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48014发布日期:2023-01-24 22:49阅读:87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工具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手持式电动工具。


背景技术:

2.手持式电动工具由于小巧便携的性质,极高的工作效率,被建筑、机械等行业的从业人员广泛的使用。常见的电动工具通常在电动机和变速箱外,采用将左右两侧的机壳连接固定的方式完成装配。而随着社会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电动工具不仅在各类工人的手中普及,也开始步入许多家庭当中,从而对于电动工具的外观的美观度和用户使用电动工具时的舒适感有了更高的要求。
3.现有的技术方案存在以下不足:
4.1、现在的电动工具普遍采用将两侧的机壳直接连接固定,连接的方式普遍采用螺接,而为了将两侧机壳螺接成一体,需要在一侧机壳上钻孔,这些钻孔并不美观,影响了电动工具整体的美感。
5.2、现有的电动工具普遍简单的将电动机和变速箱限制在机壳中,当电动工具启动时,发电机和变速箱会发生振动,振动会加速电动机轴承磨损,使得正常使用寿命大幅缩短,同时,电动机振动也会使绕组绝缘下滑。由于振动使电机端部绑线松动,导致端部绕组产生相互磨损、绝缘电阻减少、绝缘寿命缩短等问题,严重时可能导致绝缘击穿。此外,电机震动会导致所拖机械损坏,影响周围设备正常工作,噪音较大。
6.3、使用电动工具的场景很多时候是较为昏暗的,而根据工作种类和进度的不同,操作者可能会放下电动工具,而昏暗的场景下,单单依靠视觉有时难以找到电动工具,也容易导致操作者被电动工具误伤。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稳定、便于制造和装配日外形美观、可减少电动机振动及便于在昏暗的条件下寻找的手持式电动工具。
8.该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9.一种手持式电动工具,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内安装有电动机、变速箱和电池组件,所述变速箱设置在所述电动机前端;
10.所述机壳包括:
11.左机壳,其后部外壁向内凹陷成型为凹陷部一;
12.右机壳,其后部外壁向内凹陷成型为凹陷部二,所述右机壳可以与所述左机壳连接成一体;
13.后机壳,其套设在所述左机壳和所述右机壳的后侧,所述凹陷部一和所述凹陷部二的形状与后机壳的内部轮廓匹配;
14.减振环,其套设在所述变速箱的前端,该减振环的边缘固定所述右机壳和所述左机壳的前端。
15.优选的,所述减振环的端面设置有环形槽,所述左机壳前端成型有凸边一,所述右机壳前端成型有凸边二,所述凸边一和所述凸边二可以活动卡接在所述环形槽中。
16.优选的,所述减振环的的内部成型有限位槽二,
17.所述变速箱的前端外壁设置有用于与限位槽二配合进行转动限位的限位凸起部;
18.所述减振环的外侧设置有限位块,所述右机壳和所述左机壳成型有与所述限位块匹配的限位槽一。
19.优选的,所述凹陷部一和凹陷部二上均成型有若干个滑槽四和卡孔二,所述卡孔二与所述滑槽四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滑槽四的末端成型有斜面二;
20.所述后机壳上设置有若干个卡扣三,所述卡扣三经过所述所述滑槽四后卡入卡孔二中;
21.优选的,所述左机壳内设置有若干个卡扣一;
22.所述右机壳内设置有若干个对应所述卡扣一的卡槽一;
23.所述左机壳和所述右机壳内设置有若干个卡扣二;
24.所述后机壳内设置有若干个对应所述卡扣二的卡槽二;
25.所述左机壳和所述右机壳内成型有定位凹槽,所述后机壳上设置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与所述定位凹槽相匹配;
