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部织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1979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干燥部织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造纸业。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在造纸机的干燥部如
单道干燥部(single-rim dryer section)上使用的造纸织物或干燥部织物。
背景技术
在造纸工艺中,通过将纤维浆(即纤维素纤维的含水分散体)沉积到 造纸机成形部中移动的成形织物上来形成纤维素纤维网。大量的水通过成 形织物从纤维浆中排出,使得纤维素纤维网留在成形织物的表面上。
新形成的纤维素纤维网从成形部行进到包括一系列压榨压区的压榨 部。纤维素纤维网穿过压榨织物所支撑的压榨压区,或者,通常在两个这 样的压榨织物之间穿过。在压榨压区中,纤维素纤维网受到压缩力的作用, 所述压缩力将水从纤维网中挤出,并且使纤维网中的纤维素纤维彼此粘结 从而把纤维素纤维网变成纸张。所述^L一个或更多个压榨织物吸收,并 且理想的是不返回到纸张上。
纤维网(现在是纸张)最后行进到干燥部,所述千燥部包括至少一个 系列的用蒸汽进行内部加热的可旋转烘缸或烘筒。新形成的纸张随后通过 一个或更多个干燥部织物被引导沿蛇形轨迹依次绕过该系列缸中的每个 缸,所述干燥部织物使纸张紧紧靠在所述缸的表面。加热的缸通过蒸发将 纸张的水含量降低至所希望的水平。
应该理解,造纸机上的成形织物、压榨织物和干燥部织物全都采取环 形环的形式,并以传输带的方式起作用。还应该理解,造纸是以相当大的 速度进行的连续过程。换言之,纤维浆在成形部中被连续沉积到成形织物 上,同时新生产的纸^Mt从干燥部出来后被连续缠绕到辊上。
本发明主要涉及在造纸机的干燥部使用的干燥部织物。在干燥部中, 烘缸可以设置在顶部和底部的行或层中。底部层中的烘缸相对于顶部层中 的烘缸可以是交错的,而不^格的垂直关系。随着纸张行进通过干燥部, 其可以交替地经过顶部层和底部层,首先绕过两层之一中的烘缸,然后绕 过另一层中的烘缸,如此随后通过干燥部。如图la中所描述,在千燥部中, 顶部94和底部96层的烘缸可以分别包覆单独的干燥部织物99。在这种情况下,所被干燥的纸张98无支撑地穿过每个烘缸和另 一层上的相邻烘釭之 间的空间或者"袋区"。
在单层干燥部中,可以使用单排烘缸以及许多旋转滚筒或辊。旋转辊 可以是实心的或有孔的。在单层干燥部中,例如如图lb所示,纸张198 通过使用单个干燥部织物199来输送,该单个干燥部织物沿蛇形轨迹依次 绕过该顶部和底部层中的烘缸200。
为了提高生产率和最小化对纸张的干扰,使用单道干燥部来高速输送 所被干燥的纸张。在单道干燥部中,单个干燥部织物沿蛇形轨迹依次绕过 该顶部和底部层中的烘缸。
应该理解,在单道干燥部中,干燥部织物支撑紧靠所述两层中的一层 (尤其是顶部层)中的烘缸干燥的纸张,并且携带纸张绕过底部层中的烘 缸。织物回程道(return run)在顶部烘缸的上方。另一方面, 一些单道 干燥部具有相反的结构,其中干燥部织物支撑紧靠所述底部层中的烘缸的 纸张,并且携带纸张绕过顶部烘缸。在这种情况下,织物回程道在底部层 烘缸的下方。在任一情况下,由在变窄空间中移动的干燥部织物的背侧表 面携带的空气形成压缩楔(compression wedge),在所述变窄空间中,所 述移动的干燥部织物向烘缸靠近。在压缩楔中获得的空气压力的增加使得 空气通过干燥却织物向外流动。这种空气流反过来迫4吏纸张离开干燥部织 物的表面,这种现象称为"掉料(drop off)"。"掉料"会导致纸边不规则孔 眼而降低所生产的纸产品的质量,并且还会使得纸张断裂,这降低了机器 效率。
很多纸厂通过在较低层的烘缸中加工沟槽或在这些烘缸上增加真空 源来解决该问题。尽管这两种方式都很昂贵,但是这两种方式都使得压缩 楔中另外捕获的空气可以在不通过干燥部织物的情况下被除去。此外,要 求无纸张印痕并且纸张与烘缸表面接触,以及良好的耐磨性和尺寸稳定 性。
如前所述,应该理解,成形织物、压榨织物和干燥部织物在造纸机上 都采取环形环的形式,并以传输带的方式起作用。缝合,例如在安装到造 纸机上时用于将织物封闭成环形的缝合,意味着织物均匀结构的不连续。 因此,使用缝合大大增加了纤维素纤维网在干燥工艺过程中出现印痕的可 能性。
因此,接缝通常是缝合织物的关键部分,因为均匀的纸质、少量印痕和优异的织物运转性能要求接缝在诸如厚度、结构、强度以及渗透性等性 能方面与织物的其他部分尽可能相似。因此,任何可用的机上可缝合织物 的接缝区域必须和织物主体具有相似的性能,并且对于水蒸汽和空气而言 具有和织物的其他部分相似的渗透性,以防止在所生产的纸产品上产生来 自接缝区域的周期性印痕。
