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灭火器启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27157发布日期:2018-06-08 18:06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一种灭火器启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设备电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灭火器启动系统。



背景技术:

当下建筑物内消防灭火设施不完善,存在启动不及时、灭火效果不达标等问题,而且灭火装置开启后喷水装置容扰乱救援人员的视线,从而降低救援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灭火器启动系统,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灭火器启动系统,包括分时循环启动模块和气体灭火控制装置,分时循环启动模块设置一个输入端和四个输出,分时循环启动模块的直流±24V电源输入端与气体灭火控制装置的正负启动输出端连接,从而分时循环启动模块接收气体灭火控制装置的电信号,分时循环启动模块通过控制继电器来控制灭火装置的起停。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分时循环启动模块内置循环定时启动电路,电路中24V电源经接在稳压二极管VS两端,同时24V电源正极经电阻R8接继电器K,电阻R8接二极管VD1,二极管VD1和继电器K同时接晶体管VT的发射极,晶体管VT的集电极接地,晶体管VT的基极经电阻R6接芯片IC2的QB端口,芯片IC2中的QA端口接芯片IC2的D端口,芯片IC2的R端口、GND端口及VSS端口接地,芯片IC2的VDD端口接电阻R8,芯片IC2的CP端口经电阻R4接二极管VD2,二极管VD2同时接芯片IC1的Q13端口和Q10端口,电阻R8经电阻R5接同时接二极管VD3和二极管VD4,二极管VD3接芯片IC1的Q13端口,芯片IC1的R端口,芯片IC1的CP1端口经电阻R1,电阻R1分别经电容C1和电阻R2接芯片IC1的CP0A端口和CP0B端口,芯片IC1的VDD端口接电阻R8,电阻R8经LED灯接电阻R3,电阻R3接地。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芯片IC1采用CD4060型14位二进制分频器/振荡器,所述芯片IC2采用CD4013型双D触发器。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灭火器的启动装置,能够根据需要自行设定灭火装置的启动和运行时间,从而方便后续救援人员实施营救,同时设备成本低,计时精确,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循环定时启动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阐述。

一种灭火器启动系统,包括分时循环启动模块和气体灭火控制装置,分时循环启动模块设置一个输入端和四个输出,分时循环启动模块的直流±24V电源输入端与气体灭火控制装置的正负启动输出端连接,从而分时循环启动模块接收气体灭火控制装置的电信号,分时循环启动模块通过控制继电器来控制灭火装置的起停;

所述分时循环启动模块内置循环定时启动电路,电路中24V电源经接在稳压二极管VS两端,同时24V电源正极经电阻R8接继电器K,电阻R8接二极管VD1,二极管VD1和继电器K同时接晶体管VT的发射极,晶体管VT的集电极接地,晶体管VT的基极经电阻R6接芯片IC2的QB端口,芯片IC2中的QA端口接芯片IC2的D端口,芯片IC2的R端口、GND端口及VSS端口接地,芯片IC2的VDD端口接电阻R8,芯片IC2的CP端口经电阻R4接二极管VD2,二极管VD2同时接芯片IC1的Q13端口和Q10端口,电阻R8经电阻R5接同时接二极管VD3和二极管VD4,二极管VD3接芯片IC1的Q13端口,芯片IC1的R端口,芯片IC1的CP1端口经电阻R1,电阻R1分别经电容C1和电阻R2接芯片IC1的CP0A端口和CP0B端口,芯片IC1的VDD端口接电阻R8,电阻R8经LED灯接电阻R3,电阻R3接地。

所述芯片IC1采用CD4060型14位二进制分频器/振荡器,所述芯片IC2采用CD4013型双D触发器。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灭火器启动装置运行时循环定时启动电路中电阻R1、R2及C1组成振荡回路,周期T=2.2×R2×C1。R6、VD1、K及VT组成驱动电路,控制继电器触点的通/断。VS、R8构成W稳压电路,提供24V的直流电源。在电源接通以后,CC4060的二进制计数器开始计数,前一级的下降沿触发后级,进行分频计数。VD2、VD3、VD4和R5组成与门电路以获得循环复位的高电平,使计数器复位。重新进入下一个定时周期。定时器的等待时间为T1=T×214/2秒, 动作接通的时间T2=T×210/2秒。一个循环周期的时间为T1+T2。适当地选择C1、R2的参数可得到相应的振荡频率。分频器根据脉冲振荡器的输出发出不同控制信号控制继电器K的起停,从而利用间接控制灭火器的起停,大大提高灭火效率,同时不妨碍后续救援行动。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与精神的情况下,对实施方式所进行的改变、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