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中浓打浆进料的稳压稳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8659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中浓打浆进料的稳压稳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造纸打浆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用于中浓打浆进料的稳压稳流装置。
背景技术
中浓打浆近年来在我国的造纸行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中浓盘磨机的 打浆浓度一般为6% 12%,由于此浓度下纸浆的流动性较差,一般的低浓浆泵不能泵送, 解决中浓打浆浆料的输送的方法,现有中浓打浆流程中,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中浓盘磨 机的自吸力,将在过渡塔中的中浓浆料吸入盘磨机,如申请号为200410052441. 2的盘磨 机打浆稳压方法及其装置,该装置能使盘磨机打浆时处在一个现对稳定的流量和压力下工 作,但是装置中过渡塔内的浆料要有5米以上的浆位高度,才能保证浆料流到盘磨机口,所 以采用该方法的设备投资会较大,并且浆料的浓度一般不能超过8%。另一种方法是利用中 浓泵进行泵送进浆,此种方法可以解决浆料浓度超过8%时的供浆问题,但是在生产实际应 用中,发现这种供浆方式存在着压力和流量波动很大的问题,甚至造成盘磨机无法正常工 作,这主要由于生产中的工况很难达到稳定,都会存在波动,同时中浓泵放大了这种波动, 另外一个原因是随着浓度的提高,浆料的泵送浆流是一种脉动流,所以,使用中浓泵直接泵 送进料,会使得中浓盘磨机的进浆压力和纸浆流量变化幅度较大,其纸浆流量的变化达到 了 士30%,这就加大了中浓盘磨机的负荷变化,因此磨浆工艺也就难以控制,并且直接影响 磨浆效果。这也是造成中浓打浆在浓度大于8%时,难以大面积推广运用的原因。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并能有效减小 纸浆压力及纸浆流量变化的用于中浓打浆进料的稳压稳流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用于中浓打浆进料的稳压稳流装置,与中浓 盘磨机的进料端连接,包括相连接的中浓泵和缓冲器,缓冲器的进口端通过管道与中浓泵 连接,缓冲器的出口端通过管道与中浓盘磨机连接;所述缓冲器进口端和出口端分别设有 用于控制纸浆流量的进浆调节阀和出浆调节阀,其中进浆调节阀可用于控制缓冲器进口端 管道上的纸浆流量,通过对出浆调节阀的调节,可使中浓盘磨机进料端的进料量与管道输 送量维持相对平衡。所述中浓泵的浆料出口端设有流量计,流量计外接流量控制系统。所述缓冲器上还设有用于调节缓冲器内部压力的溢流口,通过溢流口可以从缓冲 器溢流过大流量,从而调节缓冲器内部的压力。所述进浆调节阀或出浆调节阀可为手动调节阀门,通过人工调节控制管道中的纸 浆流量;也可为外接流量控制系统的自动调节阀门,流量控制系统通过流量计检测中浓泵 出口端的纸浆流量后,计算并自动调节阀门的开度。所述缓冲器为两端分别带有收缩口的圆筒容器,其收缩口的斜壁与圆筒中心轴的夹角为25° 50°。所述缓冲器的轴向长度为缓冲器内径的7 14倍;所述缓冲器内径为管道内径的 3 5倍。所述流量计为中浓度纸浆流量计。根据纸浆的不同浓度、流量和压力情况,缓冲器的大小也可以随之改变。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中浓打浆进料的稳压稳流装置工作时,其工作原理是从中浓 泵出来的具有压力和流量脉动的纸浆进入缓冲器后,由于缓冲器内径大于管道内径,所以 纸浆流量下降,且纸浆在缓冲器中不断积累,适量累积后吸收纸浆压力的脉动,消除泵送浆 流的脉冲波动,从而减小进入中浓盘磨机的纸浆的压力及流量变化;在此过程中,可通过流 量计实时检测中浓泵出口端的纸浆流量,然后显示纸浆流量并将流量信号传送给流量控制 系统,通过流量控制系统的计算,实现对中浓泵纸浆流量输出的调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的稳压稳流装置设置中浓盘磨机的进料端,有效调节了从中浓泵到 中浓盘磨机之间的纸浆压力和纸浆流量的脉动,使打浆系统中纸浆的输送平稳,消除泵送 浆流的脉冲波动,使脉冲的大小不一的动态流量经缓冲器后,脉冲大大减小或消除,从而改 善中浓盘磨机的打浆效果,也大大增长了磨盘磨齿的使用寿命。2、本实用新型在实现纸浆输送缓冲的同时,还在中浓泵的出口端设有与流量控制 系统连接的流量计,通过流量计实时检测纸浆流量,更有利于纸浆流量的控制,能更好的减 小纸浆压力和纸浆流量的变化。3、本实用新型的缓冲器两端分别设有进浆调节阀和出浆调节阀,根据实际需要, 可以通过人工调节这两个阀门,使管道内的纸浆流量或纸浆压力平衡,保证打浆系统的正 常运作;也可以根据流量控制系统实现自动调节,其次操作方法简单。4、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对其所在系统的改造容易实施,除了应用在打浆系统, 也可以应用于其它浓度较高的溶液输送系统,使用范围较广。