尽管这些要求带来大量的技术难题,但是仍然非常希望^JL机上可缝 合织物,因为这样的织物可以比较容易和安全地安装在造纸机上。此外, 在干燥部中,织物必须具有允许安装的接缝。最终,这些技术难题由于开
的织物而被克服。缝合线圏自身通过织物的机器纵向(MD)纱线形成。 接缝通过将织物的两个末端合在一起、将织物两个末端处的缝合线團互相 交叉以及引导所谓的销或枢轴穿过互相交叉的缝合线圏所限定的通道以 将织物的两个末端锁在一起来形成。不用说,与将环形织物安^t造纸机 上相比,安#上可缝合织物要容易得多并且更节省时间。
一种生产可以用这样的接缝在造纸机上接合的织物的方法是常规织 造该织物。在这种情况下,经纱是织物的机器纵向(MD)纱线。为了形 成缝合线圏,在织物末端处的经纱折返并且沿与经纱平行的方向经一都巨 离回织到织物主体中。
在一些情况下,螺旋缝合纱團可以在织物末端处连接至缝合线圏,例 如,通过用销或在织物的每个末端处的其他CD (机器横向)主体纱线将 螺旋缝合纱圏的各个抢与缝合线圏互相交叉,以及将枢轴引导穿过由相互 交叉的纱线与缝合线團形成的通道来将螺旋缝合纱團与织物末端掩^。然 后,可以通过使织物的每个末端处的缝合纱围的各个抢相互交叉,并且引 导另一枢轴穿过由互相交叉的缝合纱團形成的通道以将织物的两个末端 ^在一起来将织物连接成环形环的形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许多种 工业织物设计为在安装到某些设备上时^L封闭成环形。
除了干燥部织物之外,其他的工业织物,例如瓦楞成形机带、成浆织 物和淤泥脱水带,也是或者也可以以相似的方式缝合。在这些织物中,在 MD纱线也是缝合线圏时,众所周知使纱线(特别是单根单丝)绕小直径 弯曲来形成线圏会使线圏区域中的纱线承受压力并使其弱化。于是,整个 接缝在使用中比织物主体部分要弱。由于缝合线團在使用期间承受载荷并 且重复弯曲(在一些情况下还被压缩),因此任何机器加压(machine upset)
8都会导致过早的接缝失效和织物移动。
在造纸机上缝合织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织物上存在均匀的张力。如 果没有获得均匀的张力以及织物的一部分比其他部分受到的拉力大,那么 织物会在织物宽度方向上^或隆起。
缝合织物的另一方面是防止损坏织物主体。为了避免或最小化在安装 期间损坏织物的可能性,接缝本身必须避免不均匀的张力、重量以及压力。 缝合织物(尤其是非常长的织物)的又一方面是在机器中适当排列织物主 体以便织物在机器纵向上准确引导并且不振荡或运行到机器的一侧.如果 织物引导或运行不良,那么织物会和造纸机支撑框架接触并损坏织物。
因此,在造纸机上缝合传统的干燥部织物是困难而又繁重的工艺。因 此,需要一种可以快速、容易地安装和缝合的干燥部织物。除了安装快速、 容易之外,本发明的干燥部织物的织物主体和接缝区域都是既耐用又提供 光滑的纸张接触表面,导致在其上生产的纸张具有较少印痕并因此获得高 质量的纸张。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在造纸机上容易地安装 的干燥部织物。
本发明的另 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与现有技术相比既耐用又具有更加 精细的纸张接触表面的干燥部织物。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4J1供一种机上可缝合织物,该机上可^^织物具 有不在其上所形成的纸产品上形成印痕的接缝。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粗糙的背侧表面和精细的纸张接 触侧表面的织物。
本发明提供这些和其他目的和优点。在这方面,根据一个实施方案, 本发明涉及一种造纸织物以及一种用于形成造纸织物的方法,尤其是涉及
一种干燥部织物。所述造纸织物包括CD纱线体系和MD纱线体系,所述 CD纱线体系包含多根CD纱线。所述MD纱线体系还包括MD纱线第一 子体系以及MD纱线第二子体系,其中所述第一子体系和第二子体系彼此
垂直叠置。所述MD纱线第一子体系包括具有至少两根纵横比基;M目似或
甚至相同的MD纱线的梭口 。所述MD纱线第二子体系中MD纱线的纵横 比大于所述MD纱线第一子体系中MD纱线的纵横比。所述MD纱线第一子体系中的所有纱线在完全织物组织中与所述CD纱线体系中的 CD纱线交织。最后,仅使用所述MD纱线第一子体系中的MD纱线形成 缝合线團。
表现本发明特色的具有新颖性的多个特征在本公开内容所附并形成 ^^开内容一部分的权利要求中具体指出。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它的 操作优点和使用它来实现的特殊目的,参考附随的描述性内容,其中本发 明的优选实施方案在附图中示出,并且相应的部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 示。


