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力起子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722556阅读:来源:国知局
簧,其内端透过一推盘65施压于抵持件62,使抵持件弹性接触于该操作杆40,推盘65的内端面设一 V形槽651,供抵持件62置入、定位。两个调整件70,螺纹连接于柄部32两端的内周面的螺纹321,各调整件70通过一珠体71与一盘体72的组合而抵住/支撑各弹性元件64的外端。转动该调整件70时,可使该调整件沿着容室34的轴向位移,以改变弹性元件64施压于抵持件62的弹性力,进而调整该起子20的扭力。各珠体71是容置于各盘体72的盲孔721中,其两端分别接触该调整件70及该盘体72,可减少调整件与盘体间的摩擦。
[0048]扭力起子20于出厂时已预设扭力值,亦即,两个调整件70是调整在适当位置,使两个抵持构件60以预设的弹性能啮接该操作杆40的棘齿。一端盖75,嵌套于该柄部34的第二端,例如左端,以封闭柄部的一端。位于柄部第一端,例如右端,第一调整件70仍系外露,自该外露的第一调整件70可调整起子的扭力。本实施例仅让使用者自柄部34的一端调整起子的扭力。
[0049]此外,本实施例的起子更包含有数个支撑环及止漏元件。所述的支撑环为具有适当柔软度的金属环体,例如,但不以此为限,铜套、销套或银套等,以铜套为佳。本实施例具有三个支撑环,分别为上支撑环80、中支撑环82与下支撑环84,三个支撑环设于操作杆40与本体30之间,且分别套设于该操作杆40周面的顶段、中段与底段与本体30的内壁面之间。其中:上支撑环80套设于操作杆40顶端,并容置于柄部32的内顶壁面所设的一环槽322中;中支撑环82设于该轴向空间36内,并套设于操作杆40的中段,其内、外周面分别与操作杆的周面及管部35的内壁面接触,且该中支撑环82的顶、底缘分别抵于该管部内壁面所设一肩缘352及该操作杆40的杆身周面的第一抵缘47,第一抵缘47系由一扣设于操作杆的扣环所形成。下支撑环84容置于底盖50的顶端内周面所设的环室54中,其内、外周面分别与操作杆及环至的壁面接触,且其顶端是抵于该操作杆40周面所设的第二抵缘48。因此,操作杆40在本体30中是受三个支撑环80、82及84良好的支撑,且,操作杆的周面是抵住三个支撑环,令操作杆受到良好的定位。由此,操作杆40于本体30内不会松动及晃动,同时,操作杆与三个支撑环的摩擦力小,有助于操作杆转动顺畅。
[0050]所述的止漏元件系为O形环,包括第一与第二止漏元件90、92、一第三止漏元件94与一第四止漏元件96。请参阅图7,第一止漏元件90设于第一调整件70a与柄部34之间;第二止漏元件92则设于端盖75与柄部34之间;可理解的是,第二止漏元件也可设于第二调整件70b与柄部34之间。第三止漏元件94设于底盖50与管部35之间;而第四止漏元件96则设于该操作杆40与该底盖50的穿孔52之间。由此,该起子20具有防水效果,使其内部不易生锈或滋生细菌。
[0051]未操作时,该起子20并未承受扭力,因此,该弹性抵持构件60的抵持件62是落在操作杆40的凹槽44内,如图8。
[0052]起子20转动螺纹元件时,当该起子的扭力将到达设定的扭力值时,抵持件62将沿着棘齿42的长齿面421由棘齿的齿谷(即凹槽44之处)往棘齿的齿顶移动,如图9所示,两个弹性元件64并被压缩,该本体12则相对该操作杆14转动。在抵持件62位移至齿顶时,该起子20具有最大扭力。使用者的施力大于该起子所设定的最大扭力时,抵持件62将滑过棘齿的齿顶并落入下一个凹槽44中,回复图8的啮接状态。通过抵持件62落入凹槽的震动及声响,使用者可得知该起子已到达设定的扭力值,并停止施力。
[0053]请参阅图10,显示该抵持件62与棘齿42的配合关系,当该起子由零扭力负载至其扭力到达设定的扭力值时,抵持件62系由棘齿42的齿谷(即凹槽44之处)沿着长齿面421而移动至棘齿的齿顶,该长齿面421的斜度小且距离长。该起子到达扭力设定值时,抵持件62由齿谷位移至齿顶时系移动L行程,此一行程的距离长,令抵持件平顺且和缓的地移,而弹性元件64被压缩的状态亦较为和缓,故该起子在操作过程中,其扭力的变化幅度小且不急促,进而提高其扭力的准确性。
[0054]再者,本发明的结构是使该操作杆40在本体30内受到支撑环的良好支撑与定位,令操作杆具有稳定的转动性,确保起子的扭力值的稳定性与一贯性,降低误差。且支撑环是可减少操作杆转动时的摩擦力,保持该起子的扭力精确性。
[0055]本实施例的支撑环系容易制造、取得,成本低,使该扭起子具有良好的操作性、稳定性,且不会有尚昂的制造成本。
[0056]该起子具防水效果,可在卫生条件要求较高的环境中使用,例如医疗机构。
[0057]上述实施例仅是说明本发明而非限制。综上所述,本发明为一种首创的扭力起子,得以改进现有扭力起子的诸多缺陷。
【主权项】
