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式海底公路隧道细水雾灭火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61262发布日期:2018-06-22 23:34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移动式海底公路隧道细水雾灭火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消防及火灾科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移动式海底公路隧道细水雾灭火盘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的发展,不少沿海城市建设了海底公路隧道,这些海底公路隧道成为了城市交通运输主干线,为城市交通运输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明显的特点是车流量大,重载车辆多,运输货物复杂。由于海底隧道内穿流风速大,一旦隧道内发生车辆起火,燃烧时火势大、火力猛、温度高,火势会迅猛蔓延。而海底隧道一般较长,内部空间也十分有限,起火附近的车辆也拥挤不堪,人员撤散和外部救援十分困难,即使采取了应急措施,但如果不能及时和有效灭火,有可能直接导致“火烧连营”和重大人员伤亡的惨局,而隧道内车辆和有时能够带来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火灾事故。而目前隧道内的灭火设施普遍采用灭火消防栓,而对于运输可燃性的液化气体和液体化学品车辆起火时,灭火消防栓无法实施灭火,也不能使用其灭火。虽然有少量的隧道内配设了固定细水雾灭火装置,但间距较大,而起火车辆有时根本不在固定细水雾灭火装置的保护范围,无法实施灭火。因此,需要对现有海底公路隧道内的灭火系统和灭火方式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移动式海底公路隧道细水雾灭火盘装置,以实现既能扑灭隧道内车辆运输的可燃性固体、液化气体、液体和大多数化学危险品等火灾的多用途灭火装置,也能对不同位置的起火车辆进行跟踪灭火,做到定点、快速和有效灭火,并在提高灭火效果的同时减少对车辆电气及电子器件的损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可移动式海底公路隧道细水雾灭火盘装置,在工字形金属导轨下翼缘的上方,悬挂可移动式细水雾灭火盘装置,其通过给水管道与外部的消防给水系统连通;

所述的可移动式细水雾灭火盘装置由细水雾灭火盘、给水系统及驱动装置组成;

所述的细水雾灭火盘由灭火盘环管、细水雾喷嘴、给水缓冲器、分配水管组成;

所述的给水系统由消防水泵、金属软管和输送水管组成;

所述的驱动装置由驱动电机、行进轮、悬挂框架和限位轮,监控摄像装置组成。

优选的,所述的灭火盘环管整体呈椭圆状,中心处设有配水管,并由在长径方向设置的2根配水支管与配水管连通;

所述的细水雾喷嘴共4个,喷射角为120°~135°,入水口处设有60~100目过滤网,沿灭火盘环管圆周方向的外侧下方并向外侧倾斜30°角均匀设置;

所述的给水缓冲器两端封闭,下端中心处与给水缓冲器输水管连通,并在给水缓冲器输水管的下端设有一个锁紧接合器,侧面三分之一高度处与输入水管连通,输入水管的外端也设有一个锁紧接合器;

所述的给水缓冲器输水管上端与给水缓冲器的下端连通,下端通过锁紧接合器与灭火盘环管中心处的配水管连通;

所述的输入水管一端与给水缓冲器连通,另一端通过锁紧接合器与金属软管连通;

所述的配水管上端设有锁紧接合器,下端封闭,在距离下端50~80mm处侧面与配水支管连通;

所述的金属软管槽道沿隧道纵向布置,设置在隧道顶部靠近可移动式细水雾灭火盘装置侧面500~600mm处,中间设置一块水平隔板,隔板上正中部位间隔500~600mm均匀分布直径为的排水孔;

所述的金属软管长度为隧道总长度的1.5~2.0倍,一端通过锁紧接合器与给水缓冲器的输入水管连通,另一端通过锁紧接合器与输送水管连通,平展敷设在金属软管槽道内;敷设时,先从消防水管槽的一端铺设到另一端,再折回铺设并与给水缓冲器连通。

