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幼儿教学机器人旋转底座

文档序号:26197555发布日期:2021-08-10 14:00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幼儿教学机器人旋转底座

本实用新型属于教学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幼儿教学机器人旋转底座。



背景技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对智能机器人的研究越来越多,在教育领域,许多院校已在学生中开设了机器人学方面的有关课程,为了满足机器人学方面的有关课程教学示范和实验教学的需求,我们研制开发了全方位的轮式移动机器人,可以作为各种智能控制方法(包括动态避障、群体协作策略)的良好载体,同时又可以方便的构成网络化的分布式系统,开展多智能体的调度、规划等研究,现有的教学机器人通过万向轮进行移动,方便调整位置并进行携带,但是教学过程中不能够保证稳定性,教学过程中产生震动影响实际教学质量,同时一般的教学机器人需要人工手动调整整体角度,才能够改变教学机器人的方向,操作复杂,部分采用机械化的结构调整角度,但是不方便进行调节和角度固定,使用效果较差。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幼儿教学机器人旋转底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

一种幼儿教学机器人旋转底座,包括电动旋转座,所述电动旋转座的表面螺接有万向轮,且电动旋转座的表面螺接有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螺接在支撑架的表面,电动旋转座的表面焊接有定位滑块,所述支撑架的内部设有定位滑槽,所述定位滑块滑动连接在定位滑槽的内部,支撑架的内部设有调节孔,所述万向轮滑动连接在调节孔的内部,支撑架的内壁螺接有减震座,所述减震座挤压在减震弹簧的表面,所述减震弹簧套接在减震杆的表面,所述减震杆滑动连接在减震座的内部,且减震杆螺接在支撑架的内壁,电动旋转座的内部转动连接有教学机器人,所述教学机器人的表面焊接有定位转环,电动旋转座的内部设有定位转槽,所述定位转环转动连接在定位转槽的内部,定位转环的内部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的内壁挤压连接有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螺接在电动旋转座的内壁。

所述万向轮设置有多组,多组万向轮螺接在电动旋转座的下表面两侧部分。

所述电动旋转座的两侧表面上端焊接有支撑板,第一气缸螺接在支撑板的下表面,支撑架呈圆形框体结构,第一气缸的输出端螺接在支撑架的突出部分上表面。

所述定位滑块焊接在电动旋转座的两侧表面下端,定位滑槽设置在支撑架的突出部分内部,支撑架通过定位滑块与定位滑槽滑动连接在电动旋转座的表面,调节孔设置在支撑架的水平部分内部两端。

所述支撑架的水平部分内部中端设有减震槽,减震座呈圆形框体结构,减震座的水平部分螺接在减震槽的上内壁,减震杆呈圆杆状结构,减震杆滑动连接在减震座的凹陷部分内部,减震杆螺接在减震槽的下内壁,减震座的突出部分挤压在减震弹簧的上表面。

所述电动旋转座的内部上端设有旋转槽,教学机器人转动连接在电动旋转座的旋转输出端表面并转动连接在旋转槽的内部,定位转环呈圆环状结构,定位转槽设置在旋转槽的两侧部分,教学机器人通过定位转环与定位转槽转动连接在旋转槽的内部,限位孔设置在定位转槽的内部外端,限位孔设置有多组,多组限位孔均匀间隔设置,定位转槽的外端设有气缸槽,第二气缸螺接在气缸槽的内壁。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万向轮方便调整位置并进行携带,教学时提起电动旋转座并向下调节第一气缸,使支撑架移动至万向轮的下端,放下电动旋转座后支撑架与地面接触,保证教学时的稳定性,产生震动时减震座挤压减震弹簧,进一步保证教学稳定性,向外端调节第二气缸即可调整教学机器人的方向,调节好方向后,向内端调节第二气缸使其挤压在相应限位孔的内壁,即可对教学机器人的角度进行固定,结构简单,适合推广。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结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教学机器人与第二气缸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电动旋转座1;万向轮2;第一气缸3;支撑架4;定位滑块5;定位滑槽6;调节孔7;减震座8;减震弹簧9;减震杆10;教学机器人11;定位转环12;定位转槽13;限位孔14;第二气缸15。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照图1、图2和图3,一种幼儿教学机器人旋转底座,包括电动旋转座1,电动旋转座1的表面螺接有万向轮2,万向轮2设置有多组,多组万向轮2螺接在电动旋转座1的下表面两侧部分,携带移动时,向上调节第一气缸3使万向轮2与地面相接触,此时通过万向轮2即可带动整个装置移动,满足不同教学需求,同时方便携带;