26.所述后机壳上设置有夹持部,所述左机壳和所述右机壳成型有凸边四,所述凸边四可以置入所述夹持部内。
27.优选的,所述左机壳和所述右机壳内均设置有支承架,
28.所述支承架上成型有,
29.定位部一,所述变速箱的前端成型有台阶部一;所述定位部一抵靠在所述台阶部一上;
30.定位部二,所述电动机中间凸起,在凸起的两侧形成有台阶部二,所述定位部二抵靠在所述台阶部二上;
31.定位部三,其上成型有通孔三,所述变速箱上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穿设在所述通孔三内,并被所述定位部三夹持固定。
32.优选的,所述电动机的前端连接有卡盘,所述固定部设置在所述卡盘上;
33.所述卡盘卡接在所述变速箱上,所述变速箱成型有限位槽三,所述固定部从所述限位槽三中伸出,且所述固定部抵靠在所述限位槽三上;
34.所述卡盘开有连接孔二,所述连接孔二与所述电动机上的连接孔一对准,使所述电动机和所述卡盘之间可以连接成一体。
35.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36.1、本实用新型中的电动工具的前后两端分别使用减振环和后机壳箍住的方式,从而减少了左机壳和右机壳连接时所需要的螺栓数量,也减少在机壳上开设的通孔的数量,减少了制造时的开设通孔和对应的螺纹孔的环节。装配时也减少了紧固螺栓的所需要的时间,从而可以提高制造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生产效率。
37.2、本实用新型仅使用少量的螺栓连接左机壳和右机壳,后机壳套在左机壳和右机壳的后侧,用于穿设螺栓而开设的通孔也会被后机壳覆盖,从而在外观上,使手持式电动工具更加平整美观。
38.3、本实用新型中的电动机和变速箱连接成一体,同时左右机壳内设置有多个定位部,通过定位部和减振环之间的配合,可以尽可能的固定电动机和变速箱的位置,减少电动机和变速箱的振动,从而减少零件的损耗,延长电动工具的使用寿命。
39.4、电池组件的下册设置有led灯,同时在左壳体、右壳体和固定套上开有位置对应的孔,使得在昏暗的空间内,电动工具的手柄底端可以发出光芒,便于使用者寻找电动工具,同时也可以确认电动工具手柄的位置,避免因为误触电动工具的头部或开关导致操作者受伤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4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4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42.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局部
43.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44.图5是图3中a的放大图。
45.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左机壳和右机壳的连接示意图。
46.图7是图3中b的放大图。
47.图8是图4中c的放大图。
48.图9是图3中d的放大图。
49.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减振环、变速箱和电动机的结构图。
50.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爆炸图。
51.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连接示意图。
52.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套连接后的结构图。
53.附图标记:1-左机壳;11-凸边一;12-缺口一;13-凹陷部一;14-凸边三; 15-螺钉盲孔一;16-卡扣一;17-卡扣二;18-滑槽三;181-斜面一;19-卡孔一;
