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处理吸收保护膜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6014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处理吸收保护膜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处理吸收保护膜的系统。该系统包括贴膜装置,贴膜装置包括第一车体,承载第一车体的第一行走机构,设置在第一车体上的吸收保护膜供给机构,以及与第一车体相连的且设置在第一车体后方的碾轮机构,其中,第一行走机构用于驱动第一车体向第一车体的前方运动,碾轮机构用于在第一车体的带动下压平吸收保护膜供给机构输出的吸收保护膜。采用该系统后,可以大大的减少工人的工作强度,提高反复粘贴和清除吸收保护膜的工作效率。
【专利说明】一种处理吸收保护膜的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处理吸收保护膜的系统。

【背景技术】
[0002]激光冲击强化技术,采用高功率密度(GW/cm2量级)、短脉冲(10?30ns量级)的激光通过透明约束层作用于金属表面所覆盖的能量吸收涂层,能量吸收涂层吸收激光能量迅速气化几乎同时形成大量稠密的高温O10K)、高压OlGPa)等离子体。这些等离子体继续吸收激光能量急剧升温膨胀,然后爆炸形成高强度冲击波作用于金属表面。当冲击波的峰值压力超过材料的动态屈服强度时,材料发生塑性变形并在表层产生平行于材料表面的拉应力。激光作用结束后,由于冲击区域周围材料的反作用,其力学效应表现为材料表面获得较高的残余压应力。残余压应力会降低交变载荷中的拉应力水平,使平均应力水平下降,从而提高疲劳裂纹萌生寿命。同时残余压应力的存在,可引起裂纹的闭合效应,从而有效降低疲劳裂纹扩展的驱动力,延长疲劳裂纹扩展寿命。
[0003]在实际应用激光冲击强化技术时,能量吸收涂层被构造成膜片或箔片。例如,将黑胶带或铝箔作为能量吸收涂层。在这里,我们将膜片或箔片状的能量吸收涂层统称为吸收保护膜。吸收保护膜的一个面上通常都设置有均匀的胶,这一面可以粘贴到工件的加工面上。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在工件的加工面上反复地粘贴和清除吸收保护膜。通常,对吸收保护膜的粘贴和清除采用手工粘贴和揭除的方式,由此导致粘贴和清除吸收保护膜的工作量大、效率低下。另外,长期手工粘贴与清理吸收保护膜也会损伤手指。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提供一种系统,以提高反复清除和粘贴吸收保护膜的工作效率、减小工人劳动强度、避免工人的手指受伤。
[0005]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处理吸收保护膜的系统,其包括贴膜装置,贴膜装置包括第一车体,承载第一车体的第一行走机构,设置在第一车体上的吸收保护膜供给机构,以及与第一车体相连的且设置在第一车体后方的碾轮机构,其中,第一行走机构用于驱动第一车体向第一车体的前方运动,碾轮机构用于在第一车体的带动下压平吸收保护膜供给机构输出的吸收保护膜。
[0006]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吸收保护膜供给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车体上的支架,设置在支架上、且设置有两端分别向第一车体的左、右方向延伸的转轴的第一卷筒,以及卷在第一卷筒上的吸收保护膜卷。
[0007]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吸收保护膜供给机构还包括设置在一个支架上的且用于向第一卷筒施加转动阻力的旋转阻尼器。
[0008]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碾轮机构包括一端铰接在第一车体上的第一连接架,以及设置在第一连接架另一端上的碾轮,其中,第一连接架可以绕两端分别向第一车体的左、右方向延伸的转轴转动,碾轮的转轴与第一连接架的转轴平行。
[0009]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架包括一端分别连接于第一车体两侧的且相互平行的两根第一拉杆,以及两端分别连接于两根第一拉杆另一端的第一约束轴,其中,碾轮套装在第一约束轴上。
[0010]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系统还包括撕膜装置,撕膜装置包括第二车体,承载第二车体的第二行走机构,与第二车体相连接的清理机构,其中,第二行走机构用于驱动第二车体向第二车体的前方运动,清理机构用于连接吸收保护膜的端部并在第二车体的带动下将吸收保护膜从工件上剥离。
[0011]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清理机构包括铰接在第二车体上的第二连接架,以及安装在第二连接架上的第二转筒,其中,第二连接架和第二转筒的转轴的两端均分别向第二车体的左、右方向延伸。
[0012]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清理机构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包括一端连接在第二卷筒外周壁上的柔性连接部以及设置在柔性连接部另一端的粘接部。
