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载带生产用卸模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21039发布日期:2023-02-11 00:46阅读:41来源:国知局
一种载带生产用卸模夹具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载带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载带生产用卸模夹具。


背景技术:

2.载带是指在一种应用于电子包装领域的带状产品,它具有特定的厚度,在其长度方向上等距分布着用于承放电子元器件的孔穴和用于进行索引定位的定位孔。
3.公开号cn208342699u公开了一种载带生产用卸模夹具,包含有底板,以及设置在底板上的支架和龙门架,所述龙门架顶部通过千斤顶支撑板装配一液压千斤顶,将模具固定在支架顶板上的模具装配件上,通过液压千斤顶将模具顶出从通孔中落下,中部顶板可随模具大小抽换,操作简单,极大提高了操作人员卸模效率。
4.该方案具有以下缺点:
5.载带生产模具受到液压千斤顶的作用力掉落到底板顶部,且底板顶部没有设置任何防护结构,使得载带生产模具掉落时容易与底板顶部发生碰撞,可能造成载带生产模具发生破损的情况,影响到了载带生产模具的下一次使用,因此,亟需一种载带生产用卸模夹具。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载带生产用卸模夹具,具备防止载带生产模具掉落时与底板发生碰撞的优点,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载带生产模具掉落时容易与底板顶部发生碰撞的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载带生产用卸模夹具,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部设置有两个呈对称分布的竖块,所述竖块一侧设置有装配板,所述竖块一侧设置有顶板,所述顶板顶部设置有模具装配件,所述底板顶部设置有防护结构;
8.所述防护结构包括缓冲座、缓冲杆、限位板、挤压板、弹簧、缓冲板和橡胶防护板,所述缓冲座固定在底板顶部,所述缓冲杆设置于缓冲座开设的缓冲槽内部,所述限位板设置于缓冲杆外表面,所述限位板一侧外壁与缓冲槽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挤压板设置于限位板底部,所述缓冲杆底端与限位板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板底部与弹簧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弹簧底端与缓冲槽内顶壁固定连接,所述缓冲板设置于缓冲座顶部,所述缓冲杆延伸出缓冲座顶端与缓冲板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橡胶防护板固定在缓冲板顶部。
9.优选的,所述竖块内部开设有腔室,所述腔室内顶壁固定连接有滑杆,所述腔室内部、位于滑杆外表面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延伸出竖块一端与缓冲板一侧外壁固定连接。
10.缓冲板受到模具掉落的冲击力向上运动时,带动腔室内的滑块在滑杆外表面进行滑动,通过滑杆与滑块的配合,有效地防止缓冲板向下运动过程中出现倾斜的情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缓冲板运动的稳定性。
11.优选的,所述竖块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竖板,所述竖块外表面设置有两个呈对称
分布的拉环,所述拉环内部设置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延伸出拉环一端与竖板一侧外壁固定连接。
12.优选的,所述装配板顶部固定有两个呈对称分布的辅助板,所述辅助板一侧外壁设置有旋盖,所述旋盖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辅助板通过开设的螺纹孔与螺纹杆外壁螺纹连接,所述装配板顶部、位于辅助板另一侧设置有装配块,所述螺纹杆延伸出螺纹孔一端与装配块内部活动连接。
13.优选的,所述装配块内部开设有转动槽,所述转动槽内部设置有转动板,所述螺纹杆延伸至装配块一端与转动板一侧外壁固定连接。
14.螺纹杆转动过程中带动转动槽内的转动板进行同步运动,通过螺纹杆与转动板的配合,使螺纹杆带动装配块在装配板顶部进行正常的运转。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载带生产用卸模夹具,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6.1、该载带生产用卸模夹具,通过设置有防护结构,具体为当需要对载带生产模具进行脱模时,通过将载带生产模具固定在顶板顶部的模具装配件上,然后通过装配板顶部装配的液压千斤顶可将模具顶出并掉落到底板顶部的橡胶防护板上,通过橡胶防护板有效地防止模具与底板发生碰撞,避免模具发生损坏的情况,使载带生产模具进行下一次使用,提高了载带的生产效率,且通过缓冲板与缓冲杆的配合,可对橡胶防护板受到模具的冲击力进行缓冲,对橡胶防护板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有效地提高橡胶防护板的使用寿命,达到防止载带生产模具发生碰撞的效果。
