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自救式安全逃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72678发布日期:2019-05-15 23:10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高层建筑自救式安全逃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安全防护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高层建筑自救式安全逃生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城市化的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但是高层那么的消防问题仍不能很好地解决。在参与的多次消防演练中,申请人发现多是集中培训怎样防止被烟熏呛,火灾中怎样有秩序撤离,但是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逃生问题;尤其是发生火灾的紧急情况下,一旦楼梯被火阻挡,电梯无法使用,身处高层的人员根本无法逃脱。

目前,一般使用在高楼火灾逃生的安全设备,大都只要求如何使逃生者快速降到地面,而疏忽逃生者在逃离过程中的生理或心理的感受。如在建筑物外以缓降吊具或索具直接吊挂人体,或者还有针对超高楼层的降落伞,但是这些都将人体暴露与外界,在这些居民中大多是没经过训练的,直接爆楼高空常有悬空摆动的心悸感,更有心慌手软脚僵硬等情形,而降落伞这种逃生设备更是需要专业训练,上述情况都极易发生危险。还有一些逃生设备为达到减速目的, 完全依靠逃生者自行与逃生装置进行摩擦减速,没有护具会对人体造成不必要的擦伤;另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就是很多儿童并能够通过自己逃生,而现有的逃生装置都需要四肢参与,逃生者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帮助儿童。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逃生效率高、结构合理、对逃生者无伤害的高层建筑自救式安全逃生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层建筑自救式安全逃生装置,包括逃生筒和预设数量的减速结构,所述逃生筒包括形状为上阔口的喇叭口状的入口段和出口段、圆筒形缓降段;所述入口段上端还设置有圆环形吊圈,所述入口段下端与缓降段上端相连,所述缓降段下端与出口段上端相连;所述减速结构包括圆环形的减速环和条形的坐带,所述坐带两端与减速环固定相连,所述坐带与减速环两结合部的中心连线平分减速环;所述吊圈通过牵拉防坠结构与建筑物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缓降段的直径为55cm-65cm。

进一步地,所述减速环的外径为缓降段内径的1.1-1.3倍,减速环上注明有适应的体重范围。

进一步地,所述缓降段和出口段的材质优选采用石棉基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逃生筒和减速结构,使逃生者在逃生时能够在看不到外界的情况下逃生,消除紧张心理,逃生筒的长度主要为缓降段,可能依据不同楼层高度准备不同长度的逃生筒,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适用3-15层即8m-45m米高度的楼房,最优适用3-10层即8m-30m高度的楼房,入口段长度0.5m-1m,出口段长度优选为缓降段长度的0.125-0.2倍;逃生者在下落时的体重主要由坐带承担,同时主要摩擦源是减速环和逃生筒,而不是逃生者本身和逃生筒。逃生者的手不必用力去支撑逃生筒内壁,这就避免了逃生者在恐慌的心理下无法正确操作带来的危害,特避免了摩擦给逃生者可能带来的危害,也可以使成人能够解放出来手,抱着儿童一起逃生;一个逃生筒匹配多个减速结构,能够快速的让尽量多的人逃生,也通过匹配不同直径的减速环来控制不同体重的人以安全速度滑落,能够适用于全家各个体重范围的人。

石棉基材料是一种具有高抗张强度、高挠性、耐化学和热侵蚀、电绝缘和可纺性的材料,经测试,石棉基材料做的逃生筒其特性能够在火灾现场这种比较恶劣的环境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给逃生者足够时间。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逃生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减速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吊圈,2、入口段,3、缓降段,4、出口段,5、减速环,6、坐带,7、防坠板,8、吊杆,9、挂环,10、防退挂钩,11、绳索,12、吊索,13、吊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在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描述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转动连接、滑动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附图1和附图2中,高层建筑自救式安全逃生装置,包括逃生筒和预设数量的减速结构,所述逃生筒包括形状为上阔口的喇叭口状的入口段2和出口段4、圆筒形缓降段3;所述入口段2上端还设置有圆环形吊圈1,所述入口段2下端与缓降段3上端相连,所述缓降段3下端与出口段4上端相连;所述减速结构包括圆环形的减速环5和条形的坐带6,所述坐带6两端与减速环5固定相连,所述坐带6与减速环5两结合部的中心连线平分减速环5;所述吊圈1通过牵拉防坠结构与建筑物相连。