[0013]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粘接部为杆形,粘接部的长度大于或等于吸收保护膜的览度。
[0014]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连接件还包括套装在粘接部上的环件,柔性连接部通过连接环件与粘接部相连。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实施例有以下优点:
[0016]贴膜装置可以自动地将吸收保护膜平整地粘贴到工件表面,撕膜装置可以自动地将贴膜装置所粘贴的吸收保护膜从工件上清除下来。这样就大大的减少了工人的工作强度,提高粘贴吸收保护膜的工作效率。另外,撕膜装置撕下来的吸收保护膜被卷成吸收保护膜卷,由此保持工作环境清洁、工整。
[0017]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
[0019]图1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贴膜装置的结构;
[0020]图2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撕膜装置的结构;
[0021]图3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撕膜装置的机构。
[0022]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图1和图2显示了根据本发明提供了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处理吸收保护膜的系统的结构,该系统包括贴膜装置2 (如图1所示)和撕膜装置4a(如图2所示)。贴膜装置2可以向工件I表面粘贴吸收保护膜3,撕膜装置4a可以清除粘贴在工件I表面的吸收保护膜
3。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24]如图1所示,贴膜装置2包括第一车体24、设置在第一车体24下方的第一行走机构21、设置在第一车体24上的吸收保护膜供给机构22,与第一车体24相连并设置在第一车体24后方的碾轮机构23。
[0025]第一车体24可以大致呈立方体结构。为方便描述贴膜装置2,在贴膜装置2中,将第一车体24相对的两个侧面所朝向的方向分别称之为第一车体24的前方和后方。将第一车体24另外两个侧面所朝向的方向分别称之为第一车体24的左方和右方。第一车体24包括分别在其左、右两个侧面上的且对称的两个第一铰支座。
[002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行走机构21构造为轮式第一行走机构21。该第一行走机构21包括设置在第一车体24底部的车架,设置在车架下方的主动轮对211、从动轮对212,以及设置在车架上的变速器、电机。
[0027]主动轮对211和从动轮对212均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车轮,以及垂直于两个车轮的车轴。两个车轮的中心均设置有轴孔。车轴的两端分别插入两个车轮的轴孔中,使得车轮与车轴之间不能相对运动。优选地,车轮的轴孔为花键孔,车轴两端设置有与该花键孔向匹配的外花键。
[0028]车架包括相互平行的两根横梁以及设置在两根横梁之间的且相互平行的两根纵梁。纵梁垂直于横梁,纵梁的两端分别抵接于两根横梁。两根横梁和两根纵梁大致构成矩形框结构。车架还包括从每根纵梁上向垂直于纵梁和横梁方向延伸的且间隔开的两根支柱。四根支柱两两对称地分布在两根纵梁上。每根支柱的下端设置有轴承座。轴承座内设置有用于套装车轴的轴承。各个轴承的轴线平行于横梁。靠近第一根横梁的两根支柱的各个轴承安装主动轮对211的车轴,靠近第二根横梁的两根支柱的各个轴承安装从动轮对212的车轴。由于四个支柱对称分布,从动轮对212和主动轮对211的转轴平行。第一车体24朝下的端面抵接于车架的两根纵梁和两根纵梁。纵梁的两端分别指向第一车体24的左、右方向。由此第一行走机构21支撑起第一车体24。
[0029]车架还包括设置在纵梁上的电机安装座和变速器安装座。电机设置在电机安装座上,变速器设置在变速器安装座上。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变速器的输入轴。变速器的输出轴连接主动轮对211的车轴。电机与变速器、变速器与主动轮对211的车轴之间可以通过传动齿轮组件连接。当电机工作时,电机的转矩通过变速器减速后传递到主动轮对211,主动轮对211在工件I表面滚动,带动第一车体24向第一车体24的前方运动。
[0030]在本实施例中,吸收保护膜供给机构22包括支架221、第一卷筒222和卷在第一卷筒222上的吸收保护膜3。支架221包括设置在第一车体24上且分别靠近第一车体24的左、右两侧的两个支撑部以及连接两个支撑部的心轴。心轴两端分别指向第一车体24的左方和右方。支撑部可构造为底部固定在第一车体24上的等腰三角架结构,两个支撑部的顶点分别与心轴的两个端部相连。
