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消火栓手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67806发布日期:2019-05-28 17:38阅读:458来源:国知局
新型消火栓手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火栓辅助工具,具体涉及新型消火栓手轮。



背景技术:

消火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比较重要和比较常见的一种设备,传统的消火栓的顶部一般都设有手轮以打开消火栓,传统的消火栓手轮在安装使用时,消火栓手轮对应安装在消火栓水阀上,当操作人员扳转消火栓手轮时,依靠手与消火栓手轮之间的摩擦力所产生的扭矩带动水阀顶部的阀杆的转动,实现水阀的开关和闭合。但由于消火栓不是经常使用的,消火栓手轮和水阀可能会出现锈蚀现象,导致双手扳转开启消火栓阀较困难,影响了消火栓的及时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新型消火栓手轮,以达到方便快捷打开消火栓和保证消火栓正常使用的目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消火栓手轮,包含中部设有用于安装消火栓开启的方形通孔且呈扁圆柱体形的底座、用于驱动底座转动的环形手轮和用于连接底座和环形手轮的连接柱,所述环形手轮的上表面均匀分布有四个凸耳,所述凸耳上设有贯穿所述凸耳前后壁的圆柱通孔,所述圆柱通孔内可配合安装可拆卸式的驱动杆。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环形手轮上表面设置凸耳,并且凸耳上设置圆柱形通孔,配合驱动杆,利用杠杆原理方便操作者快速打开消火栓,达到方便快捷打开消火栓和保证消火栓正常使用的目的。

作为优选的,所述环形手轮的上表面上还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螺纹连接有辅助螺柱。通过在环形手轮上表面设置安装孔,并在安装孔内设置辅助螺柱,降低操作者直接操作环形手轮时的难度。

作为优选的,所述底座的侧壁上设有数个辅助通孔,所述辅助通孔与所述驱动杆配合。通过底座侧壁上的辅助通孔,提供给操作者不同的着力点,实现消火栓打开的便捷性。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环形手轮上表面设置凸耳,并且凸耳上设置圆柱形通孔,配合驱动杆,利用杠杆原理方便操作者快速打开消火栓,达到方便快捷打开消火栓和保证消火栓正常使用的目的。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环形手轮上表面设置安装孔,并在安装孔内设置辅助螺柱,降低操作者直接操作环形手轮时的难度。

3.本实用新型通过底座侧壁上的辅助通孔,提供给操作者不同的着力点,实现消火栓打开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新型消火栓手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

1.底座 2.环形手轮 3.连接柱 4.凸耳 5.圆柱通孔 6.驱动杆

7.安装孔 8.辅助螺柱 9.辅助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新型消火栓手轮,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在环形手轮上表面设置凸耳,并且凸耳上设置圆柱形通孔,配合驱动杆,利用杠杆原理方便操作者快速打开消火栓,达到方便快捷打开消火栓和保证消火栓正常使用的目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消火栓手轮,包含中部设有用于安装消火栓开启的方形通孔且呈扁圆柱体形的底座1、用于驱动底座转动的环形手轮2和用于连接底座和环形手轮的连接柱3,

所述环形手轮的上表面均匀分布有四个凸耳4,所述凸耳上设有贯穿所述凸耳前后壁的圆柱通孔5,所述圆柱通孔内科拆式配合有驱动杆6;所述环形手轮的上表面上还设有安装孔7,所述安装孔内螺纹连接有辅助螺柱8;

所述底座的侧壁上设有数个辅助通孔9,所述辅助通孔与所述驱动杆配合。通过底座侧壁上的辅助通孔,提供给操作者不同的着力点,实现消火栓打开的便捷性。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使用步骤如下:再如图1所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为了保证环形手轮2和底座1的稳固,为了方便打开消火栓,可采用三根连接柱3环状均分分布,将整个消火栓手轮按照倒置的圆台形进行设计。

需要打开消火栓时,可通过人力直接驱动环形手轮2转动,为了操作方便,使用者可通过安装孔7以及安装孔7内螺纹连接的辅助螺柱8来驱动环形手轮转动。

当消火栓手轮发生锈蚀时,使用者可将驱动杆6伸入凸耳4内的圆柱通孔5内,驱动杆可获得较大扭矩,利用杠杆原理使环形手轮2转动,进而带动底座1转动,以实现消火栓的打开。同时使用者可根据自身身高以及施力的习惯,选择凸耳内的圆柱通孔或者底座侧壁的辅助通孔来进行操作。

通过以上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新型消火栓手轮,通过在环形手轮上表面设置凸耳,并且凸耳上设置圆柱形通孔,配合驱动杆,利用杠杆原理方便操作者快速打开消火栓,达到方便快捷打开消火栓和保证消火栓正常使用的目的。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新型消火栓手轮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