以下详细说明以实施例方式给出,并且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结合 附图将会更好地理解这些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相同的元件和 部件,其中
图la是造纸机的两层干燥部的示意图lb是造纸机的单层千燥部的示意图2a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案的造纸织物的织物组织图2b是图2a中描述的织物组织图的仅背面或机器侧经纱的织物组织
图2c是图2a中描述的织物组织图的仅成对纸张接触侧经纱的织物组 织图3是图2中描述的织物组织图沿机器横向的侧视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案的造纸织物的纸张接触侧的表面图
片;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案的造纸织物的背面或机器侧的表面图
片;
图6是用于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案的造纸织物的接缝的织物组织图
沿机器横向的侧视图7a是用于具有图6中描述的组织图的造纸织物的接缝的机器侧表面 的表面图片;
图7b是用于具有图6中描述的组织图的造纸织物的接缝区域的背面侧表面的表面图片;
图8a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案的造纸织物的织物组织图8b是图8a中描述的织物组织图的仅背面侧或机器侧的织物组织
图8c是图8a中描述的织物组织图的仅成对纸张接触侧经纱的织物组 织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案的造纸织物的表面图片;以及 图IO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案的造纸织物的接缝的表面图片。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充分的描述,其中示出本发明的优选 实施方案。然而,本发明可以体现为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并且不应当解释 为局限于本文示出的用于举例说明的实施方案。更确切地说,提供这些举
例说明的实施方案来使得本公开内容充分和完整以及将本发明的范围全 面传递给本领域技术人员。
本发明涉及在造纸机的干燥部中使用的全宽、全长的缝合环形造纸织
物。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案的造纸织物包括经纱或机器纵向(MD)纱 线体系以及炜纱或机器横向(CD )纱线体系。所述经纱体系内的所有经纱 都具有非圆形或基本矩形(扁平)的横截面。蟀纱或CD纱线可以具有圆
形、基本矩形或任何其他横截面形状。如果綷纱是圆形的,那么它们通常 可以具有0.70-0.80mm的直径。重要的是注意蟀纱并不是都必须具有相同 的形状。此外,不同直径的绰纱可以用在同一织物中。
构成本发明织物的纱线可以是用于生产这类造纸机贵重器材用纱线的 任何合成聚合物树脂的单丝纱。聚酯和聚氨酯仅是这种材料的两个实例。 另一方面,这种材料的其他实例是另外的聚合物,例如聚^醚(PPS) (可以以商品名RYTON⑧购得)和共同转让的US专利5,169,499 (其内容 通过参考并入本文)中公开的、Albany国际公司以商品名 THERMONETICS 出售的用于千燥部织物的各种改性的耐热、耐水解以 及耐污染聚酯。此外,也可以使用诸如IMt苯二甲酸间苯二曱酸环己二亚 甲基酯(PCTA),聚醚醚酮(PEEK)等的材料。MD和CD纱线均可以由相 同或不同的材料制成。
如在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层、上层经纱、较细经纱、纸张接触侧或正面表面经纱以及经纱第一子体系可以互换使用,并且不用于限制本发 明的应用。此外,如在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下层、下层经纱、粗经纱、背 面侧、罗拉侧或机器侧或者背面表面经纱以及经纱第二子体系可以互换使 用,并且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应用。最后,如在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
MD纱线和经纱可以互换使用,以及术语CD纱线和绵纱可以互换4吏用, 并且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应用。在以下的描述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整个 附图中表示相同或相应的部件。