[0031]第一卷筒222大致为圆柱体结构。第一卷筒222设置有穿过第一卷筒222的通孔,该通孔的轴线与外周壁的轴线重合。支架221的心轴穿过该通孔,从而将第一卷筒222套装在心轴上。第一卷筒222的外周壁上卷有长条形的吸收保护膜3。吸收保护膜绕卷在第一卷筒222上形成吸收保护膜卷。吸收保护膜3的一个表面上设置有均匀的胶,这一表面为粘接面。吸收保护膜卷内的吸收保护膜3的粘接面朝内。第一卷筒222设置成第一卷筒222上的吸收保护膜3向第一车体24的后方伸出后,吸收保护膜3的粘接面朝向工件I。由于心轴的两端分别向第一车体24的左、右方向延伸,由此,第一卷筒222的转轴的两端分别向第一车体24的左、右方向延伸。
[0032]在本实施例中,碾轮机构23包括铰接在第一车体24上的第一连接架231,以及安装在第一连接架231上的碾轮232。第一连接架231的转轴的两端分别向第一车体24的左、右方向延伸。第一连接架231包括两个第一拉杆以及第一约束轴。两根第一拉杆相互平行。两根第一拉杆的一端分别铰接在两个第一铰支座上,两根第一拉杆的另一端向后延伸并分别与第一约束轴的两端相连。第一约束轴的两端分别向第一车体24的左、右方向延伸。碾轮232呈圆柱形,碾轮232设置有供第一约束轴穿过的轴孔。该轴孔的轴线与碾轮232外周壁的轴线重合。
[0033]使用贴膜装置2时,将吸收保护膜供给机构22上的吸收保护膜3的一端从第一车体24与碾轮232之间穿过并粘接到工件I上,然后启动的第一行走机构21。第一行走机构21驱动第一车体24向前运动,第一车体24拉着碾轮机构23向前运动。碾轮机构23的碾轮232压平吸收保护膜3,与此同时挤出工件I与吸收保护膜3之间的空气。另外,随着第一车体24的移动,吸收保护膜卷在吸收保护膜3的拉动下随第一卷筒222旋转并持续向工件I表面提供吸收保护膜3。
[0034]优选地,碾轮232的两个端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或大于吸收保护膜3的宽度。第一连接架231的两根第一拉杆之间的距离大于吸收保护膜3的宽度。这样,吸收保护膜3与第一拉杆之间不产生干涉,以保持吸收保护膜3平整。
[0035]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吸收保护膜供给机构22还包括设置在一个支架221上的、用于向第一卷筒222施加转动阻力的旋转阻尼器。当第一卷筒222旋转时,旋转阻尼器向第一卷筒222施加一个与第一卷筒222的旋转方向相反的阻力。该阻力阻碍第一卷筒222转动,使得碾轮232与吸收保护供给机构之间的吸收保护膜3张紧,吸收保护膜3被碾轮232平压前可以保持平整,由此吸收保护膜3可以粘贴得更平整。该旋转阻尼器可以构造为设置在支架221上且抵接于第一卷筒222的端面的阻尼片。
[0036]下面结合图2来描述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撕膜装置4a的结构。撕膜装置4a包括第二车体42,设置在第二车体42下方的第二行走机构41,以及与第二车体42相连接的并设置在第二车体42后方的清理机构43a。
[0037]第二车体42可以大致呈矩形。为方便描述撕膜装置4a,在撕膜装置4a中,将第二车体42相对的两个侧面所朝向的方向分别称之为第二车体42的前方和后方。将第二车体42另外两个侧面所朝向的方向分别称之为第二车体42的左方和右方。第二车体42包括分别在第二车体42的左、右两侧面的且对称的两个第二铰支座。
[0038]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行走机构41与第一行走机构21的结构相同,第二行走机构41与第二车体42之间的连接方式和第一行走机构21与第一车体24之间的连接方式相同。为简洁起见,这里省略对第二行走机构41的描述,第二行走机构41所具备的结构特征认为是与第一行走机构21的结构特征一样,第二行走机构41与第二车体42的连接方式认为是与第一行走机构21与第一车体24的连接方式一样。这样,第二行走机构41可以驱动第二车体42向第二车体42的前方运动。
[0039]清理机构43a包括铰接在第二车体42上的第二连接架431,以及安装在第二连接架431上的第二卷筒432。第二连接架431的转轴的两端分别向第二车体42的左、右方向延伸。第二连接架431包括两个第二拉杆以及第二约束轴。两根第二拉杆相互平行。两根第二拉杆的一端分别铰接在第二铰支座上,两根第二拉杆的另一端向后延伸并分别与第二约束轴的两端相连。第二约束轴两端分别向第二车体42的左、右方向延伸。第二卷筒432呈圆柱形。第二卷筒432设置有供第二约束轴穿过的轴孔。第二轴孔的轴线与第二卷筒432的外周壁轴线重合。
[0040]使用撕膜装置4a时,将撕膜装置4a放置在条形的吸收保护膜3的一端上,第二车体42的前端朝向吸收保护膜3的另一端。将吸收保护膜3靠近撕膜装置4a的一端固定在第二卷筒432的外周壁上。固定方式可以是将吸收保护膜3的端部用胶水粘贴到第二卷筒432上。启动第二行走机构41,第二行走机构41驱动第二车体42向第二车体42的前方运动。第二车体42通过第二连接架431拉动第二转筒432向同一方向滚动,由此第二卷筒432将吸收保护膜3从工件I上撕下并卷到第二卷筒432上。
[0041]图3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的撕膜装置4b的结构。该撕膜装置4b与第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撕膜装置4a的区别在于撕膜装置4b的清理机构43a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卷筒432外周壁上的连接件。为简洁起见,下面仅对连接件进行描述。
