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墙防火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44814发布日期:2018-07-17 20:54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防火救生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外墙防火救生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生活中,工厂、住宅的楼层越建越高,众所周知,高层建筑中可燃材料与火源集中,诱发火灾因素多。高层建筑安装使用的电器设备多,用电负荷大,配电线路多、可燃物多。并且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途径多,而且发展速度快。火灾容易发展成为立体火灾,由于登高困难,消防人员正确判断火情、实施灭火、救援以及楼内人员的逃生都十分困难。一旦发生火灾,损失不可估量。楼层间火势和浓烟的蔓延一是通过楼梯,二是通过窗户,如果我们可以在外墙上设置一个防火救生装置来保证火势和浓烟不会在短时间内向上蔓延,延长宝贵的救生时间,确保上层人员的安全。

本发明由此产生,设计出外墙防火救生装置,以解决楼层间的火势和浓烟由下层窗口蹿出借助风势向上层窗口蔓延,本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以减少故障率,防止在遇火险时无法激发装置的防火阻烟功能;本装置设置在上下楼层窗户之间以方便架设防火板,也有利于保持外墙整体的美观度,在实现安全防火功能的前提下具有安装后隐蔽、美观度高的特点。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安装便捷、防火阻烟效果出众和安装后美观度高的外墙防火救生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外墙防火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防火板、旋转机构、固定机构、柔性限位机构,所述防火板设置在上下楼层的窗户之间,所述防火板上端设置有固定机构和柔性限位机构,所述防火板下端设置有旋转机构,所述柔性限位机构包括吊耳一、吊耳二、柔性传力件,所述吊耳一设置在外墙上,所述吊耳二与防火板上端相连接,所述柔性传力件分别与吊耳一和吊耳二相连,所述柔性限位机构还包括包裹在外端的防护罩,所述防护罩内设置有支架以收卷和固定柔性传力件,所述固定机构一端与外墙或防护罩相连接,所述固定机构设置有折角以将防火板限位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火板下端设置旋转机构,上端设置固定机构保证平常的状态是,防火板是固定在外墙上不动的,防止因为雨水和风的作用,防火板晃动,柔性限位机构是为了在防火阻烟时支撑器防火板的上端,防护罩的设置是为了保护内部的吊耳一、二和柔性传力件免受日常的腐蚀。

作为优选:所述柔性传力件为铁链、钢索或钢珠串链中的任何一种或数种。

作为优选:所述防护罩上端设置有连接片以和外墙通过螺栓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防护罩内设置有支架来收集和固定柔性传力件,所以需要设置连接片保证防护罩可以承受住柔性传力件的重力。

作为优选:所述防护罩、支架和固定机构采用燃点低、牢固度高的塑料材质或金属材质。

作为优选:所述若干的柔性限位机构对称的设置在窗户两侧,所述若干的旋转机构对称的设置在窗户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护罩、支架和固定机构的材料的设置是为了在发生火灾后,由于低燃点,原本用来固定防火板的固定机构和用来固定柔性传力件的支架及外侧的防护罩可以被快速烧毁掉,确保防火板可以在柔性传力件下坠的重力下向外侧旋转,达到防火阻烟的目的。

作为优选:所述旋转机构包括固定轴、旋转件和延长板,所述旋转件上端与防火板相连接,所述旋转件设置有圆形通孔与固定轴相连接,所述延长板一端固定在外墙上,另一端与固定轴相连。

作为优选:所述旋转件内侧设置有槽与固定轴外侧设置的凸起相配合以限定旋转件的旋转角度。

作为优选:所述旋转件内侧设置有凸起与固定轴外侧设置的槽相配合以限定旋转件的旋转角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凸起和槽来限定旋转件的旋转角度,在上端有柔性传力件支撑的情况下,下端的旋转机构设置凸起和槽来配合定位,保证防火板快速翻下时,不会发生柔性传力件故障,导致防火板掉落或局部倾斜的问题。

作为优选: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挡板,所述挡板设置在旋转件下端,所述挡板前端设置有倾斜的受力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板和其上端受力板的设置可以在下端承受住防火板快速翻下时的冲击力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机构下端为楔形、三角形、圆弧形中的任何一种或数种。

作为优选:所述外墙上设置有凹槽可以将防火板设置在外墙内侧。

作为优选:所述防火板上端向外墙内侧倾斜,所述防火板上端内侧设置有膨胀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机构下端形状的设置可以防止固定机构下端腐蚀,将雨水引流到防火板上,防止下端内侧腐蚀,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美观度,将防火板倾斜设置,上端设置膨胀层,平时倾斜的设置可以确保防火板不会旋转下翻,遇火后膨胀层受到高温,迅速膨胀,将防火板向外推出下翻阻挡火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外墙防火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一种外墙防火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发明一种外墙防火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4为a处的放大图;