优选的,所述的驱动电机共2台,通过电机支架呈对称固定设置在悬挂框架下平板的上部;

所述的行进轮共2个,呈对称分别固定设置在驱动电机转轴上,并悬挂于金属导轨下翼缘上部,支撑整个可移动式细水雾灭火盘装置并驱动其行进;

所述的悬挂框架呈上部开口的“U”形,宽度为400mm,两侧面的高度为400~600mm;

所述的限位轮共2个,由设置于中心部位的轴承固定安装在轮架上,轮架另一端呈水平固定安装在悬挂框架两侧的竖直端板上;2个限位轮对称布置在金属导轨腹板的两侧,轮端朝向金属导轨腹板,并在轮架与轴承之间设置顶压弹簧防止偏斜或卡死。

优选的,所述的行程控制开关为采用双向双掷开关,一端由铜质动力线缆与动力电源连通,另一端与动力配电盒连接,再由与动力配电盒的端子板连通的铜质动力线缆分别与每个驱动电机连通。对驱动电机有“正向开”、“停止”和“反向开”三种控制模式,在“正向开”和“反向开”两种控制模式下,驱动电机供电输入的正、负极互呈反相接入,控制驱动电机的正向或反向转动;

所述的限位行程杆共2个,在金属导轨两端腹板的正中部位、距离金属导轨末端0.5~0.6m各固定设置1个。

优选的,所述的动力线缆槽道两端封闭,与水平方向成45°角的侧上方处开设高度为10~15mm的长条形槽口,长条形槽口的端部距离线缆槽端部的距离为150~200mm,窗口的上、下边缘为半圆形并打磨光滑;线缆铺设在线缆槽内,长度为线缆槽长度的1.2~1.5倍;在可移动式细水雾灭火盘装置来回行进过程中,线缆的多余部分始终处于线缆槽内;

所述的动力配电盒内配端子板接线板,每个端子接线板一端的连接导线不超过2根。

优选的,所述的电机支架固定设置在悬挂框架的水平端板上方,支撑驱动电机。

优选的,所述的金属导轨为宽缘工字钢焊接制成,固定安装在隧道顶部的正中部位并沿隧道纵向布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可移动式海底公路隧道细水雾灭火盘装置,既满足快速、有效地扑灭一般车辆及其运输的固体可燃物的火灾,也可以用于扑灭车辆运输的可燃性液体和可燃性气体火灾,也可以扑灭车辆的电气设备火灾,且几乎不对车辆其它电气和电子器件造成损坏。

2、本发明提供的可移动式海底公路隧道细水雾灭火盘装置既保证了快速、有效灭火的目的,又达到了体积小,经济适用,安装、改造、维修方便的特点。

3、本发明提供的可移动式海底公路隧道细水雾灭火盘装置还可以实现对隧道内不同位置的起火车辆进行跟踪灭火,做到定点、快速和有效灭火的目的,同时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水源。

4、本发明提供的可移动式海底公路隧道细水雾灭火盘装置可以在隧道纵向的任何一个位置,一个该装置就可以对全隧道内任何位置的车辆进行灭火,可以节约投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可移动式海底公路隧道细水雾灭火盘装置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细水雾灭火盘装置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的给水缓冲器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的灭火盘环管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的限位行程杆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的动力线缆槽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金属软管槽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行进轮结构图;

图9为本发明的限位轮结构图;

图10为本发明的电机控制线路图;

图中标号说明:1-可移动式细水雾灭火盘装置;2-金属导轨;3-灭火盘环管;4-细水雾喷嘴;5-限位行程杆;6-金属软管槽道;7-消防水泵;8-消防水池;9-行进控制开关;10-驱动电源;11-输送水管;12-动力线缆槽道;13-驱动电机;14-给水缓冲器;15-金属软管;16-悬挂框架;17-行进轮;18-驱动电机支座;19-限位轮;20-动力配电盒;21-锁紧接合器;22-配水支管;23-给水缓冲器输水管;24-配水管;25-输入水管;26-驱动电机转轴;27-轴承;28-压紧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明本发明。