1.扭力起子,其特征在于:包含: 本体,所述本体是中空且外形呈T形的结构,具有相连接的一横向的柄部与一直立的管部;柄部的内部形成有一通道,通道在管部两侧分别形成一容室;管部的顶端连接在柄部的底缘;一轴向空间,形成在管部内部,并与通道连通; 操作杆,所述操作杆顶端的周面环设有数个棘齿以及数个形成在每个棘齿间的凹槽,每个棘齿的一侧面为一长齿面而另一侧面为一短齿面,长齿面的斜率小于短齿面的斜率;一驱动端,所述驱动端设于操作杆的底端;操作杆穿设于本体的管部,每个棘齿及凹槽位于柄部的通道内;操作杆可在本体中转动; 两个弹性抵持构件,所述抵持构件分别装设于本体的两个容室中,每个抵持构件具有一抵持件与一弹性元件,抵持件与操作杆的棘齿啮接;弹性元件的内端施压在抵持件上,使抵持件弹性接触于操作杆; 至少一调整件,所述调整件设于柄部至少一端;至少一个弹性元件的外端与调整件相抵接;调整件能够调整弹性元件施压于抵持件上的弹力性能; 至少一上支撑环与一中支撑环,上支撑环设于操作杆顶段与本体的柄部之间;中支撑环设于操作杆与管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起子,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有:底盖,所述底盖具有一轴向的穿孔,底盖装设于管部底端;操作杆的底端穿设于底盖的穿孔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力起子,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有:一下支撑环,所述下支撑环设于操作杆与底盖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起子,其特征在于:其中:柄部的内顶壁面设有一环槽;上支撑环套设于操作杆顶段,并容置在环槽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起子,其特征在于:其中:操作杆中段周面设有一第一抵缘;管部的内壁面设有一肩缘;中支撑环是套设在操作杆(40)的中段,所述中支撑环顶缘与底缘分别抵于管部的肩缘及操作杆的第一抵缘。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扭力起子,其特征在于:其中:底盖的内周面设一环室;下支撑环套设在操作杆下段,并容置在环室中。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扭力起子,其特征在于:其中:底盖的内周面顶端设一环室;操作杆的下段周面设一第二抵缘;下支撑环套设于操作杆下段,并容置在环室中;下支撑环的顶端抵接于第二抵缘。
8.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扭力起子,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支撑环的硬度低于操作杆的硬度。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扭力起子,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有:三个止漏元件,其中:一个止漏元件设于调整件与柄部之间;另一个止漏元件设于底盖与本体的管部之间;另一个止漏元件设于操作杆与底盖的穿孔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扭力起子,其特征在于:其中:柄部的两端呈透空状;还包含有:两个调整件与一端盖,两个调整件分别设于柄部两端;两个弹性元件的外端分别与两个调整件相抵接;端盖盖住柄部一端,位于端盖这端的调整件通过端盖遮盖。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扭力起子,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有:第一止漏元件与第二止漏元件,分别设于两个调整件与柄部之间;第三止漏元件,设于底盖与本体的管部之间;第四止漏元件,设于操作杆与底盖的穿孔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起子,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个棘齿长齿面的长度为短齿面长度的2倍以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起子,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个抵持件为一圆柱,抵持件长度与每个棘齿顶侧至底侧的长度相等。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扭力起子,包含本体,具有相连接的横向的柄部与直立的管部;柄部的内部形成一通道,通道在管部两侧分别形成一容室;一轴向空间,形成于管部内部;操作杆,其顶端设有若干棘齿与凹槽,各该棘齿的一侧面是一长齿面而另一侧面是一短齿面,长齿面的斜率系小于该短齿面之斜率;操作杆装设于本体中;两个弹性抵持构件,分别装设于本体的两个容室中,并弹性施压于两个抵持件,使两个抵持件弹性接触于该操作杆;至少两个支撑环,设于操作杆与该本体之间;操作杆在本体内转动时受支撑环支撑。扭力起子于操作过程中的扭力变化较为平顺,可确保其扭力的准确性。
【IPC分类】B25B23-144
【公开号】CN204431162
【申请号】CN201520083860
【发明人】谢智庆
【申请人】优钢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1日
【申请日】2015年2月6日
【公告号】DE202015100727U1, US20150239110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