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适用电磁炉的锅具结构及其表面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系一种适用电磁炉的锅具结构及其表面处理方法,尤指一种使非铁磁锅具可适用于电磁炉,同时具有良好的导热效率的锅具结构及其表面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按,电磁炉是一种利用电力来烹调食物的器具,电磁炉于使用时,炉具本身并不会发热,而是利用电磁感应加热原理使放置食物的锅具发热,藉以对食物进行加热,而由于热量系由锅具本体发出,所以不会像其它炉具以火力燃烧时使四周环境温度提高,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由于没有燃烧过程,电磁炉不易产生有毒的气体,没有碳粒产生,电磁炉炉面也较容易清洁。电磁炉系利用电磁感应加热原理来使得锅具发热,电磁炉炉具内包括有线圈,以交流电通过线圈即会形成以交流变化的磁场,而当磁场通过铁磁体的锅具底部时,磁场与铁磁体的锅具底部会产生感应而出现涡流电流(Eddy Current),此涡流电流即利用大电流的短路热效应来产生热量。所谓的铁磁体锅具一般指可以被磁化的金属,例如铁、钢等材料所作成的锅具, 然,并非所有非铁磁体锅具都无法使用于电磁炉,若使用非铁磁体锅具则由于无法完整与磁场感应出现涡流电流,则其产生的热量不足以烹煮食物,且会造成能源的浪费。再者,陶瓷锅具、铝锅具或是玻璃锅具等非铁磁体锅具即为不适用于电磁炉的锅具,但由于陶瓷锅具有闷煮、保温、保留原味以及不易流失水分的效果,中药或是某些料理一般都会使用陶瓷锅具来进行烹煮,并不建议使用铁或是钢锅具来烹煮,若要烹煮中药,仅能使用明火炉具来烹煮,造成了不方便。是以,要如何解决上述习用的问题与缺失,即为本发明的发明人与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者。
发明内容
故,本发明的发明人有鉴于上述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虑,并以从事于此行业累积的多年经验,经由不断试作及修改,始设计出此种使非铁磁锅具可适用于电磁炉的锅具结构及其表面处理方法发明专利者。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电磁炉的锅具结构。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该锅具结构包括锅具、铝材层、镍铜合金层以及保护层。该铝材层设置于该锅具底部外表面;该镍铜合金层设置于该铝材层上;以及该保护层设置于该镍铜合金层上。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适用电磁炉的锅具表面处理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该锅具表面处理方法包括提供一锅具;形成一铝材层于该锅具底部外表面;形成一镍铜合金层于该铝材层上;以及形成一保护层于该镍铜合金层上。
藉由上述锅具结构及其表面处理方法,由于本发明包括有铝材层以及镍铜合金层,当磁场通过锅具底部的铝材层以及镍铜合金层时,磁场与锅具底部的铝材层以及镍铜合金层会产生感应而出现涡流电流(Eddy Current),此涡流电流即利用大电流的短路热效应来产生热量,藉此,针对了习用技术非铁磁体锅具无法适用于电磁炉加以突破,本发明可以使非铁磁锅具可适用于电磁炉,同时,具有良好的加热效率,使得电磁炉具有更多的应用,为确实具有实用进步性。
图1系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系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一。图3系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二。图4系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流程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锅具
11凸缘 111凸缘高度 12缺口 13铝材层 14镍铜合金层 15保护层
(110) (140)步骤。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构造,兹绘图就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俾利完全了解。请参阅图1、图2与图3所示,系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剖视图一与二,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发明适用电磁炉的锅具1结构包括
锅具1,该锅具1为陶瓷锅,以使用安全的角度考虑,陶瓷锅坯体中可含有40%以上的锂辉石成分,且该陶瓷锅坯体在1260至1320°C的温度条件下烧成,该锅具1底部设置有至少一凸缘11,该凸缘高度111为4 mm至6 mm,并且该锅具1底部藉由该凸缘11的设置形成有至少一缺口 12,以供锅具1使用时的散热,于本实施例中,该凸缘11设置为四个,同时该锅具1底部藉由该凸缘11的设置形成有四个缺口 12 ;
铝材层13,该铝材层13设置于该锅具1底部外表面,厚度为0. 1 mm至0. 2 mm,较佳地, 厚度为0. 15 mm,该铝材层13的直径可以为12公分至20公分之间,以配合市售的电磁炉的工作台面;
镍铜合金层14,该镍铜合金层14设置于该铝材层13上,厚度为0. 13 mm至0. 23 mm,较佳地,厚度为0. 18 mm,该镍铜合金层14的直径可以为12公分至20公分之间,以配合市售的电磁炉的工作台面,;
保护层15,该保护层15设置于该镍铜合金层14上,厚度为0. 15 mm至0. 25 mm,较佳地,厚度为0. 2 mm,该保护层15为奈米陶瓷材料,具有不沾锅功效,主要为保护该镍铜合金层14 以及该铝材层13。藉由上述结构,当磁场通过锅具1底部的铝材层13以及镍铜合金层14时,磁场与锅具1底部的铝材层13以及镍铜合金层14会产生感应而出现涡流电流(Eddy Current), 此涡流电流即利用大电流的短路热效应来产生热量。请同时参阅图4所示,系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流程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发明适用电磁炉的锅具1表面处理方法包括