本发明的织物是常规织造的,因此,经纱是纵向或MD纱线,纬纱是 CD纱线。经纱或MD纱线体系还包括两个经纱或MD纱线子体系。经纱 第一子体系包括上层或者纸张接触侧经纱,经纱第二子体系包括下层或者 背面或机器侧经纱。机器侧经纱包括织造梭口组织,该组织包括单独的经 纱;纸张接触侧经纱包括织造梭口组织,该组织包括至少两根并排的经纱。 在所得织物组织中,经纱第一和第二子体系彼此垂直叠置。第一子体系或 上层经纱中的每一根单独经纱的宽度比第二子体系经纱中经纱的宽度要 细或窄,因此每一梭口中上层经纱的总宽U本等于每一单个机器侧或底 层经纱的宽度。因此,上层经纱是较细或较窄的纱线,底层经纱是较粗或 较宽的纱线。因此,经纱第一子体系中的单独纱线具有和经纱第二子体系 中每个单独纱线不同的纵横比(每根单独纱线的高度与宽度之比)。例如, 较细的上层经纱的尺寸可以为高0.31mm宽0.58mm,较粗的底层经纱的 尺寸可以为高0.28mm宽1.16mm。
现在参照附图,图2a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用于造纸织物的 织物组织图或设计。机器纵向和机器横向如图中所示,并且MD纱线被指 定为沿着织物组织图的顶部,綷纱或CD纱被指定为沿着织物组织图的左 侧。为了讨论的目的,我们假定经纱第一子体系中的每个梭口包括一对并 排的经纱,它们的总宽度与经纱第二子体系中的纱线宽JLS4^目等。
图2a示出造纸织物的织物组织图中的一个完全组织,其中经纱1是上 层经纱的梭口中较细经纱对中的一根,织于绰纱40之下以及绰纱10、 20 和30之上。经纱2是上层经纱的梭口中与经纱1相邻并成对的较细经纱, 织于绰纱40之上、绵纱30之下以及绵纱10和20之上。下层粗经纱3织 于绵纱20、 30和40之上以及绰纱10之下。经纱4是上层经纱中相邻对的 较细经纱对中的一根,在织物的机器接触侧织于綷纱20、 30和40之上以 及绊纱10之下。经纱5是上层经纱中与经纱4相邻并成对的较细经纱,织 于蟀纱30和40之上、绰纱20之下以及綷纱10之上。最后,在完全组织
12中,下层粗经纱6织于绊纱40之上、炜纱30之下以及炜纱10和20之上。 织物也可以用另外的综丝完全组织的布置织造,例如,4或6综丝的完全 组织。在所有情况下,纸张侧MD纱线对垂直叠置于单皿大背面侧MD 纱线之上。在本实施方案中的上层经纱或MD纱线对是"交错的",即它们 不以相同对织物组织图在CD纱线之上或之下一起织造。相反,如图2a、 2b和2c所述,所述经纱对中的每根经纱织于不同CD纱线之下。
根据图2a描述的织造结构织造的织物由于粗经纱在织物的机器侧上 而成为更耐用的织物,并具有附加的优点具有非常光滑的织物表面或纸 张接触面。因此,由于这种类型的织物不在其上所形成的纸张上产生印痕, 因此其可以用于生产30gsm或更高等级的纸。
织物的机器侧和纸张接触侧的织造设计分别在图2b和2c中描述,以 示出在织物的机器侧和纸张接触侧上相比较的经纱填充。例如,机器侧粗
经纱的宽度可以约等于每根较细纸张接触侧经纱的宽度的两倍或至少等 于每对纸张接触侧经纱的宽度。图2b示出粗纱线3和6,每根纱线在下层 经纱中的单独梭口中,图2c示出上层经纱的两个梭口, 一个包括上层经纱 l和2,另一个包括上层经纱4和5。
图2a、 2b和2c中描述的织物组织示出织物结构的整个正面侧,除了 上层经纱与下层粗经纱邻接处在织物背面侧上的接缝区域中的部分。稍后 将讨论形成缝合线圏的接缝区域中的织物结构。
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构造许多另外的使用成对的垂直叠置的本发 明经纱体系的织物组织图。例如,在一些应用中,所希望的是具有用于上 层经纱的在四根或更多根CD纱线或蟀纱之上的MD纱线或经纱表面浮 纱。这样的织物容易根据本发明的教导来构造。
图3是图2a所描述织物的织itM织图沿机器横向的侧视图,如图3 所示,织物包括两层MD纱线或经纱。由于,如上所述,织物是常规织造 的并且随后通过接缝连接成环形,因此CD纱线是绰纱,MD纱线是经纱。 第一组MD纱线,即上层或纸张接触侧经纱,包括较细的MD纱线或经纱 1、 2、 4、 5,而第二组MD纱线,即机器侧经纱,包括粗的MD纱线或经 纱3和6。如图2a、 2b、 2c和3所示,在这两组中的经纱;l彼此垂直叠置 的。此外,在图3中,CD纱线通过结构IO、 20、 30和40描述。
现在回到图2a、 2b和2c,经纱1-6可以是扁平的单丝纱,其横截面 基本上为矩形。扁平的、基本上为矩形的较细纸张接触侧经纱可参见图4,图4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构造的织物50的纸张接触侧经纱。此 外,从图4中可以看出,较细的、基本上为矩形的纸张接触侧经纱设置为 两根一组,其中两根上层经纱是成对的并且和CD纱线交织。最后,从图 4中可以看出,上层炜纱对沿机器纵向"交错"。也就是说,它们不是以相 同的组织图一起织于每根CD纱线之上或之下。相反,成对纱线中的每一 根均沿机器纵向织于相邻的CD纱线之下。因此,上层中成对的经纱沿机 器纵向形成交错的组织图。
