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料油阀卷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13523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塑料油阀卷盘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器材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塑料油阀卷盘。



背景技术:

消防卷盘全称消防软管卷盘,是由阀门、输入管路、软管、喷枪等组成的,并能在迅速展开软管的过程中喷射灭火剂的灭火器具,在高级旅馆、重要的办公楼、一类建筑的商业楼、展览楼、综合楼等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其它高层建筑中均有使用。消防卷盘在使用过程中经常拉动,导致软管和阀门连接出现松动,现有技术一般使用卡簧与普通铝挡圈进行定位,在拉动过程中卡簧易出现跳动,使软管和阀门连接处晃动,在高压水流经过时会出现掉落或漏水现象,严重影响救火作业,同时由于软管内存在高压水流,流动时会产生振动和带管现象,此时人员会对软管进行拉拽,导致软管和阀门连接处松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塑料油阀卷盘,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塑料油阀卷盘,包括喷枪总成、胶管、圆盘片A、圆盘片B、导向器总成、油阀总成和接管,所述胶管一端连接喷枪总成,胶管另一端穿过导向器总成连接油阀总成,油阀总成连接接管;所述圆盘片A和圆盘片B平行设置,圆盘片A和圆盘片B通过螺杆和撑条固接,喷枪总成、胶管、导向器总成和油阀总成置于圆盘片A和圆盘片B之间;所述导向器总成由呈“U”的连接杆、连接片和挂钩组成,连接杆通过螺栓固定在连接片上,连接杆上设有减震环,连接片上部设有挂钩,挂钩固设在固定脚上,固定脚固定在圆盘片上;所述油阀总成固定在圆盘片B内侧,油阀总成与胶管连接的一端设有“∠”形折弯,油阀总成与胶管通过接扣连接,油阀总成与胶管连接处设有密封垫、紧锁套、盖帽和弹簧,油阀总成的另一端通过螺纹连接接管,油阀总成与胶管连接处和油阀总成与接管连接处平行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油阀总成与接管的连接处设有乐泰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方案:所述接管连接球阀总成,球阀总成连接外部管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方案:所述油阀总成内设有锂基二硫化钼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胶管和油阀总成连接处设有弹簧、紧锁套和盖帽,在保证密封性能的同时,还能保证胶管受拉动时不会与阀体产生松脱和晃动,同时设置的导向器总成能对胶管起支撑保护和导向减震的作用,避免出现带管现象导致胶管和油阀总成松脱,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密封性能优越,同时还具有抗拉拽的特性,减少了因拉拽产生的管路松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A向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脚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球阀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中:1-喷枪总成、2-紧锁套、3-胶管、4-撑条、5-螺母、6-圆盘片A、7-圆盘片B、8-导向器总成、9-固定脚、10-球阀总成、11-密封垫A、12-盖帽、13-接扣、14-密封垫B、15-垫片、16-螺杆、17-弹簧、18-油阀总成、19-接管、20-密封环、801-挂钩、802-连接杆、803-连接片、804-减振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4,一种塑料油阀卷盘,包括喷枪总成1、胶管3、圆盘片A6、圆盘片B7、导向器总成8、油阀总成18和接管19,所述胶管3一端连接喷枪总成1,胶管3另一端穿过导向器总成8连接油阀总成18,油阀总成18连接接管19;所述圆盘片A6和圆盘片B7平行设置,圆盘片A6和圆盘片B7通过螺杆16和撑条4固接,喷枪总成1、胶管3、导向器总成8和油阀总成18置于圆盘片A6和圆盘片B7之间;所述导向器总成8由呈“U”的连接杆802、连接片803和挂钩801组成,连接杆802通过螺栓固定在连接片803上,连接杆802上设有减震环804,连接片803上部设有挂钩801,挂钩801固设在固定脚9上, 固定脚9固定在圆盘片A上,导向器总成8对胶管3起支撑减震作用;所述油阀总成18固定在圆盘片B7内侧,油阀总成18与胶管3连接的一端设有“∠”形折弯,油阀总成18与胶管3通过接扣13连接,油阀总成18与胶管3连接处设有密封垫11、紧锁套2、盖帽12和弹簧17,在保证密封性能的同时,还能保证胶管受拉动时不会与阀体产生松脱和晃动,油阀总成18的另一端通过螺纹连接接管19,油阀总成18与胶管3连接处和油阀总成18与接管19连接处平行设置。

所述油阀总成18与接管19的连接处设有乐泰胶。

所述接管19连接球阀总成10,球阀总成10连接外部管路。

所述油阀总成18内设有锂基二硫化钼脂。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