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器人零部件维修测试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97569发布日期:2021-08-10 14:00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器人零部件维修测试工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器人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机器人零部件维修测试工装。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逐渐发展,机器人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机器人需要定期进行维修测试,一般在测试中,需对机器人的各零部件分别进行维护测试,从而确保零部件在工作时的安全性、稳定性。

但是,一般的机器人零部件维修测试工装,不便于夹持不同尺寸的零部件,且不容易调节角度,并且容易损伤零部件,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机器人零部件维修测试工装,用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器人零部件维修测试工装,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一般的机器人零部件维修测试工装,不便于夹持不同尺寸的零部件,且不容易调节角度,并且容易损伤零部件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机器人零部件维修测试工装,包括工作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所述工作台的上端转动连接有连接轴,且连接轴的内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的右端与第二齿轮相接触,且第二齿轮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转轴,并且转轴的下端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连接轴的上端一体化连接有承载板,且承载板的上端焊接连接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的左下端与连接板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夹持机构,且连接板的左上端一体化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螺纹连接在套筒的内部,且套筒的左上端转动连接在安装架的上端,所述套筒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且第一锥齿的上端与第二锥齿相接触,并且第二锥齿的上端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安装架的右端内部开设有轨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锥齿与第一锥齿的啮合连接,使得第二锥齿带动第一锥齿和套筒转动,连接板与安装架的滑动结构,使得套筒转动时通过螺杆带动连接板在安装架上左右滑动,从而调整夹持机构单体之间的间距,便于夹持不同尺寸的零部件,第二齿轮与承载板的连动结构,使得第二齿轮转动时与第一齿轮啮合带动连接轴和承载板转动,从而使得承载板带动零部件转动,容易调节角度,安装板与橡胶层的粘贴连接,使得安装板不会与零部件直接接触,橡胶层内端的凹凸状结构可以增加其与零部件的摩擦,从而防止零部件损伤。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齿轮的转动圈数是第二齿轮的转动圈数的三分之一,且第二齿轮、第一齿轮、连接轴和承载板依次构成连动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二齿轮、第一齿轮、连接轴和承载板依次构成连动结构,因此第二齿轮可以带动承载板转动,容易调节角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安装板、粘结层和橡胶层,安装板的内端固定连接有粘结层,粘结层的内端安装有橡胶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板的内端安装有粘结层和橡胶层,防止零部件损伤。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安装板与粘结层的连接方式为粘贴连接,且粘结层的内端为凹凸状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安装板与粘结层的连接方式为粘贴连接,且粘结层的内端为凹凸状结构,因此安装板不与零部件直接接触,防止零部件损伤。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板通过轨道与安装架构成滑动结构,且安装架的左壁为中空状结构,并且该中空状结构的直径大于螺杆的直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连接板通过轨道与安装架构成滑动结构,且安装架的左壁为中空状结构,因此连接板可以在轨道内左右滑动,使得螺杆在中空状结构内移动,便于夹持不同尺寸的零部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锥齿与第二锥齿的连接方式为啮合连接,且第一锥齿内端设置的套筒与螺杆构成伸缩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锥齿与第二锥齿的连接方式为啮合连接,因此第二锥齿转动时与第一锥齿啮合带动套筒转动,便于夹持不同尺寸的零部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套筒和螺杆,第二锥齿与第一锥齿的啮合连接,使得第二锥齿带动第一锥齿转动,套筒与螺杆的结构设计,使得套筒转动时调整夹持机构单体之间的间距,从而便于夹持不同尺寸的零部件;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第二齿轮、第一齿轮、连接轴和承载板的结构设计,使得第二齿轮转动时与第一齿轮啮合,带动连接轴和承载板转动,从而容易调节角度;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橡胶层,安装板与橡胶层的粘贴连接,使得橡胶层安装在安装板的内端,防止零部件与安装板直接接触,从而防止零部件损伤。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夹持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板与轨道连接右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连接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套筒与第一锥齿连接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工作台;2、连接轴;3、第一齿轮;4、第二齿轮;5、转轴;6、第一电机;7、承载板;8、安装架;9、夹持机构;901、安装板;902、粘结层;903、橡胶层;10、连接板;11、螺杆;12、套筒;13、第一锥齿;14、第二锥齿;15、第二电机;16、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机器人零部件维修测试工装,包括工作台1、连接轴2、第一齿轮3、第二齿轮4、转轴5、第一电机6、承载板7、安装架8、夹持机构9、连接板10、螺杆11、套筒12、第一锥齿13、第二锥齿14、第二电机15和轨道16,工作台1的上端转动连接有连接轴2,且连接轴2的内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3,第一齿轮3的右端与第二齿轮4相接触,且第二齿轮4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转轴5,并且转轴5的下端安装有第一电机6,连接轴2的上端一体化连接有承载板7,且承载板7的上端焊接连接有安装架8,安装架8的左下端与连接板10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夹持机构9,且连接板10的左上端一体化连接有螺杆11,螺杆11螺纹连接在套筒12的内部,且套筒12的左上端转动连接在安装架8的上端,套筒12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13,且第一锥齿13的上端与第二锥齿14相接触,并且第二锥齿14的上端安装有第二电机15,安装架8的右端内部开设有轨道1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结合图1、图3和图5,第一锥齿13与第二锥齿14的连接方式为啮合连接,且第一锥齿13内端设置的套筒12与螺杆11构成伸缩结构,第二电机15工作时带动第二锥齿14转动,使得第二锥齿14与第一锥齿13啮合带动第一锥齿13和套筒12转动,连接板10通过轨道16与安装架8构成滑动结构,且安装架8的左壁为中空状结构,并且该中空状结构的直径大于螺杆11的直径,使得套筒12转动时螺杆11在套筒12内向左端移动,通过螺杆11带动连接板10在安装架8上向左端滑动,从而调整夹持机构9单体之间的间距,便于夹持不同尺寸的零部件;

在使用时,结合图1和图4,第一齿轮3的转动圈数是第二齿轮4的转动圈数的三分之一,且第二齿轮4、第一齿轮3、连接轴2和承载板7依次构成连动结构,使得第一电机6工作时带动第二齿轮4转动,让第二齿轮4转动时与第一齿轮3啮合带动连接轴2和承载板7转动,第二齿轮4转动圈时带动第一齿轮3转动三分之一圈,使得第一齿轮3间歇转动,从而使得承载板7带动零部件转动,容易调节角度;

结合图1和图2,夹持机构9包括安装板901、粘结层902和橡胶层903,安装板901的内端固定连接有粘结层902,粘结层902的内端安装有橡胶层903,安装板901的内端通过粘结层902安装有橡胶层903,安装板901与粘结层902的连接方式为粘贴连接,且粘结层902的内端为凹凸状结构,橡胶层903使得安装板901不会与零部件直接接触,橡胶层903内端的凹凸状结构可以增加其与零部件的摩擦,从而防止零部件损伤。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