图5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织造的织物50的机器侧经纱,示 出机器侧粗经纱52与圆形绊纱54交织。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织物50 在背面侧或机器侧上具有100%经纱填充率。然而,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也可以获得其他的经纱填充率。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案构造的织物可以在织物的纸张接触侧或机 器侧上包括沿机器纵向的"沟槽",从而在织物上形成类似的经纱走纱 (runner )槽或空气通道效果。这些沟槽可以通过在织物的相同侧使用具有 不同厚度或高度的基本上为矩形的纱线而形成。例如,织物机器侧表面上 的粗经纱可以包括厚度或高度不同的交替纱线,使得织物在其机器侧上具 有改进的空气处理的沟槽表面。织物接缝的一个边缘上的沟槽或肋优选和 要被缝合的织物相对边缘上的沟槽或肋对齐。此外,MD纱线对可以彼此 分开以形成"沟槽表面",以及底侧层MD纱线彼此分开或不与相邻的MD 纱线接触。
图6中描述的是用于缝合本发明织物的接缝结构的一个实施方案。图 6示出接缝的形成,其中织物50的纸张接触侧上的较细的上层经纱在织物 的边缘处形成缝合线圏,使得织物的末端能够连接在一起并形成为环形 环。为了形成缝合线圏,由于上层经纱对下方的绰纱的移动,纸张接触侧 经纱对中的 一根经纱或经纱第 一子体系的梭口中的 一根经纱伸出织物的 末端。然后,位于上层经纱对之下的各粗背面侧或机器侧经纱从织物的末 端返回并调整为所希望的距离。然后,延伸经过织物边缘的上层经纱自身 折返,并以通过调整的粗背面侧经纱空出的空间再次织入到织物的背面 侧。当上层较细经纱织回到先前由下层粗经纱占据的空间中时,它们的巻 曲和织造组织与下层粗经纱的组织相匹配,从而将所得到的缝合线團锁定 在合适位置。
相似地,上层经纱对中或来自经纱第 一子体系中梭口的未用于形成缝
14合线團的剩余上层经纱也以先前由调整过的粗背面侧经纱占据的空间织 回到织物的背面侧或机器侧表面。因为该上层经纱未用于形成^^线圏,
其紧绕在织物末端处剩余的最后的炜纱或CD纱线织入到织物的机器侧表 面。这使得在织物相对末端上形成的线團可以在由不形成线圏的上层经纱 所拔:供的空间内相互交叉或啮合,进而通过将销插入相互啮合的缝合线圏 来缝合织物。
在将上层经纱织回到织物背面侧上的织物主体中之前,来自同一梭口 的上层经纱是彼此"成对的,,(彼此成对以便它们能够作为一根纱线一起织 造),并且以调整后粗背面经纱所空出的空间织回到织物的背面侧表面中。 使得来自同一梭口的上层较细经纱对成对并且作为一根经纱织造,允许在 接缝区域中的织造组织与织物主体中的粗背面侧经纱的织造组织匹配。
根据图6中描述的实施方案形成的接缝的实施例中,将上层较细经纱 2和5交替用于在织物的末端产生缝合线團,进而使得织物末端能够结合 在一起形成环形环。为了形成缝合线團,由于在上层经纱对l、 2和4、 5 之下的CD或綷纱的移动,上层较细经纱l、 2、 4和5伸出织物的末端。 然后,各机器侧粗纱线3和6从织物末端返回并调整为所希望的距离,以 产生用于织入上层较细经纱l、 2、 4和5的空间。然后,上层较细经纱l、 2、 4和5自身折返并且彼此成对,并作为一根纱线以通过调整后的粗背面 经纱3和6所腾出的空间织回到织物的背面侧表面中。当成对的上层或纸 张接触经纱l、 2、 4和5织回到先前由松K器侧经纱3和6占据的空间中 时,它们的巻曲和织造组织与粗机器侧经纱3和6的组织相匹配。例如, 上层经纱1和2的巻曲与松^器侧经纱3相匹配;上层经纱4和5的巻曲 与粗机器侧经纱6相匹配,从而将所形成的线團锁定在合适位置。
如图6所示,交替上层经纱1和4紧绕织物边缘处剩余的最后的绵纱 或CD纱线织回到织物的机器侧表面,4吏得在织物相对末端上形成的线團 可以在由不形成线團的较细上层经纱所提供的空间内相互啮合,以通过将 销插入相互啮合的缝合线團来缝合织物。在织物的纸张接触侧表面上的接 缝区域中所获得的织物结构在图7a中示出。图7b《L接缝区域60中的织 物50的背面侧的表面图片,其中可见较细的正面侧经纱56在形成缝合线 團并彼此成对后与粗背面侧经纱52"邻接",并以巻曲度和与粗的背面侧经 纱52的织物组织相匹配的织物组织在织物50的背面侧织回到织物主体中。 从图7a可以看出,成对的较细正面侧经纱是如前所述"交错的",而在图 7b中,织回到织物主体中的成对正面侧经纱56都具有相同的织物组织,该组织与粗背面侧经纱52的织造i且织相似。
