空间,此时再将第一门扇21关闭,其他人便无法进入,然后打开所述第二门扇22离开容纳空间。所述传动装置12可以采用皮带链条等带动门扇的转动,可以采用两组分别控制第一门扇21和第二门扇22所述固定结构可以将所述传动装置12进行固定不至于掉落。

参考图1、3、8所示,所述顶盖还包括与所述固定结构连接的控制装置131和驱动装置132,所述驱动装置132与所述控制装置131电连接,所述传动装置12与所述驱动装置132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自动控制门扇的方式使人员进出,控制装置131可以选用中央处理器,驱动装置132可以选用为马达,可以采用设置两个,分别控制第一门扇21和第二门扇22,在门扇外壳可以设置与所述控制装置131电连接的输入装置133,当有人员需要进入时,通过操作输入装置133,可以使所述控制装置131接收信号再传给所述驱动装置132,驱动装置132控制所述第一门扇21打开,人员进入后关闭第一门扇21,打开第二门扇22以便人员走出,然后关闭第二门扇22。

参考图2所示,所述驱动装置132设置有传动体1321,所述传动体1321设置有与所述传动装置12适配的凹槽。

采用上述方案,当所述传动装置12采用皮带时,可以将皮带勒入所述凹槽中,使得固定得更加紧固,驱动装置132的马达轴可以插入所述传动体1321从而带动其转动,进而带动皮带转动。

参考图1、3所示,所述固定结构包括门体华盖111和与所述门体华盖111连接的横梁112,所述控制装置131和驱动装置132与所述横梁112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固定结构的形式,所述横梁112与所述门体华盖111的连接使得固定结构更加稳定,所述横梁112既可以两端都与所述门体华盖111连接,也可以一端与门体华盖111连接另一端与其他横梁连接,不同横梁112的设置方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所属横梁112的端部可以先通过螺接、卡接等方式连接一连接件,连接件再与门体华盖111连接,可拆卸连接的方式有利于更换的方便,所述控制装置131和驱动装置132与所述横梁112的连接方式可采用螺接或卡接。

所述控制装置131和驱动装置132与所述横梁112的侧壁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可以防止控制装置131和驱动装置132凸出横梁112的部分占据更多的空间。

参考图2所示,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与所述门体华盖111内侧连接第一支架113,所述第一支架113设置有与所述传动装置12适配的传动轮1131。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第一支架113设置为多个,所述第一支架113的形状可以设置为相互垂直的两个板,一个板采用卡接或螺接的方式与所述门体华盖111内侧连接,另一个板向所述门体华盖111的中心处延伸,皮带可以卡在所述传动轮1131的两端之间,所述传动轮1131光滑的外表面既可以为皮带提供支撑又可以有利于皮带转动。

参考图4所示,所述第一支架113设置有固定夹1132,所述传动装置12与所述固定夹1132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固定夹可以与所述第一支架113采用焊接等方式一体成型也可以采用卡接或者螺接的方式可拆卸连接,所述固定夹1132可以进一步对所述传动装置12进行紧固,防止在运行时掉落,本实施例可以采用设置多个固定夹1132分别对控制第一门扇21和第二门扇的皮带进行固定。

参考图5所示,所述固定夹1132包括顶部与所述第一支架113连接的第一板11321和第二板11322,所述第一板11321和所述第二板11322开设有与所述传动装置12适配的传动孔11323。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皮带穿过所述传动孔11323并可以卡在传动孔11323下边缘上,这样在传动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预防皮带的掉落。

所述第一板11321和第二板11322一体成型。

采用上述方案,第一板11321和第二板11322一体成型可以使结构更加稳定。

所述固定夹1132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设置,保证所述传动装置12正常传动即可。

参考图2所示,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转动装置,所述转动装置顶部与所述横梁112底部连接,所述转动装置设置有与所述门扇连接的连接杆116。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转动装置可以设置在所述顶盖中心处,通过所述转动装置与所述门扇的连接,使门扇在转动的过程当中更加稳定。

参考图2、6、7所示,所述转动装置包括转动盘114和与上端所述横梁112连接的轴杆115,所述转动盘114上开设有与所述轴杆115相适配孔,所述转动盘114与所述门扇通过连接杆116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轴杆115可以通过开设的孔将所述转动盘114穿起来,所述转动盘114能够以所述轴杆115为轴进行转动,所述轴杆115位于转动盘114下方的位置可以设置挡板119防止转动盘114掉落;连接杆116与门扇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采用螺接或者卡扣连接的方式可拆卸连接,连接杆116与门扇的连接端设置一安装板,安装板采用螺接或者卡扣连接的方式与门扇连接;本实施例转动盘114包括第一转动盘1141和第二转动盘1142,所述第二转动盘1142设置于第一转动盘1141的上方,所述连接杆116包括第一连接杆1161和第二连接杆1162,所述第一转动盘1141通过第一连接杆1161与所述第一门扇21连接,第二转动盘1142通过第二连接杆1162与所述第二门扇22连接;所述传动装置12与所述连接杆116可以采用通过第一固定件1163的方式连接,第一连接杆1161和第二连接杆1162可与第一固定件1163采用螺接、卡扣连接等方式,所述第一固定件1163与所述传动装置12侧面可采用螺接、卡扣连接等方式,从而使得传动装置12带动门扇转动,所述第一固定件1163可以设置成杆状或者片状。

参考图3、6所示,所述轴杆115顶部连接有固定板117,所述固定板117与所述横梁112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固定板117可以采用螺接或者卡扣连接的方式与所述横梁112连接,所述固定版117可采用可拆卸连接或一体成型的方式与所述轴杆115连接。

参考图2、8所示,所述防尾随安全门还包括侧挡板5,所述转动盘114下方还设置有与所述轴杆115连接的侧挡板固定盘118,所述侧挡板5与所述侧挡板固定盘118通过第三连接杆1181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侧挡板5可以采用平板的设置,可以进一步缩小第一门扇21和第二门扇22围城的空间,从而满足人数上通过的需要,比如侧挡板可以设置成两个,间距可以仅限一个人通过。

参考图1所示,所述底座3内部设置有压力传感器。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压力传感器可以与所述控制装置131连接,可以对通过人员的体重进行检测从而判断通过人员是否与登记人员相符,压力传感器的型号可以选用n90-智能压力显示仪表或pd9001智能pid控制仪表等。

参考图8所示,所述底座3开设有转槽31,所述门扇能够沿所述转槽31转动。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门扇在转槽31中转动可以更加稳定。

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