图1是本用于中浓打浆进料的稳压稳流装置在打浆系统中的安装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缓冲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打浆系统中未安装本装置时,中浓盘磨机进口端的纸浆流量随时间的变化 曲线图。图4是打浆系统中安装本装置后,中浓盘磨机进口端的纸浆流量随时间的变化曲 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 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本实施例一种用于中浓打浆进料的稳压稳流装置,与中浓盘磨机的进料端连接, 如图1所示,包括相连接的中浓泵1和缓冲器4,缓冲器4的进口端通过管道与中浓泵1连接,缓冲器4的出口端通过管道与中浓盘磨机6连接;所述缓冲器4进口端和出口端分别设 有用于控制纸浆流量的进浆调节阀3和出浆调节阀5,其中进浆调节阀3可用于控制缓冲器 4进口端管道上的纸浆流量,通过对出浆调节阀5的调节,可使中浓盘磨机6进料端的进料 量与管道输送量维持相对平衡。中浓泵1的浆料出口端设有流量计2,流量计2外接流量控制系统。缓冲器4上还设有用于调节缓冲器4内部压力的溢流口 7,通过溢流口 7可以从缓 冲器4溢流过大流量,从而调节缓冲器4内部的压力。其中进浆调节阀3或出浆调节阀5可为手动调节阀门,通过人工调节控制管道中 的纸浆流量;也可为外接流量控制系统的自动调节阀门,流量控制系统通过流量计检测中 浓泵出口端的纸浆流量后,计算并自动调节阀门的开度。如图2所示,缓冲器4为两端分别带有收缩口的圆筒容器,其收缩口的斜壁8与圆 筒中心轴的夹角为25° 50° ;缓冲器4的轴向长度为缓冲器4内径的7 14倍,缓冲器 4的内径为管道内径的3 5倍;根据纸浆的不同浓度、流量和压力情况,缓冲器4的大小 也可以随之改变。流量计2为中浓度纸浆流量计。本实施例用于中浓打浆进料的稳压稳流装置工作时,其工作原理是从中浓泵1 出来的具有压力和流量脉动的纸浆进入缓冲器4后,由于缓冲器4的内径D大于管道内径 d,所以纸浆流量下降,且纸浆在缓冲器4中不断积累,适量累积后吸收纸浆压力的脉动,消 除泵送浆流的脉冲波动,从而减小进入中浓盘磨机的纸浆的压力及流量变化;在此过程中, 可通过流量计2实时检测中浓泵1出口端的纸浆流量,然后显示纸浆流量并将流量信号传 送给流量控制系统,通过流量控制系统的计算,实现对中浓泵1纸浆流量输出的调节。安装本用于中浓打浆进料的稳压稳流装置前,对打浆系统中中浓盘磨机进口端的 纸浆流量进行检测,如图3所示,在纸浆流量分别为340L/Min、380L/Min、480L/Min处,纸浆 流量的波动范围可达到20% 30%,并且波动频繁,这就有可能严重影响中浓盘磨机的磨 浆性能。安装本用于中浓打浆进料的稳压稳流装置后,对打浆系统中中浓盘磨机进口端的 纸浆流量进行检测,如图4所示,在纸浆流量分别为340L/Min、380L/Min、480L/Min处,纸浆 流量的波动范围明显变小,流量时间曲线的变化也较为平缓,中浓盘磨机的磨浆质量将显
者提尚。如上所述,便可较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 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内容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 都为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范围所涵盖。
权利要求用于中浓打浆进料的稳压稳流装置,与中浓盘磨机的进料端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相连接的中浓泵和缓冲器,缓冲器的进口端通过管道与中浓泵连接,缓冲器的出口端通过管道与中浓盘磨机连接;所述缓冲器进口端和出口端分别设有用于控制纸浆流量的进浆调节阀和出浆调节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中浓打浆进料的稳压稳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浓 泵的浆料出口端设有流量计,流量计外接流量控制系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中浓打浆进料的稳压稳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 器上还设有用于调节缓冲器内部压力的溢流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中浓打浆进料的稳压稳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浆 调节阀或出浆调节阀为手动调节阀门,或为外接流量控制系统的自动调节阀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中浓打浆进料的稳压稳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 冲器为两端分别带有收缩口的圆筒容器,其收缩口的斜壁与圆筒中心轴的夹角为25° 5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中浓打浆进料的稳压稳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 器的轴向长度为缓冲器内径的7 14倍;所述缓冲器内径为管道内径的3 5倍。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中浓打浆进料的稳压稳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 计为中浓度纸浆流量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中浓打浆进料的稳压稳流装置,与中浓盘磨机的进料端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相连接的中浓泵和缓冲器,缓冲器的进口端通过管道与中浓泵连接,缓冲器的出口端通过管道与中浓盘磨机连接;所述缓冲器进口端和出口端分别设有用于控制纸浆流量的进浆调节阀和出浆调节阀。本实用新型有效调节了中浓泵与中浓盘磨机之间的纸浆压力和纸浆流量的脉动,使打浆系统中纸浆的输送平稳,从而改善中浓盘磨机的打浆效果,也大大增长了磨盘磨齿的使用寿命。
文档编号D21D1/30GK201581292SQ20092019452
公开日2010年9月15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11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11日
发明者刘焕彬, 刘红烽, 朱小林, 黄运贤 申请人:华南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