因为上层或纸张接触侧较细经纱和粗机器侧经纱彼此垂直叠置,也就 是说,每一个经纱子体系中的梭口是彼此垂直叠置的,所获得的缝合线围 垂直于织物表面的平面,并且没有任何抢度。在传统的背面织造技术中, 限定线圏的纱线有时以与纱线自身相邻的空间织回到织物中。这样的传统 线圏成形固有地赋予缝合线圏以掄度和/或扭矩,这是所不希望的,因为这 种掄度会使得在织物的相对末端上相互啮合缝合线團变得困难,进而妨碍 缝合工艺。
此外,由于缝合线團由较细的上层经纱形成,因此在织物的纸张接触 侧上形成非常精细的接^面。这样由于降低的纸张印痕而获得了较高质 量的纸产品。因此,根据本发明制造的织物可用于生产例如25-30gsm或 更高等级的纸。
图8a中描述的是用于能够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案构造的织物地 织物组织。和织物50的第一实施方案相似,织物100包括两个经纱子体系 和一个绵纱体系。两个经纱子体系都是由聚酯、聚酰胺或本领域已知的任 何其他聚合物树脂制造的扁平的、基本上为矩形的纱线。綷纱可以是扁平 的(基本上为矩形)或圆形的,并且可以由聚酯、聚酰胺或本领域已知的 任何其他聚合物树脂制造。纸张接触侧经纱或经纱第一子体系的经纱4_较 细的纱线,机器侧经纱或经纱第二子体系的经纱是粗的或较宽的纱线。也 就是说,经纱第一子体系中的基本上为矩形的经纱比经纱第二子体系中的 基本上为矩形的粗经纱窄,这导致了每个子体系中的经纱具有不同纵横 比。例如,较细的上层经纱的尺寸可以为高0.31mm宽0.58mm,较粗的 机器侧经纱的尺寸可以为高0.28mm宽1.16mm。纸张接触侧经纱在每个 梭口中M对的、并排的并且和机器侧经纱的梭口中的单独的粗纱线彼此 垂直叠置,这与第一实施方案所公开的相似。
图8a描述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案构造的织物100的织物组织图。在 图8a中,示出了机器纵向和机器横向。图8a示出织物100的织物组织图 的一个完全組织,其中上层经纱1和2是在织物的纸张接触侧上的较细的、 基本上为矩形的纱线,织于蟀纱40、 30和20之上以及绰纱10之下。基本 上为矩形的机器侧经纱3织于绰纱40、 30和20之上以及绰纱10之下。上 层经纱4和5织于绰纱40之上、炜纱30之下以及绊纱20和10之上。最 后,在该完全组织中,机器侧经纱6织于綷纱40之上、炜纱30之下以及绰纱20和10之上。与第一实施方案中的织物50不同,该实施方案中的上 层经纱或MD纱线对不是"交错"的。相反,上层经纱作为一根纱线一起织 造,导致纱线对中的每根纱线都具有相同的织物组织图。织物100可以以 6综丝完全组织的布置织造。作为替代方案,织物IOO也可以以其他综丝 完全组织的布置织造,例如4综丝完全组织的布置。
织物的纸张接触侧和机器侧的织造设计分别在图8b和8c中描述,以 示出在织物的机器侧和纸张接触侧上相比较的经纱填充。例如,基本上为
的宽度的两倍。图8a中描述的织物组织可以示出织物结构的整个正面侧, 除了上层经纱与下层粗经纱邻接处在织物背面侧上的接缝区域中的部分。
形成。作为替代方案,织物50和100可以用背景技术中讨论的螺旋缝合形 成。
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构造许多另外的使用成对的叠置的本发明的 织物组织构造的织物组织图。例如,在一些应用中,所希望的是具有在四 根或更多根CD纱线之上的MD纱线表面浮纱。这样的织物容易根据本发 明的教导来构造。
如图9和10所描述的,按照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获得的纸张接触侧表面 以及接缝结构与织物50相似。如图10所示,织回到背面侧表面中的较细 的机器侧经纱在织造之前是彼此成对的,因此较细的机器侧经纱的织物组 织图与粗背面侧纱线的织物组织图相似。
织物50和100都可以与单道或单层干燥部一起使用。作为替代方案, 织物50和/或100可以与其他类型的干燥部一起使用,如图la中所示。应 当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织物99将用织物50或100代替。
此外,MD纱线以及CD纱线可以相互交织,因此MD和CD纱线结 (knuckle)基本上位于同一平面内。这样的设置可以提供相对光滑的表面。 作为替代方案,MD纱线以及CD纱线可以交织,以便CD纱线结位于比 MD结高的平面内(或接近于表面)。尤其是,,本发明的织物的织物組 织图可以是同平面(monoplane )、不同平面(differential plane )、经纱走 纱(warp runner)或綷纱走纱(shute runner)结构或这些结构的组合。 经纱走纱结构在背面侧具有较长的经纱浮纱,绰纱走纱结构在织物的背面 侧上具有较长的CD浮纱。此外,正面侧MD纱线可以是如图4、 7、 9和