54.2-右机壳;21-凸边二;22-缺口二;23-凹陷部二;24-凹槽一;25-通孔一;26-卡槽一;27-滑槽四;271-斜面二;28-卡孔二;
55.3-后机壳;31-卡槽二;32-定位块;33-定位凹槽;34-凸边四;35-夹持部; 36-后端盖;37-螺钉盲孔二;38-卡扣三;39-卡块;391-定位槽;
56.4-固定套;41-定位凸起部;411-凸起部一;412-凸起部二;42-卡扣四; 43-卡扣斜顶;431-滑槽一;432-滑槽二;44-凹陷部三;45-透光孔;46-电池弹出按钮;
57.5-减振环;51-环形槽;52-限位槽二;53-通孔二;54-限位块;55-限位槽一;56-通气孔;
58.6-支承架;61-定位部一;62-定位部二;63-定位部三;64-通孔三;65-支承曲面;
59.7-变速箱;71-台阶部一;72-限位凸起部;73-卡盘;74-固定部;75-限位槽三;76-卡扣五;77-滑槽五;78-固定孔;79-连接孔二;
60.8-电动机;81-连接孔一;82-台阶部二;83-台阶部三;84-定位部四;
61.9-电池组件;91-led灯;92-透光板;
62.10-机壳。
具体实施方式
63.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64.实施例一:
65.在本文中所描述的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是基于用户手持电动工具且将电动工具平举时,电动工具的各组件相对于用户而言的所处的位置关系。
66.如图1-图4所示的一种手持式电动工具,包括机壳10,机壳10内安装有电动机8、变速箱7和电池组件9,变速箱7设置在电动机8前端,变速箱7与电动机8位于同一轴线上,变速箱7连接电动机8和电动工具机头,变速箱7可以改变电动机8的电机轴输出的转速,从而可以调节电动工具的机头的转速。
67.机壳10包括:
68.左机壳1,其后侧向内凹陷成型为凹陷部一13;
69.右机壳2,其后侧向内凹陷成型为凹陷部二23,右机壳2可以与左机壳1 连接成机壳10,电动机8、变速箱7和电池组件9设置在连接成一体的机壳10 内部,并被限制在连接成一体的左机壳1和右机壳2内部,使电动机8、变速箱 7和电池组件9无法轻易从左机壳1和右机壳2脱出。其中变速箱7和电动机8 设置在左机壳1和右机壳2连接形成的壳体的上侧,电池组件9设置在左机壳1 和右机壳2连接形成的壳体的把手内,并可以从把手的下端移除电池组件9。
70.后机壳3,其套设在左机壳1和右机壳2的后侧,凹陷部一13和凹陷部二 23的形状与后机壳3的轮廓匹配,使得后机壳3可以套设在在连接成一体的左机壳1和右机壳2的后侧。
71.减振环5,其套设在变速箱7的前端,减振环5固定在右机壳2和左机壳1 的前端,减振环5可以箍住连接成一体的左机壳1和右机壳2的前端,同时减振环5的也与变速箱7的壳体相连接,使得左机壳1、右机壳2和变速箱7之间形成相对静止的状态。当电动机8启动时,变速箱7内的齿轮也会随之转动,从而会产生振动,而左机壳1、右机壳2和变速箱7之间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可以有效的减少左机壳1、右机壳2和变速箱7之间的碰撞,减少组件之间由于磕碰发生不必要的损耗,从而延长手持式电动工具的使用寿命。
72.结合图2-图5所示,减振环5的端面设置有环形槽51,左机壳1前端成型有凸边一11,右机壳2前端成型有凸边二21,凸边一11和凸边二21可以活动卡接在环形槽51中。
73.环形槽51,其设置在减振环5内侧,朝向左机壳1、右机壳2和变速箱7。左机壳1前端成型有凸边一11,右机壳2前端成型有凸边二21,凸边一11和凸边二21可以置入环形槽51中,且凸边一11和凸边二21抵靠在环形槽51的内壁上。
74.凸边一11与左机壳1之间和凸边二21与右机壳2之间形成有和减振环5 的边缘轮廓匹配的空间,使得减振环5的边缘被左机壳1和右机壳2夹持从而形成固定。
