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缓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3834阅读:14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空缓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空缓降装置,属于高空救援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高空救援设备主要使用在高层建筑物现场救援或高空作业人员下落时使用。当高层建筑物遇到火灾或地震等重大事故时,楼内人员来不及撤离,或因楼道、电梯被堵、被毁,楼内人员无法撤离时,使用救助设备可从窗口逃离事故现场。
现有的高层楼房救援设备只有消防部门所使用的高空云梯、尼龙绳索和充气垫,它们的最大弊端就是受高度限制,最多只能救助10层楼房左右高度的遇难者,超过这个高度就很难救助了。目前,在现实生活中还没有见到有高空自救装置问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高层楼房住户遇险自救使用的高空缓降装置。首先,将一根有足够长度,可以从楼顶到达地面的钢丝绳卷扬装置安装在楼顶适当部位,将钢丝卷扬箱的起动开关线由楼顶引送到所对应的各层楼的住户家中,并在每户窗口边设置开关把手。当遇到危急情况时,住户就可以打开钢丝卷扬箱开关,楼顶的钢丝绳就会立即由楼顶垂到地面。逃生者可打开窗户,将钢丝绳揽在室内,在室内将缓降器穿戴好并挂在钢丝绳上,再从窗口置于室外。此时,逃生者双手握住缓降器上的把手,捏紧刹车手柄,就可从窗口以每秒1米的速度平稳的降落到地面上。居住在20层楼房里的人,只需1分钟时间就可安全到达地面。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手段实现的。
一种高空缓降装置(见图1、图2、图3)。它主要由一条螺纹钢丝绳和一个缓降器组合而成,主要部件包括1.槽轮轴、2.槽轮、3.螺纹钢丝绳、4.刹车手柄轴、5.槽轮、6.槽轮轴、7.把手、8.刹车手柄、9.槽轮轴、10.槽轮、11.压轮手柄、12.槽轮、13.槽轮轴、14.齿轮、15.齿轮、16.齿轮、17.齿轮轴、18.齿轮、19.固定螺栓、20.齿轮、21.齿轮轴、22.刹车线、23.齿轮、24.齿轮、25.齿轮轴、26.弹簧轴、27.弹簧、28.轴承、29.齿轮、30.轴承支架、31.齿轮、32.齿轮轴、33.压把轴、34.齿轮轴、35.齿轮、36.齿轮、37.弹簧、38.吊环轴、39.吊环、40.刹车拉簧、41.刹车固定螺丝、42.限速器飞轮、43.刹车固定架、44.飞锤、45.滑杆、46.滑块、47.刹车片、48.刹车拉环、49.飞轮固定螺丝、50.弹簧片。
首先通过压轮手柄(11)将螺纹钢丝绳(3)卡入槽轮(2)、槽轮(10),槽轮(5)、槽轮(12)之间,使上述两组槽轮将钢丝绳(3)紧密咬合“见图1”。在重力的作用下,槽轮会沿着钢丝绳作下滑运动,并将因下滑而产生的旋转运动通过槽轮轴(1)、槽轮轴(9)、槽轮轴(6)、槽轮轴(13)同时传递给齿轮(14)、齿轮(29)、齿轮(24)、齿轮(36)“见图2”,齿轮(14)、齿轮(29)、齿轮(24)、齿轮(36)旋转的同时,会带动齿轮(18)、齿轮(31)进行旋转运动,(上述各齿轮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联动的整体运动,从而可达到各齿轮的均匀受力),与此同时,齿轮(18)又将旋转运动传递给齿轮(16),完成第一组变速,其增速比为1∶4;由于齿轮(16)与齿轮(15)是两个大小不同的同轴齿轮,齿轮(16)旋转的同时,齿轮(15)也会朝同方向旋转,此时,齿轮(15)将旋转运动传递给齿轮(20),完成第二组变速,增速比为1∶4;由于齿轮(20)与齿轮(23)是两个大小不同的同轴齿轮,齿轮(20)旋转的同时,齿轮(23)也会朝同方向旋转,此时,齿轮(23)将旋转运动传递给齿轮(35),完成第三组变速,增速比为1∶4,这时,上述齿轮组完成所有变速过程,由齿轮轴(34)将动力输出,然后再传递到限速器上(见图3),通过限速器上的刹车手柄(8)、刹车线(22)、刹车片(47)即可达到控制缓降器下降速度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主要具有以下技术特征1、自救能力强。在遇到突发事件发生时,不用任何人协助的情况下,一个人就可以自如操作,以达到自救目的;2、承载力大,不受高度限制。在数千米以内的任何一个高度,本设备都可以自如使用(只要钢丝绳的长度够)。本设备使用的钢丝绳可承受1吨左右重量的拉力;3、不受人员限制。在一条垂下的钢丝绳上可以多人同时逃生;4、设备本身不需要任何能源动力,机械性能可靠,利用限速装置可自动控制下降速度,牢固、平稳、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缓降器)由二层托盘组合而成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缓降器)的第一块托盘的正面主视图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缓降器)的第二块托盘的正面主视图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缓降器)的第二块托盘的背面主视图如图1、图2、图3所示,下列部件由如下阿拉伯数字表示1.槽轮轴、2.槽轮、3.螺纹钢丝绳、4.刹车手柄轴、5.槽轮、6.槽轮轴、7.把手、8.刹车手柄、9.槽轮轴、10.槽轮、11.压轮手柄、12.槽轮、13.槽轮轴、14.齿轮、15.齿轮、16.齿轮、17.齿轮轴、18.齿轮、19.固定螺栓、20.齿轮、21.齿轮轴、22.刹车线、23.齿轮、24.齿轮、25.齿轮轴、26.弹簧轴、27.弹簧、28.轴承、29.齿轮、30.轴承支架、31.齿轮、32.齿轮轴、33.压把轴、34.齿轮轴、35.齿轮、36.齿轮、37.弹簧、38.吊环轴、39.吊环、40.刹车拉簧、41.刹车固定螺丝、42.限速器飞轮、43.刹车固定架、44.飞锤、45.滑杆、46.滑块、47.刹车片、48.刹车拉环、49.飞轮固定螺丝、50.弹簧片。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具体实施方式