17io所示连续的,或者可以是成对或在所有纱线之间分开的,但JH^持纸张 侧纱线对在机器侧纱线之上垂直叠置的位置,以便机器侧纱线相应地分开。
对上述实施方案的改进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但不
会使本发明变得超出本发明的范围。例如,当织物50和100可以常规织造 并连接成环形以用于造纸机的干燥部上时,也可以通过环形织造来产生织 物50和/或100,在这种情况下MD纱线在织造工艺中将是綷纱,CD纱线 将是经纱。所附权利要求书应当理解为覆盖这样的情况。
18
权利要求
1、一种造纸织物,所述造纸织物包括包含多根CD纱线的CD纱线体系;和MD纱线体系,其中所述MD纱线体系还包括MD纱线第一子体系以及MD纱线第二子体系,其中所述MD纱线第一子体系和第二子体系彼此垂直叠置;其中所述的MD纱线第一子体系包括具有至少两根MD纱线的梭口,所述MD纱线第一子体系的所述梭口中的所述至少两根MD纱线具有基本相似的纵横比;其中所述MD纱线第二子体系的所述MD纱线的纵横比大于所述MD纱线第一子体系中所述MD纱线的纵横比;其中所述MD纱线第一子体系和第二子体系在完全织物组织中与所述CD纱线体系中的所述CD纱线交织;以及其中仅所述MD纱线第一子体系的所述MD纱线形成缝合线圈。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纸织物,其中所述MD纱线第一子体系的 所述MD纱线在所述完全组织中交织时浮在所述CD纱线体系中至少两根 相邻的CD纱线之上。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纸织物,其中所述MD和CD纱线选自 聚酰胺纱线,聚酯纱线,聚笨琉醚纱线,改性的耐热、耐水解和耐污染的 聚酯纱线,IW"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环己二亚甲基酯纱线,以及聚醚醚酮 纱线。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造纸织物,其中所述CD纱线中的至少一些是 具有圆形横截面形状或基本上为矩形的横截面形状的单丝纱。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造纸织物,其中所述织物是干燥部织物。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纸织物,其中所述MD纱线第二子体系设 置在所述织物的背面侧或机器侧上。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纸织物,其中所述MD纱线第一子体系设 置在所述织物的纸张接触侧上。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纸织物,其中所述MD纱线第一子体系的所述MD纱线在每个梭口中成对并排。
9、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造纸织物,其中所述MD纱线和所述CD纱 线由不同材料制成。
10、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造纸织物,其中所述MD纱线第一子体系的 所述MD纱线对中的每^^纱线具有不同的织物组织图。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造纸织物,其中所述MD纱线第一子体系 的所述MD纱线对中的每才艮纱线彼此交错。
12、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造纸织物,其中所述MD纱线第一子体系的 所述MD纱线对中的每根纱线作为具有相同织物组织图的纱线进行织造。
1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造纸织物,其中所述织物组织图形成同平面、 经纱走纱以及蟀纱走纱结构中的一种。
1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造纸织物,其中所述MD纱线第二子体系的 所述MD纱线中的一些具有相同的宽度但是具有不同的厚度。
1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造纸织物,其中所述缝合是销缝合或螺旋缝合。
