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化消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53088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化消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化消防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消防装置也越来越完善,当发生火灾时,救援人员不能确定火灾现场是否有人员被困,即使知道存在受困人员,也不能确定受困人员的具体位置,搜救人员需要在火灾现场搜索受困人员,这样不仅耽误了救援时间,而且提高了搜救人员的人身危险程度,目前消防装置功能单一,只能起到暂时的减少火势的作用,并且水管长时间在火灾中容易出现爆裂的情况,无法为救援提供更多的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稳定性较强,探测精确度提高,能够及时对被困人员所处的位置进行通知的智能化消防装置。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化消防装置,包括灭火主体以及云服务平台,灭火主体由支架,配水管以及喷头构成,配水管一端连接有L型出水管,配水管与L型出水管连接处设有检修阀,L型出水管上安装有电磁阀,且L型出水管底端通过变径接头安装有喷头,支架连接在所述L型出水管的上方,且支架上连接有第一支架,第一支架上连接有探测器以及求助装置,探测器由烟雾信号采集模块以及温度采集模块,求助装置由定位器,报警装置以及红外线热成像仪构成,探测器上设有智能芯片,求助装置通过无线传输模块与云服务平台连接。

进一步的,支架上连接有固定架,固定架的另一端与配水管连接。

进一步的,智能芯片与电磁阀电连接,且智能芯片与求助装置电连接。

进一步的,配水管内壁以及L型出水管内壁均设有隔热管。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灭火主体的设置结构合理简单,保证出水的稳定以及流畅性,电磁阀配合智能芯片的使用能够提高喷水的及时性以及准确性;探测器提高探测的精准度,求助装置一方面通过定位器能够迅速了解失火的准备地点,另一方面通过能够红外线热成像仪能够准确的看出室内的情况,判断被困人员的所处位置以及周围的基本状况,能够及时的救出被困人员,减少人员与财产的损失;固定架的设置保证整体的稳定性;隔热管能够在高温的情况下拖延水管爆裂的时间,为救援提供更多的宝贵时间;结构简单、控制方便、可靠性高,提高安全性,并且能够及及时通知其他楼层人员撤出,节省了解决险情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状态流程图。

图中标号:1-灭火主体、2-云服务平台、3-探测器、4-支架、5-配水管、6-喷头、7-L型出水管、8-电磁阀、9-求助装置、10-第一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我们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如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化消防装置的实施方式,包括灭火主体1以及云服务平台2,灭火主体1由支架4,配水管5以及喷头6构成,配水管5一端连接有L型出水管7,配水管5与L型出水管7连接处设有检修阀,L型出水管7上安装有电磁阀8,且L型出水管7底端通过变径接头安装有喷头6,支架4连接在L型出水管7的上方,且支架4上连接有第一支架10,第一支架10上连接有探测器3以及求助装置9,探测器3由烟雾信号采集模块以及温度采集模块,求助装置9由定位器,报警装置以及红外线热成像仪构成,探测器3上设有智能芯片,求助装置9通过无线传输模块与云服务平台2连接,支架4上连接有固定架,固定架的另一端与配水管5连接,智能芯片与电磁阀8电连接,且智能芯片与求助装置9电连接,配水管5内壁以及L型出水管7内壁均设有隔热管。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发生火灾时,探测器3接收到信号,通过智能芯片控制电磁阀8打开,从而L型出水管7出水,对室内进行喷淋,同时智能芯片控制求助装置9开始运行,将精确的位置以及红外线热成像通过无线传输模块传送至云服务平台2中,云服务平台2进行监控处理,同时报警装置启动。

本实用新型具有稳定性较强,探测精确度提高,能够及时对被困人员所处的位置进行通知的特点。灭火主体1的设置结构合理简单,保证出水的稳定以及流畅性,电磁阀8配合智能芯片的使用能够提高喷水的及时性以及准确性;探测器3提高探测的精准度,求助装置9一方面通过定位器能够迅速了解失火的准备地点,另一方面通过能够红外线热成像仪能够准确的看出室内的情况,判断被困人员的所处位置以及周围的基本状况,能够及时的救出被困人员,减少人员与财产的损失;固定架的设置保证整体的稳定性;隔热管能够在高温的情况下拖延水管爆裂的时间,为救援提供更多的宝贵时间;结构简单、控制方便、可靠性高,提高安全性,并且能够及及时通知其他楼层人员撤出,节省了解决险情的时间。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和结构特征,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相关人士能够据以实施,但以上内容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所作的任何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