将直径为5-10毫米的钢丝绳外围缠绕一层1-3毫米的细钢丝,制成螺纹状钢丝绳(3),以起到与槽轮(2)、槽轮(5)、槽轮(10)、槽轮(12)之间的咬合防滑作用,螺纹钢丝绳(3)的长度可根据楼房的实际高度设定。
将厚度为2-10毫米的钢板压制成二个大小形状一致的椭圆形托盘(托盘的直径在100-150毫米之间),在第一块托盘的正面(见图1)安装四个凹型槽轮槽轮的直径为30-50毫米,如图1所示槽轮(2)、槽轮(5)、槽轮(10)、槽轮(12),在第二块托盘的正面(见图2)安装变速齿轮组,主要包括齿轮(14)、齿轮(15)、齿轮(16)、齿轮(18)、齿轮(20)、齿轮(23)、齿轮(24)、齿轮(29)、齿轮(31)、齿轮(35)、齿轮(36),另将把手(7)、刹车手柄(8)、压轮手柄(11)用紧固螺丝固定在托盘上,在第二块托盘的背面(见图3)安装刹车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吊环(39)、刹车拉簧(40)、限速器飞轮(42)、刹车固定架(43)、滑杆(45)、滑块(46)、刹车片(47)、刹车拉环(48)、弹簧片(50)。将上述二个托盘连接合成一个整体,用固定螺栓(19)将其扣合固定,高空缓降器即制作完成。使用时,首先通过压轮手柄(11)将螺纹钢丝绳(3)卡入槽轮(2)、槽轮(10),槽轮(5)、槽轮(12)之间,使上述两组槽轮将钢丝绳(3)紧密咬合(见图1)。在重力的作用下,槽轮会沿着钢丝绳作下滑运动,并将因下滑而产生的旋转运动通过槽轮轴(1)、槽轮轴(9)、槽轮轴(6)、槽轮轴(13)同时传递给齿轮(14)、齿轮(29)、齿轮(24)、齿轮(36)“见图2”,齿轮(14)、齿轮(29)、齿轮(24)、齿轮(36)旋转的同时,会带动齿轮(18)、齿轮(31)进行旋转运动,(上述各齿轮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联动的整体运动,从而可达到各齿轮的均匀受力),与此同时,齿轮(18)又将旋转运动传递给齿轮(16),完成第一组变速,其增速比为1∶4;由于齿轮(16)与齿轮(15)是两个大小不同的同轴齿轮,齿轮(16)旋转的同时,齿轮(15)也会朝同方向旋转,此时,齿轮(15)将旋转运动传递给齿轮(20),完成第二组变速,增速比为1∶4;由于齿轮(20)与齿轮(23)是两个大小不同的同轴齿轮,齿轮(20)旋转的同时,齿轮(23)也会朝同方向旋转,此时,齿轮(23)将旋转运动传递给齿轮(35),完成第三组变速,增速比为1∶4,这时,上述齿轮组完成所有变速过程,由齿轮轴(34)将动力输出,然后再传递到限速器上(见图3),通过限速器上的刹车手柄(8)、刹车线(22)、刹车片(47)即可达到控制缓降器下降速度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高空缓降装置,其特征是它主要由一根螺纹钢丝绳(3)和一个缓降器组合而成,缓降器的第一块托盘上安装有槽轮(2)、槽轮(5)、槽轮(10)、槽轮(12),缓降器的第二块托盘的正面安装有齿轮(14)、齿轮(15)、齿轮(16)、齿轮(18)、齿轮(20)、齿轮(23)、齿轮(24)、齿轮(29)、齿轮(31)、齿轮(35)、齿轮(36),缓降器的第二块托盘的背面安装有吊环(39)、刹车拉簧(40)、限速器飞轮(42)、刹车固定架(43)、刹车片(47)、刹车拉环(48)、弹簧片(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空缓降装置,其特征是螺纹钢丝绳(3)的外围缠绕一层直径为1-3毫米的细钢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空缓降装置,其特征是在缓降器的第二块托盘上安装有把手(7)、刹车手柄(8)、压轮手柄(1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空缓降装置,它主要由一根螺纹钢丝绳和一个缓降器组合而成,缓降器上安装有槽轮、把手、刹车手柄、压轮手柄、变速齿轮组、弹簧、吊环、限速器飞轮、刹车固定架、刹车片、刹车拉环等主要部件。当高层建筑物遇到火灾、地震等重大事故,楼内人员来不及撤离时,使用本救助设备可从窗口逃生。本设备牢固、平稳、安全,机械性能可靠,承载力大,自救能力强,在不需任何人协助的情况下,逃生者可以自如操作,并可控制下降速度,迅速逃离事故现场。
文档编号A62B1/06GK2780249SQ20052001695
公开日2006年5月17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21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21日
发明者陈伟明 申请人:陈伟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