16、 一种形成造纸织物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包含多根CD纱线的CD纱线体系;和提供MD纱线体系,其中所述MD纱线体系还包括MD纱线第一子体 系以及MD纱线第二子体系,其中所述MD纱线第一子体系和第二子体系 彼此垂直叠置;使得所述MD纱线第 一子体系和第二子体系在完全织物组织中与所述 CD纱线体系交织;和仅由所述第一子体系的所述MD纱线形成缝合线團;其中所述的MD纱线第一子体系包括具有至少两根MD纱线的梭口 , 所述MD纱线第 一子体系的所述梭口中的所述至少两根MD纱线具有^ 相似的纵横比;以及其中所述MD纱线第二子体系的所述MD纱线的纵橫比大于所述MD 纱线第一子体系中所述MD纱线的纵横比。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MD纱线第一子体系的所述MD纱线在所述完全组织中交织时浮在所述CD纱线体系中至少两才M目 邻的CD纱线之上。
18、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MD和CD纱线选自聚 酰胺纱线,聚酯纱线,聚笨琉醚纱线,改性的耐热、耐7jC解和耐污染的聚 酯纱线,IW"苯二甲酸间苯二曱酸环己二亚甲基酯纱线,以及聚醚醚酮纱 线。
19、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CD纱线中的至少一些是具 有圆形横截面形状或基本上为矩形的横截面形状的单丝纱。
20、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
21、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 在所述织物的背面侧或机器侧上。
22、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 在所述织物的纸张接触侧上。
23、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 述MD纱线在每个梭口中成对并排。
24、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 由不同材料制成。其中所述织物是干燥部织物。 其中所述MD纱线第二子体系设置其中所述MD纱线第一子体系设置其中所述MD纱线第一子体系的所其中所述MD纱线和所述CD纱线
25、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MD纱线第一子体系的所 述MD纱线对中的每根纱线以不同的织物组织图进行织造。
26、 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MD纱线第一子体系的所 述MD纱线对中的每根纱线彼此交错地进行织造。
27、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MD纱线第一子体系的所 述MD纱线对中的每根纱线作为具有相同织物组织图的纱线进行织造。
28、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织物组织图形成同平面、经 纱走纱以及炜纱走纱结构中的一种。
29、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MD纱线第二子体系的所 述MD纱线中的一些具有相同的宽度但是具有不同的厚度。
30、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缝合是销缝合或螺旋缝合。
31、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MD纱线第一体系的所述4成对MD纱线在织回到所述织物的背面表面中之前彼此成对。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MD纱线第一子体系的所 述成对MD纱线以与所述MD纱线第二子体系的所述MD纱线相同或相似 的织物组织图织回到所述织物的背面表面中。
全文摘要
一种造纸织物,包括CD纱线体系和MD纱线体系,所述CD纱线体系包含多根CD纱线。所述MD纱线体系还包括MD纱线第一子体系以及MD纱线第二子体系,其中所述第一子体系和第二子体系彼此垂直叠置。所述MD纱线第一子体系包括具有至少两根纵横比基本相似的MD纱线的梭口。所述MD纱线第二子体系中MD纱线的纵横比大于所述MD纱线第一子体系中MD纱线的纵横比。所述MD纱线第一和第二子体系中的所有纱线在完全织物组织中与所述CD纱线体系中的CD纱线交织。最后,仅使用所述MD纱线第一子体系中的MD纱线形成缝合线圈。
文档编号D21F1/00GK101495697SQ200780028112
公开日2009年7月29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10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25日
发明者约翰·丁 申请人:阿尔巴尼国际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