结合图1-10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移动式海底公路隧道细水雾灭火盘装置:

在工字形金属导轨2下翼缘的上方,悬挂可移动式细水雾灭火盘装置1。所述的可移动式细水雾灭火盘装置1通过给水管道与外部的消防给水系统连通。

所述的可移动式细水雾灭火盘装置1由细水雾灭火盘、给水系统及驱动装置组成。所述的细水雾灭火盘由灭火盘环管3、细水雾喷嘴4、给水缓冲器14、分配水管24组成;所述的给水系统由消防水泵7、金属软管15和输送水管11组成;所述的驱动装置由驱动电机13、行进轮17、悬挂框架16和限位轮19,监控摄像装置组成。

所述的灭火盘环管3由直径为壁厚为2~3mm的不锈钢管加工制成,整体呈椭圆状,椭圆的长径为1.2~1.5m,短径为1.0m,中心处设有直径为的配水管24,并由在长径方向设置的2根配水支管22与配水管24连通。

所述的细水雾喷嘴4的材料为不锈钢,共4个,工作压力为4.2MPa,喷射角为120°~135°,入水口处设有60~100目过滤网,沿灭火盘环管3圆周方向的外侧下方并向外侧倾斜30°角均匀设置。

所述的给水缓冲器14由直径为的不锈钢制成,两端封闭,下端中心处与给水缓冲器输水管23连通,并在给水缓冲器输水管23的下端设有一个锁紧接合器21,侧面三分之一高度处与输入水管25连通,输入水管25的外端也设有一个锁紧接合器21。

所述的给水缓冲器输水管23为不锈钢管,直径为长度为100~150mm,上端与给水缓冲器14的下端连通,下端通过一个直径为锁紧接合器21与灭火盘环管3中心处的配水管24连通。

所述的输入水管25为不锈钢管,直径为长度为100~150mm,一端与给水缓冲器14连通,另一端通过直径为锁紧接合器21与金属软管15连通。

所述的配水管24为直径的不锈钢管,高度为150~200mm,上端设有直径为锁紧接合器21,下端封闭,在距离下端50~80mm处侧面与配水支管22连通。

所述的配水直管材料为不锈钢,直径为

所述的锁紧接合器21为不锈钢消防接合器。

所述的驱动电机13为直流电机,共2台,功率为300~750W,通过电机支架呈对称固定设置在悬挂框架16下平板的上部。

所述的行进轮17共2个,材料为铸钢,呈对称分别固定设置在驱动电机转轴26上,并悬挂于金属导轨2下翼缘上部,支撑整个可移动式细水雾灭火盘装置1并驱动其行进。

所述的悬挂框架16由厚度为6mm的钢板制成,呈上部开口的“U”形,宽度为400mm,两侧面的高度为400~600mm。

所述的限位轮19共2个,由设置于中心部位的轴承27固定安装在轮架上,轮架另一端呈水平固定安装在悬挂框架16两侧的竖直端板上;2个限位轮19对称布置在金属导轨2腹板的两侧,轮端朝向金属导轨2腹板,并在轮架与轴承27之间设置顶压弹簧防止偏斜或卡死。

所述的行程控制开关为采用双向双掷开关,一端由铜质动力线缆与动力电源连通,另一端与动力配电盒20连接,再由与动力配电盒20的端子板连通的铜质动力线缆分别与每个驱动电机13连通。对驱动电机13有“正向开”、“停止”和“反向开”三种控制模式,在“正向开”和“反向开”两种控制模式下,驱动电机13供电输入的正、负极互呈反相接入,控制驱动电机13的正向或反向转动。