17.2、该载带生产用卸模夹具,通过设置有装配块,具体为当需要对液压千斤顶进行装配时,通过将液压千斤顶放在装配板顶部,然后转动辅助板一侧的旋盖,通过旋盖带动螺纹杆在螺纹孔内进行转动,通过螺纹杆与螺纹孔的配合使螺纹杆带动装配块进行运动并与液压千斤顶一侧接触,同理,可对另一个装配块进行调节,通过两个装配块可将液压千斤顶装配在装配板顶部,使液压千斤顶的装配省时省力,有效地缩短液压千斤顶的装配时间,提高了液压千斤顶的工作效率,达到液压千斤顶装配较为便捷的效果。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缓冲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技术结构立体图;
21.图4为本技术结构俯视图;
22.图5为本技术装配块内部结构示意图。
23.其中:1、底板;101、缓冲座;102、缓冲杆;103、限位板;104、挤压板;105、弹簧;106、缓冲板;107、橡胶防护板;108、缓冲槽;2、竖块;201、腔室;202、滑杆;203、滑块;204、连接块;205、竖板;206、拉环;207、转动轴;3、装配板;301、辅助板;302、旋盖;303、螺纹杆;304、螺纹孔;305、装配块;306、转动槽;307、转动板;4、顶板;5、模具装配件。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载带生产用卸模夹具。
26.参照图1、图2和图3,一种载带生产用卸模夹具,包括底板1,底板1顶部设置有两个呈对称分布的竖块2,竖块2一侧设置有装配板3,竖块2一侧设置有顶板4,顶板4顶部设置有模具装配件5,底板1顶部设置有防护结构,防护结构包括缓冲座101、缓冲杆102、限位板103、挤压板104、弹簧105、缓冲板106和橡胶防护板107,缓冲杆102设置于缓冲座101开设的缓冲槽108内部,通过将载带生产模具固定在顶板4顶部的模具装配件5上,然后通过装配板3顶部装配的液压千斤顶可将模具顶出并掉落到底板1顶部的橡胶防护板107上,通过橡胶防护板107有效地防止模具与底板1发生碰撞,避免模具发生损坏的情况,使载带生产模具进行下一次使用,提高了载带的生产效率,且通过缓冲板106与缓冲杆102的配合,可对橡胶防护板107受到模具的冲击力进行缓冲,对橡胶防护板107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有效地提高橡胶防护板107的使用寿命。
27.参照图1,竖块2内部开设有腔室201,腔室201内顶壁固定连接有滑杆202,腔室201内部、位于滑杆202外表面设置有滑块203,滑块203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连接块204,连接块204延伸出竖块2一端与缓冲板106一侧外壁固定连接,缓冲板106受到模具掉落的冲击力向上运动时,带动腔室201内的滑块203在滑杆202外表面进行滑动,通过滑杆202与滑块203的配合,有效地防止缓冲板106向下运动过程中出现倾斜的情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缓冲板106运动的稳定性。
28.参照图1和图3,竖块2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竖板205,竖块2外表面设置有两个呈对称分布的拉环206,拉环206内部设置有转动轴207,转动轴207延伸出拉环206一端与竖板205一侧外壁固定连接,通过转动轴207的作用,可转动拉环206,便于工作人员手持拉环206对该装置进行搬运。
29.参照图1、图3和图4,装配板3顶部固定有两个呈对称分布的辅助板301,辅助板301一侧外壁设置有旋盖302,旋盖302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螺纹杆303,辅助板301通过开设的螺纹孔304与螺纹杆303外壁螺纹连接,装配板3顶部、位于辅助板301另一侧设置有装配块305,螺纹杆303延伸出螺纹孔304一端与装配块305内部活动连接,通过将液压千斤顶放在装配板3顶部,然后转动辅助板301一侧的旋盖302,通过旋盖302带动螺纹杆303在螺纹孔304内进行转动,通过螺纹杆303与螺纹孔304的配合使螺纹杆303带动装配块305进行运动并与液压千斤顶一侧接触,同理,可对另一个装配块305进行调节,通过两个装配块305可将液压千斤顶装配在装配板3顶部,使液压千斤顶的装配省时省力,有效地缩短液压千斤顶的装配时间,提高了液压千斤顶的工作效率。
30.参照图1和图5,装配块305内部开设有转动槽306,转动槽306内部设置有转动板307,螺纹杆303延伸至装配块305一端与转动板307一侧外壁固定连接,螺纹杆303转动过程中带动转动槽306内的转动板307进行同步运动,通过螺纹杆303与转动板307的配合,使螺纹杆303带动装配块305在装配板3顶部进行正常的运转。
31.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载带生产用卸模夹具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对载带生产模具进行脱模时,通过将载带生产模具固定在顶板4顶部的模具装配件5上,然后通过装配板3顶部装配的液压千斤顶可将模具顶出并掉落到底板1顶部的橡胶防护板107上,通过橡胶防护板107有效地防止模具与底板1发生碰撞,避免模具发生损坏的情况,使载带生产模具进行下一次使用,提高了载带的生产效率,且通过缓冲板106与缓冲杆102的配合,可对橡胶防护板107受到模具的冲击力进行缓冲,对橡胶防护板107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有效地提高橡
胶防护板107的使用寿命。
32.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且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3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