75.而由于减振环5的环形结构使得凸边一11和凸边二21可以在多个方向上对减振环5形成相反的作用力,从而可以很好的限制减振环5在空间上的移动。而当变速箱7振动时,也会带动减振环5振动,此时环形槽51会产生与凸边一 11或凸边二21其中一个分离的运动趋势,但这种运动趋势会被凸边一11或凸边二21中的另一个阻挡,从而使左机壳1、右机壳2和变速箱7之间保持相对静止的运动状态。
76.如图2-图5所示,减振环5的的内部成型有限位槽二52,变速箱7的前端外壁设置有用于与限位槽二52配合进行转动限位的限位凸起部72。
77.限位槽二52,变速箱7设置有若干个限位凸起部72,限位槽二52的数量和轮廓与限位凸起部72相匹配,从而使变速箱7与减振环5连接时,限位凸起部72可以一一对应的置入限位槽二52中。由于限位凸起部72设置变速箱7的动力输出轴上,使变速箱7的动力输出轴不再为圆柱的形状,而当限位凸起部 72置入限位槽二52中,并与限位槽二52紧密啮合在一起时,可以有效的阻止变速箱7和电动机8因为振动导致发生的转动。
78.限位槽二52内还开有与限位凸起部72同轴的通孔二53,通过通孔二53,可以使减振环5和变速箱7之间采用螺栓连接,从而使减振环5和变速箱7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固。
79.减振环5的外侧设置有限位块54,右机壳2和左机壳1成型有与限位块54 匹配的限位槽一55。
80.限位块54,其设置在减振环5的外侧,右机壳2和左机壳1成型有与限位块54匹配的限位槽一55,使得限位块54可以置入位于左机壳1或右机壳2上的限位槽一55中。从而使用环形槽51箍住左机壳1和右机壳2的同时,减振环5上的限位块55还使左机壳1和右机壳2之间卡紧,从而进一步限制左机壳 1和右机壳2之间的位置,从而使左机壳1和右机壳2之间的连接更近紧固。
81.如图2-图8所示,左机壳1的边缘上设置有若干个凸边三14。左机壳1内侧还设置有若干个螺钉盲孔一15。本实施例中的螺钉盲孔一15数量为三个,且全部螺钉盲孔一15皆位于凹陷部一13的内侧。
82.右机壳2的边缘上成型有若干个凹槽一24,凹槽一24的位置和形状与凸边三14相对应,而当左机壳1和右机壳2相连接时,凸边三14和凹槽一24之间相互对准后,左机壳1和右机壳2方能对准连接。凸边三14和凹槽一24不仅起到确定左机壳1和右机壳2之间相对位置的作用,凸边三14和凹槽一24之间的啮合也可以限制左机壳1和右机壳2之间发生相对位移,从而可以更使左机壳1和右机壳2之间的连接更加准确。
83.而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凸边三14和凹槽一24之间可以采用过盈配合,通过凸边三14和凹槽一24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加固左机壳1和右机壳2之间的连接。
84.右机壳2还开有通孔一25,通孔一25对准螺钉盲孔一15,螺栓穿过通孔一25后即可与螺钉盲孔一15进行连接,使得左机壳1和右机壳2之间同样可以采用螺栓进行二次紧固。
85.通孔一25位于凹陷部二23的区域内,当左机壳1和右机壳2连接成一体,并采用螺栓对左机壳1和右机壳2之间进行二次加固后,此时将后机壳3与左机壳1和右机壳2进行连接,后机壳3可以遮蔽住通孔一25所在的凹陷部二23,从而在外观上无法直接观测到通孔一25,使手持式电动工具的整体外壳保持光滑美观。
86.凹陷部一13上还成型有若干个滑槽三18和卡孔一19,卡孔一19与滑槽三 18位于同一直线上,滑槽三18的末端成型有斜面一181;
87.凹陷部二23上还成型有若干个滑槽四27和卡孔二28,卡孔二28与滑槽四 27位于同一直线上,滑槽四27的末端成型有斜面二271;
88.后机壳3上设置有若干个卡扣三38,卡扣三38的形状与滑槽三18和滑槽四27相匹配,且卡扣三38可以沿着滑槽三18和滑槽四27移动,而当卡扣三 38移动到滑槽三18或滑槽四27的末端时,卡扣三38会被斜面一181或斜面二271推动,从而使卡扣三38置入卡孔一19
或卡孔二28中,使后机壳3与左机壳1和右机壳2之间形成卡接。