(110)提供一锅具1 ;
(120)形成一铝材层13于该锅具1底部外表面; (130)形成一镍铜合金层14于该铝材层13上;以及 (140)形成一保护层15于该镍铜合金层14上。于步骤(110)中,该锅具1为陶瓷锅,并且需检查锅具1底部是否有杂质或异物, 若有需去除杂质或异物,并且锅具1必须要经过烘干保持干燥。于步骤(120)中,该形成一铝材层13于该锅具1底部外表面,系喷涂铝材于该锅具1底部形成该铝材层13,厚度为0. 1 mm至0. 2 mm,较佳地,厚度为0. 15 mm,喷涂出料需要均勻平整,喷涂完成后,需保持干燥,避免潮湿或沾水。于步骤(130)中,该形成一镍铜合金层14于该铝材层13上,系喷涂镍铜合金于该铝材层13上形成该镍铜合金层14,厚度为0. 13 mm至0. 23 mm,较佳地,厚度为0. 18 mm,喷涂出料需要均勻平整。该形成该镍铜合金层14于该铝材层13上之后,打磨该镍铜合金层14,利用60#或是80#的砂布将镍铜合金层14上的金属灰及高凸处打磨干净。于步骤(140)中,该形成一保护层15于该镍铜合金层14上,于进行此步骤前,先将该锅控制在50°C,再喷涂奈米陶瓷涂料于该镍铜合金层14上形成该保护层15,厚度为0. 15 mm至0. 25 mm,较佳地,厚度为0. 2 mm,喷涂完成后检查锅具1,不能有气泡、流油或是开裂现象。该形成一保护层15于该镍铜合金层14上之后,较佳地,需将该锅具1静置六分钟以上再送到窑炉进行烘烤,烘烤温度为50至250度,时间为30分钟。即完成本发明适用电磁炉的锅具1表面处理方法。请参阅全部附图所示,相较于习用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藉由该铝材层13以及镍铜合金层14,当磁场通过锅具1底部的铝材层13以及镍铜合金层14时,磁场与锅具1底部的铝材层13以及镍铜合金层14会产生感应而出现涡流电流(Eddy Current),此涡流电流即利用大电流的短路热效应来产生热量,使得电磁炉可以适用于陶瓷锅等非铁磁锅具1,同时可以具有良好的导热效率。透过上述的详细说明,即可充分显示本发明的目的及功效上均具有实施的进步性,极具产业的利用性价值,且为目前市面上前所未见的新发明,完全符合发明专利要件, 爰依法提出申请。唯以上所述着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用以限定本发明所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发明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于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谨请贵审查委员明鉴,并祈惠准,是所至祷。
权利要求
1.一种适用电磁炉的锅具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锅具;一铝材层,设置于该锅具底部外表面;一镍铜合金层,设置于该铝材层上;以及一保护层,设置于该镍铜合金层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电磁炉的锅具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锅具底部设置有至少一凸缘。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电磁炉的锅具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凸缘高度为4mm至 6 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电磁炉的锅具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铝材层厚度为0.1 mm至 0. 2 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电磁炉的锅具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镍铜合金层厚度为 0. 13 mm至 0. 23 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电磁炉的锅具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保护层厚度为 0. 15 mm至 0. 25 mm。
7.一种适用电磁炉的锅具表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一锅具;形成一铝材层于该锅具底部外表面;形成一镍铜合金层于该铝材层上;以及形成一保护层于该镍铜合金层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适用电磁炉的锅具表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形成一镍铜合金层于该铝材层上步骤之后,打磨该镍铜合金层。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适用电磁炉的锅具表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形成一保护层于该镍铜合金层上之后,烘烤该锅具。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适用电磁炉的锅具表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烘烤温度为50至250度。
全文摘要
本发明为一种适用电磁炉的锅具结构及其表面处理方法,该适用电磁炉的锅具结构包括锅具、铝材层、镍铜合金层以及保护层。该铝材层设置于该锅具底部外表面;该镍铜合金层设置于该铝材层上;以及该保护层设置于该镍铜合金层上。而其处理方法包括提供一锅具;形成一铝材层于该锅具底部外表面;形成一镍铜合金层于该铝材层上;以及形成一保护层于该镍铜合金层上。俾藉由本发明所揭露之锅具结构及其表面处理方法,可以使得非铁磁锅具可适用于电磁炉,同时具有良好的导热效率。
文档编号B32B15/04GK102349788SQ2011102562
公开日2012年2月15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1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1日
发明者解叶峰, 黄万顺 申请人:解叶峰, 黄万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