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式深井救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59108发布日期:2018-12-05 19:15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筒式深井救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深井救援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筒式深井救援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救援人员体型、深井口径、地质等条件限制,使得救援过程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现有的救援装置安装所需时间较长,使得救援的黄金时间被耽误,被救援者生还率低,并且在救援过程中容易对坠井人员造成二次伤害。现阶段对于小口径深井救援并未发现有较好的的解决方案,因此无法及时且有效地进行救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筒式深井救援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救援装置存在的无法及时且有效地进行救援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筒式深井救援装置。该筒式深井救援装置包括与深井出入口连接的主支撑结构、安全套筒、位于所述主支撑结构和安全套筒之间并控制所述安全套筒升降的控制机构、位于所述安全套筒下方的自锁支撑机构以及连接所述自锁支撑机构和安全套筒的连接结构;所述自锁支撑机构包括至少两个自锁单元;所述自锁单元包括第一折叠杆、与所述第一折叠杆铰接的第二折叠杆、驱动所述第二折叠杆沿其与第一折叠杆的连接处转动的驱动器;所述第二折叠杆底部设有第一插销,中部设有与所述第一插销匹配的插口,相邻的所述自锁单元的所述第二折叠杆通过所述相互匹配的第一插销和插口实现自锁连接。

整个施救过程无需施救人员进入深井,自动化程度较高,适用性强,更符合小口径深井救援的特点。当相邻的所述第二折叠杆通过所述相互匹配的插销和插口实现自锁连接时,所述自锁支撑结构即达到自锁形态,而达到自锁形态的自锁支撑结构可以支撑坠井者,然后坠井者即可随着自锁支撑结构的上升而获得救援。安全套筒可以对坠井者进行防护,防止安全套筒在下降和上升过程中与井壁发生碰撞导致小石块脱落对坠井者造成二次伤害。可见,本实用新型的筒式深井救援装置的结构简单,方便安装,适用性强,可以为坠井者争取宝贵的黄金救援时间。

进一步地,所述自锁单元为三个,所述插口与所述第二折叠杆轴向的夹角为60°。由此,自锁支撑结构的自锁形态稳定且支撑效果好。

进一步地,所述自锁单元为四个,所述插口与所述第二折叠杆轴向的夹角为90°。由此,自锁支撑结构的自锁形态稳定且支撑效果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插销和所述插口为圆柱形。由此,便于使自锁支撑结构快速达到自锁形态。

进一步地,还包括保护结构。由此,防止安全套筒和自锁支撑结构在下降和上升过程中与井壁发生碰撞导致小石块脱落对坠井者造成二次伤害。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折叠杆的内侧设有安装槽,所述保护结构为设于所述安装槽内的安全气囊。由此,安全气囊可以对坠井者进行保护。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结构为设于所述安全套筒内壁的凸条,所述第一折叠杆上设有与所述凸条匹配的滑槽。由此,所述第一折叠杆和第二折叠杆以竖直状态收拢在安全套筒内部,以便于安全套筒和自锁支撑结构在深井中下降,防止第一折叠杆和第二折叠杆与井壁发生碰撞导致小石块脱落。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相互套接的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以及驱动所述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相对运动的动力装置。由此,一体式结构可以快速实施救援,为坠井者争取宝贵的救援黄金时间。通过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可以使升降过程更加稳定。在深井救援过程中,由于空间相对较小,且坠井者质量较小,因此优选采用气压驱动控制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的相对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安全套筒顶部设有与所述第二伸缩杆套接的凸杆以及贯穿所述凸杆和第二伸缩杆的第二插销。当所述安全套筒与所述第二伸缩杆之间采用插销连接时,可以根据深井的口径不同,通过固定插销实现快速更换安全套筒,解决对不同小口径的深井救援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机构包括设于所述安全套筒顶部的缆绳孔、与所述缆绳孔配合的缆绳以及驱动所述缆绳收卷或展开的动力装置。由此,结构简单,利于实现。