参照图1,电动旋转座1的表面螺接有第一气缸3,第一气缸3螺接在支撑架4的表面,电动旋转座1的两侧表面上端焊接有支撑板,第一气缸3螺接在支撑板的下表面,支撑架4呈圆形框体结构,第一气缸3的输出端螺接在支撑架4的突出部分上表面,调整好电动旋转座1的位置后,提起电动旋转座1并向下调节第一气缸3,使得支撑架4移动至万向轮2的下端,此时放下电动旋转座1使支撑架4与地面接触,即可保证整个装置的稳定性,进而保证教学质量;

参照图1,电动旋转座1的表面焊接有定位滑块5,支撑架4的内部设有定位滑槽6,定位滑块5滑动连接在定位滑槽6的内部,支撑架4的内部设有调节孔7,万向轮2滑动连接在调节孔7的内部,定位滑块5焊接在电动旋转座1的两侧表面下端,定位滑槽6设置在支撑架4的突出部分内部,支撑架4通过定位滑块5与定位滑槽6滑动连接在电动旋转座1的表面,调节孔7设置在支撑架4的水平部分内部两端,在调节支撑架4位置的过程中,支撑架4通过定位滑块5与定位滑槽6在电动旋转座1的表面定位滑动,避免支撑架4发生角度及位置的偏离,保证调节质量和使用质量;

参照图2,支撑架4的内壁螺接有减震座8,减震座8挤压在减震弹簧9的表面,减震弹簧9套接在减震杆10的表面,减震杆10滑动连接在减震座8的内部,且减震杆10螺接在支撑架4的内壁,支撑架4的水平部分内部中端设有减震槽,减震座8呈圆形框体结构,减震座8的水平部分螺接在减震槽的上内壁,减震杆10呈圆杆状结构,减震杆10滑动连接在减震座8的凹陷部分内部,减震杆10螺接在减震槽的下内壁,减震座8的突出部分挤压在减震弹簧9的上表面,使用过程中产生震动时,减震座8挤压在减震弹簧9的表面,进一步保证教学时装置的稳定性,保证教学质量;

参照图1和图3,电动旋转座1的内部转动连接有教学机器人11,教学机器人11的表面焊接有定位转环12,电动旋转座1的内部设有定位转槽13,定位转环12转动连接在定位转槽13的内部,定位转环12的内部设有限位孔14,限位孔14的内壁挤压连接有第二气缸15,第二气缸15螺接在电动旋转座1的内壁,电动旋转座1的内部上端设有旋转槽,教学机器人11转动连接在电动旋转座1的旋转输出端表面并转动连接在旋转槽的内部,定位转环12呈圆环状结构,定位转槽13设置在旋转槽的两侧部分,教学机器人11通过定位转环12与定位转槽13转动连接在旋转槽的内部,限位孔14设置在定位转槽13的内部外端,限位孔14设置有多组,多组限位孔14均匀间隔设置,定位转槽13的外端设有气缸槽,第二气缸15螺接在气缸槽的内壁,向外调节第二气缸15使其脱离限位孔14,即可改变教学机器人11的方向,调整好方向后,向内调节第二气缸15使其挤压在相应限位孔14的内壁,即可对教学机器人11的角度进行固定,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工作原理:需要对该教学装置进行移动时,向上调节第一气缸3使万向轮2与地面接触,此时即可对电动旋转座1进行移动,方便调整位置,满足不同教学需求,调整好位置后,提起该教学装置并向下调节第一气缸3使支撑架4移动至万向轮2的下端,放下该教学装置后支撑架4与地面接触,保证教学过程中该装置的稳定性,同时产生震动时减震座8挤压在减震弹簧9表面,有效减缓产生的震动,进一步保证教学时的稳定性,进而保证教学质量,当需要旋转该教学装置时,向外调节第二气缸15使其脱离限位孔14,此时调节电动旋转座1即可使教学机器人11发生旋转,进而改变实际教学角度,满足不同教学需求,完成角度调节后,向内调节第二气缸15使其挤压在相应限位孔14的内壁,保证教学机器人11的稳定性,结构简单,适合推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