89.左机壳1的前端设置有缺口一12,右机壳2的前端设置有缺口二22,当左机壳1和右机壳2连接后,缺口一12可以对准缺口二22。缺口一12与缺口二 22对准后可以形成一个与限位块54的轮廓相匹配的空槽,当减振环5上的限位块54置入缺口一12和缺口二22之间形成的空槽中时,可以对左机壳1和右机壳2形成锁闭的效果,限制左机壳1和右机壳2在纵向上发生位移,从而保证左机壳1和右机壳2之间不发生纵向的相对位移。
90.如图3-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左机壳1内共设置有四个卡扣一16;
91.右机壳2内设置有四个个对应卡扣一16的卡槽一26,当左机壳1与右机壳 2对准时,设置在左机壳1上的卡扣一16可以准确的与卡槽一26匹配并啮合,使左机壳1和右机壳2之间形成卡接。
92.左机壳1和右机壳2的前端、后端及下端分别使用减振环5、后机壳3和固定套4箍紧,卡扣一16设置在减振环5和后机壳3之间、减振环5和固定套4 之间及后机壳3和固定套4之间的位置上,从而使左机壳1和右机壳2连接的边缘上都有稳固的连接点保持左机壳1和右机壳2之间的连接,从而使左机壳1 和右机壳2之间的不存在连接薄弱的部位,使左机壳1和右机壳2之间的连接更为稳定,同时可以提供更好的结构强度,不易发生受到外力的冲击而导致左机壳1和右机壳2分离的情况。
93.本实施例中,左机壳1和右机壳2内各设置有个卡扣二17,后机壳3内设置有两个对应卡扣二17的卡槽二31,当左机壳1和右机壳2完成连接后,后机壳3的下端通过卡扣二17与卡槽二31卡接。
94.左机壳1和右机壳2内成型有定位凹槽33,后机壳3上设置有定位块32,定位块32与定位凹槽33相匹配,当定位块32置入定位凹槽33并于定位凹槽 33啮合后,使后机壳3的下端与左机壳1和右机壳2卡紧。
95.而定位块32与定位凹槽33还可以限制后机壳3相对于左机壳1和右机壳2 的纵向运动趋势。
96.后机壳3上设置有夹持部35,左机壳1和右机壳2成型有凸边四34,凸边四34可以置入夹持部35内。夹持部35和凸边四34除了可以起到定位的作用,便于后机壳3与左机壳1和右机壳2之间对准外,夹持部35和凸边四34之间还会在水平方向上保持相同的运动趋势。
97.通过定位块32与定位凹槽33的相互啮合,以及夹持部35和凸边四34相互卡紧,可以使左机壳1、右机壳2和后机壳3之间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从而使左机壳1、右机壳2和后机壳3之间连接成一体。
98.后机壳3的边缘上成型有卡块39,卡块39的轮廓与定位槽391相匹配,通过对准卡块39和定位槽391,便于使后机壳3与左机壳1和右机壳2之间对准,从而便于完成将后机壳3装配至左机壳1和右机壳2上的过程。
99.如图2-图11所示,左机壳1和右机壳2内设置有若干个支承架6,支承架 6用于限制电动机8和变速箱7的位置,支承架6与电动机8和变速箱7接触的一侧表面的形状与电动机8和变速箱7的轮廓相匹配,从而使支承架6可以支撑起电动机8和变速箱7,并使电动工具的机头、电动机8和变速箱7保持在同一直线上。
100.使电动工具的机头、电动机8和变速箱7保持在同一直线上是为了便于用户的操作,提高的用户的体验感,同时也更便于固定电动机8和变速箱7的位置。而环绕在变速箱7
和电动机8外侧的支承部6,也可以动过限制变速箱7和电动机8可以移动的空间,减少变速箱7和电动机8产生的振动。
101.如图2-图11所示,支承架6上成型有,
102.定位部一61,变速箱7的前端成型有台阶部一71,定位部一61抵靠在台阶部一71上,需要指出的是定位部一61朝向变速箱7一侧的表面依然起到支承变速箱7的作用,因此定位部一61朝向变速箱7一侧的表面为与变速箱7的轮廓匹配的弧形。同时定位部一61在横向方向上的朝向电动工具后侧的表面抵靠在台阶部一71上,从而起到限制变速箱7移动的作用。
103.定位部二62,电动机8中间凸起,在凸起的两侧形成有台阶部二82和台阶部三83,定位部二62抵靠在台阶部二82上,需要指出的是定位部二62朝向电动机8一侧的表面同样起到支承电动机8的作用,因此定位部二62朝向电动机 8一侧的表面为与电动机8的轮廓匹配的弧形。而定位部二62在横向方向上朝向电动工具前侧的表面抵靠在台阶部二82上。