[0042]如图3所示,连接件包括一端连接在第二卷筒432外周壁上的柔性连接部433以及设置在柔性连接部433另一端的粘接部434。粘接部434用于被吸收保护膜3端部的粘接面粘贴,从而使得吸收保护膜3的端部可以方便的通过连接件与第二卷筒432形成连接。
[0043]将粘接部434粘贴到吸收保护膜3的端部后,第二卷筒432通过连接件与吸收保护膜3形成柔性连接。柔性连接部433可以构造成条形、绳形。粘接部434可以构造成杆形。启动第二行走机构41,柔性连接部433被卷到第二卷筒432后,再将吸收保护膜3撕下并卷到第二卷筒432上。
[0044]优选地,杆形的粘接部434的长度大于或等于吸收保护膜3的宽度。这样,粘接部434垂直于条形吸收保护膜3的延伸方向粘接到吸收保护膜3上后,粘接部434拉动吸收保护膜3时向吸收保护膜3施加的拉力分布更均匀,这样可以防止吸收保护膜3被撕裂。更优选地,柔性连接部433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卷筒432的外周壁的中部,另一端连接于杆形的粘接部434的中部。这样,粘接部434向吸收保护膜3施加的拉力均匀地且对称地分布在吸收保护膜3的宽度方向上,从而避免吸收保护膜3在卷起时向一侧偏离导致的吸收保护膜3在第二转筒上432褶皱。
[0045]更优选地,柔性连接部433与粘接部434分离设置,连接件还包括用于连接柔性连接部433与粘接部434的环件435。将环件435可以套装在杆形的粘接部434上,然后与粘接部434同时粘贴到吸收保护膜3的粘接面上。在需要清除吸收保护膜3时,可以将柔性连接部433的端部系到环件435上,使柔性连接部433与粘接部434连接。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可以在吸收保护膜3粘贴到工件I上时就将粘接部434粘贴到吸收保护膜3上,避免吸收保护膜3的粘贴面由于过长时间暴露在不良环境中而导致的不能牢固地粘贴粘接部434。优选地,环件435为圆环。
[0046]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权利要求】
1.一种处理吸收保护膜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贴膜装置, 所述贴膜装置包括第一车体,承载第一车体的第一行走机构,设置在第一车体上的吸收保护膜供给机构,以及与第一车体相连的且设置在第一车体后方的碾轮机构, 其中,第一行走机构用于驱动第一车体向第一车体的前方运动,碾轮机构用于在第一车体的带动下压平吸收保护膜供给机构输出的吸收保护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保护膜供给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车体上的支架,设置在支架上、且设置有两端分别向第一车体的左、右方向延伸的转轴的第一卷筒,以及绕卷在所述第一卷筒上的吸收保护膜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吸收保护膜供给机构还包括设置在一个支架上的且用于向第一卷筒施加转动阻力的旋转阻尼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碾轮机构包括一端铰接在第一车体上的第一连接架,以及设置在第一连接架另一端上的碾轮,其中,第一连接架可以绕两端分别向第一车体的左、右方向延伸的转轴转动,碾轮的转轴与第一连接架的转轴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架包括一端分别连接于第一车体两侧的且相互平行的两根第一拉杆,以及两端分别连接于两根第一拉杆另一端的第一约束轴,其中,所述碾轮套装在所述第一约束轴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撕膜装置, 所述撕膜装置包括第二车体,承载第二车体的第二行走机构,与第二车体相连接的清理机构,其中, 第二行走机构用于驱动第二车体向第二车体的前方运动,清理机构用于连接吸收保护膜的端部并在第二车体的带动下将吸收保护膜从工件上剥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理机构包括铰接在第二车体上的第二连接架,以及安装在第二连接架上的第二转筒,其中,第二连接架和第二转筒的转轴的两端均分别向第二车体的左、右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清理机构还包括连接件, 所述连接件包括一端连接在第二卷筒外周壁上的柔性连接部以及设置在柔性连接部另一端的粘接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部为杆形,粘接部的长度大于或等于吸收保护膜的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连接件还包括套装在粘接部上的环件,柔性连接部通过连接环件与粘接部相连。
【文档编号】B32B37/00GK104357649SQ201410668919
【公开日】2015年2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20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20日
【发明者】朱颖, 黄帅, 郭伟, 康慧, 曲平 申请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