所述缓降段3的直径为55cm-65cm;所述减速环5的外径为缓降段3内径的1.1-1.3倍,减速环5上注明有适应的体重范围;所述缓降段3和出口段4的材质优选采用石棉基材料。

实施例1

如附图4所示,上述的逃生装置,所述牵拉防坠结构包括预设数量的等长的吊索12和吊钩13,所述吊索12下端与吊圈1固定连接,所述吊索12上端分别与吊钩13相连,所述吊钩13下端还连接有挂环9,所述挂环9下部设置有绳索11,所述绳索11上端通过防退挂钩10与挂环9相连;所述吊钩13与建筑物固定相连。

绳索11通过防退挂钩10挂在挂环9上,逃生筒保持收纳状态;发生火灾或其它需要紧急撤离的情况后,首先将吊钩13挂在建筑物的固定点上,可以是阳台上专门设置的固定膨胀螺栓,也可以是暖气管道等坚固固定点,然后将逃生筒抛下去,出口段4下端离地面应保持1m-1.5m的高度差,然后将防退挂钩10摘下穿过减速后再重新挂上,逃生者双腿穿入逃生环,双脚分立于坐带6两侧,进入入口段2,屁股坐在坐带6上,单手或双手可以把握绳索11,在意外情况下,如逃生者患有疾病不能承受较快的下落速度或者不知自己体重选择的减速环5直径偏小,可以通过握紧绳索11的方式手动调节滑落速度。

实施例2

如附图3所示,上述的逃生装置,所述牵拉防坠结构包括开设有圆形通孔的防坠板7,所述防坠板7上设置有倒L形吊杆8,所述吊杆8上部与圆形通孔中轴线同一竖直方向上设置有挂环9;所述挂环9下部设置有绳索11,所述绳索11上端通过防退挂钩10与挂环9相连;所述吊圈1卡在圆形通孔的上部,所述逃生筒穿过圆形通孔竖直向下;所述防坠板7与建筑物固定连接。

具体地,使用前,绳索11通过防退挂钩10挂在挂环9上,逃生筒保持收纳状态;发生火灾或其它需要紧急撤离的情况后,首先将逃生筒从防坠板7的圆形通孔内抛下去,防坠板7可以是和建筑物一体的预浇或现浇板,也可以是通过膨胀螺栓连接的钢板;出口段4下端离地面应保持1m-1.5m的高度差,然后将防退挂钩10摘下穿过减速后再重新挂上,逃生者双腿穿入逃生环,双脚分立于坐带6两侧,进入入口段2,屁股坐在坐带6上,单手或双手可以把握绳索11,在意外情况下,如逃生者患有疾病不能承受较快的下落速度或者不知自己体重选择的减速环5直径偏小,可以通过握紧绳索11的方式手动调节滑落速度。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逃生筒和减速结构,使逃生者在逃生时能够在看不到外界的情况下逃生,消除紧张心理,逃生筒的长度主要为缓降段3,可能依据不同楼层高度准备不同长度的逃生筒,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适用3-15层即8m-45m米高度的楼房,最优适用3-10层即8m-30m高度的楼房,入口段2长度0.5m-1m,出口段4长度优选为缓降段3长度的0.125-0.2倍;减速环5的外径为缓降段3内径的1.1倍时,适应逃生者的体重范围是30kg-45kg,减速环5的外径为缓降段3内径的1.2倍时,适应逃生者的体重范围是46kg-68kg,减速环5的外径为缓降段3内径的1.3倍时,适应逃生者的体重范围是69kg-100kg。

逃生者在下落时的体重主要由坐带6承担,同时主要摩擦源是减速环5和逃生筒内壁,而不是逃生者本身和逃生筒;一个逃生筒匹配多个减速结构,能够快速的让尽量多的人逃生,也通过匹配不同直径的减速环5来控制不同体重的人以安全速度滑落,能够适用于全家各个体重范围的人;石棉基材料是一种具有高抗张强度、高挠性、耐化学和热侵蚀、电绝缘和可纺性的材料,其特性能够在火灾现场这种比较恶劣的环境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给逃生者足够时间。

除说明书所述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已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