图5为旋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旋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旋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8为固定机构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0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1为b处的放大图;

图1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12对本发明一种外墙防火救生装置做进一步说明。

所述图8将固定机构4与防护罩33分离开,将固定机构4设置在防火板1上端中部,减少需要连接的零部件,保证高触发率和触发的高灵敏度。图9~11为在外墙8上设置凹槽6,将防火板1放入其中,保证整体美观度。图12为将防火板1倾斜设置,上端设置膨胀层7。

一种外墙防火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防火板1、旋转机构2、固定机构4、柔性限位机构3,所述防火板1设置在上下楼层的窗户5之间,所述防火板1上端设置有固定机构4和柔性限位机构3,所述防火板1下端设置有旋转机构2,所述柔性限位机构3包括吊耳一31、吊耳二34、柔性传力件32,所述吊耳一31设置在外墙8体上,所述吊耳二34与防火板1上端相连接,所述柔性传力件32分别与吊耳一31和吊耳二34相连,所述柔性限位机构3还包括包裹在外端的防护罩33,所述防护罩33内设置有支架34以收卷和固定柔性传力件32,所述固定机构4一端与外墙8或防护罩33相连接,所述固定机构4设置有折角以将防火板限位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火板1下端设置旋转机构2,上端设置固定机构4保证平常的状态是,防火板1是固定在外墙8上不动的,防止因为雨水和风的作用,防火板1晃动,柔性限位机构3是为了在防火阻烟时支撑器防火板1的上端,防护罩33的设置是为了保护内部的吊耳一31、二34和柔性传力件32免受日常的腐蚀。

所述柔性传力件32为铁链、钢索或钢珠串链中的任何一种或数种。所述防护罩33上端设置有连接片36以和外墙8通过螺栓相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防护罩33内设置有支架34来收集和固定柔性传力件32,所以需要设置连接片36保证防护罩33可以承受住柔性传力件32的重力。

所述防护罩33、支架34和固定机构4采用燃点低、牢固度高的塑料材质或金属材质。所述若干的柔性限位机构3对称的设置在窗户5两侧,所述若干的旋转机构2对称的设置在窗户5两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护罩33、支架34和固定机构4的材料的设置是为了在发生火灾后,由于低燃点,原本用来固定防火板1的固定机构4和用来固定柔性传力件32的支架34及外侧的防护罩33可以被快速烧毁掉,确保防火板1可以在柔性传力件32下坠的重力下向外侧旋转,达到防火阻烟的目的。

所述旋转机构2包括固定轴21、旋转件22和延长板23,所述旋转件22上端与防火板1相连接,所述旋转件2设置有圆形通孔与固定轴21相连接,所述延长板23一端固定在外墙8上,另一端与固定轴21相连。所述旋转件22内侧设置有槽24与固定轴21外侧设置的凸起25相配合以限定旋转件22的旋转角度。所述旋转件22内侧设置有凸起25与固定轴21外侧设置的槽24相配合以限定旋转件22的旋转角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凸起25和槽24来限定旋转件22的旋转角度,在上端有柔性传力件32支撑的情况下,下端的旋转机构2设置凸起25和槽24来配合定位,保证防火板1快速翻下时,不会发生柔性传力件32故障,导致防火板1掉落或局部倾斜的问题。

所述旋转机构2包括挡板26,所述挡板26设置在旋转件2下端,所述挡板26前端设置有倾斜的受力板26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板26和其上端受力板261的设置可以在下端承受住防火板1快速翻下时的冲击力

所述固定机构4下端为楔形、三角形、圆弧形中的任何一种或数种。所述外墙8上设置有凹槽6可以将防火板1设置在外墙8内侧。所述防火板1上端向外墙8内侧倾斜,所述防火板1上端内侧设置有膨胀层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机构4下端形状的设置可以防止固定机构4下端腐蚀,将雨水引流到防火板1上,防止下端内侧腐蚀,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美观度,将防火板1倾斜设置,上端设置膨胀层7,平时倾斜的设置可以确保防火板1不会旋转下翻,遇火后膨胀层7受到高温,迅速膨胀,将防火板1向外推出下翻阻挡火势。

当发生火灾后,烧毁低燃点的防护罩33、支架34、固定机构4后,防火板1在柔性传力件32下坠的重力下向外侧旋转,通过旋转机构2上设置的凸起25、槽24、挡板26,上端设置的柔性限位机构3来实现将防火板1固住,所述固定后的防火板1与外墙8之间的夹角为60~80度,以实现火苗和浓烟遇防火板后沿防火板1斜向上运动,防止火苗和浓烟进入上一楼层的窗户。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