可见,与现有深井救援装置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筒式深井救援装置无需施救人员进入深井,自动化程度较高,适用性强,更符合小口径深井救援的特点。达到自锁形态的自锁支撑结构可以支撑坠井者,然后坠井者即可随着自锁支撑结构的上升而获得救援。安全套筒可以对坠井者进行防护,防止安全套筒在下降和上升过程中与井壁发生碰撞导致小石块脱落对坠井者造成二次伤害。整个装置结构简单,方便安装,可以为坠井者争取宝贵的救援时间。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辅助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附图中所提供的内容及其在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说明可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筒式深井救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筒式深井救援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筒式深井救援装置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筒式深井救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筒式深井救援装置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筒式深井救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筒式深井救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的有关标记为:

1:深井;

2:主支撑结构;

3:动力装置;

4:第一伸缩杆;

5:第二伸缩杆;

6:第二插销;

7:凸杆;

8:安全套筒;

81:凸条;

82:缆绳孔;

9:第一折叠杆;

91:滑槽;

92:安装槽;

10:第二折叠杆;

11:驱动器;

12:插口;

13:第一插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基于这些说明的情况下将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本实用新型中在包括下述说明在内的各部分中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和技术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技术方案和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此外,下述说明中涉及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常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关于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和单位。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有关的部分中的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的筒式深井救援装置,包括与深井1出入口连接的主支撑结构2、安全套筒8、位于所述主支撑结构2和安全套筒8之间并控制所述安全套筒8升降的控制机构以及位于所述安全套筒8下方的自锁支撑机构;

所述自锁支撑机构包括三个自锁单元;所述自锁单元包括第一折叠杆9、与所述第一折叠杆9铰接的第二折叠杆10、驱动所述第二折叠杆10沿其与第一折叠杆9的连接处转动的驱动器11;

所述第二折叠杆10底部设有第一插销13,中部设有与所述第一插销13匹配的插口12,相邻的所述自锁单元的所述第二折叠杆10通过所述相互匹配的第一插销13和插口12实现自锁连接,所述插口12与所述第二折叠杆10轴向的夹角为60°。所述第一插销13和所述插口12为圆柱形。

所述第一折叠杆9与所述安全套筒8内壁焊接。

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相互套接的第一伸缩杆4和第二伸缩杆5以及驱动所述第一伸缩杆4和第二伸缩杆5相对运动的动力装置3。

所述安全套筒8顶部设有与所述第二伸缩杆5套接的凸杆7以及贯穿所述凸杆7和第二伸缩杆5的第二插销6。

救援时,首先使所述主支撑结构2与所述深井1出入口紧固连接;然后所述动力装置3控制第二伸缩杆5向深井1内部伸展从而使所述安全套筒8向下运动,当所述安全套筒8降落至将坠井者罩住时,所述驱动器11驱动所述第二折叠杆10沿其与所述第一折叠杆9的连接处转动的,当转动至使相邻的所述第二折叠杆10通过所述相互匹配的插销和插口12连接时,即使所述自锁支撑机构达到自锁形态。然后,待坠井者坐在所述第二折叠杆10上之后控制所述安全套筒8向上移,使坠井者随着所述自锁支撑机构的上升而上升,最终使坠井者获救。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筒式深井救援装置具有的区别是:如图4-5所示,所述自锁单元为四个,所述插口12与所述第二折叠杆10轴向的夹角为90°;还包括连接所述自锁支撑机构和安全套筒8的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为设于所述安全套筒8内壁的凸条81,所述第一折叠杆9上设有与所述凸条81匹配的滑槽91。当所述安全套筒8降落至将坠井者罩住时,所述第一折叠杆9将沿着所述滑槽91向下运动。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筒式深井救援装置具有的区别是:如图6所示,还包括保护结构。

所述第一折叠杆9的内侧设有安装槽92,所述保护结构为设于所述安装槽92内的安全气囊。

实施例4

与实施例2相比,本实施例的筒式深井救援装置具有的区别是:如图7所示,所述控制机构包括设于所述安全套筒8顶部的缆绳孔82、与所述缆绳孔82配合的缆绳以及驱动所述缆绳收卷或展开的动力装置3。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基于这些说明的情况下将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