104.通过定位部一61和定位部二62的配合,可以将变速箱7和电动机8限制在一块区域内,并尽可能的减少变速箱7和电动机8的活动空间,使支承部6 可以更加靠近变速箱7和电动机8的表面,对变速箱7和电动机8进行固定,减少变速箱7和电动机8可能产生的振动。同时在定位部一61和定位部二62 之间的成型有与电动机8的轮廓相匹配的支承曲面65,支承曲面65设置在电动机8的下端,与电动机8的轮廓匹配的支承曲面65可以更好提供给电动机8支持力,同时由于曲面的结构可以增加支承曲面65与电动机8的接触面积,在提供更好的支撑力的同时,也可以更好的限制电动机8产生振动。
105.定位部三63,定位部三63朝向变速箱7和电动机8的表面分别贴合在变速箱7或电动机8上,其中对应变速箱7的一侧贴合在变速箱7的底端,对应电动机8的一侧靠近台阶部三83,通过定位部二62和定位部三63的配合,可以限制电动机8的活动的空间,进一步减少电动机8产生的振动。
106.定位部三63内成型有通孔三64,变速箱7上设置有固定部74,固定部74 穿设通孔三64内。
107.明显的,定位部三63分别设置在左机壳1和右机壳2的内侧,因此,可以先将变速箱7置入左机壳1或右机壳2中后,再与另一个机壳进行连接,此时即可将固定部74穿设在通孔三64内,并被定位部三63夹持固定。
108.而通过定位部一61和定位部三63的配合,可以限制变速箱7的活动的空间,进一步减少变速箱7可能产生的振动。
109.如图2和图11所示,左机壳1和右机壳2内还成型定位部四84,定位部四 84直接抵靠在电动机8的后端,更便于定位部四84对电动机8提供反作用力,从而使定位部四84可以更好的固定电动机8位置。定位部四84作为主要的对电动机8施加反作用力的组件,承担了大部分由于电动机8振动时产生的力,可以减少台阶部二82与定位部二62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力,从而更好的保护组件,延长组件的使用寿命。
110.实施例二:
111.如图11-图13所示,本实施例和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后机壳3的底端成型有固定套4,固定套4套设在左机壳1和右机壳2的下端。
112.当左机壳1和右机壳2连接成一体后,固定套4可以箍住连接成一体的左机壳1和右
机壳2的下端,从而使左机壳1和右机壳2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同时可以避免装配时,需要将后机壳3与壳体10的下端完全对准才能将后机壳 3与壳体10相连接。而
113.固定套4上还设置有电池弹出按钮46,从而可以将电池组件9固定在左壳体1和右壳体2连接后形成的把手中,并可以通过电池弹出按钮46控制电池组件9的状态。
114.左机壳1的下端延伸,并在延伸部分上成型有凸起部一411,右机壳2的下端延伸,并在延伸部分上成型有凸起部二412。
115.固定套4的上端成型有定位凸起部41,定位凸起部41的轮廓与凸起部一 411和凸起部二412的轮廓相匹配,从而便于使固定套与左机壳1和右机壳2之间准确连接。而在用户使用手持式电动工具时,凸起部一411和凸起部二412 相比于平整的表面,不仅可以提供摩擦力作为支持,也可以由凸起部一411和凸起部二412产生反作用力避免手持式电动工具从用户的手中脱落,从而避免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16.而凸起部一411、凸起部二412和固定套4使手持式电动工具把手的底端的形成了一个凸起的部分,当用户握持电动工具时,手掌下方会抵靠在凸起部的倾斜面上,从而使凸起部一411、凸起部二412与用户的手掌之间产生反作用力,可以协助用户更好的握持电动工具,避免电动工具从用户手中掉落,二在外观上也使用户不会感到单调,相比于平整表面的把手更加美观。