所述的驱动电源10为直流电源,输出电压在0~220V,输出电流为0~10A,平时与外部的交流点连通充电,可以保证可移动式细水雾灭火盘装置1连续供电4小时以上。

所述的限位行程杆5由圆钢制成,共2个,在度为0.2~0.6m,在金属导轨2两端腹板的正中部位、距离金属导轨2末端0.5~0.6m各固定设置1个。

所述的金属软管槽道6采用薄钢板制成,并经防腐处理,沿隧道纵向布置,设置在隧道顶部靠近可移动式细水雾灭火盘装置1侧面500~600mm处,中间设置一块水平隔板,隔板上正中部位间隔500~600mm均匀分布直径为的排水孔。

所述的动力线缆槽道12由直径为金属圆管加工制成,两端封闭,与水平方向成45°角的侧上方处开设高度为10~15mm的长条形槽口,长条形槽口的端部距离线缆槽端部的距离为150~200mm,窗口的上、下边缘为半圆形并打磨光滑。线缆铺设在线缆槽内,长度为线缆槽长度的1.2~1.5倍。在可移动式细水雾灭火盘装置1来回行进过程中,线缆的多余部分始终处于线缆槽内。

所述的动力配电盒20为0.2mm的薄钢板加工制成,内配端子板接线板,每个端子接线板一端的连接导线不超过2根。

所述的电机支架由厚度为3mm的钢板冲压制成,固定设置在悬挂框架16的水平端板上方,支撑驱动电机13。

所述的金属导轨2为宽缘工字钢焊接制成,固定安装在隧道顶部的正中部位并沿隧道纵向布置。

所述的金属软管15为不锈钢软管耐压软管,直径为壁厚为1mm,长度为隧道总长度的1.5~2.0倍,一端通过锁紧接合器21与给水缓冲器14的输入水管25连通,另一端通过锁紧接合器21与输送水管11连通,平展敷设在金属软管槽道6内。敷设时,先从消防水管槽的一端铺设到另一端,再折回铺设并与给水缓冲器14连通。

所述的输送水管11为无缝钢管,直径为50mm,壁厚为2~3mm。

所述的消防水泵7为多级消防给水泵,额定出口压力为5.6MPa,流量为150升/秒,入口带有孔径为10~15mm的过滤网。

所述的消防水池8采用混凝土浇注,并且顶口带有可掀开盖板,储满水能够满足3小时灭火用水量的要求。

本发明中,将行程控制开关9掷于“正向开”位置,驱动电机13与驱动电源10接通,驱动电机13旋转并带动行进轮17转动,在金属导轨2两侧限位轮19的定向限位作用下,可移动式细水雾灭火盘装置1沿金属导轨2向前行进,当行进到起火车辆的正上方时,将将行程控制开关9掷于“停止”位置,驱动电机13与驱动电源10断开,驱动电机13停止转动,可移动式细水雾灭火盘装置1停留在起火车辆的正上方。启动消防水泵7,消防水泵7将消防水池8内的水经输送水管11、金属软管15输送到给水缓冲器14,给水缓冲器14在将水经给水缓冲器输水管23和配水管24后,再均匀分配到两根配水支管22,两根配水支管22将消防水再供给灭火盘环管3,再由设置在灭火盘环管3下侧方的细水雾喷嘴4喷射细水雾灭火。当起火车辆在可移动式细水雾灭火盘装置1的反方向时,可以将行程控制开关9掷于“反向开”位置,可移动式细水雾灭火盘装置1沿金属导轨2反向行进到起火车辆的正上方,再启动消防水泵7即可实施对起火车辆的快速灭火。在金属导轨2两端附近设置了限位行程杆5保证了可移动式细水雾灭火盘装置1在隧道内的来回行进过程中不会从端部掉落,采用了在金属导轨2两侧设置限位轮19并在限位轮19两侧设置了压紧弹簧28可以有效防止行进轮17在沿金属导轨2的来回行进过程中卡死或掉落,在管道连接部位采用锁紧接合器21连接,可以防止给水管道在充水时脱扣。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特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