117.左机壳1的下端还成型有滑槽一431,右机壳2的下端还成型有滑槽二432,滑槽一431和滑槽二432内成型有卡扣斜顶43,固定套4上成型有卡扣四42,卡扣四42的位置对应滑槽一431和滑槽二432。
118.当卡扣四42与滑槽一431和滑槽二432对准后,固定套4才能套设在左机壳1和右机壳2外侧,而当卡扣四42移动到滑槽一431和滑槽二432的末端的时候,卡扣斜顶43会与卡扣四42接触,并将卡扣四42顶起使卡扣四42置入卡扣斜顶43的上方。而由于卡扣斜顶43的上侧表面为平面,卡扣四42的下侧表面也为平面,卡扣四42置入卡扣斜顶43的上方后,卡扣四42和卡扣斜顶43 之间只会产生纵向的相互作用力,而无法推动固定套4发生形变,卡扣四42也因此无法从卡扣斜顶43的上方脱离,左机壳1、右机壳2和固定套4之间形成固定。
119.如图11-图13所示,左机壳1和右机壳2的底端开有凹陷部三44,固定套 4在对应凹陷部三44的位置开有透光孔45。
120.电池组件9的底端设置有led灯91和透光板92,透光板92的位置对应透光孔45的位置,从而使得led灯91的灯光可以透过透光板92穿过透光孔45,从而便于在昏暗的场景中,被人用肉眼观测到。
121.在手持式电动工具上设置发光组件,可以有效避免由于使用者在昏暗的场景中,由于无法及时找到手持式电动工具而延误工作。更有可能的是在昏暗的场景下,由于使用者无法确认手持式电动工具的所在位置而发生误碰,从而因为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突然启动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故发生。
122.而设置发光组件可以有效的改善以上问题,将发光组件设置在手持部上,更可以让使用者快速发现手持式电动工具的所在位置的同时,可以及时确认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安全部位,从而可以保护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123.实施例三:
124.结合图2、图9和图10所示,电动机8前端设置有卡盘73,固定部74设置在卡盘73上。
卡盘73上成型有卡扣五76,变速箱7的内侧设置有滑槽五77,滑槽五77的末端平行设置有固定孔78。卡扣五76移动至滑槽五77的末端后,转动卡盘73,即可使卡扣五76进入固定孔78中,从而将卡盘73卡接在变速箱 7上。
125.变速箱7成型有限位槽三75,限位槽三75的宽度等于滑槽五77加上固定孔78的宽度,从而便于在将卡盘73卡接至变速箱7的过程中,限位槽三75不会影响装配的速度。
126.而同时,固定部74从限位槽三75中伸出,且固定部74的一侧表面抵靠在限位槽三75的内壁上。卡盘73开有连接孔二79,连接孔二79与电动机8上的连接孔一81对准,并可以采用销或螺栓的方式,将电动机8和卡盘73之间连接成一体。
127.而由于固定部74的一侧表面抵靠在限位槽三75的内壁上,当由于振动导致电动机8转动时,卡盘73会随电动机8一同转动,并带动变速箱7以相同的速度转动,从而使变速箱7和电动机8之间保持相对静止。从而不会因为变速箱7和电动机8之间发生相对位移,从而影响机械传动的效果或者造成组件的损耗。
128.实施例四:
129.如图2和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左机壳1和右机壳2的上部设置有螺钉盲孔二37,后机壳3可以与左机壳1和右机壳2之间通过螺栓进行连接,以使得左机壳1、右机壳2和后机壳3 之间的链接更加稳固。
130.而为了便于将后机壳3与左机壳1和右机壳2进行螺接,后机壳3的后端开孔,并在开孔处设置后端盖36,后端盖36卡接在后机壳3上。将后机壳3与左机壳1和右机壳2进行螺接时,只需要取下后端盖36,即可清晰的看到螺钉盲孔二37的位置,并完成螺接工作。
131.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